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斑馬說

    大多數人聽說陳友諒的名字,是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面,歷史上的陳友諒可沒這麼弱,作為元末群雄之一,一點也不簡單!

    湖北人陳友諒本來以打魚為生,過著清貧的日子,後來鑽營做了一個小官,生活好了一些,但他對這份工作並不滿意,不久就投奔了徐壽輝的起義軍!開始造反了!

    陳友諒很快就從一個小小的文書攀升為軍中的重要將領,成為起義軍的二把手。對待敵人非常狠毒!

    掌握了徐壽輝的軍隊後,他充分發揮了自己優秀的戰鬥素養和毒辣的作戰風格,一鼓作氣,攻佔了很多城池,一時間成為江南最強的起義軍首領。

    後來自立為王,國號漢!

    但是他命中註定的對手,朱元璋已經起來了!

    朱元璋的勢力範圍在長江下游,陳友諒的勢力範圍在長江上游,兩軍對壘開戰的局面無法避免,但朱元璋就是耗著不打,因為水軍不行!

    直到朱元璋的部下常遇春俘虜了陳友諒三千人,並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激怒了陳友諒,於是他找朱元璋算賬了!

    朱元璋誘敵深入,騙他的水軍上岸,結果陳友諒失敗 大約三年後,他就重新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二戰鄱陽湖!

    朱元璋四萬兵馬,緊緊牽制住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長達三個月之久! 逼得他決戰潘陽湖,陳友諒學曹操把艦船用鐵鏈鎖起來,激戰途中,中箭而亡

  • 2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說到抗擊元朝,元末沒有一支勢力比得上他,朱元璋為了儲存自己實力也曾向元廷服過軟,認過慫。只有陳友諒從頭到尾沒有向元廷低過頭,確實夠爺們兒。稱他為一代梟雄完全沒有問題。老陳是漁民的兒子,估計小時候就心裡暗暗發誓要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少時讀書,略通文義,長大後終於考上了公務員——當上了縣裡的小吏,但這顯然不能滿足他的野心,元末時局的改變也使他加入了紅巾軍。但他的缺點太多了,不仁,不義,無情,殘暴。說好聽點為了勝利不擇手段,難聽點陰險狡詐。為了達到目的,什麼都可以不要,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沒有禮義廉恥!先後殺死自己的上司倪文俊,同事趙普勝,老闆徐壽輝,自立為王,割據一方。陳友諒這種人感覺比朱元璋還可怕,野心大,心黑手辣,不擇手段,誰擋在他的路上,就殺了誰。

    這個人歷史評價不高的最重要一點不是因為他輸給了朱元璋,其實還是完全拋棄兄弟情,心狠手辣地幹掉一切阻礙他前進的人,包括他的老闆徐壽輝,這也是他失敗最主要的一點原因,他的兩員大將丁普郎和以固守善稱的傅友德也在趙普勝被殺了之後都投奔了朱元璋。

    張士誠野心不大,偏安一隅努力安生。陳友諒就不一樣了,他認得清形勢,但是認不清他對手,他都沒弄清朱重八真正實力就破釜沉舟,最後選擇最擅長的水上決戰還犯了曹操犯的錯誤,要是陳友諒也偏安一隅,估計可能多存活不少年,朱元璋也不敢輕易的出擊。

    再來分析一下鄱陽湖之戰,世人都認為陳友諒有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但仔細分析一下其實不難發現以下幾點:

    1、徐壽輝統御無方,陳友諒本是其部下一隻,又是殺主自立,根基不牢,根本沒有整合湖廣的實力,後世誇大了其規模,部隊的戰鬥力也有待商榷;

    2、陳友諒自立不久,說到底是一個大軍閥,流寇特性很重,根本不能和根據地牢固的老朱比;

    3、陳友諒說到底就是膽大妄為,而朱元璋自從戎以來都展現出思維清晰、邏輯嚴謹的特點,治國治軍都有一套,軍隊戰鬥力是非常強的。

    老陳的巔峰之路,一路走來得到的同時也失去了最主要東西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陳友諒被朱元璋反殺,其實是歷史的必然結果。

  • 3 # 傳奇歲月

    說起抗元明顯陳友諒功大於朱,而朱善於隱蔽實力,而對於陳友諒的記載基本是不公平的,要說殘暴,明顯朱更殘暴連古人早以廢的陪葬都用上了,

    然而歷史就是如此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陳友諒那怕再偉大,也只得沉默

  • 4 # 朝文社

    關於這位朱元璋人生路上的最強敵人,元末大漢帝國皇帝陳友諒,或許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一位註定要輸給朱元璋的英雄!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他是那個時代,無可爭議的英雄人物。雖說明初的文士學者們,對他弒主篡位的暴行大書特書,幾乎把他塑造成殘忍好殺的惡魔。但諸多被一筆帶過的事蹟,卻難掩其英雄之處!正如民國學者饒漢傑的一句讚歎:漢江先英,三楚雄風!

    尤其以出身說,陳友諒的奮鬥路,足以和從草根到帝王的老對手朱元璋比勵志。他出身於沔陽一個漁民家庭,屬於那種朱元璋家這種平民們見了也都歧視的身份。父親更是個在當時農村受盡歧視的上門女婿。少年時的陳友諒,就是在這種多重歧視下讀書習武,不單練得一身本事,更養成狠辣風格。三十五歲那年扯旗造反起,更把這風格發揮到極致,無論爭權還是打仗,都是這樣毫無壓力火速一擊。一邊掃清湖廣地區的元朝勢力,一邊擦著老上級倪文俊和徐壽輝的鮮血,建立了彼時南中國最強大的“漢”政權。

    然而比起這狠辣風格來,被很多明朝學者一筆帶過的,卻是陳友諒強大的領導力。別看他不停弒殺領導,但駕馭部下的手段卻高超,諸如張定邊等心腹部下,都是一輩子對他死心塌地。治軍手腕也極強,雖說總被醜化成魔頭,但陳友諒親手打造的漢軍,在當時卻以紀律嚴明著稱,作戰勇敢且不擾民。整個湖廣大地在他的治理下,更是一派欣欣向榮。因此在他兵敗身亡後的幾百年裡,他位於武昌橋頭的墓地,香火從未斷絕。

    被各種野史演義成魔頭的陳友諒,在元末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裡,卻也無可爭議,堪稱一位深得民心的英主。甚至,倘若那個歷史空間裡,並沒有一位叫朱元璋的人。中國的統一大業,一個嶄新的“漢”王朝,極有可能在他手裡完成。

    但是,哪怕英雄如此,很負責任的說,無論與朱元璋的角逐,重新來過多少回。陳友諒,卻註定是一個輸家。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後世也有不少人給陳友諒鳴不平,認為朱元璋能夠打贏陳友諒,完全靠的命好。典型清朝人丁耀亢那句話:鄱陽貫顱,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老天爺選擇了朱元璋,你陳友諒再強也白搭!

    但是,如果細緻對比一下這兩人的性情,就知道這勝敗的結果,絕非拼的是運氣,朱元璋能夠贏,是因為在兩項領導人的關鍵素質上,他恰恰勝過了陳友諒。高手過招,這看似點滴的差距,卻決定了不可思議的解決。

    第一個關鍵素質,就是取捨能力。

    任何事業打拼,取捨選擇從來無比重要。就如很多創業成功人士掛嘴邊的“做減法”學問,陳友諒在1363年,起傾國六十萬大軍決戰朱元璋時,就先遇到這挑戰:他先撞上朱元璋重兵防守的洪都,因垂涎朱元璋儲存在這裡的軍糧,決定發兵猛攻,沒想到卻碰了硬釘子。被洪都守軍決死守衛了三個月,硬是怎麼也啃不動,鬧得還沒撞上朱元璋的面,已然師老兵疲!

    但陳友諒不知道,這抓狂的三個月裡,他錯過了一個多麼寶貴的機會。他起兵東征朱元璋時,正是朱元璋猝不及防的時候,甚至連戰船都少的可憐。只要陳友諒留少量兵力牽制洪都,然後一鼓作氣東進。朱元璋極有可能被一擊即潰。遺憾的是,就為這個崩了自己門牙的洪都,陳友諒發狠血拼,就像一個糾結於蠅頭小利卻錯過大專案的暈頭老闆一般,叫朱元璋躲過了最大劫難。

    這件事乍一看,是朱元璋的幸運,但如果仔細對比,在陳友諒一生的各種戰役裡,充滿了種種奇襲爭勝的妙筆,但從沒有棄子爭先的大局觀。而在這一條上,朱元璋後來北伐元朝的戰役就證明,他贏得當之無愧:著名的太原決戰上,北元以重兵佯攻明軍剛剛收復的元大都,企圖引誘明軍鑽口袋,沒想到朱元璋直接來了個豪氣應對:大都丟了又如何?再打回來就是!依然重兵直撲太原,一舉吃掉元軍主力。這眼光境界,一場洪都大戰已證明:陳友諒差得遠!

    而與這取捨能力相比,陳友諒的另一個素質,同樣差得遠:戰略判斷力!

    三個月的死磕,讓原本滅頂之災的朱元璋,有了從容準備的時間,終於以二十萬養精蓄銳的兵馬撲來,迫使陳友諒在鄱陽湖與之決戰。雖然以裝備兵員說,擁有巨型戰艦火器以及六十萬大軍的陳友諒是絕對優勢。但以士氣狀態說,剛剛受到嚴重攻堅挫折的陳友諒漢軍,正是士氣最低落時。然而一心想吃掉朱元璋的陳友諒,卻未曾考慮過戰敗的可能,竟連提前的湖口退路都不曾重視。結果在戰事受挫後,才發現朱元璋已提前封鎖了鄱陽湖口,六十萬大軍陷入絕路!

    如果說三個月拿不下洪都,還有幸運成分,但這懸殊的戰局判斷能力差距就證明,這兩個人的較量,沒有幸運可言。

    於是,錯失後撤良機的陳友諒,也就在鄱陽湖面上,迎來了覆滅的命運,他苦心經營的富饒湖廣大地與精銳火器戰艦,更成了整個明朝大受裨益的嫁衣裳。比如鄭和下西洋船隊的造船技術,就大量吸取了陳友諒團隊的高科技。任何事業的打拼,卻更逃不過陳友諒輸給朱元璋的硬道理:缺少全域性的眼光,沒有取捨的胸懷,無論曾經如何輝煌,終歸要給別人做嫁衣裳!

  • 5 # 三生有畫

    有一句話,叫做成王敗寇。一個人奪取天下失敗了,新朝後人要怎麼寫,就怎麼寫了。

    陳友諒失敗了,既然失敗了,就會有他的原因,尤其是在當時,他擁兵六十萬,三倍於朱元璋。而且,他還虎踞長江上游,由上而下,佔據地理優勢。西晉滅東吳,蒙古滅南宋,大抵都是從上而下成功的。可見,陳友諒本來的勝算,是有多麼的大。但是最終失敗了。

    中國封建歷史上,但凡最後建立豐功偉績開創新朝的人,可以是農民草根出身,也可以是貴族大家出身,但是他們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擁有很大的胸襟,鋒芒收發自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能忍,能屈能伸。忍得住怒火,忍得住委屈,忍得住取捨,方可識人、得人、用人、得天下。這類人的代表,有劉邦、劉秀、司馬懿、劉備、李淵、趙匡胤、朱元璋、洪秀全。

    而 那些剛開始佔盡先機的最終失敗的,往往都是勇多於謀,狠多餘仁,氣多於忍的人,就是今天所說,太有魄力的人,很高調的人。因為太有個性,所以往往會缺乏取捨,缺乏大局觀,喜歡好意氣用事,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代表人物有:項羽、劉玄、李密、陳友諒、張獻忠、李自成、楊秀清等。

    現在來說說陳友諒。陳友諒也是窮苦百姓出身,後面都透過自身的努力,奇蹟般成為一方諸侯,逐鹿江山。兩個人,在這點上,都是能吃苦,能打仗,能戰鬥,能領導的人物。在這些點上,其實都差不多了。那麼,他們兩個人,最大的差別,其實在胸懷和眼光上。

    陳出身漁民,從小就是苦了吧唧,受委屈捱餓,但是他不僅讀書,還學了一身好武藝,自然智力、武力,都勝人一籌,但是心狠手辣,換句話說,這人從小野心很大,而且比較自私。後來參加農民起義軍,跟著徐壽輝造反,逐漸高升,最後竟然發動政變,把老闆徐壽輝給宰了。

    從這個點上來看,陳友諒其實充分暴露了他的缺陷,也就是不能忍的好勇鬥狠的個性。這因為這樣,他缺乏大局觀,缺乏戰略眼光,心性急躁,沉不住氣。

    反觀朱元璋,在同樣的時間點上,面對少主韓童兒,他就做足了文章。朱元璋其實也想做老大,但是他在打下南京後,特意邀請,在江北被元軍追得無立足之地的韓宋政權國王韓林兒,這個名義上的主子,接到江南來侍候,讓天下人看。但是背地裡,卻命人在江心裡鑿穿船底,把少主給淹死了。

    幹這活的,就幾個心腹乾的,世人能有幾個人知道?即時有此猜測,也拿不出證據。這樣朱元璋就可以心安理得,爭奪天下了。

    朱元璋從這個事情上,就能看得出,朱元璋比陳友諒有耐性,並且精於算計,更有大局觀,但是同樣野心龐大,心狠手辣。

    陳友諒好勇鬥狠,缺乏大局觀,也就是戰略眼光的致命缺陷。當他大兵在握的時候,他侷限於自己的思維,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將軍,當成了一個士兵,計較於一城得失,一戰輸贏的狹隘之中。

    六十萬大軍東征朱元璋。洪都,也就是現在的南昌城,當時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在此駐守。陳友諒大軍到後,朱文正本來就是為自己的親叔叔打江山,加上自己也有點本事,哪有不死嗑的道理。憑藉南昌城的高牆,硬是頂住了六十萬大軍三個月。

    三個月後,朱元璋終於利用這寶貴的三個月,準備好妥當,率精銳主力二十萬殺到。朱元璋首先就是把鄱陽湖出入長江的湖口奪下,然後關門打狗。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就這樣灰飛煙滅了。

    陳友諒本來可以越過洪都城,順江而下,直取南京。當時朱元璋還沒有準備好,兵力分散,戰船沒有打造完成,完全有可能滅掉朱元璋。但是陳友諒卻非要挑個小兵做對手,而忘了真正的對手,卻在後面虎視眈眈。

    即使要攻打洪都,也應該派重兵防守住湖口,不至於被關門打狗。這就是他輕敵所致。可見,陳友諒在這個時候,已然驕傲自大到,不知天高地厚了。

    那個時候,北有元朝,東有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心有天下,但是胸無天下。

    他的事業,最終因為他自己的戰略眼光侷限性,因為自己的個性,葬送了。

  • 6 # 曉木曰兮歷史系

    身雖貧賤,而有大志,故能順勢稱雄;雖手段不仁,然能一度得志,強於天下,才智必有超群之處。陳友諒,一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典型。他一生的沉浮,也許告訴我們,真正要團結一幫人去幹大事,還是多點真誠,少點套路的好。有人說,陳友諒是漁民。其實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是的,他出身於漁民之家,但是,他讀過私塾,還曾經在老家縣衙裡當一個基層公務員。這能是個天天風裡來雨裡去,“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的船家嗎?與其說他是個漁民,不如說他十分了解漁民,特別是漁民出身的人,比如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天完國大丞相,領軍大元帥倪文俊。這裡要稍微交待一下,什麼叫做天完國,而這位倪文俊又是何許人也。“天完”,這是元末紅巾軍中的一支。這支被稱為南方紅巾軍的武裝,其實是由彭瑩玉草創,徐壽輝,鄒普勝發展壯大的一支反元武裝。這群人篤信“彌勒降世”,原在今湖北東部,安徽西部活動。1351年,劉福通“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後。徐壽輝,鄒普勝在大別山區同時起兵響應。不久,席捲蘄州,黃州。而這位徐壽輝,據說天生異像,於是在起兵之初,他就按耐不住,在蘄水縣,居然登基稱帝。國號就叫天完。“天完”什麼意思呢?原來“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因此天完國就此建立。徐壽輝成為天完國的皇帝。倪文俊,就是這支天完紅巾軍的將領。這個人就是地地道道的漁民。他外號蠻子。率領水軍縱橫江漢一帶。十分勇猛。曾經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大破元朝威順王寬徹普化的水路大軍。甚至將威順王的王子,王妃一干人等都抓了。並一舉攻取武昌,漢陽。使得原本已經被打得退入深山的天完政權,復振於湖廣。因此,他自然成為天完國的頭號人物。徐壽輝也到了他的地盤——漢陽。並將漢陽設為天完國的國都。他也成為天完國丞相,領軍大元帥。統率軍政大權。這個人也是陳友諒的第一個貴人。陳友諒本來為縣吏,紅巾軍四起時,他率他的幾個親兄弟,義兄弟一起投奔到倪文俊帳下。由於他當過縣吏,有些行政能力。於是倪文俊任命他為簿書掾。實際上,成為倪文俊的秘書長。要知道,陳友諒本來就是漁民之家出身,對於這個外號蠻子的天完大將,可以說多了一分心理上的理解。再加上,他是這群泥腿子的紅巾軍中,難得的行政事務的人才。再加上他又在縣衙裡,學了這麼一套官場上的權謀。於是在倪文俊這裡自然是如魚得水。提拔很快。隨著倪文俊當上了丞相,領軍大元帥。他漸漸也開始獨立領軍,並被外放,去駐守天完國的戰略要地,也是起兵之地黃州府。黃州當時位於天完國國都漢陽的下游,東面,等於是武昌,漢陽的東大門。當年蘇東坡就是在這裡任職。倪文俊將其派駐到這裡領兵,不可不說是有私心的。因為,一旦武昌,漢陽出事,他這支力量是可以作為依靠的。當然,這事兒說來就來。倪文俊,和天完皇帝徐壽輝不久,也就是在公元1357年鬧崩了。倪文俊鬥爭失敗,於是逃出武昌。此時,倪文俊第一時間想到的落腳點,就是陳友諒的黃州。於是,倪文俊立馬逃到黃州來,準備依靠這個這些年在自己面前鞍前馬後,看上去盡職盡責,又善解人意,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親信,東山再起。這,就是陳友諒面對的第一個選擇,如何面對自己的老恩公,老上級,如今朝廷的叛逆,倪文俊?得到倪文俊要來到自己駐防的黃州城的訊息,陳友諒犯愁了:此時,接納倪文俊,自己當然對這位恩公是有情有義,可自己馬上成為天完國上下的公敵。說不定已有利益皆會失去,自己身敗名裂,性命不保。可要是抓了倪文俊呢?忠義的形象有了,倪文俊身後的巨大真空都有人填補了。於是,他主意已定。陳友諒大開城門,擺出一副歡迎倪文俊到來的樣子。可就當倪文俊看到陳友諒親切的笑臉時,早己埋伏好的刀斧手一齊殺出。倪文俊就這樣死在了他曾經最信任的部下的手中。斬殺倪文俊,是陳友諒在元末這亂世舞臺上,第一次以男一號的身份露臉。正如如今許多一炮而紅的明星一般,陳友諒瞬間收穫巨大利益。他被授予天完國宣慰使,名義上是安撫,慰勞倪文俊的舊部,實則他接管了倪文俊的軍隊,地盤。一躍成為天完國實力最強的勢力。不久,他入主天完國核心地區,武昌,漢陽。改任平章政事,實際總攬天完國大權。這次成功,看上去陳友諒完勝。但他真的勝了嗎?從長遠看,是沒有的。倪是天完的叛逆,卻是陳的恩公。倪可以死在任何人手上,卻獨獨不能在此時死在陳的手上。為什麼?因為陳這麼做,完全暴露了他的兇狠,陰險。在這個大爭之世,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大危機。首先,會造成信任危機。在如此亂世,那些謀士也好,武將也罷,在這元末亂世這麼一個特定只有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裡,其數量是一定的。那怎麼將這些人籠在自己身邊呢?當然空口無憑,大家都是看其實際的所作所為。擒殺倪文俊,讓人看到陳友諒,不過就是個過河拆橋的梟雄。那沒來的人,豈不要考慮以後自己的生存;已來的人會不會給自己留退路?所謂其無情陳友諒是漁民出身,當時的漁民大多數衣食住行都在穿上,既很少與外界交流,同時也因常年與魚腥之物打交道,身上難免有異味(一部叫《花好月圓》的喜劇片裡就有對古代漁民身上異味的戲劇化描述)。幼年遭受貧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經歷或許給陳友諒留下了過於深的陰影,也給他帶來了異乎常人的出人頭地的渴望。於是,在這種渴望下,人情味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那些陰影中,他不難對這個給他冷眼、嘲笑的世界採取無情的態度。何其無情倪文俊,作為將陳友諒一手提拔起來的人,在危難之際來投,陳友諒殺之。趙普勝,作為徐壽輝手下四員干將之一,阻礙了陳友諒攫取權力,陳友諒殺之。徐壽輝,作為陳友諒舊主,在讓權與陳友諒後,陳友諒殺之。因其無情趙普勝被殺後,丁普郎、傅友德出逃,投奔朱元璋,以至於朱元璋得兩員大將而陳友諒失兩員大將。由於對待士兵比較嚴苛,導致鄱陽湖兵敗後士兵紛紛投降,未能有斂兵再戰之機會。作為一個梟雄,心狠手黑是必要的,不過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情與寬容,會讓自己與周圍的人離心離德,難以同舟共濟。我們看到,朱元璋後來殺功臣心狠手黑遠勝陳友諒,卻在實力成長期懷柔待人,以至於朱元璋有徐達,常遇春,劉基,李善長,陳友諒手下只能聽到一個張定邊而已。故而心狠手黑只能讓陳友諒走出幾步,難以讓陳友諒獨步天下。可以相信即使陳友諒打敗了朱元璋,最終一統天下的可能性也會很高。PS:張士誠貌似與陳友諒走的是兩個極端,張士誠懷柔親民,讓張士誠的臣民在明朝開國後幾十年都對張士誠念念不忘,相比之下,朱元璋更像是兩人的綜合體。我們熟悉的割據一方期望入主天下的領袖名字,諸如齊桓,晉文,莊王,都是在一方割據幾代傳承百年的勢力的雄主。這樣長的割據,會給當地留下濃重的特色文化遺留,於是這些領袖的名字就得以隨著文化遺留流傳,擴散。反觀陳友諒,割據時間太短,難以給領地留下什麼太多的文化特色,也就不太會被流傳的太廣。同樣因經歷短而受到忽略的梟雄:大成國李雄等...事實上,也有一些梟雄雖然經歷短,卻讓我們耳熟能詳。諸如袁紹、袁術、李密等等,這樣的梟雄大多有個共同點,都被寫入了某些傳奇(文學形式)中,甚至有的被寫入了流傳甚廣的小說裡(如《三國演義》)這就使得這些梟雄在這種文學作品的載體中得以被傳播。為什麼沒有小說寫陳友諒的故事呢?個人認為其一,小說,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小說,大多見於明代,而在明代寫陳友諒在與開國皇帝的激戰中曾如何軍容壯盛是比較犯忌諱的,其二,陳友諒故事流傳的時間比較短,民間的豐富也不多,難以成為小說的材料。故而我們很少見到寫時間距離很近的政權的歷史小說。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他,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儲存著,供來往遊人悼念。 ——吳晗面對元朝各種形式的招安,他是唯一一路從未以任何形式屈服的勢力。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名,失敗的英雄。

  • 7 # 置身黑白的精彩

    陳友諒,人稱項羽轉世。而且,他和項羽的結局差不多,只不過楚霸王是自刎而死,他是被冷箭貫穿頭顱

    曾出現在金庸的小說中的陳友諒是丐幫中人,無惡不作且心狠手辣。但歷史上的陳友諒,與小說中塑造的形象相去甚遠

    不過在做事風格上,卻是出奇的一致——陰險歹毒

    當然,用另一種說法更為貼切,那就是“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是不堪的歷史,只是他成功了,沒人會記得那些不堪回首的過去而已”

    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敵人——大漢皇帝陳友諒

    曾有一個很大膽的假設,如若沒有朱元璋,一統天下的必然會是陳友諒,只是陳友諒註定是一個項羽式的悲情英雄,遇見了劉邦式的朱元璋

    陳友諒曾是農民軍中最強的一支,擁有最多的部隊、最大的艦隊,可惜他沒有徐達、劉伯溫、常遇春這樣的好幫手,一如項羽沒有韓信、張良

    但陳友諒依然雄霸一方,成為當時朱元璋眼中最強的敵人

    陳友諒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廣為人知的是他的無恥與血腥,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軍事天賦和治國能力。

    從殺恩人得寵到殺皇帝自立,他從不講究誠信這些斑斑劣跡為人所不恥,而關於他的功績卻往往被忽略

    只是大量的負面評價也難掩其英雄之處,正如民國學者饒漢傑的一句讚歎:漢江先英,三楚雄風!

    比朱元璋還要低賤的出身——連農民都不如?

    世人皆知,朱元璋是地道的屌絲出身、八輩貧農,而陳友諒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出身於沔陽一個漁民家庭,簡單來說,就是連朱元璋這樣的農民,見了他都要橫眉冷對的。而陳友諒的父親則是遠近聞名的上門女婿,所以他從小就受盡了白眼。

    少年陳友諒就這樣在歧視之下讀書習武,練就一身的功夫。同時,也就在這時候,他養成了狠辣的做事風格。

    而後,陳友諒參加起義軍造反,並認識了他的第一個伯樂倪文俊,此人在當時是大大的有名,此時已是徐壽輝的丞相

    聰明且能幹的陳友諒很快獲得了倪文俊的信任並快速得到提拔,可陳友諒並不滿足於現狀,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做皇帝

    陳友諒先是解決了自己的老上級倪文俊,然後又殺害了善良的趙普勝,最後以一柄鐵錘送走他的皇帝徐壽輝

    自此,長江以南農民軍最強勢力陳漢建立,陳友諒開始了他的爭霸之路

    鄱陽湖一戰,陳友諒一敗塗地

    陳友諒被各種野史描述為超級大魔頭,但事實上,在元末風起雲湧的動亂時代,他在治理國家統治百姓方面並無過錯,堪稱是深得民心。而且強大的漢軍在他的指揮下縱橫江南,戰無不勝,實力也屬一流。只可惜上天安排了另外一個人,作為陳友諒的終結者出現,那就是朱元璋。

    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陳友諒來當代言人是再合適不過了

    如若沒有朱元璋,統一全國的夢想或許就會實現了,只是結果總不是遂人意的,一個嶄新的“漢”王朝倒在了朱元璋的手下,而一代梟雄陳友諒也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有人說,朱元璋打敗陳友諒,是天意非人之過。一如“鄱陽貫顱,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老天爺選擇了朱元璋,你陳友諒再強也白搭!

    但是,如果細緻對比一下這兩人的性情,就知道這勝敗的結果,絕非拼的是運氣,朱元璋能夠贏,是因為在兩項領導人的關鍵素質上,他恰恰勝過了陳友諒。高手過招,這看似毫釐的差距,卻決定勝局

    錯誤的決定,導致了最終的結局

    1363年,陳友諒起全國兵力決戰朱元璋,因垂涎其軍糧儲備,對洪都這個小城發動猛攻,結果是三個月仍未攻下,可謂是史上最慘烈的攻堅戰之一,精彩程度不亞於南宋末年的釣魚城保衛戰

    由於朱文正的堅守,朱元璋得以喘息準備,而後才有了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錯過了最好時機的陳友諒,註定是失敗的。如果他放棄洪都,選擇一鼓作氣向東進發直取應天,朱元璋很有可能會被一舉擊潰

    因為固執和不懂取捨,陳友諒丟掉了最佳時機,也丟掉了自己的帝王之路。陳友諒縱然用兵以奇襲著稱,卻少有棄子爭先的格局,與不懂取捨相比,陳友諒的判斷力也明顯弱於朱元璋

    從容準備的朱元璋,帶二十萬精銳部隊與陳友諒決戰,而這場海戰堪稱是赤壁之戰的翻版(有考證說,三國中赤壁之戰的原型就是此戰,赤壁之戰為虛構)鄱陽湖上,漁船駁船拼湊的小艦隊對抗陳友諒的三十餘艘鉅艦。一如《三國》對於赤壁之戰的描寫,陳友諒步兵居多,遂以鐵鏈鎖之,形成連環。

    隨後,在朱元璋火攻之下,陳友諒一敗塗地,被迫退守卻堅持不撤退,在朱元璋的全力猛攻下,陳友諒督戰時被一支冷箭貫穿了頭顱

    後人多記得他的狠辣風格,他的不仁不義,卻忽略了他強大的領導力

    雖然他嗜好殺戮且毫無人性,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話不是沒道理的

    縱然他弒殺領導,但駕馭部下的手段卻十分高超,如張定邊一生忠誠,甚至在陳友諒兵敗身死之時仍忠心耿耿

    而他打造的那隻強大的隊伍,也深得民心,當時民軍燒殺搶掠不斷,但陳漢部隊卻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湖廣地區在他的治理之下,一派繁榮景象,甚至在他死後多年,其位於武昌的墓地,仍然香火未斷

    “魔頭”陳友諒,其實是一個極具軍事天賦的天才,只是缺少全域性的眼光,沒有取捨的胸懷,無論曾經多麼輝煌也是枉然

  • 8 # 江南史公公

    每當一個王朝開始變得腐朽不堪,就會有各路亂世豪強站出來掀翻統治,建立起豐功偉績,創立新朝。

    只有元朝末期,在還沒有推翻舊王朝之前就開始了群雄割據,各自為戰的大亂鬥局勢。

    各路豪傑在南方打得熱火朝天,把偌大的元王朝當成傻子一樣晾在那。

    在元末那個時代出現了許多不俗的人物,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彭瑩玉、張士誠朱元璋,還有陳友諒。

    後面的這三位每一位在亂世之中都有成為華夏大地主人的能力,可惜的是,他們處在了同一個亂世之中。

    也就是說,他們只有一個人能笑到最後。

    是誰笑到了最後,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那個笑到最後的人最大的對手:

    陳漢皇帝陳友諒

    梟雄出身

    1320年元朝第四代皇帝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駕崩於光天宮,同年沔陽的一個小小的漁家之中出生了一位令元朝聞風喪膽的起義軍領袖,一代梟雄陳漢皇帝陳友諒。

    陳友諒的出身很悲慘,他出身於漁民家庭,還是那種最低等的漁民。

    他的爺爺老謝是個倒插門,隨別家姓成了老陳。本就是遭人白眼的貨色,更是一個低等的漁民,其處境可想而知。

    但小陳同學很有上進心,童年時受到的嗤笑和白眼讓他知道:只有不斷地往上爬,那些鄙夷他的人才會敬重自己。

    最開始他努力讀書,閒暇時會學習武藝,靠著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的縣衙找了一個公務員的工作。

    按現在的道理考上一個公務員雖然不能說是衣食無憂吧,但是溫飽總能解決的,出去說自己捧了個鐵飯碗也不是太丟面子的事。

    但那是現在的道理,在當時的那種環境,起義軍遍地而起,朝廷自己都快解決不了溫飽問題了,要是被幹翻了不也是顏面掃地,一個小縣城裡的小公務員,這點問題算個屁。

    所以小陳公務員的工作依舊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尊嚴,看不上他的人依舊看不上他。

    於是小陳同學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終於做了一個決定:踩著所有人往上爬,永遠不能讓別人再踩他!!

    投身天完

    就在小陳同學考慮如何讓才能出人頭地的時候,全國各地的起義軍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整個大元朝都他孃的亂成一鍋粥了。

    1351年四月隨著一句“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白蓮教的劉福通,韓山童在阜陽起義,號稱紅巾軍。

    這時候南方的彭瑩玉,徐壽輝等人也不甘寂寞,因為徐壽輝長得非同凡人,如同彌勒在世,於是他們就打著”彌勒降世“的旗號開始起兵,也叫紅巾軍。

    九月,起義軍打敗了元朝威順王寬撤普化,攻佔了蘄州、黃州,於水陸要衝之地蘄水立”彌勒降世“的徐壽輝為帝,國號天完。

    “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

    牛皮吹的倒是響噹噹,但當時的徐壽輝等人地盤不大,所以遣丁普朗、徐明達攻陷漢陽及興國府,鄒普勝攻陷武昌,曾法興攻陷安陸、沔陽,徐壽輝攻陷江州,歐祥陷袁州,陶九攻陷瑞州,許甲攻陷衡州,項普略攻陷饒州、徽州、信州。

    就在徐壽輝的隊伍經過沔陽時,我們的小陳同學遇到了他的伯樂,號稱倪蠻子的天完國統軍元帥倪文俊。

    倪文俊

    但是如果再給倪文俊一次機會的話,他肯定寧可與元軍再大戰幾百場也不願遇到這個心狠手辣,冷血無情的陳友諒,當然,這是後話了。

    當時的陳友諒正處於滿腔熱血卻無出路的狀態,此時倪蠻子的出現正中了他的下懷。

    而倪文俊見此人雖出身貧賤,卻能文能武,是個可造之才,就把他帶在了身邊任薄書掾。

    薄書掾,其實就相當於一個文秘,為老闆寫稿子,改批文的活,雖說職位不咋高,但在當時那個農民起義軍中,他屬於少數的幾個能識文斷句且有些本領的人,所以倪文俊對他十分看重。

    獠牙初現

    要不說樹大招風,天完國一系列大規模的行動終於引來了多方關注,很快,天完國就被揍的體無完膚。

    1353年,天完國佔領的城市大規模被攻陷,天完的靈魂人物之一彭瑩玉於瑞州戰死,皇帝陛下徐壽輝也逃進了深山老林。

    此時身為天完國領軍元帥的倪文俊沒有退卻,一直在帶人四處征戰。

    1355年,倪文俊趁著元軍抽調兵力去鎮壓日益壯大的劉福通,張士誠等起義軍時,帶領軍隊大舉反攻,於武昌再次擊敗了鎮守於此的元威順王寬徹普化,元威順王的幾位王子先後被俘被殺,寬徹普化本人也狼狽而逃。

    接著,倪文俊指揮天完紅巾軍乘勝出擊,在這一年內陸續攻克武昌、漢陽以及襄陽、中興路等城池,天完政權得以在困境中走出,重新出現了振興的局面。

    1356年正月倪文俊將天完政權的都城從蘄水遷至漢陽,修治宮室,並迎接回了狼狽而逃的天完皇帝,倪文俊被封為丞相。

    幾年的征戰使陳友諒得到了極大地鍛鍊,他經常為倪文俊出謀劃策,因此極受倪文俊的寵信,而作為元帥秘書的他也越來越有威望。

    如果此時的陳友諒就這樣兢兢業業的幹下去,他將來必定前途無量,身為天完國丞相最寵信之人,萬一某天來一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他就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但陳友諒的追求可不是一人之下。

    陳橋兵變的事情的確發生了,但是黃袍就不一定加在誰身上了。

    1357年,作為丞相的倪文俊越看徐壽輝越不順眼,徐壽輝這個人,本是一個賣布的,只因面相偉岸,神似彌勒,就被彭瑩玉等人扶成皇帝,說白了,除了長得好看,有些俠義之心外,什麼本事都沒有。

    被這樣一個人騎在頭上,整日呼來喝去,倪文俊的心裡很不爽,我拼了命打天下,憑什麼你來坐江山?

    倪文俊的野心逐日膨脹,感性終於戰勝了理智,使他做出了弒君奪位的舉動。

    但是他卻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就開始動手,結果被人洩密,事情敗露,只能獨自逃往黃州,因為黃州有他最為寵信、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陳友諒。

    但是他不知道,在那個以“義”字為天的起義軍中,有個人卻把這個字當成大便,早就不知道拋到哪裡去了,所以他這個選擇註定使他萬劫不復。

    倪文俊倉皇逃到黃州,受到了陳友諒的熱情接待,端茶倒水,錦衣玉食,這使剛剛逃出追殺的倪文俊大感寬慰。

    第二天,倪文俊的腦袋擺在了徐壽輝的桌子上。

    毒蛇,終於露出了它的獠牙。

    雨夜稱帝

    倪文俊死後,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堪堪保住皇位的天完皇帝徐壽輝,而是倪文俊最看好的小弟,陳友諒。

    陳友諒殺死倪文俊後,得到了徐壽輝的信任,自稱宣慰使,後又稱平章政事,吞併了倪文俊的舊部,直接晉升為二把手。

    倪文俊的死成為了陳友諒戎馬生涯的轉折點,使他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一躍成為一方巨擘。

    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

    在此之後,陳友諒迅速崛起。

    1358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四月,破龍興路、瑞州。五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八月,破建昌路。九月,破贛州。十一月,破汀州。

    1359三月,破衢州、襄陽路。十月,遣部將王奉國攻信州。

    天完國在他的領導下日益壯大,名聲鵲起,一躍成為南方起義軍最大的勢力。

    此時那個遭人白眼,任人唾棄的陳友諒已經不在了,只有一個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陳友諒。

    他現在已經不安於做一個下屬了,他打起了和倪文俊一樣的主意,但顯然,他沒有倪文俊那麼蠢。

    徐壽輝,現在只是個工具而已,讓他去見馬克思也就是動動小手指那麼簡單,但是陳友諒不能那樣做,至少現在不能。

    徐壽輝雖是個傀儡,但他畢竟是起義的領導者,還有很多人是忠於他的,比如趙普勝。

    趙普勝是一員猛將,素有“雙刀趙”之稱,威猛無比,但是此人心眼不多,素來只知道遵守命令。

    在他的眼裡,徐壽輝是他的老闆,他要死心塌地的為老闆工作,陳友諒是他共患難的兄弟,他們一起開疆擴土,為老闆服務,義字當頭,甘為兄弟兩肋插刀,但他不知道,此時他的兄弟卻想插他兩刀。

    陳友諒當然知道,趙普勝一直將他當兄弟看,但是他屬於徐壽輝的死忠,絕對不會看著徐壽輝被拉下馬。

    於是陳友諒深諳人不狠,站不穩之道,又從武曌那裡學來了“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況且雙刀趙也不是他的至親,只是一枚棋子罷了。

    1359年九月,陳友諒詐以會軍為期,將趙普勝邀至安慶。

    趙普勝不疑有他,如期赴約,陳友諒聞其至,且燒羊出迎,於雁水義登舟見陳友諒,見面就被陳友諒砍了。

    陳友諒以圖謀不軌的名義殺趙普勝,挾徐壽輝,移都江州,自立為漢王。

    徐壽輝的部下丁普郎,傅友德等人一看形勢不對,趕緊跑路,投奔了日益壯大的朱重八,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陳友諒這一系列心狠手辣的行為使他終於離最高的位置只差一步,同時,也為他以後的兵敗留下了禍根。

    此時的徐壽輝終於知道,之前一那個小小的薄書掾的地位,已經不是他可以撼動得了。

    他害怕了,他將所有的權力都交給陳友諒,只求能夠活下去,只可惜,已經太晚了。

    徐壽輝也許是已經猜到了陳友諒將會加害自己,他用乞求語氣對陳友諒說“只要你不殺我,我可以把皇位讓給你,你做皇帝,我來做平章”。

    陳友諒冷冷的看著他,宛如看著一具腐爛的屍體,

    “就你這麼天真的人,怎麼在這亂世中活著的?”

    徐壽輝聽後面如白紙,他瘋狂的乞求陳友諒,陳友諒看都懶得看他一眼,事先安排好的伏兵直接將徐壽輝的腦袋用鐵錘打開了花。

    徐壽輝

    一切塵埃落定。

    當晚,陳友諒在暴風雨於五通廟登基,定國號為漢,史稱陳漢。

    命喪鄱陽湖

    人的野心總是無法滿足的,陳友諒登基之後,他的胃口就不僅僅滿足於之前天完國的地盤,他將目光投向了整個天下,他要做天下之主,做那個萬人敬仰之人。

    當時能坐到那個位置的人只有三個人,張士誠,朱元璋,還有他。

    張士誠不可怕,那個人鼠目寸光,胸無大志,不足為懼。

    怕的是那個朱元璋,這個人,從一個放牛娃做到現在這個程度,其心思手段絕對不是張士誠可比的。

    當時的陳友諒部隊兵強馬壯,他沒有猶豫,立即率軍兵臨朱元璋的老巢應天城。

    他選擇了一個絕佳之地進攻朱元璋,這是他第一次犯錯,這個選擇也使他損失慘重。

    他率水軍攻向江東橋,這本是一個木橋,從此處攻入,朱元璋必被一舉重創,何況他還有內應,他的好友康茂才。

    結果到了橋頭他卻發現本應是木頭做的橋變成了堅固的石橋,他的內應康茂才也未如約在橋頭接應他,這他才知道他被騙了。

    沒有辦法,他只能帶領部隊前往龍灣決戰,這並不是個有利的戰場,但他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結果他在龍灣受到了早有準備的朱元璋部隊的迎頭痛擊,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死者無數,本來雄心壯志的他,第一次東征,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慘重。

    這是陳友諒嚐到的首次失敗,這使他狠狠的肉痛了一把,從此時開始,這個意氣風發的陳漢皇帝也開始了他急速下跌的過程。

    一直以來,陳友諒都是一個成功者,他從一個小小的漁民做到了起義軍的薄書掾,平章政事,漢王,皇帝,一步一步,他都沒有輸過,這次的失敗,是陳友諒不能接受的。

    但是人要是倒黴起來,放屁都蹦腳後跟,因為他接連的弒師,弒君,暗害肱骨大將,使得原本忠於他的部下接連叛離他。

    原本屬於天完國的四川省平章明玉珍公開和他唱反調,他的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直接繳械投靠了朱元璋。

    1361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俞通海、趙德勝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

    陳友諒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州,乘勝攻佔蘄州,又攻佔安慶。

    他的部將吳宏於饒州投降,王溥於建昌投降,胡廷瑞於龍興投降,直接就相當於把城池拱手讓給朱元璋。

    此時的陳友諒意識到情況不妙,於是他開始大力擴建他的水軍,製造了數百艘樓船。這些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櫓箱都用鐵裹住。

    因為他覺得,這次的戰鬥,他是輸在了內應身上,沒有發揮出他艦隊的全部實力,如果再來一次,他必定把朱重八那個死和尚打得落花流水!

    終於,他等來了機會。

    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

    陳友諒親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進攻洪都,飛梯衝車,百路並進,這一選擇註定使他萬劫不復。

    此時的朱元璋精銳盡出去救小明王,如果他率軍攻打朱元璋的老巢,本可以摧枯拉朽迅速消滅死仇朱元璋,甚至趁熱打鐵一統南中國。

    但是他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因為洪都是他的部下歐普祥獻給朱元璋的,他當然氣不過自己鍋裡的鴨子飛到別人的鍋裡,況且此時的南昌城沒有多少人鎮守,到嘴的肥肉怎麼能不吃呢?

    六十萬大軍圍困洪都,咱老陳這輩子沒打過這富裕仗!

    但是他卻沒想到這塊表面是塊肥肉的洪都,內裡卻藏著一塊硬骨頭。

    此時朱元璋忙於與張士誠作戰,無暇西顧,就算揮師西援,以朱元璋的勢力,也很難與漢軍抗衡。因此,為了爭取更多的備戰時間,朱元璋給洪都方面下達了命令:誓死保衛洪都,等待大軍來援!

    洪都守將朱文正接到這道命令後,平日裡花天酒地,不務正業的他此時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迅速召開緊急軍事會議,他以一個最高長官的身份用堅定的口吻對每一個將士說:“城亡與亡,我等誓死保衛洪都城!”他立即分配兵力防守各個城門,接下來朱文正和南昌守軍們將要面對的是60萬大軍——當時堪稱世界上規模最龐大,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

    洪都保衛戰打響了,六十萬漢軍在陳友諒統一指揮下,對洪都城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城樓上的守軍與敵軍展開了殊死的戰鬥!

    城外,數十萬敵軍展開一次又一次瘋狂的進攻;城內,英勇的守軍日日夜夜在做拼死的抵抗。成千上萬的箭離開戰士們的弓疾速地射向敵軍陣中,箭陣如黑雲般遮蓋了整個上空。

    為了鼓舞將士,朱文正親自統率自己的親兵,登上城樓,與戰友們站在一起,用大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擋60萬敵軍一番又一番地猛攻!

    在洪都守軍強硬反擊之下,漢軍只能退出城外。朱文正忙派人修補城牆。由於洪都將士奮戰死守,陳友諒60萬大軍圍攻85天,長達三個月,都未能攻破洪都城。陳友諒不禁嘆道:“朱元璋座下猛將如雲,竟還有朱文正此等軍事奇才,若能效力於我,勢必如虎添翼!”

    從此時開始,陳友諒便開始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淵。

    七月,緩過勁來的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戰鬥最開始,因陳艦巨大,朱軍艦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漢軍連連告捷。

    天下也彷彿即將到手,只要幹掉了這個死和尚,我就是這片大地的主人!!!陳友諒這樣想。

    但是上天卻和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正當朱軍連連告敗時,朱元璋及時採納了部將郭興建議,決定改用火攻破敵。

    黃昏時分湖面上吹起東北風,朱元璋選擇勇敢士兵駕駛7艘漁船,船上裝滿火藥柴薪,迫近敵艦,順風放火,風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時烈焰飛騰,湖水盡赤,轉瞬之間燒燬陳軍數百艘鉅艦,陳軍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大將均被燒死。

    此時的陳友諒終於清醒了過來,當他看到了漫天的大火時,他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犯了多麼大的錯誤,急忙命令軍隊回防,召集眾將商量對策。

    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陳友諒便與其將士約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後,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

    第二天再戰,從早晨到中午,陳友諒軍大敗。陳友諒想退保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湖口,攔截其退路。

    接二連三的敗仗使漢軍內人心惶惶,不久,左金吾將軍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後,也率部投降。

    先是三兩個人偷偷跑,而後竟然是成群結隊,將領帶著士兵跑,就這樣似開閘的洪水般,直到陳友諒眼看成了光桿司令。

    陳友諒陷入了絕望,而此時的朱元璋還玩心理戰,打擊漢軍士氣,他給陳友諒寄來了兩封信,大致內容如下:

    “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於我。我軍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被葬身於火海。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

    雖然生氣,但是還是要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他開始思考後路了,開始帶殘軍突圍。

    但是好運不會總眷顧同一個人,在倉皇逃跑的過程中,一隻流矢宛如一道流星,劃過眾人,不偏不倚的射中了陳友諒的頭顱。

    頓時,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

    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一年後,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陳友諒次子陳理出降,漢亡。

    一步踏錯終身錯,縱觀陳友諒的一生,早年受人歧視,遭人白眼,中期壞事做盡,不講信義,後期喜好殺戮,貪戀權勢,處於和平時期,當是為禍一方的惡霸,但是處於當時那種亂世之中,卻也算是一代梟雄。

  • 9 # 良人執戟2

    陳友諒是一個有堅定而明確政治目的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這個元朝的原小官吏,並非與政府有多大的仇恨,如果不造反,也可以過上好日子。但是,他義無反顧的走上刀頭㖭血的造反之路,他的動機只有一個一一坐擁天下!

    ‬為了目的,把刀插進上司兩肋!

    (陳友諒劇照)

    陳友諒原來姓謝,因為爺爺是上門女婿,才改姓陳。

    陳友諒與他的最大對手、也是最後送他走上不歸之路的、討口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他是透過讀書改變了命運,進入了元朝公事人的行列,成為一個小官吏。

    但是,他仍然“掛印封金”摔門而出,當徐壽輝的起義軍經過沔陽(今天武漢仙桃)時,早己胸有成竹的陳友諒將手中的“熱乾麵”重重的頓在地上,頭也不回的跟著起義軍隊伍走了。

    在眾多的起義軍隊伍中,他是唯一‬堅持‬反‬到‬底‬的。‬即使英‬雄無敵的朱‬元‬璋‬,‬對‬元‬朝‬政‬府‬態度也曾‬經‬是‬曖昧的,‬甚至“暗‬送‬秋波!‬”

    他‬毫不掩飾自己的目的,‬就是要‬坐‬天下‬!‬為‬了達到目的,‬無論何人,‬只‬要擋‬住‬了我的前‬進‬腳步,‬不是一腳‬踢‬開‬,‬就是迎‬腹‬一刀‬,‬縱然是自己的上‬司,‬他‬可以立即翻‬臉‬,‬面‬如‬秋水,‬右‬手‬在‬下‬面‬就是一刀‬,‬直‬沒‬入‬肋‬!‬

    當‬丞‬相‬倪‬文‬俊‬準備殺‬掉‬義‬軍‬首‬領‬徐‬壽‬輝‬,‬耳‬語‬自己的親‬密‬部‬下‬陳‬友‬諒‬,‬告訴自己計劃時‬,‬陳‬友諒從‬靴‬子‬中‬抽‬出‬匕‬首‬,‬瞬間遞‬進‬倪‬文‬俊‬的肋軟,‬然後告訴了‬徐‬壽‬輝‬。‬

    於是他‬擁有了‬倪‬文‬俊‬的隊伍,‬自‬立‬為‬平‬章‬。‬

    江‬湖‬血‬雨‬五‬年‬路‬,‬幾‬年‬後‬,‬陳‬友‬諒‬故‬計‬重施‬,‬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伏‬擊‬格‬殺‬‬了‬徐‬壽‬輝‬的‬禁‬衛‬軍‬,‬徐‬壽‬輝‬最後死‬於‬殺‬手‬的‬錘‬擊‬下‬。‬

    為了目‬的,‬不‬擇‬任何血‬腥‬手‬段‬,‬陳‬友諒十分清‬楚‬如果亦‬步‬亦‬趨‬的實‬現‬自己的目標,‬幾乎是妄想。‬‬非常之‬人‬,‬當然要‬用‬非常手段!‬

    至‬正‬二十年(‬136O‬)‬六‬月十‬六‬日,‬長‬江‬邊‬的釆‬石‬磯‬,‬江‬水‬悠悠,‬明‬月‬清風,‬在‬密集的山‬呼‬海‬嘯‬聲‬中‬,‬陳‬友‬諒‬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漢‬,‬年‬號‬大‬義‬。‬

    ‬陳、朱對決

    (朱元璋影視劇照)

    然而,大規模的軍事對抗,決不是陰謀詭計和血腥暗殺所能決定勝負的。

    作為一個統帥型戰將,應該擁有全面的優秀素質,細緻入微的戰術處理,成熟穩重的心理支撐。

    朱元璋離這樣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但是,命運的天平垂青於朱元璋,就在陳友諒稱王時,劉基走進了朱元璋的軍營,此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明‬史‬》‬)‬

    接下來的場景有‬點‬像‬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供‬獻‬《‬隆‬中‬對‬》‬一樣‬,‬劉‬基‬向‬朱‬元‬璋‬供‬獻‬了‬自己的“十‬八‬策‬”和‬對‬陳‬友‬諒‬的批‬教‬:‬“驕‬躁‬!”

    劉‬基‬的‬計‬謀‬、‬朱‬元‬璋‬的果‬斷‬殺‬伐‬定‬奪‬,‬陳‬友‬諒‬遇上了勁‬敵‬。‬

    ‬兩軍相遇 勇者勝

    陳友諒與朱元璋之間的戰爭兩局定勝負。首戰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四日開打的“洪‬都‬保‬衛戰”(‬南‬昌‬)‬。‬

    這‬場‬戰役與‬幾‬百‬年‬後‬的‬“臺‬兒莊會戰”有‬相‬似‬之處,‬都‬是將‬對‬方主力‬‬引‬自‬城‬下‬,‬堅‬守‬誘‬敵‬,‬外‬圍‬“聚‬而‬殲之”。‬

    守‬軍‬主‬將‬是‬朱‬元‬璋‬義‬子‬朱‬文‬正‬,‬僅僅幾萬‬守‬軍‬而‬己‬,‬而‬陳‬友‬諒‬是‬六‬十萬‬大‬軍。‬

    一個‬多月後‬,‬朱‬文‬正‬硬‬是‬成功‬守‬住‬了‬洪‬都‬,‬但是,‬也‬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於是派‬出‬機‬靈‬的部‬將‬張‬子‬明‬出‬城‬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讓‬張‬子‬明‬代‬話‬給‬朱‬文‬正‬:‬“再‬堅‬守‬一個‬月‬,‬救‬兵‬必‬至‬。‬”

    回‬城‬途‬中‬,‬張‬子‬明‬被‬陳‬友‬諒‬抓‬獲‬,‬陳‬友‬諒讓‬他‬到‬城‬下‬喊‬話‬,‬要‬朱‬文‬正‬投‬降‬。‬

    張‬子‬明‬到了城‬下‬卻‬對‬城‬牆‬上‬的守‬軍‬疾‬呼‬:‬“主‬上‬令‬諸‬公‬堅‬守‬,‬大‬軍‬且‬至‬矣‬!‬”(‬《‬明‬史‬紀‬事‬本末》‬)‬

    兩‬軍‬相逢‬,‬勝‬的‬是‬勇氣!‬張‬子‬明用‬生命換來‬的一句話,‬極大地鼓舞了‬守‬軍‬鬥‬志‬!‬

    可以這樣說‬,‬陳‬友諒的‬確是錯‬誤的低‬估了朱‬元‬璋‬的能力,‬決定全‬局‬勝‬負‬的關鍵是勇氣和‬智‬謀‬!‬

    幾十萬‬軍隊拿‬不‬下‬一個‬幾萬守‬軍‬的‬城市,‬陳‬友諒集團的‬確‬缺乏一個‬具有全‬局‬觀‬念‬的統‬帥‬型‬戰‬將‬。‬

    當‬朱‬元‬璋‬的二十萬‬軍隊到‬達‬時‬,‬陳‬友諒也‬佔‬盡‬船‬堅‬人‬多‬的優‬勢。‬他‬卻‬不知道朱‬元‬璋‬已經有‬了‬劉‬基‬這‬樣的‬軍‬師‬出‬謀‬劃‬策‬。‬而且朱‬元‬璋‬本‬人‬的軍事素質也‬在‬陳‬友‬諒‬之‬上‬。‬

    朱‬元‬璋‬面對陳‬友‬諒‬如‬城‬牆‬似‬的船‬隊‬,‬釆用以‬小‬搏大‬的戰‬術‬,‬以‬眾多小‬船‬,‬帶‬上‬火‬藥‬、‬柴‬草‬圍‬攻‬陳‬的‬大‬船‬,‬又‬一個‬“赤‬壁之戰”在‬鄱‬陽‬湖‬上演‬。‬

    朱‬元‬璋‬戰‬前‬作‬了‬激‬情‬四射的動‬員‬:‬“兩‬軍‬相‬鬥‬勇‬者‬勝,‬.....諸‬公‬當‬盡‬力‬,‬有‬進‬無‬退‬,‬剪‬滅‬此‬虜‬,‬正在今‬日‬。‬”(‬《‬明‬實錄.‬太‬祖‬實錄‬》‬)‬

    陳‬友諒的‬成‬功‬在於自己內‬部‬的暗‬殺‬,‬這‬種‬行為只‬有‬使‬他‬成為孤‬家寡人而‬無‬人‬敢‬拼‬命‬為‬這‬樣的人戰‬鬥‬,‬因為私‬心‬壓‬倒一切!‬所以就‬失去了‬人‬心‬。‬

    而‬朱‬元‬璋‬的成‬功‬緣於收‬買‬人心,‬低調做人,‬雖然他‬成‬功‬後‬大‬開‬殺戒!‬偏‬執‬的‬陳‬友‬諒‬是‬一個‬“唯‬武器論‬者‬”和‬“人‬多‬為‬王‬”的落‬後‬思‬維‬,‬終於導致了‬他‬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結語

    陳友諒死於冷箭,恰恰是雙方戰鬥得難分難解之時,陳友諒甚致來不及交待一句話就匆匆上路!一代梟雄,隕滅在鄱陽湖。我們無話可說,複雜的事情立馬簡單了,匆匆成立的“漢國”也成為天上的月亮,墜入湖中:“時‬也‬,‬命‬也‬!‬”

  • 10 # 睿智山丘Z

    陳友諒堂堂的漁民湖邊出生,以六十萬精兵水軍競然敗給旱鴨子朱元璋的二十萬士氣低落的陸軍,真是難以今人置信。其餘也不奇怪,朱元璋的前世仍掌管天河十萬天兵水師的天蓬元帥也。

  • 11 # 2018圓月彎刀

    善權謀、心狠手辣、生性多疑、生活奢華,目光短淺。

    陳友諒在沔陽縣做縣吏,後投奔徐壽輝麾下領軍元帥倪文俊,在其身邊擔任管理文書和錢糧的工作。

    憑藉自己的權謀立了不少功,被任命為倪文俊麾下領兵元帥。倪文俊陰謀篡位敗露,陳友諒藉機捕殺他,領了頭功,吞併了倪的舊部。

    朱元璋利用陳友諒生性多疑的特點派人離間陳友諒的猛將趙普勝,趙普勝被殺,導致一些將領倒戈。

    殺死“天完”皇帝徐壽輝後稱帝,國號“漢”,生活奢華。

    鄱陽湖大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水戰,陳友諒部60萬人,朱元璋部20萬人,陳友諒中了詐降計,又中了火攻,還中了流箭,一命嗚呼。

  • 12 # 趙子275665796

    謝誠邀。歷史上陳友諒其實是一位優點突出,缺點明顯,敢做敢為,體貼貧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了巨大貢獻,是一位非常受人民群眾擁護的失敗者,是一位有貢獻有錯誤的偉大歷史人物。只是成者王侯敗者寇,他的很多歷史功績被明朝統治者所抹殺,這是不公的。其實,他主要的歷史功績我總結了下有如下幾個方面:

    1、不徇私情,誅殺叛逆,為天完紅巾軍發展壯大立下汗馬功勞;

    2、旗幟鮮明,徹底反元,加速了元朝的崩潰滅亡;

    3、勇於攻堅,百折不撓,給元朝統治階級以沉重打擊,推進了新舊王朝的更替;

    4、摧富益貧,推行屯田、倉儲,尊崇商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5、發展水軍,首創武昌船廠,推進了中國水軍和造船業的發展。

    所以撫今追昔,我們不得不承認:陳友諒不愧為叱詫風雲的歷史英雄人物!

  • 13 # 澹奕

    陳友諒是如今湖北省仙桃人,乃是漁夫出身。雖然是個漁夫,但他少年讀書、膐力驚人。1355年,徐壽輝派遣倪文俊攻破沔陽,陳友諒趁機起義加入紅巾軍。陳友諒戰功赫赫,很快就成了元帥。然而兩年以後,倪文俊背叛徐壽輝,投靠陳友諒,陳友諒直接誅之,將倪文俊的力量吞併。元末,天下農民起義不斷,烽火四起,而陳友諒的勢力可以說是最強悍的一支。

    明太祖朱元璋稱: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朱元璋系年要錄》:至傾國六十萬嘗試江流、牧野、昆陽、赤壁、淝水、古帝王豪傑能用其眾者,未之有聞。然而,陳友諒始終是個梟雄,並非英雄。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陳友諒是混元霹靂手成昆的徒弟,為人陰狠奸詐,善於權謀。雖然這是藝術加工的誇大,但歷史上的陳友諒,雖然沒那麼嚴重,但的確是個狠辣無情的人。

    倪文俊,曾經一手提拔陳友諒的人,然而卻在危難之際被陳友諒殺了;

    趙普勝,徐壽輝手下四大幹將之一,因為妨礙到了陳友諒攫取權力,被陳友諒所殺;

    徐壽輝,陳友諒原本的主子,讓權給陳友諒後,被陳友諒所殺。清朝張廷玉:陳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陳友諒、張士誠起於刀筆負販,因亂僭竊,恃其富強,而卒皆敗於其所恃。

    陳友諒能夠迅速崛起,是因為他的才能與絕情,然而他最大的失敗,也來自於他的薄情寡義,所以他只能是梟雄。不過陳友諒死後,其龐大的水師被朱元璋所繼承,成就了後來強大的明朝水師。

  • 14 # 叫我M哥

    不請自來。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沒有對錯,不過是成王敗寇罷了。在元末紛亂的亂世中,軍閥割據、梟雄迭出,最後漁家出生的陳友諒和鹽販起家的張士誠都敗給了乞丐出生的朱元璋,於是,陳友諒的一生便成了悲劇的一生,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是叱詫風雲的英雄人物。

    大漢皇帝陳友諒出生於湖北沔陽,漁家出生,從小聰慧機靈、勤奮好學,習得一身好武藝,極具領導才能。公元1351年,陳友諒投身於倪文俊的部下,參加了反元起義,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陳友諒起義之初,義軍管理的井井有條,部隊紀律嚴明,他們摧富益民,掠富濟貧,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熱烈擁護。陳友諒一生的足跡遍佈了中國的大江南北,關於陳友諒的地名就有40多處。陳友諒的故事,給後世人民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民間傳說。

    陳友諒的功績不消說,在那個時代,群雄起,但唯獨陳友諒沒有和元朝廷有任何瓜葛,始終在反元最前線,衝鋒陷陣、始終堅定不移。反觀朱元璋,雖然沒有公開降元,但是他也曾試圖與元通好,通好是為了爭取時間攻擊陳友諒,歷史的結果就是戰略重鎮安慶,成了朱元璋的囊中物。

    歷史的結果就是陳友諒敗了,失敗的原因大多記載其性格缺陷、嗜殺成性,殺害了功勞卓著的將領趙普勝。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後又殺徐壽輝於採石,自立為帝。軍心不穩,陳友諒手下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殺害忠良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嗜殺恩主使得他眾叛親離,失敗是必然的。但朱元璋稱帝之路也不見得乾淨,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相比之下陳友諒的失敗也是早就註定的。

    總之,我們看待歷史不能片面,歷史人物都有他的兩面性,需要我們辯證的來看。

  • 15 # 腦洞大開的歷史

    陳友諒的老家是湖北仙桃,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後,為了消除其在民間的痕跡和影響,把陳友諒故居進行改造,改為一座道觀。這說明,在朱元璋眼裡,陳友諒份量不輕。

    窮苦人。陳友諒的出身比朱元璋好一點,是漁民的孩子。他本來應該叫“謝友諒”,因為祖上太窮,以至於倒插門才能娶到老婆,所以他出生後只好改姓。不過,祖上的選擇是對的,陳友諒成長得更順利,到縣政府當上了文書,總算有一分體面而且穩定的工作,比朱元璋到處討飯強多了。

    冒險家。有穩定工作卻跑去造反,能做出這樣選擇的人不多,陳友諒是其中一個。20歲能看到60歲什麼樣子,陳友諒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他想冒險。所以,當反賊頭子徐壽輝率領紅巾軍路過陳友諒家鄉時,他毅然投筆從戎,投身反政府武裝。

    殺人犯。陳友諒成長為一方軍閥,離不開兩個恩人,但又殺了這兩個恩人。加入反政府大軍後,陳友諒還是幹老本行——文書。這可不是陳友諒想要的,得改變。怎麼辦?他傍上了起義軍二號人物倪文俊。倪是陳友諒的老鄉,也是徐壽輝的丞相。果然,此後陳友諒進步神速,很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後來,倪文俊欲取代徐壽輝,失敗後投奔陳友諒。萬萬沒想到,陳友諒居然恩將仇報,把倪殺了,用倪的人頭向徐壽輝表忠心。後來,他又殘忍地殺掉徐壽輝——派人用200斤的大鐵錘把徐砸得腦漿四濺。陳友諒取而代之,完成了從小公務員到大軍閥的華麗轉身。

    善戰者。陳友諒最後被朱元璋滅了,其中有不少偶然因素,並不能因此認為陳友諒在軍事上是個草包。其實,陳友諒非常能打。1358年,陳友諒打了一場著名戰役,奠定了自己在軍事上的位置——圍攻安慶,擊敗元軍名將餘闕,殲滅3萬元軍精銳!在與朱元璋的部隊對陣時,陳友諒也曾設計打敗朱元璋麾下得力干將花雲——太平之戰。太平是應天(今南京)西大門,位於現在的安徽當塗。花雲是員猛將,類似曹操麾下許褚之類的人物,他一出現在這場,敵人常常不敢靠近。果然,陳友諒連攻三天毫無成效。最後,陳友諒用了一個計策,不僅成功破城,還活捉花雲。原來,太平城牆臨江,第四天江水暴漲,陳友諒下令戰船開到太平城牆的西南角——這裡城牆最矮,船尾與城牆平齊,船頭還高過城牆。這樣一來,陳友諒的部隊不用搭雲梯就能順利殺入城中。花雲只有3000人馬,哪裡是對手,當然只有敗死一條路。

    也許是前面太順利了,陳友諒在最後關鍵的兩次戰役中失敗了。一次,他沿江東下,躊躇滿志想滅了朱元璋,不料中計,在龍灣之戰大敗;後來,他遭朱元璋反攻,在鄱陽湖大戰中兵敗身死。這兩仗都有一些偶然因素左右了戰事成敗,並非全因陳友諒軍事指揮失誤。

  • 16 # 小石頭LEO

    陳友諒是一個真小人,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如果換在其他的時代,比如楚漢爭霸時期,也許建功立業的就是他。可惜他和朱元璋生在同一個時代。

    陳友諒是一個漁民出身,從小就在漁船上長大,身上總有一股魚腥味。每個人看到他都躲,這讓陳友諒從小就發誓,以後絕不讓任何人看不起自己。後來,他加入了起義軍徐壽輝的軍隊,被當時天完政權的宰相倪文俊賞識提拔,很快就成為天完政權的骨幹將領。這個時候的陳友諒,慢慢展現出了他真小人的一面。他先是嫉妒趙普勝的能力和戰功,陷害他要謀反,結果趙普勝被冤殺。其他的將領看在眼裡,紛紛側目。比如丁普郎和傅友德。他們擔心也被陳友諒陷害,所以就投了朱元璋。

    後來倪文俊因為和徐壽輝不合,意圖造反,還聯絡陳友諒。結果第二天,徐壽輝就收到了倪文俊的首級。在剷除了倪文俊之後,陳友諒基本控制了天完政權的全部力量。最終,他把目光投向了那個坐在上面的人,徐壽輝。在一個破廟裡,陳友諒砸碎了徐壽輝的頭,取代他成為天完政權的領導者,並定國號為大義。陳友諒是一個十足的小人,他忘恩負義,但是偏偏把自己的國號定位大義。也就是說,他從來不認為他自己做的有什麼不對,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觀,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後來陳友諒的勢力發展的越來越大,但是他的部下也越來越心寒,覺得這個主公心思歹毒,跟著他一點安全感都沒有。一個沒有信仰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所以他最終輸給了朱元璋,並被冷箭殺死,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陳友諒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行為,從來不為自己的行為矯飾,但是他不明白一個道理,在戰爭中,從來不是比誰的船堅炮利,比誰的軍隊數量多,而是人心所向,只有能夠凝聚人心的人才會在慘烈的戰爭中笑到最後。所以陳友諒雖然是真小人,但是最後還是輸給了朱元璋。

  • 17 # 董狐筆

    四大特點:冷酷,多疑,有反抗精神,有民族氣節。許多人對陳友諒的瞭解,大概還停留在影視作品或小說層面。無論是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還是胡軍主演的《朱元璋》,陳友諒都是冷酷卑劣的反面角色。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人物並不是這麼臉譜化。陳友諒出身貧寒,從小受盡各種艱辛痛苦,和朱元璋一樣都有一個悲慘的童年,令人同情。冷酷無情是他們共同的性格特徵,而非陳友諒獨有。受盡世態炎涼之苦的陳友諒,對元朝極度憎恨,是明末各路反王中唯一不接受招安的義軍,反抗精神令人敬佩,民族氣節遠勝朱元璋張士誠等人。陳友諒性格有重大缺陷,就是過度迷信暴力,早早猜忌部下,令兄弟反目,眾叛親離,一手好牌越大越爛,終為比他更狡詐更有謀略的朱元璋所滅。

  • 18 # 閩東小村66666

    陳友諒:1320年—1363年,元朝末年起義軍首領之一。

    1363年,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不敵朱元璋,中箭而死。

    陳友諒與朱元璋有許多的共同點

    二人都是出身平民,嚐盡人生疾苦,養成殘忍、無情的性格,立志出人頭地。

    用兵用人,有較強的軍事才能及戰術策略。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都是屬於那種藝高人膽大的那種人,因此能在亂世之中成為梟雄人物。

    成也無情,敗也無情

    由於陳友諒的無情,能果斷決定戰事,因此戰鬥能力極強,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迅速成長為起義軍中力量強大的一支隊伍。

    但也由於陳友諒的無情,他的屬下對他不敢忠心,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30名大將有29名都投降了朱元璋。

    作為將領這實在是一大敗筆。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失利

    大戰期間,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信的內容大致如下:“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重新挑起戰端。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

    但是最終那一戰陳友諒不敵朱元璋而死。

    我是扒哥歷史,一名歷史愛好者!

  • 19 # 大毛說史

    陳友諒這廝(請原諒我用“這廝”來稱呼他,因為實在是不知用何來稱呼他),確實當世梟雄無疑,也差點問鼎中原,小說和電視劇中都把這廝的陰狠毒辣詳細的刻畫出來,以至於好多人一想起這廝,都會心裡猶如爬過一條毒蛇。那麼真實的陳友諒勢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陳友諒漁民出身,這個職業在古代可算是風裡來雨裡去,因為漁民一般吃住行都在船上,“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天天打魚和海水打交道,身上免不了沾上些魚腥味,所以小時候的陳友諒經常因為出身遭受別人的嘲笑和冷眼。有的人會因此而鬱郁不得志,而有的人卻因此而更加努力向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陳友諒屬於第二種,因為陳友諒渴望出人頭地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努力,而是讓那些人永遠閉上嘴。

    陳友諒讀過書,之後又在老家的縣衙裡當了一個小小的公務員。當時天下大亂,徐壽輝起兵之時便登基稱帝,國號叫“天完”。為什麼叫“天完”呢?從字面上看,天完是大元上分別加了一橫和一個寶蓋,意思就是想要借“天完”來壓倒“大元”。而徐壽輝就是天完國的第一任皇帝。

    天完國的丞相倪文俊統領軍政大權,也是陳友諒在這亂世中投奔的第一個物件。倪文俊同樣出身漁民,相同的出身讓陳友諒對倪文俊心裡上有了一份獨特的支援。由於陳友諒之前的工作是縣吏,加上陳友諒對政務的熟悉,很快便被委以重任,去駐守天完國戰略要地黃州府。

    之後,徐壽輝和倪文俊由於政見不和鬧翻了,倪文俊又落的一個喪家之犬的局面。他想起了他親自提攜的陳友諒,他自認為的心腹大將,覺得陳友諒肯定會幫助他東山再起的。

    倪文俊興沖沖的去了黃州,沒想到的是陳友諒“左右埋伏刀斧手,只等摔杯為號”將倪文俊的頭顱砍下。面對自己的貴人,自己的恩人,陳友諒一點沒有手軟,手起刀落,如此的兇狠,陰險。不過陳友諒的所為也看出他的眼光不止是一個小小的天完國,而是整個天下。

    之後,陳友諒故技重施,擒殺天完國舊部趙普勝,最終導致天完國內部四分五裂。覺察不妙的天完國皇帝徐壽輝也準備跑路,被陳友諒軟禁在江州。

    陳友諒的無情無義讓人覺得,他像一隻沒有情感的機器一樣,只有不斷提升的權利和地位才能滿足其無休止的慾望,而隨著他慾望的增長,陳友諒的軍隊實力也一步步的提高,之後鄱陽湖決戰中的鉅艦和火炮便說明了這一點。

    陳友諒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得到的城池也越來越多,而他看著被軟禁在身邊的徐壽輝也越來越不順眼。終於,在採石磯的五通廟中,他用一把錘子砸死了徐壽輝,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而諷刺的是,他用的年號竟然是大義。

    這廝從漁民出身,一步步靠自己的無情無義走到了皇帝的位置,而歷史卻不容這樣的人成為天下之主。從他起事之初,他殺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殺了天完國的重將趙普勝,殺了自己的主子徐壽輝。而這些做法帶來的後果就是很多大將投奔到對手朱元璋旗下,自己計程車兵在戰敗後也沒有一個願為其死戰獻身的。這樣的人,註定是得不到天下的。

    陳友諒的一生不能算是梟雄的一生。雖說梟雄必須得心狠手辣,但要是不見義氣、不講人情,這樣的人也不配稱之為梟雄。

  • 20 # 我本善良47857848

    陳友諒對明朝是有貢獻的,如果不是他造的大船給朱重八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後遺症,後面威震天下的大明水師還真不一定會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型房車該選長軸還是短軸?長短軸優缺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