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uiNanHistory
-
2 # 密探零零發
羌族自稱“爾瑪”或“爾咩”,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他們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現如今羌族人主要分佈四川省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等地以及貴州省的一些地方。那麼,歷史上羌族到底是從何而來的。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探究羌族人的形成過程。
歷史上羌族來源於古羌,是中國西部一個古老的民族。在上古時期,蚩尤與黃帝大戰,蚩尤被黃帝斬殺,而他的後裔一部分西遷,與當地的土著融合,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古羌人。古羌是在中國古代西部一個重要的遊牧部落,他們以牧羊著稱於世。據史書記載,在春秋時期,古羌人在甘肅等地建立了義渠國。後來,迫於強鄰秦國的壓力,羌人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
到了漢朝的時候,一部分歸附漢朝的羌人選擇了內遷,因此在地理劃分上,形成了西羌和東羌。東羌人逐漸與漢人融合,成為了漢族的一部分。而西羌人選擇了繼續南遷,他們到了四川、青海以及西藏等地區。這一時期是羌人與當地人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基本上奠定了現在羌族人的基礎。
到了宋代以後,南遷的羌人,有的同化於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於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最終,一部分發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至此,羌族的分佈格局基本形成。
總之,歷史上羌族的形成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發展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此言不虛呀!各位,你們說呢?
-
3 # 尚書大人
姜、羌本一字之分化。炎帝姓姜,炎帝部落聯盟敗給黃帝部落聯盟。炎帝部落聯盟大部分隨炎帝與黃帝部落聯盟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漢族)。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藏族、彝族、納西族以及今天的羌族。羌族自此誕生。筆者認為是西北羌人的後裔
-
4 # 蜀北一
羌族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唯一一個關於民族的記載,就是“羌”!
關於問題中的“古羌人”和“西羌”這兩個概念,個人認為他們只是同一族群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稱呼罷了。
古羌人部落眾多,他們廣泛分部在今青藏高原東部一帶,早在兩萬年前左右,一部分古羌人開始向東遷移,就是後來的伏羲氏族,及炎帝部落等,這一支東遷的古羌人,又被稱作是“東羌”,後來獨立發展而形成強大的華夏族群。
而那些依舊停留在青藏高原東部一帶以遊牧為生的古羌人,則被後世統稱為“西羌”,歷史上,姚弋仲所率領的南安羌人,就是西羌的一支。而如今生活在岷山一帶的羌人,當然是古羌人的後裔,據考古學者考證,這一支羌人最遲在漢晉時期遷移到汶理茂地區。
但歷史上,古羌人曾無數次向南,向東遷移,以至於最早南遷的古羌人被後來南遷的羌人稱作是“戈基人”,雙方間還爆發了慘烈的“羌戈大戰”。
其實,戈基人就是氐人,是早期南遷的古羌人,而後來遷移而來的羌人,與他們還是有血緣關係的,只不過時間隔的太久,雙方隔的也太遠,以至於都不“認識”了。回到問題中來,如今岷山一帶的羌人,不論是不是西羌的後裔,他都是古羌人眾多部落中,唯一一支繼承了古羌人族稱,文化,習俗的一支。
是正兒八經的古羌人後裔,如今漢人的兄弟民族!
-
5 # 歷史咖啡
歷史有一定的殘酷性,並不是每個族群都能發展壯大,實際上大多數族群都是有其生命週期的,在絢爛之後即歸於寂滅,逐漸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僅僅儲存著為數甚少的幾個定居點。羌族就是這樣。
上古時期的羌方甲骨文裡多見“伐羌”、“獲羌”、“用羌”、“來羌”等語辭,武丁之後的卜辭則有“羌方”之說,當時羌已經戰敗,殷王命周邊諸侯戍之。這個被殷人稱為“羌”的族群,顯然經歷了一個繁盛而後衰落的過程。這個衰落的轉折點大約就是商末周初。
從上古文獻可以看到,五帝時期就已經存在氐羌民族,舜、禹曾與羌人打過交道,甚至有記載說大禹曾分封舜帝幼子於西北,後來成為羌族酋長。這種友好的關係大約結束於殷商的某個時期,隨著殷商的向西擴張,羌人與之發生了百年衝突。經過武丁時期的決戰,羌人大概徹底衰落了。從甲骨文反應的人口數量來看,當時的羌方族群也是規模很大的。按照羌族自己的史詩傳說,他們祖先曾經生活在西北草原,後來南遷進入岷江地區。這種傳說是可靠的,因為武王伐紂時曾經聯絡了羌人,那個時候的羌人與庸、蜀、髳、微等並稱,當知已經完成遷徙了,商末周初已經在岷江地區。
《史記·五帝本紀》:唯禹之功為大,……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晉書·姚弋仲載記》: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於西戎,世為羌酋。《詩經·商頌·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史記·周本紀》: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13-前12世紀是歐亞草原青銅文化播遷的一個高峰時期,輕便馬車和青銅武器普遍傳播,崛起了一波以鬼方和犬戎為代表的軍事遊牧人。可以想見,羌人的真實處境與周人差不多,都處在殷商大帝國和新一代遊牧民的腹背夾擊之中,十分的艱難痛苦。在此背景下,羌人被迫南遷了,時間大約就在公元前13-12世紀。當時他們受到了武丁的重創,復又被新崛起的戎人擠壓。羌族史詩《羌戈大戰》說到,一支魔兵忽然出現,九支羌人逃到了大雪山的後面,才得以逃脫。
《羌戈大戰》: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魔兵衝散各逃生。戰火滾滾染血腥,各自奔波找前程。阿爸白構是大哥,率眾奔向補尕山。……白衣女神立雲間,三塊白石拋下山。三方魔兵面前倒,白石變成大雪山。三座大雪山,矗立雲中間,擋住了魔兵前進路,羌人脫險得安全。這支魔兵自然不是殷商、周人或者秦人,應該就是公元前13-前12世紀興起的諸部戎人。在遷徙之前,他們分佈甚廣,過著一種典型的遊牧民生活,西面甚至能到西域東部。這個遷徙過程應該是持續了很長時間,至少有五六個世紀之久。《後漢書》記載到,他們最後一次遷徙,大約就是秦獻公時期,自此就集中分佈在了川北、青海、西藏交界地帶,休養生息五六百年,隨之而來的是另一波興盛。這波興盛從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期,一直持續到公元后5世紀的南北朝時期。
《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濱於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接鄯善、車師諸國。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後漢書·西羌傳》: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豸原>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裡,與觿羌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犛牛種,越巂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獨留湟中,並多娶妻婦。忍生九子為九種,舞生十七子為十七種,羌之興盛,從此起矣。由此也可以看到一種觀點是錯誤的,即:認為秦國境內的義渠戎也是羌人。這顯然是指鹿為馬,從前13世紀開始,西北地區發生的大事件就是戎人驅逐羌人,因為這批戎人有著更為先進的軍事能力,代表著歐亞內陸一波很大範圍內的變遷。另外,姜姓與羌人應該是沒有關係的,姜姓是“姜姓之戎”、“姜戎”,是與犬戎、申戎、驪戎等一起進入關隴的諸戎。姜戎與周人通婚,又將祖先追溯到炎帝(所謂姜水),就造成了錯覺,後人就認為姜就是羌。
其實完全是兩回事,周人與戎人通婚,才建立了剪商戰略聯盟,在牧野之戰時得到了3650輛戎車,終於擊敗殷商。這批戎人與西周的聯盟關係維持了100多年,才能夠對東方列國和殷商遺民構成戰略優勢,維護了西周政權的穩定。這個聯盟一直到周穆王時才宣告破裂,到周幽王時完全敵對,在西周崩潰後直到晉國、秦國崛起的幾百年裡,戎人一直都是西北的最強族群,是沒有羌人立足之地的。羌人只能夠捲土重來,完全是因為秦國崛起,驅逐了戎人,才再次騰出生存空間。
西羌的興盛秦國攘除戎狄之後,從前5世紀開始,羌人再次繁衍壯大,成為秦漢攘夷戰爭的最大受益者。隨著戎狄和匈奴、月氏等的西遷,生存空間騰挪出來,羌人到了東漢時已經崛起成為大國,不僅佔據了整個西北地區,還不斷向中原和草原擴張;安帝時期甚至進入到了山西、河南,最離譜的時候甚至攻入到了河東、河內的中原腹地,還自稱“天子”。在四川則打到了益州郡。
這波羌人多大150多種,其中勝兵萬人以上的有數十種,個別的能夠勝兵十萬,後漢書作者嘆道“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可見其強大已經遠超過早期的鬼方、犬戎、匈奴。等到曹魏體制崩潰,羌人達到了頂峰,在長安建立了姚秦政權。
《後漢書·西羌傳》:其冬,騭使任尚及從事中郎司馬鈞率諸郡兵與滇零等數萬人戰於平襄,尚軍大敗,死者八千餘人。於是滇零等自稱「天子」於北地,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種,眾遂大盛,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寇抄三輔,斷隴道。……五年春,任尚坐無功徵免。羌遂入寇河東,至河內,百姓相驚,多奔南度河。使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士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後漢書·西羌傳》:自爰劍後,子孫支分,凡百五十種。其九種在賜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漢徼北,前史不載口數。唯參狼在武都,勝兵數千人。其五十二種衰少,不能自立,分散為附落,或絕滅無後,或引而遠去。其八十九種,唯鍾最強,勝兵十餘萬。其餘大者萬餘人,小者數千人,更相抄盜,盛衰無常,無慮順帝時勝兵合可二十萬人。發羌、唐旄等絕遠,未嘗往來。F67E牛、白馬羌在蜀、漢,其種別名號,皆不可紀知也。公元416年,東晉北伐軍在劉裕帶領下進入關中,末帝姚泓投降。在此之前,姚秦就備受匈奴、鮮卑的擠壓,經過40多年短暫、軟弱但還算仁慈的統治後,羌人退出了歷史舞臺,給後世留下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35部佛經中譯本。
古羌方與現代羌族實為一族羌人的歷史已如上述,之所以說古羌方與後來的羌人是同一民族,還有一個很有力的證據,即語言學研究。民國時,瑞典人高本漢等歷史語言學家透過基本詞彙對比、擬音、詞源等方式,恢復了上古漢語的一些特徵,認為漢語與藏緬語存在最近親屬關係,而羌語又是介於二者之間的一種獨立語支。這就有力證明了古代羌方族群,也是操漢藏語的。這些語言特徵具有數千年的穩定性,足以證明古代羌方曾與關隴-中原的上古漢語人群有過十分密切的交流。同樣也能證明現代羌族是古代羌方的後裔。
他們的姚秦政權滅亡後,位於關隴-河湟的大部分融入漢人,那些留守在四川、青海、西藏交界地區的,則繼續存留到今天。
-
6 # 手拿著南山南您是那種
胡扯。夏商周是華夏,羌人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羌和姜不一樣,姜是姓,而羌是描述遊牧的人,後指西方遊牧的夷狄,不是確指,而是泛指。
回覆列表
羌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
這個少數民族目前主要分佈在茂汶羌族自治縣、汶川縣,以及松潘、黑水、理縣、北川,還有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
那麼,作為一個與藏族、漢族比鄰而居的少數民族,羌族與漢族、藏族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呢?這個問題是我們理解羌族歷史的關鍵。
題目所言“西羌的後人”,乃出自范曄《後漢書·西羌傳》,是有關羌族的最早記錄。據稱:“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這是當時漢人對西羌的歷史想象。
事實上,最早的羌應該是指商-秦漢之際華夏的邊緣,隨著華夏範圍的不斷擴大,這個邊緣也在不斷向西遷徙。東漢以來直到魏晉時期,蜀的華夏化致使漢人的族群邊緣繼續西遷,最終羌人的活動範圍抵達青藏高原的東部。
吐蕃王朝崛起後,青藏高原的東部地區逐漸成為一個漢、藏的交界地帶,在這個文化屬性模糊的空間中生活的群體,既被華夏稱作是羌人,也被藏人稱作是朵康人。
近代以來,隨著殖民主義的入侵,民族的觀念得到了普及,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東部交界空間裡的群體,逐漸被當作一個少數民族而對待。
直到解放以後,在民族識別政策的影響下,羌人或朵康人依不同的情況被識別為漢族、藏族和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