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礫啊
-
2 # 迷茫的大學生
我個人是日專生,這個問題老師曾經在課堂上系統講過,大致情況如下:
首先呢,古代早期的日本蠻荒未開,政治經濟相對落後,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一樣日本平民只有名沒有姓。隨著後期發展,姓氏逐漸在貴族之間流行,成為貴族身份的象徵。如藤原、原等家族其姓都源於日本皇族,體現了其至高的地位與尊崇。
值得注意的是,剛開始的時候日本皇族同樣有姓有氏,雖然數量非常少,時間也很短。在中國姓氏起初並非一個概念。姓在名字中類似於爵位可以承襲,氏則是表示氏族在宮廷中的職位或管轄的地方。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就如屈原,為羋姓屈氏。後來,姓氏概念逐漸混為一談。而日本則是從承襲了中國的姓氏文化,也就只保留了姓。
之後,姓便作為了區分貴族與平民的一個標誌,古代日本貧民地位極為低下,在他們眼裡根本不配擁有姓氏。像大名鼎鼎的豐臣秀吉,其早期也沒有姓,後來因為發跡而一次次的改名最終形成此姓名。
近代以後,日本開始明治維新,為了方便國家徵兵、收稅等工作,同時也受西方的影響,政府開始規定百姓擁有形式,而當時的日本百姓文化程度並不也很高,也習慣了有名無姓的處境,對於有姓並不熱衷。因此,在政府的催促下,也就隨意取姓。如住在山上的叫山本、種地的叫田中、西村、山口等等。由於隨意,也有人甚至取出了我孫子、豬尾巴、七月十五等外人很難理解的姓氏。
如今,日本國內有著十幾萬的姓氏,鈴木是其第一大姓。而日本皇族,則和英國王室等情況一樣,有名無姓。日本人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是活在人間的神,因此沒必要冠以凡夫俗子的姓氏。
-
3 # 歐埋雷
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統治階級中間首先出現了氏和姓。明治天皇時,政府感覺到沒有姓,編造戶籍,課稅徵役,非常不方便,這才號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於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並沒有誰想用個什麼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達“凡國民,必須取姓”的命令。這時候,人們才匆匆忙忙找起姓來,舉國上下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橋邊的就姓大橋,家門口長棵松樹的就叫松下;門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於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風、前部、上方、觀音,這些華人覺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湧了出來。
以地名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內”、“上原”、“市原”、“陸前”、“近江屋”、“吉岡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職業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豬飯”、“服部”、“鍛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當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處罰,“慌不擇姓”,以魚、蔬菜、寺院、職業作姓。鈴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標誌,也成了姓。有點文化的選擇福壽、長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聽的詞作姓。松、鶴、龜等長壽象徵也成了姓,百、千、萬也成了姓。有的人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只好隨便對付一個,“我孫子”、“豬手”、“犬養”、“鬼頭”、“茄子川”全來了,也有的讓官吏隨便給想出一個。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每戶的姓這才固定下來,不得任意更改。因為日本人的姓來得突然,來得特殊,它的內涵也與眾不同
-
4 # 讀書頻道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唐代時,日本派了大量的留學生,基本上把中國文化都搬過去了。
日本姓氏中,有很多姓和地名有關,或者說以地名為姓。比如井上,渡邊,松下……
這其實是從中國學過去的。當年中國的始祖黃帝,姓公孫,後來由於住在姬水邊,於是改姓了姬。
周朝時期分封天下,一些姬姓親屬分在魯國、鄭國、吳國、曹國……後來這些姬姓後人,不少改姓為魯、鄭、吳、曹等等。
不同的在於,華人根據地名改姓,是根據具體的地名,比如黃帝住在姬水邊,於是改姓姬;日本人的姓,是根據抽象的地名。如果日本人住的地方同樣有一條河流叫做姬水,他們會姓“水邊”,至於什麼水,管它呢!
-
5 # 行之觀察
亞洲區人名的特點:
在亞洲區域、尤其是東亞區域,人們的名字大多都是由姓和名組成的,而且結構類似,基本上前面兩個字是姓後面兩個字是名。日本人名也不例外。但是日本人的姓氏確實有其明顯特徵,往往體現為一個地名或者類似於對地名的描述。這個問題早就隱然在心卻未曾專心研究,兩年前重讀《菊與刀》,忍不住專門查閱了很多資料去求解。
百年前,日本人的姓氏中極少有地名
日本人的姓氏大概才開始一百多年,在此之前,日本只有貴族才有姓氏,而且只有三十多種,許多的平民老百姓都沒有姓氏。它一度是一個階層固化到血液裡的政府。一般平民既沒有姓氏也幾乎都沒有要獲得姓氏的願望,各安本分。 那個時代貴族的姓氏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情況:最早,當朝貴族們往往會根據自己在朝廷當中擔任的職務或居住、管轄的地方來給自己取姓。例如,朝廷中主管祭祀的就稱為忌部,居住管轄區在出雲,近海地方的就叫做出雲氏。
第二種情況:隨著時間推延,後續的貴族旁系,為了和貴族保持血緣親屬關係,便將一些貴族的姓氏進行一些修改,也就是苗系(苗就是分支的意思)。例如"藤原"是貴族的姓氏,而"加藤"、"佐藤"、"伊藤"、"後藤"、"近藤"等就是支系的姓氏。
如上述,百年之前,日本人這些姓氏其實並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地域/地名特點。那為什麼我們在抗戰片或者日本近現代的文化作品中總能看到那麼多類似田中、井上、渡邊之類的人名呢?
明治維新給“日本平民”帶來了姓氏
1870年日本開啟明治維新,對全國上下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助日本崛起。為了便於人口管理、高速統籌動員各地資源,滿足戶籍、徵兵、徵稅的需要,日本頒佈了《平民苗字容許令》,看清楚,是“容許令”。就是說天皇現在容許你們這些平民起個姓氏了,但是日本平民對於沒有姓氏已經習慣了,對此沒有多大的響應。
從何時開始日本人的姓氏出現大量地名呢?
日本政府見平面對“姓氏”不感冒,於是就在1875年又頒佈了《平民苗字必稱令》,要求所有的人必須要有姓氏,這變成了一個嚴厲的強制政策,沒有姓氏的平民必須要給自己起個姓氏,老百姓在勞作之餘就一直琢磨這姓氏的事情。可是他們哪能一下子就取出好的姓氏,便以住在哪裡,做什麼事,旁邊有什麼東西來取姓,住在山腳的就叫"山本",旁邊有個小樹林就叫"小林",房後有橋的就叫"高橋"等 ,住所北邊有個土坡就叫“北原”······
關於日本姓氏,還有一些真假難辨的傳言
除了上述,關於日本人的姓氏還有另外一個傳言: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好戰的國家,為了虐奪資源,許多日本男人都被徵到戰場去打仗,由此日本的人口大量減少,日本天皇為了快速回復人口,曾在歷史上多次頒佈法令,要求日本的女人不得拒絕任何男人的臨幸,為了方便男人,日本女人便穿起了和服(像是被單),後面綁一個枕頭,因此許多的孩子出生後,只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便以臨幸的地方為名稱和姓氏,像"松下"、"井上"也就是這麼來的。
關於這種說法,我查了很多資料並沒有找到相關記載,我個人判斷純屬有意的侮辱和 謬傳,這其中可能還裹挾著民族主義的憤怒和詛咒,但這做法實在愚蠢至極,它正體現了傳言者的軟弱和無能。
回覆列表
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國民,均可起姓”的決定。可是竟然沒有多少人響應,於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頌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規定了“凡國民,必須起姓”。確實是這樣,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1875年之前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的。可以說,日本人有姓不過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貴族有姓有名,他們所謂的姓,與我們理解的姓並不一樣。
公元四世紀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島南部的許多小國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其政治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係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
氏的稱呼有的來自官職,有的來自居住地、統治地的地名,有的來自神名,還有的來自技藝。例如,居住出雲國的就叫做“出雲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權力的大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氏。
後來,大王家又對隸屬朝廷的許多氏按與自己的親疏、血緣遠近、功勞勢力大小,分別賜予“姓”。這個“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類似爵位。當時的姓約有30個,其中“相臣”、“君”、“直”等賜給皇族及顯要的貴族,是最有勢力姓。
由於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有了許多分支。這些分支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從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後,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從來沒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時候,也想沾點“藤”字的光,於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條”等等姓氏就誕生了。
由此可知,這時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緣關係,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則表示新的分支,但這時氏、姓、苗字只有貴族才有。
到了七世紀中葉,大化革新時期,廢除了世襲的稱號,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義,氏與姓混合為一,有一部分成為流傳到現在的姓。這時姓仍然是貴族的專利品,到19世紀,姓也只限於武士、鉅商和村裡有權勢的人。這些人向當局申請,經特別許可,才能有姓。能夠“名字帶刀”是一種極大榮譽,所謂“帶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無姓。
明治天皇時,政府感覺到沒有姓,編造戶籍,課稅徵役,非常不方便,這才號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於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並沒有誰想用個什麼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達“凡國民,必須取姓”的命令。這時候,人們才匆匆忙忙找起姓來,舉國上下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橋邊的就姓大橋,家門口長棵松樹的就叫松下;門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於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風、前部、上方、觀音,這些華人覺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湧了出來。
以地名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內”、“上原”、“市原”、“陸前”、“近江屋”、“吉岡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職業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豬飯”、“服部”、“鍛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當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處罰,“慌不擇姓”,以魚、蔬菜、寺院、職業作姓。鈴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標誌,也成了姓。有點文化的選擇福壽、長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聽的詞作姓。松、鶴、龜等長壽象徵也成了姓,百、千、萬也成了姓。有的人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只好隨便對付一個,“我孫子”、“豬手”、“犬養”、“鬼頭”、“茄子川”全來了,也有的讓官吏隨便給想出一個。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每戶的姓這才固定下來,不得任意更改。因為日本人的姓來得突然,來得特殊,它的內涵也與眾不同。世界各國的姓多是表示血緣關係的,而日本的姓卻很少有這個意義,姓一個姓的不一定有血緣關係,不是一個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爺爺。
日本人姓多數由兩個漢字組成,少的有一個字的,最多的有九個漢字。如:北、池、岸,田中、鈴木,宇都宮、西園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場合,要在姓與名中間留出一個字的空來,如,井上清,要寫成“井上 清”,三階堂進,要寫成“三階堂 進”,八木下弘,要寫成“八木下 弘”。
據說日本人的姓有十幾萬個,日本人口才一個億多,平均一個姓只有幾百人。最常見的有40多個,其中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邊、高橋、小林、中村、伊藤、齋藤佔總人口的10%,有1000多萬。
日本姓這麼多,但是天皇卻沒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誰也叫不出他們的姓來。日本人認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無姓的。天皇無姓,皇子、皇孫、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無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後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卻仍然用孃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島紀子,姓的川島,就是孃家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