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羊群的牧師1

    打了敗仗的將軍士兵不相信他,做了俘虜的皇帝,百姓瞧不起他。剛何況他還害死了忠臣于謙。他第二次做皇帝把心思都用在對付自己人了,清洗弟弟的手下,迫害忠良。他可以說是明朝最無能的皇帝。

  • 2 # 孝陵衛小校

    臣妾做不到啊。

    從倆個年號就可以窺見當時的政局,一個“正統”一個“天順”,後者很顯然感覺沒有了朝氣、自信。問題有些錯誤,正統年間是明朝極盛,而天順年間的明朝已經開始晃晃悠悠走下坡路了。

    其中最關鍵的原因還是班子問題,在正統年間的時候明英宗擁有絕對的權力,要出征便出征了,沒有誰能左右英宗。但到了天順朝就不一樣了,朝廷的班子換了好幾茬,首先是景帝的人,其次是奪門獲功的人,這些人都不是英宗的心腹,反而成了大患。因此英宗再次登基後的主要任務是安撫“奪門功臣”,接著幹掉他們,大致來說天順年間乾的就是這些事情。

    這也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也怪不得英宗。曹吉祥是宦官的勢力、石亨是武將勢力、徐有貞是文臣中的投機派,他們的政治活動都是為了私利,壓根沒有考慮英宗,也顧不上考慮國家。相比於曹石、徐有貞算不錯的,畢竟是文臣出身,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入閣掌事。曹石就不一樣了,倚仗“貪天之功”開始公然謀取私利,以至於朝廷烏煙瘴氣,他們都是實權派(石亨的親戚朋友獲封官的就有4000多人),英宗要對付他們只能一步一步來,因此清算曹石就用了近5年的時間。

    在清算完了曹石之後,英宗又面臨兩個問題:一對於主持清算曹石的那些人他該如何處置?二班子如何建立?

    英宗清算曹石在內主要依靠李賢,在外主要依靠的就是錦衣衛。當的錦衣衛指揮僉事逯杲本身就是奪門出身,又是曹吉祥的人,雖然他後來投機背叛了曹吉祥,開始清算曹石。但他確實也不是個東西,藉著打擊曹石,開始作威作福。《明史》載:

    杲益發舒,勢出達上。白遣校尉偵事四方,文武大吏、富家高門多進伎樂貨賄以祈免,親藩郡王亦然。無賄者輒執送達,鍛鍊成獄。天下朝覲官大半被譴,逮一人,數大家立破。四方奸民詐稱校尉,乘傳縱橫,無所忌。

    雖然在曹欽反後殺了逯杲,但其心腹門達卻成了另一個逯杲,門達甚至連陪英宗北狩的袁彬都要整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陪英宗度過最黑暗歲月的袁彬竟然敗給了門達。

    杲死,達勢遂張。欲踵杲所為,益布旗校於四方。告訐者日盛,中外重足立,帝益以為能。

    總之,當時朝廷上下都風聲鶴唳,錦衣衛在這樣一批人手裡弄得人心惶惶,而門達直至成化繼位後才被捕。

    英宗再次繼位後乾的都是擦屁股的事情,一直在走階級鬥爭的路線,他的班子也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一直能倚靠的就是李賢。他也沒有給兒子給下一個好班子,因此成化的朝政相比於天順更糟。

    綜上,英宗雖然兩次登基,但交到他手上的國家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帶領明朝走向興盛也完全超脫於他的能力之外,而天順僅僅8年也就結束了。

  • 3 # 坐古談今

    明英宗復辟後怎樣帶領明朝“走向興盛”呢?有什麼歷史依據嗎?興盛既包括軍事力量更包括經濟發展,特別是對後世有什麼好的影響。因為,英宗問題比較多,為了基本說透一個問題,限於篇幅我只說最關鍵的問題。

    (1)明英宗雖不能說一無是處,但也稱不上什麼“有為”之君

    一個廢除“人殉”算不上什麼豐功偉績,“人殉”制度只適用於皇家,也即對國家層面沒什麼裨益。

    但英宗在正統年間的所作所為卻險些帶來明朝滅亡或有“澶淵之盟”之憂,別的不說,“土木之變”二十幾萬亡靈,就比整個明朝人殉制度死去的嬪妃宮女太監要多得多。同時,明英宗在經濟上更多的是為後世帶去更多的錯誤。

    (2)土地兼併,造成天下戶數驟減,大量稅收流失、人口統計問題更多

    正如《明史》所言“太祖當兵燹之後,戶口顧極盛。其後承平日久,反不及焉……後乃遞減,至天順間為最衰。”也就是說,天順年間人口戶數最少。生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卒於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的大臣周忱就說“投倚於豪門,或冒匠竄兩京,或冒引賈四方,舉家舟居,莫可蹤跡也。”

    朱元璋、朱棣父子時期,明朝的民生做得非常好,例如“洪武荒政體系”(這是我最誇讚洪武的地方)、軍墾民墾等非常努力。然而,這些到正統(英宗)、景泰(代宗)、天順(英宗)年間,已經開始荒廢(主要責任就是明英宗)。

    明英宗的不作為下,直接造成天下田地數量,由洪武二十六的850.7623萬頃,降到弘治(明英宗的孫子)十五年的422.8058萬頃,而在這期間,英宗統治的二十年時間比較嚴重。而弘治十五年是在弘治皇帝(中興之主)勵精圖治,恢復太祖法治規程下的結果。你不能指望沒有“數字精神”的古人,給你詳細、完整的數字,但僅憑殘缺數字的推理。就能推算出,天順年間的問題多麼嚴重。

    否則,也不會得出“天順間為最衰”的結論。

    有些人會說《明史》是清朝人修的,但清朝人也是根據明朝人留下的各種史料編纂的。

    其後,英宗之子憲宗開創了“皇莊”這一制度,皇帝開始直接跟老百姓奪田地,更多的人跑到皇莊下逃稅。

    更為嚴重的是,因為土地兼併問題,洪武年間就存在的大量流民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些人既不繳稅又不進入人口統計,因此,造成明朝到底有多少人,一直是糊塗帳。

  • 4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因為明英宗能力不濟。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位皇帝,他一生中兩次執政,均沒能留下遺留後世的政績,雖有禁止嬪妃殉葬、釋放建庶人(建文帝次子)這樣體現他仁慈之事,但在治國方面,明英宗不僅一無所獲,反而留下眾多問題。

    第一次在位14年,年號正統,明英宗留下了土木之變的千古慘敗,此戰主戰場20餘萬明軍戰死三分之一,傷者約一半,衣甲兵器輜重盡失,幾近全軍覆沒。

    再算上西寧侯宋瑛和武進伯朱冕所部大同軍數萬在陽和衛之戰慘敗,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都督王貴所統率四萬軍被全殲,鷂兒嶺之戰成國公朱勇部五萬軍被全殲,明軍總計傷亡近30萬,是開國以來從未有過之大敗,京師三大營毀於一旦,大明王朝的戰力直接下降。

    一般都將戰敗的責任推給明英宗的寵臣王振公公,但以後來魏忠賢公公的下場來看,明朝皇帝掌握著絕對權力,太監不過影響者,明朝大軍先取道紫荊關回京,欲經蔚州,而後行走40裡,卻又改道東行,向宣府行進的詭異行軍路線,決策者只能是明英宗自己。

    畢竟此時的明英宗已經不是當初剛繼位的小孩了,不再由祖母垂簾聽政,他的決策全憑王振?

    土木之變對明朝的影響是巨大的,損兵折將還算小的,一來皇帝被俘,二來隨行的功臣勳將幾乎無一倖免,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在內的眾多文武中樞一掃而空,京城門戶洞開。

    北京一旦失陷,明朝在整個北方的統治都將被動搖,經歷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達到鼎盛的明朝,國勢瞬間跌落,已近生死關頭!

    明英宗在瓦剌部的生活就不提了,寧死不屈天子守國門是不可能的,叫國門倒是有幾回,要不是守將不開門,明朝防線就直接崩潰了,于謙等人也迴天無力。

    說到于謙,那不用說了,明英宗復辟後就被處斬了,一同被殺或者被削爵的又是一批,而他們大多是在瓦剌進攻北京時立有戰勳的救國之臣。

    第二次在位8年,年號天順。明英宗在南宮待了幾年,腦子多少清醒了點,想做點事彌補,結果越補窟窿越多,明朝更加衰落。

    復辟後第一件事就是清洗朝堂,于謙、王文等即死於此時,第二件事是給平反王振,建廟祭葬招魂。

    第三件,則是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奪門功臣”委以重任,當然,這些重臣們後來又跟明英宗鬧翻了,石亨圖謀變亂被殺,太監曹吉祥舉兵造反被殺(這是唐朝後五百年間頭一次太監舉兵造反)。

    可能是丟了一次皇位,明英宗對大臣更加不信任,重用錦衣衛逯杲、門達,推行特務統治,因此造成數起冤案。各地按察使、參政、巡按等大員因此被罷免和下獄無數,甚至連皇族宗親也不能倖免,弋陽王朱奠壏甚至被與母亂倫的罪名處死焚屍。

    朝堂亂了,民間自然也要湊一湊熱鬧,到天順年間,明朝的土地兼併問題日益突出,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流民問題,荊襄地區的流民甚至達到一百五十萬之多。

    明英宗對流民問題的處置並不妥善,不過苦果沒進他的嘴,被他兒子明憲宗吞了,明憲宗繼位第一年,也就是明英宗死後不久,荊襄流民爆發起義,參與者達百萬,明朝費了七年才將之鎮壓,並設定鄖陽巡撫安撫流民,才算徹底根治了這場變亂。

    此外,明英宗時期明朝丟失了河套這塊北上打擊蒙古的絕佳地區,導致了為禍百年的“套寇”,蒙古部落打擊明朝反而便利多了,成為明朝最嚴重的邊患。

    在東北方面,明英宗大力安撫建州女真,開撫順關馬市,任意予求,想將之變成自己的藩籬。建州女真在明朝的援助下迅速壯大,結果不僅沒能成為明朝的邊防,還屢屢入寇,殺掠邊民多至十萬。

    這枚苦果,也是明憲宗吞的,明憲宗發動“成化犁穴”,對建州女真進行大規模打擊,但在撫順關馬市的幫助下,建州部很快回復了元氣。

    明英宗沒能給後人留下什麼政治遺產,卻留下了一顆顆苦果,有的被明憲宗吞了,有的被更遠的後人吞了,他自己過得倒還行。

  • 5 # 晨曉cc

    明代的爭議過多,朱祁鎮更是各種非議給後世留下了種種談資。

    明英宗朱祁鎮,從土木之變開始到奪門之變結束,一個20歲的小夥子到30多歲的中年人,他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一無是處的好人變成了一個不擇手段的好人。

    為什麼這麼說,于謙被殺,雖然是徐有貞密謀,但是沒有朱祁鎮拍板,于謙也不會被殺,而理由不過是因為需要一個造反的理由,這一昏招著實驚到世人,如於謙在位,朱祁鎮在有一些能力的話,明朝可能還會在延續個一段時間,而當時也會迎來一場太平盛世。

    從殺于謙這一塊就能看出朱祁鎮的能力和格局眼光不行,後李賢為其解惑後,朱祁鎮不僅大為後悔殺了于謙,一個皇帝的格局眼光短淺自然沒有辦法帶領明朝走向盛世,而且收下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也只是保自己的小人,沒什麼能力。

    為什麼要說朱祁鎮是一個好人呢,朱祁鎮的確是個好人,王振這個大奸臣都在朱祁鎮登基之後被朱祁鎮厚葬,只因為他是兒時的玩伴。臨死之前,更是廢除了萬惡的殉葬制度,本要冤死的人,不用無緣無故的死亡,一個好人。

    而心軟的人成不了大事,這是沒毛病的。不過好人有好報,他的孫子會幫他打造一個前所未有的明朝的。

  • 6 # 歷史說談

    首先我們別看為什麼沒有二次興盛。看看當時的明朝宮廷的政治環境。根本就莫辦法多看幾眼的。在十年的時間裡,皇位三次更替(朱祁鈺在位總共六七年的時間),兒自古以來的皇位更替,就帶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詛咒。就算你在忠心可是你不是對當權者的忠心那你就是在玩火自焚。

    少年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第一次繼位時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又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 明英宗少年皇帝很多不由自己做主,成年後對太監過於寵信放縱。導致朝中的忠臣良將都被王振陷害構殺,接著就是土木堡之變,結果是,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時為正統十四年。

    2.明代宗七年之難

    朱祁鈺時期雖然國力漸有恢復之勢,但是好景不長,他最不願意的結果出現了。明朝最會說話的人(辯論強才,靠一張嘴接回了明英宗朱祁鎮)。他在位總共六七年時間,沒有更長久的時間烘托,很多政策的體現還不完全。所以很是鬱悶。還有自己的手下關係沒有處理好。導致被下臺。

    3.英宗回國復位

    在被楊善接回國後,被尊為太上皇。後利用 ,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這一次的復位更是把之前的名臣良將又是打到一片,將朱祁鈺時期的棟樑,于謙,王文等都逮捕下獄,處決。

    綜合來看,不管是前期還是後期明英宗都是在憑自己的地位優勢大殺四方,對太監的縱容導致朝廷虧損的元氣一時難以恢復。幾次大事的突變,加重給了朝廷壓力,可以中興的幹吏臣子都所剩無幾了。即使萬年的他再英名也換不回那些已經失去的東西。所以他的能力是在根基的問題,自身成熟的時期太晚了,導致明朝後期青黃不接。所以一切事件的後果都是有原因的。

  • 7 # 雍親王府

    明英宗這個名字說起來還真的挺有諷刺意味的,因為他即非明君,也非英主,在看人、用人上的問題最終導致了他的兩次人生悲劇。

    首先是寵信宦官王振,致使自己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幾近丟掉了江山;在“奪門之變”後,又任用曹吉祥、石亨等人,致使朝綱混亂,嚴重影響了明朝的發展。

    而另一方面,他又冤殺了于謙,殺掉了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寒了天下人的心。

    其實,在明英宗的兩段皇帝生涯裡,所面臨的根本問題是不一樣的。第一次是名正言順的即位,他希望的是能夠勵精圖治,開創一番功業;而第二次,是透過“奪門之變”上位,需要的是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並且穩固皇權統治。總的來說,就是第一位次登基主要是外爭,第二次登基主要是內鬥,而兩次他都用錯了人,所以才導致了他作為一個皇上,交出了一份非常平庸而又失敗的答卷。

  • 8 # 臥枕梅聞花

    不用那麼多分析,只簡單說一句,英宗復辟後居然還對王振念念不忘,賜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賜祀日。這樣的君主,還能指望他能中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11,985真的特別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