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已重新規劃

    魏無忌人稱什麼,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兒子,是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更是戰國四君子之一,人稱信陵君。雖然這個人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但後來因為沉迷於酒色,更是因為酒色而死,而他所在的魏國也被秦國所滅,可以說是國破人亡。

    魏無忌是什麼人?

    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魏國自梁惠王魏罃時的馬陵慘敗後,國勢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鄰秦國經商鞅變法、張儀略地,在列國中突起,有兼併六國之勢,沒有一個國家敢真正抗禦秦國,魏國毗鄰秦國,受秦害較深。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他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傷於酒色而死,十八年後魏國被秦所滅。

    魏無忌

    網路配圖

    古往今來,他以禮賢下士的謙遜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聞名於世。魏無忌廣招門客,有食客三千。他的優點是,不論對方貧富貴賤,都能謙恭對待,因而歸附他的賢士很多,其中包括看守城門的侯贏,殺豬的朱亥等。這種知人善用,為了結交能人異士,放低身段,不顧自己尊為魏國公子的身份,更不因侯嬴僅為大梁夷門的守門人,而親自往請。

    史書中記載他在結交門客是的態度描寫到:“執愈恭”、“顏色愈和。”足以體現他交結賢士的誠意和謙遜,因此得以致食客三千,真心為他出謀劃策、生死相報的人才也是多不勝數。“竊符救趙”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體現出信陵君的顧個人安危救之與危難之中,急人之困的義勇。在魏國不敢出兵得罪秦國的情況下,魏無忌主動請纓“欲以客往赴秦軍”,其過人的膽識著實令人佩服。

    魏無忌缺點:

    人無完人,就算是君子魏無忌也是有缺點的,他的缺點就是遇到困難和波折時,往往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用酒色來麻痺自己。事情還得從有名的“竊符救趙”說起,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魏國,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

    信陵君魏無忌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兵權,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但嚴重違背了君命,擅殺大將,用陰毒的手段,令屠戶朱亥袖中藏一四十斤重鐵錐,趁晉鄙懷疑之際從背後一下斃命,遂率軍解邯鄲之圍,魏無忌雖是幫助趙國解圍,但對當時時局並無影響,反倒是這個事件與魏無忌的死

  • 2 # 老森

    魏無忌人稱什麼,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兒子,是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更是戰國四君子之一,人稱信陵君。雖然這個人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但後來因為沉迷於酒色,更是因為酒色而死,而他所在的魏國也被秦國所滅,可以說是國破人亡。

    魏無忌是什麼人?

    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第六個國君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魏國自梁惠王魏罃時的馬陵慘敗後,國勢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鄰秦國經商鞅變法、張儀略地,在列國中突起,有兼併六國之勢,沒有一個國家敢真正抗禦秦國,魏國毗鄰秦國,受秦害較深。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他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傷於酒色而死,十八年後魏國被秦所滅。

    古往今來,他以禮賢下士的謙遜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聞名於世。魏無忌廣招門客,有食客三千。他的優點是,不論對方貧富貴賤,都能謙恭對待,因而歸附他的賢士很多,其中包括看守城門的侯贏,殺豬的朱亥等。這種知人善用,為了結交能人異士,放低身段,不顧自己尊為魏國公子的身份,更不因侯嬴僅為大梁夷門的守門人,而親自往請。

    史書中記載他在結交門客是的態度描寫到:“執愈恭”、“顏色愈和。”足以體現他交結賢士的誠意和謙遜,因此得以致食客三千,真心為他出謀劃策、生死相報的人才也是多不勝數。“竊符救趙”這個有名的歷史故事,體現出信陵君的顧個人安危救之與危難之中,急人之困的義勇。在魏國不敢出兵得罪秦國的情況下,魏無忌主動請纓“欲以客往赴秦軍”,其過人的膽識著實令人佩服。

    魏無忌缺點:

    人無完人,就算是君子魏無忌也是有缺點的,他的缺點就是遇到困難和波折時,往往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用酒色來麻痺自己。事情還得從有名的“竊符救趙”說起,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魏國,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

    信陵君魏無忌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奪取了兵權,不僅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但嚴重違背了君命,擅殺大將,用陰毒的手段,令屠戶朱亥袖中藏一四十斤重鐵錐,趁晉鄙懷疑之際從背後一下斃命,遂率軍解邯鄲之圍,魏無忌雖是幫助趙國解圍,但對當時時局並無影響,反倒是這個事件與魏無忌的死有牽連。

    秦王忌憚信陵君,後兩次用離間計來挑撥魏王和信陵君的關係,因此魏王更加懷疑信陵君,於是派其他人代替信陵君執掌魏國兵權,五國攻秦計劃失敗。信陵君從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國之後,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最後鬱鬱而終。

    何為君子,“博文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不僅精通文章還深諳行兵打仗之道,魏無忌當之無愧是君子。

  • 3 # 笑談文史生

    信陵君(?-前243年),名無忌,中國戰國時代魏華人,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 前277年,魏無忌的父親魏昭王去世,魏無忌的哥哥魏圉繼承魏國王位,是為魏安釐王,翌年把其弟魏無忌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因而稱為信陵君。信陵君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魏安釐王時期官至魏國上將軍,和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春申君黃歇合稱為“戰國四公子”。

    信陵君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士人因而爭相前往歸附於他,最高峰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當時的魏無忌威名遠揚,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都不敢動兵侵犯魏國。歷史上與之相關的故事有竊符救趙、破秦居趙等。正是因為他的威望極高,秦王忌憚信陵君,因此派人持萬金到魏國離間安釐王和信陵君的關係,同時派人到魏國境內假裝祝賀信陵君登上王位。因此,安釐王更加懷疑信陵君,於是派其他人代替他執掌魏國兵權,五國攻秦計劃失敗。信陵君從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國之後,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之後(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去世。從此魏國失去最後支撐的頂樑柱。十八年後,魏國被滅。

    後世對信陵君的評價極高。司馬遷的《史記·魏公子列傳》對魏無忌推崇備至。列傳中147處稱公子,這在另外戰國三公子中是沒有的。評價也極高:“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曹植:“若夫田文、無忌之疇,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飛仁揚義,騰躍道藝,遊心無方,抗志雲際,凌轢諸侯,驅馳當世,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霓。”

    梁啟超:“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難,籲,何可及也。論者以廁諸平原、孟嘗、春申之列,烏足以知公子。”

  • 4 # 大黃扯點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弄明白戰國時期的“君”是什麼。

    尊號還是爵位?

    先秦的封君,是郡縣制改革中對舊制度的一種妥協,是一種實授爵位。而尊號多數都是沒啥實際意義,只為避諱之類而出現的。像國君的諡號算是尊號的一種,而以四大公子為典型的先秦封君,那可不是什麼尊號。

    君本來是指國君,但並沒有嚴格加以區分。所以在卿大夫勢力抬頭的春秋晚期,一些卿大夫就被其臣屬稱為君了。譬如晉國六卿,韓趙魏智中行範,這六個爵位為卿家族主人往往被其臣屬稱為君。等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各國國君紛紛稱王,於是就將封君制度化。將國內除了王之外的其他第一等級的采邑主,分封為君,這些君多數都是國王的親族或者對國家立國重大功勳的人,在郡縣制逐漸實行的戰國時期,能得到這種裂土封君的機會那自然是無上的榮耀。

    “侯”與“君”的關係

    秦國商鞅變法後,建立了嚴格的二十等爵制,第一等爵位叫徹侯,就等同於其他各國的封君。而諸國交流緊密,秦國被封為徹侯的人,往往也會用封君的慣稱稱呼。譬如商鞅,食邑商的徹侯,本應稱為商侯,但還是按照封君習慣稱呼為商君。樗裡疾,食邑嚴的徹侯,又稱為嚴侯,但多數時候被叫做嚴君。范雎,食邑應的徹侯,稱為應侯,有時也被稱為應君。而山東六國,沒有建立秦國這樣複雜的二十等爵制,而是沿用舊制繼續補充。於是一般而言,山東六國的爵位最高便是封君、其次上卿、再次卿、大夫。 所以要是覺得封君難理解,換成後世的封侯,就能理解了。

    因此,戰國時代的列國的君、侯實際是一回事,即‘封君’,是一種爵位。封君不一定非是王族,他們大約可分為兩種:1,列國君主的子弟、外戚、倖臣;2,有文治武功於本國的將相。王族比如四君子(黃歇尚存疑)、長安君、涇陽君等;外戚如穰侯魏冉;倖臣如龍陽君、長信侯(嫪毐)。將相如商君、馬服君、應侯、文信侯(呂不韋)、武安君(白起)等等——注意,上面這些人物既有稱君的,也有稱侯的,即使稱君的人中,也有王族或是客卿,足證並非只有國君之子才能稱君,君也不一定尊貴於侯。

    封君的權力與名稱來源

    戰國時代的君、侯和春秋時代的侯不是一回事,春秋時代的侯是國君,戰國時代的君侯只是被賜予一塊封地,食用租稅而已。他們在自己封邑的權力,甚至不如春秋時代的某些卿大夫,像晉國的韓趙魏知欒範中行等大夫,隨時能從自己的封底拉起一支隊伍作戰,相當於國境內的獨立諸侯;而戰國時代的君也好,侯也好,一般長住國都,不到自己的封地去就封,治民權軍事權很少,沒有國君賜給的璽符也調不動封邑內的兵力。

    跟後世的封侯一樣,封君的名號也有兩種。一是以地名(一般為封地,也有其他重要意義地名)為名號,如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安平君、昌國君。二是以美辭為名號,如武安君、信平君、文信君、春申君等等。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信陵,地名,戰國時期屬魏地,今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現存有寧陵故城。戰國末期的魏安釐王以此地作為其弟魏無忌的封地,因此魏無忌號稱“信陵君”。

  • 5 # 歷史的風痕

    魏無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河南寧陵縣), 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魏無忌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無忌因傷於酒色而死。十八年後,魏國為秦所滅。著有《魏公子兵法》

  • 6 # 讓生活變得有趣

    無忌是戰國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弟,戰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信陵為古代地名,戰國時屬魏國,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當初魏安釐王將無忌分封至信地,是為信陵君。

    《儀禮·喪服》中記載“君謂有地者也”,故春秋時期從天子、諸侯到卿、大夫只要有地都可稱之為“君”。但從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君”這一稱號逐漸被用於受封的卿大夫,同時又作為一種尊稱,但它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爵位。從歷史記載來看,當時封君的除了國君之子,還有王族外戚、有名將相,甚至寵臣等。在中央集權趨勢下,戰國時期的“君”雖然都有自己的封地,但他們大多常住國都,很少會去封地就封,在封地的治民權統兵權非常受限,更多的只是享受封地的賦稅而已。論權力而言,他們都沒有春秋時期的某些卿大夫強勢,如晉國六卿,魯國三桓,他們儼然是一國境內獨立的諸侯。

    信陵君魏無忌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被後世合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均以養士眾多而著稱於世。其中,趙勝被封於平原,故稱平原君;田文字孟,又曾被封於嘗邑,故稱孟嘗君。但是,與魏無忌、趙勝、田文三人不同,黃歇原為楚國的屬國黃華人,並非王室貴族,他直接被封為春申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90式主戰坦克比99式好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