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恩周
-
2 # 一老沈一
不好意思,我覺得,題主說的這三本書,應該都不適合作為初高中的課外推薦書目。
理由是——
第一,初中,是普通中等教育的初級階段,主要的教育目的,是為下一階段的高中教育打好基礎。
這三本書,顯然與初中的教學大綱相距較遠,與為高中教育打基礎關係不大。
第二,高中階段,除了是對初級中等教育的繼續和提高之外,另有兩個教學目的——一是為接受高等教育打牢基礎;二是為直接就業提供基本的知識儲備。
所以,高中教育後,學生會基本有兩種“出路”——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就業。
從這兩個方面的需要來說,上述三本書,作用和必要性都不大。
第三,課程和課外參考書設定,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換句話說,是科學性很強的事情。
這需要合理編制教學大綱,保證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德智體美全面學習發展,一些不重要、不緊要的內容,再好,也不得不“割愛”。
第四,僅就這三本書的內容和特點來說,個人的看法,也是不適合作為初高中學生統一課外參考讀物的。
具體意見作為附錄附後。有興趣的就看看,沒興趣可不看。
第五,這兩年,國家對於普通教育,包括初高中教育,一直在加緊改革探索。
其中,包括高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安排。大致精神是——最佳化課程結構,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和選修課。保證共同基礎是前提,但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
即便這樣,上述三本書成為課外參考書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大。因為,它們對於普通中等教育的作用不直接。
附錄——
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後來被人們簡稱為《國富論》。
這部著作,被認為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的開山之作。 不過,“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這個詞,是1615年法華人蒙克萊田最早提出來的。
亞當.斯密的研究出發點,是探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這個思想,被後人概括成為政治經濟學的定義——研究提高國家收人和增加國家總的資源的科學。
他的書中,包括了簡單的價值論、分配論、國際貿易論和貨幣論。
斯密最早建立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但客觀地說,這個體系比較粗放。
到大衛.李嘉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善成熟時期。
亞當.斯密的這部著作,對於研究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經濟學等等,是必讀書目。 但對於初高中學生,比較難讀懂,也幫助不大。
二,叔本華思想簡述。
叔本華,1788年生於但澤,現在屬於波蘭,叫格但斯克。
父親是一個富有的銀行家,母親是通俗小說家。
叔本華曾經是德國哲學家費希特的學生,但似乎他很鄙視這個老師,稱其為“哲學的空談家”。他也這樣輕蔑地稱呼黑格爾和謝林。
1819年,叔本華31歲時進入柏林大學任“無俸講師”。講課不很順利。反覆兩次之後,乾脆離開了學校。
後來,他繼承了一筆不菲的財產,就到德累斯頓安心過休閒的獨身生活了。
他於1860年去世。
客觀地說,叔本華曾經發奮過一段時間。著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1813);《世界是 意志和表象》(1819);《論自然中的意志》(1836);《倫理學中兩個根本問題》(1841);《附錄和補遺》(1851)。遺憾的是,這些著作曾經都賣不出去,反響寥寥。開始引起人們關注是在1853年,其影響主要在他離世之後。
《人生的智慧》,不是叔本華的獨立著作,而是從上述著作中剝離出來的。剝離出來的還有——《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生存空虛說》、《叔本華論說文集》、《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人生哲學》 。
《奧義書》的主要思想是“輪迴”。 叔本華也認為,人生是不值得保持的,因為它充滿災難。生活就是盲目的渴望,渴望沒有得到滿足以前是痛苦的,滿足以後,又產生新的痛苦的慾望,如此推進,一直到令人作嘔的程度。
他說:“大多數人的生活不過是求生存的持續的鬥爭,即註定終於要失敗的鬥爭。人每一次呼吸都是對威脅自己的死亡的抵禦,每一秒鐘都為抵禦死亡而戰鬥。但是死亡終於必然取得勝利,因為人一生下來就受它支配,它只是在吞噬它的捕獲物之前,要玩弄他一會兒而已。人卻盡最大努力來延長壽命,正如人吹肥皂泡,使之儘量大和儘量長遠,儘管知道它終於會破滅。”
他認為,一個人的生命調謝以後,意志又在新的個體中重複同樣的老過程。“大多數人的生活是令人厭倦的嚮往和痛苦,是經過四個時期,趨向死亡的如痴如夢般的蹣跚,伴有前後相繼的膚淺的思想。那象一架鐘,上了弦就走而不知為什麼;每當一個人成為胎兒而降生,人生的鐘又重新上弦,奏出同樣陳腐的老調,這以前演過無數次,十分呆板,只帶有微不足道的變化。”
總體來說,叔本華的哲學不是系統的體系,核心內容是悲觀主義的倫理學和意志論。
最早把叔本華和尼采介紹進中國的是王國維。王國維1925年投昆明湖自盡。原因眾說紛紜,一個很主要的說法,是王國維深受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影響。
叔本華後來出名,不是因為他的悲觀主義,而是因為他的意志論。 這一點,叔本華必須感謝尼采。尼采比叔本華小半個世紀,但成為叔本華很好的後繼者。他和叔本華一樣,在哲學上也說不上什麼建樹,羅素說,“他在本體論或認識論方面沒創造任何新的專門理論”。但是,他用“超人”哲學把叔本華的意志論發展了,而且使叔本華的名氣大大提高——在哲學領域絲毫沒有提高,在政界和政客當中的影響力提高了。
近代哲學裡,宣揚意志第一的學說是從是叔本華開始的,此後力主這種學說的是尼采、柏格森在、詹姆士和杜威。 叔本華和尼采
在中國國內的出名,是近幾年在商業利益驅使下吹出來的。
西方哲學界怎麼看叔本華呢?羅素算是大數學家大哲學家了吧?他說,這兩個人,是恬不知恥站在極少數人一邊的。
三,柏拉圖和《理想國》。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蘇格拉底的學生,曾去義大利南面的西西里等地搞政治,未成功,後回到雅典創辦學院,亞里士多德是他的學生。
他的著作是幾十篇對話。主要有:《美諾篇》、《斐多篇》、《泰阿泰德篇》、《巴門尼德篇》、《智者篇》、《蒂邁歐篇》、《法篇》、《國家篇》等。後人把《國家篇》譯為《理想國》。個人覺得,還是譯作《國家篇》更準確——國家篇是書名;理想國是書中的內容。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或者說是他的政治理想。
在西方,他的“理想國”被看作是一串“烏托邦”中的第一個;同樣在西方,他的“理想國”也被一些人看作是“極權主義”的濫觴;同時,也就成了“共產共妻”的第一盆髒水。
準確地說,柏拉圖的政治理想,對映的不是雅典的“民主制”,而是斯巴達的影子;在某種程度上,“理想國”的主張,與當時中國稍早於他的孔子的主張有相近之處。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西方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哲學家。柏拉圖尤甚。
他的哲學,主要包括他的烏托邦理論;理念論;對靈魂不休的論證;宇宙起源論;知識是回憶而不是知覺的知識觀。這幾部分都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相比之下,他的烏托邦理論,或者叫“理想國”,影響稍稍更高一些。
此書的通篇,幾乎都是對話的形式,例如,蘇格拉底和一個叫格老康的對話;或者,是透過蘇格拉底的嘴表達觀點——蘇格拉底說什麼什麼。當然,這是找了一種發表意見的形式,內容上都是他自己的主張。
柏拉圖對理想國的論述,是以這樣的邏輯開始的——國家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是縮小了的國家;而人的靈魂,也就是個人的本質,有三個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慾;對應這三部分靈魂的,是三個階級——普通人、兵士和衛國者。 他認為,在理想國度裡,只有衛國者才能有政治權力。這部分人的數量要比前兩者少得多。一開始,他們是被立法者選定的,此後,通常他們就可以世襲了。 在例外的情況下,可以在低等級中選拔少量出類拔萃的孩子;對衛國者的不肖子孫,可以把他們降級。
柏拉圖的這個主張,是與當時的奴隸制貴族城邦的制度需求是一致的。 對衛國者階級如何更好地管理國家,柏拉圖提出了若干建議——
第一是重視教育。 教育分兩部分——音樂和體育。 他所說的“音樂”,範圍比較廣泛,大約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文化”,他主張對“音樂”必須嚴加審查。“體育”則指有關身體的訓練及適應的一切事情。 柏拉圖不喜歡戲劇,他認為,戲劇裡面有反派角色,這可能會讓衛國者學壞,即便可以演戲劇,裡面的角色只能由沒有瑕疵、出身優良的男性角色組成——這個主張非常之奇葩。
第二,青年人在一定年齡前,不許看到醜惡和罪惡;到了一定年齡後則必須讓他們經歷“誘惑”;但是,男孩子們在成年之前要見識戰爭,儘管不必親自參戰。
第三,男女衛國者應該住在共同的房子裡,吃同樣的伙食。為此,傳統的婚姻必須改造,要使新郎新娘們相信,他們是靠抽籤配對的。所有的孩子,都要從父母身邊帶走,讓父母不知道誰是他們的孩子,孩子也不知道誰是父母,孩子可以叫每一個年齡相當的人“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也是這樣。“父親”和“女兒”,“母親”和“兒子”不能結婚。“兄弟”和“姐妹”之間也不能結婚。後來的哲人諷刺說,這其實是禁絕了一切婚姻。
柏拉圖說,他的理想國度裡一定能夠有“正義”。 “正義”就是人人都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做多管閒事的人——當商人、輔助者和衛國者各自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干涉別的階級的事情,整個城邦就是正義的。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首先,權力和特權的不平等並不是不正義;其次,正義存在的前提是他主張的這種國家的存在。那麼,國家有了“正義”的好處是什麼呢?柏拉圖給出的答案好像並不睿智,他說,可以保證在戰爭中取勝。
柏拉圖之所以會有理想國這樣的主張,和他的身世及經歷密不可分。 他出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初期,家裡是一個地位很高家境優裕的貴族。他和三十僭主的當權者大多都有聯絡。雅典戰敗,他認為是民主制的原因。他極度崇敬的老師蘇格拉底,又被民主制處以極刑。所以,他轉向雅典的死對頭斯巴達尋求自己心中理想國的影子。
其實,他說到的很多事情,確實在斯巴達實行過了,比如孩子生下來集中餵養培育,從小進行嚴酷的軍事和體育訓練,不認父母只認軍事長官等等。至於柏拉圖提到要有由“哲學家”擔任理想國的國王,到真不是他的異想天開——希臘城邦有請賢者參政的傳統,畢達哥拉斯嘗試過哲學家當政;他的弟子阿爾奇塔斯在塔拉斯有很大權勢,柏拉圖去過他那裡;梭倫在雅典也邀請學者參政。
不幸的是,柏拉圖試圖在敘拉古這個商業重鎮實現他的理想國理想,無奈這個城邦正和迦太基激烈開戰,他只能回到雅典教書了。
如果有人看過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1984》,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相對照,就會覺得何其相似。 當然,這兩本書,是使用了歸謬法,把柏拉圖的主張推到了極致,以使其走向反面。
-
3 # 真相很簡單
《揮雲而去 十張畫裡看中國》,建議看這樣的書,有文化的底蘊積累,有通透的世界觀,有思考能力,不盲從,然後再看題主的書單。
-
4 # 凱戈4
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在人類歷史文化中影響很大,中華文化中的釋,儒,道一樣。
博學廣知,為學生走向社會認知是有好處的。可以摘句簡釋夲作課外讀物。
-
5 # 齊彥斌
大學生都難以讀懂,要讓中學生讀,簡直是胡扯蛋!請問,首先你自己讀了嗎?能真正理解嗎?我們是專門講這些原著的老師,經過多少年的鑽研才弄明白,可也不敢說自己真正完全理解透徹了。
回覆列表
初中,應該可以接觸哲學方面的書,柏拉圖《理想國》應該可以做為中學的課外讀本。在西方國家小學四年級就開始接受哲學教養工作。叔本華哲學屬於唯意志主義者,也是悲觀主義者,最好到了高中,大學階段再閱讀較好。要有識別能力才行。經濟類的到了大學後再閱讀就較容易理解。每個個體的能力不同。還是根據個人的能力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