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黃林斌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是需要的,為什麼?

    首先第一點:智慧時代,還需要人與人溝通,全民學習英語也是有必要的,越來越國際化,語音溝通,英語成為國際第一大語言之一。英語成為周遊世界非常重要的語言,基於這兩點,學習英語已經變得非常之重要。

  • 2 # 踏歌悠行

    智慧時代還需要全民學英語嗎?

    智慧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全民學英語確實可以休矣!

    一、智慧(AI)時代

    我們現在正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手機、計算機、書籍、電視、路邊的廣告、地鐵和公交車裡的小螢幕,隨時隨地都在傳播資訊,我們都在主動或者被動地接受外來的海量資訊。這些資訊以多種形式存在,包括影片、影象、聲音、文字以及它們混合體,其中 ,自然語言是最主要的資訊載體。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慧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幫助機器獲得能夠理解和處理人類語言的能力。

    在語言方面,人類一直處於自相矛盾狀態,一方面,世界各國,各民族,各部落,都使用著自己的傳統語言,不想輕易被同化,不想輕易放棄自己的語言,並不斷地派生出新的詞彙和表達習慣;而另一方面,科學家們卻試圖用人工智慧讓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可以互相交流,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語言的多樣性和隨意性,知識的不斷更新,時尚的隨時變化,造成新的詞彙不斷湧現,一個語言學家可能會看不懂00後寫的微信對話,這種狀況讓科學家們十分頭痛。

    令人驚喜的是,科學家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在研究開發翻譯機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016年,谷歌公司釋出神經機器翻譯GNMT,它以句子為基本翻譯單位,相對於基於短語的翻譯系統誤差降低了60%,翻譯質量大幅提升。2017年Facebook公司使用新的神經網路CNN,進一步提高了效率,相比谷歌的神經網路RNN又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國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2007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軟體科學家楊芙清的推動下,北京大學微軟與電子學院,開設了計算機輔助翻譯專業(CAT)。我們從“輔助”兩字可以看出,中國對計算機翻譯,也就是國外所說的機器翻譯,要理性得多。因為,按照目前的智慧技術,遠沒達到機器準確翻譯的程度,而用機器協助人工翻譯,這是比較可靠的翻譯思路。不過,目前的翻譯機,已能翻譯一般的語句,這些語句必須相對規範而常用,不會產生歧義的語句。人類可以為計算機建立足夠大的詞庫,但人類記憶總是有限的。英語的詞彙量多達50-60萬,而且還在不斷地派生新詞,人類只能望塵莫及。據說莎士比亞在他的作品中也只用過10萬個詞彙,這已經是世界之最了。計算機不懼詞彙量,關鍵是詞彙意義的衍生,詞彙含義的變化,詞彙在不同語境中的應用,這對於計算機來說太難了。

    二、瘋狂英語需要降溫

    眾所周知,中國解放初期,外交一邊倒,百廢待新的新中國,急需培養大批建設人才。中國派遣了大批青年赴蘇聯留學,俄語成了當時首選外語,同時許多學校也開設了俄語課。有一個史料:毛主席出訪蘇聯接見中國留學生時,用濃重的湖南口音發表講話:“世界是你們的……”,臺下聽講的人一頭霧水,他們沒能聽懂“世界”兩字,於是,毛主席就說:“World 是你們的……”,結果,臺下的人還是沒人聽懂。毛主席只好問劉曉大使,“世界”一詞的俄語發音,臺下的人才恍然大悟。在五十年代,留學生們連world都聽不懂。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國門開始向西方開啟,中國借鑑當時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開始大力倡導學英語,於是,一場學習英語的浪潮開始席捲整個中國。1999年,導演張元拍攝了一部記錄片《瘋狂英語》,引起轟動。片子將李陽描繪成一個宗教式狂熱煽動分子,鼓動華人跟他學習英語。

    隨著最早一批出國留學學子的歸來,帶來了西方世界繁榮興旺的訊息。他們將美國描述如天堂一般,那裡遍地是黃金、機會。掌握英語就代表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從此鯉魚躍龍門。巨大的利益誘惑與市場需求,吸引著一批一批的華人,前往美國,這便在中國引發“西方熱”。 然而此時的華人英語基礎薄弱,口語與聽力只有偶爾在廣播中才能學習,這讓英語學習舉步維艱。這時大量的商人團體,敏銳地嗅到了英語學習的市場前景,於是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新東方,文曲星,步步高……那個年代許多年輕人受李陽以及社會主流價值觀影響,為了學習英語正是嘔心瀝血,有的人託福、GRE、雅思,一考再考,甚至考了幾十次才透過,甚至還有的人為了出國傾家蕩產。

    2001年中國加入WTO,隨後北京“申奧”的成功,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跨國公司和出國熱再次催生了中國英語熱潮。2001年7月,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階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其中寫道:“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透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如今,英語已經作為莘莘學子升學的必學課程。經過那麼多年的英語教學和學習,中國國民的英語水平當然是今非昔比。但從宏觀角度去衡量,中國國民的英語水平還是不高,資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投入與產出比遠遠沒有達到預期。許多人怨聲載道,開始討厭起英語。據說鳳凰網曾進行過“你認為中國全民學英語有沒有必要?”的調查,調查顯示,13362人參與投票,回答“有必要”的佔7.9%,“沒必要”佔79.7%,“不好說,有利有弊”佔12.4%。在網上,反對聲和質疑聲一浪高過一浪,但英語卻從原來的副科變為主科,從中學進入小學,甚至幼兒園,高考佔比與語文、數學一樣平分秋色。

    三、我們應該怎樣來對待英語學習

    隨著智慧(AI)時代的來臨和5G技術的日趨成熟,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地總結一下,我們這幾十年來學英語的得失呢?學了那麼年英語,耗去那麼多財力、物力、腦力,卻只學會一點點英語,不會說話,看不了報紙,聽不懂新聞,英語六級卻不能發揮作用,這已經是絕大多數英語學習者的客觀事實。那麼現在的智慧機器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契機呢?

    資訊科技給我們帶來了學習的革命,同時也帶來了人們生活、工作方式的迅速轉變,例如,現在出現的翻譯機,已經能夠翻譯一般的語句。如果這些語句足夠規範,表達符合習慣,那麼翻譯就能輕鬆解決,這其實已是意義非凡了。可能大家還沒有嘗試過翻譯機,筆者曾經口頭出題,讓翻譯機翻譯我出的句子,結果,它的翻譯基本符合意思,只是缺乏文學性或生動性,也沒有個性化可言。雖然沒有達到銷售商吹噓的英語專業八級的水平,但已能滿足一般人出國旅遊,購物,以及一般性的商談的需要。當然,你將此用來吵架,打官司,那你肯定會吃虧;你用來陳述病情,那麼你可能被誤診;你用來談生意,那麼你可能會落入圈套。如果你來一段魯迅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那翻譯機就無能為力了。去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第一次出現了AI同聲傳譯。這是博鰲論壇創辦17年以來首次採用AI同傳技術。然而,在如此重要的場合,現場配備的騰訊AI同傳機狀況不斷,翻譯不準確、重複、短語誤用等囧境引來一片嘲笑。其實翻譯機只能滿足一般需求的翻譯,如果有專業要求,我們可以採用機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它會大大提高人工翻譯的效率,同時也保證了翻譯的質量。

    關於這個時代的新事物,一時半載是講不完的。在這樣的時代,英語還要學嗎?當然要學,但已不需要全民皆學,因為我們的好多事項可以用智慧技術解決,另外,我們可以加大力度培養英語專業人才,讓他們發揮專業的優勢。

    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小學要學,初中要學,高中也要學,因為,這是打基礎的階段,學校讓你打下基礎,以後,你的人生,由你自己來規劃,你要學,繼續學,你不學就扔一邊,但作為義務教學段,就得給你的人生打下基礎,畢竟誰也不能對你的將來過早下結論。至於高中段,可以分成選修與必修結合的形式,對於一些英語專業人才或者立志深造搞科研的學生,那麼就是英語就是必修課程,對於其他學生,就可以選修,讓他們去學習更加有用的科目。另外,對小學、初中、高中教材,有必要進行一次系統化改革。小學段側重語音,多學習記憶一些詞彙;初中段以閱讀、語法為主,也是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打基礎;高中段以閱讀、聽力為主。現在的教材面面俱到,沒有重點,系統性不夠。要讓教材各年級段互相銜接,現在的教材互相脫節。基本教材一旦完成改革,就要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不作變動,就像《新概念英語》一樣,這樣,利於教學,也不致於浪費大量的改版費用。有新的內容補充,不能改基本教材,可以另編輔助教材。教學評估必須有個標準,可以參考公共英語等級考試,要有一定的梯級標準。再也不要出現同一個閱讀材料分別被初中、高中和大學同時作為考試試題的混亂局面。我就不相信,大部分初中生能做高中、大學的閱讀題,這是典型的拔苗助長。

  • 3 # 小飛英語

    先說結論吧,我覺得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還是有必要學英語的。

    1. 首先,機器是沒有感情的,而人是有感情的

    目前的人工智慧(比如翻譯軟體,翻譯筆)還停留在大資料調取和分析的階段,對於感情和情緒的處理還遠遠不夠,人是感情動物,我們溝通表達都是帶著一定的情緒的,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語境,說的話相同,但表達的意思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這個單純靠智慧工具,至少在現階段很難解決。

    2. 其次,機器只是工具,借外力VS靠自己,這2個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鳥兒會飛,人類坐著飛機也會飛,同樣是會飛,這兩個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自己會說英語,張嘴就可以說,我們自己會看英語,直接自己可以去閱讀,而不是先拿出翻譯筆,對著說母語,然後等翻譯,這2種方式感受肯定也是不同的。

    3. 最後,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更是我們瞭解世界的渠道,不至於太侷限於當前

    世界上70%以上的郵件是用英文寫的。全世界的廣播節目中,有60%是用英語進行的。國際上的資料絕大部分是用英語發表的。學好英語,就有了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鑰匙,不再需要字幕組,漢化包,自己去接觸第一手的資訊,能更瞭解作者最真實要表達的意思,畢竟再好的翻譯也不可能100%表達原意。

  • 4 # 高頓一級建造師

    在這個充滿人工智慧的時代,英語對於我們還是必要的嗎?在英語學習界裡眾所周知的是,Google宣佈釋出神經網路機器翻譯系統,據稱能夠實現到今天為止機器翻譯質量的最大提升,與之前的短語翻譯相比,該系統已經將錯誤率降低了60%左右,結果實驗證明翻譯系統的質量將和筆譯人員的平均水準更加接近。

    我們知道,每一種語言的背後實際上一種邏輯思維的表達,它承載了這個語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溝通方式。而英語背後的邏輯代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思維,而在華人的英語學習中,缺乏的正是英語邏輯思維的學習。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僅僅是基於溝通的語言學習已經沒有必要了,而學習一門語言背後的邏輯思維會變得更為重要。在未來二三十年,相信無論多聰明的機器人,也無法依據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溝通方式,主動形成語言運用的邏輯思考。

    而目前的人工智慧也只是基於人類歷史所積累的大資料基礎上而來,很多英語翻譯的人工智慧,還仍舊在停留在大資料調取和分析的地步,人工智慧要做到對情感和情緒的表達還有待技術提高,和人類自身更進一步的自我認知,所以過分擔心人工智慧完全取代人類還為時尚早。

    首先,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英語仍然是連結世界的最好紐帶,也是讓我們更好地與全世界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所以要和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人進行交流,英語自然就是國際通用語言,大家可以在一個體系下表達情感和感受,以避免發生誤會和歧義。

    但是目前人工智慧翻譯是無法達到的,即使未來語音翻譯再發達,但是讓人工智慧習得人類情感仍是技術難題。因此詞彙使用和語氣表達的差異,都能表達出不同的含義,而這些只能由我們自己去感受。

    其次,在資訊共享全球化的時代。大部分高質量的論文和資料都是以英語作為載體,發表在各大網站上。商業競爭的本質就是能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學英語是如此的重要。如果一個人想要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第一手資料”,他就不能等待別人來翻譯。因此我們必須要有能力在第一時間瞭解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而這一切極大機率將會是以世界語言英語呈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情減輕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