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呂永亮
-
2 # 潯瀠
《微習慣》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一種新的習慣養成策略:微習慣,一種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 它小到根本不可能失敗,甚至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你只需要輕輕鬆鬆就能夠完成每天的微習慣目標。比如每天一個俯臥撐,每天看兩頁書,每天寫50個字......
為什麼那你很難堅持下去,也許有這樣的原因:
1、這本書很難,所以短期內的學習效果不好,而學習如果什麼成果的話,再大的決心也是毫無價值。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就是你給自己訂計劃,下決心,可是卻遲遲沒有行動,因為你一開始就在自己腦海裡預設了一個“這本書很難”的障礙觀念;甚至你給自己制定計劃,卻常常以失敗告終,極大損傷我們想要做出改變的信心。
2、你本書沒有閱讀的習慣,一開始選擇了這麼難的書也會導致失敗。研究表明:人們總是習慣性地高估自己的自控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常常看不清楚自己目前的能力所在,往往只是跟從別人或者按照自己的想象,高估了我們自己的能力,制定的計劃常常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讓人疲憊不堪。
而這本書提出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用如何養成健身的習慣的親身經歷來給我們講述了這個方法——微習慣是如何實施地。
要健身擁有八塊腹肌,我們腦海裡能想到的就是每天去健身房堅持鍛鍊,什麼俯臥撐,仰臥起坐等等,甚至要做夠整整幾個月甚至一年。這樣一想,是不是覺得壓力很大?所以作者選擇了另外一種開始的方式:每天只做一個俯臥撐。
1、每天一個俯臥撐,毫無負擔,不會造成壓力,也不會引起大腦的抵抗,讓你能夠堅持下去。
2、哪怕一點點行動,也比毫無作為強上百倍。
《老子》裡有句話說:“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意思就是說,想要完成一千里的路程,要先從邁開第一步路開始,要建成九層的高塔,需要從第一堆泥土的堆砌做起,這就說明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要從行動開始,即使只有一點點的微末之舉,也比毫無作為強。
3、相比一次做很多事情,不如每天一點兒事情的日積月累。
這就是日積月累的作用,如果問你說一滴水能不能打穿一塊石頭?你肯定覺得是在開玩笑,但是如果加上一個時間,一年,兩年呢?所以滴水為什麼可以穿石,秘訣只堅持二字而已!
4、節約你的意志力,讓你的習慣更容易成功。
任何一種新行為、新習慣的養成都是需要耗費我們的精力的,在習慣養成之前我們會遇到好幾次想要放棄的節點,這個時候就需要靠我們的意志力來強迫自己完成這個行動。你認為在你疲憊不堪的時候,是讓自己完成一個俯臥撐容易還是堅持30分鐘的鍛鍊容易?答案顯而易見,這就是微習慣的優勢。
5、微小的目標,總是能超額完成
因為任務目標十分微小,毫不費力,所以在做的時候我們往往都能超額完成這個計劃。比如作者一開始定的是一個俯臥撐,但是更多的時候,他都是超額完成目標,達到了以前定的每天30分鐘的健身目標。
最終,作者透過一個俯臥撐,練出了八塊腹肌,也養成了健身的習慣!同樣對於讀書也可以如此,比如每天只看一頁書,是不是瞬間感覺壓力減弱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能完成的成就感會促使你不斷去完成任務。而每一天的任務,你很多時候都可以超額完成。
作者在書中還給出瞭如何實操的八個步驟和八大原則:
-
3 # 花千樹之萬國來朝
珠玉在前,網友呂永亮學習《石鼓文》的過程就令人感喟,可供借鑑。長期堅持,仔細揣摩,終有所成。
學習這個東西,第一是興趣,第二是堅持,第三是注意講究方法。
你所說的很難的書,不知道是技術業務類書籍,還是哲學歷史類書籍,泛泛而談,很難切中要害。
簡要提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1、很難的書,譬如自學高等數學、電工技術、計算機技術程式設計、財務會計這一類具體的技術業務書籍,如果屬於初入行,最好報個輔導班,花錢花精力跟班業餘學習,有計劃有進度,對自己也是一種監督和促進。技能性的學習還需要跟著老師傅到現場看操作,實習具體的技能技術。
這一類書籍的自學,在沒有多少基礎的情況下,硬著頭皮啃讀,往往興趣索然,如果進度很慢,繼而會產生畏難情緒,學一點再放下,再去學,就難上加難了。
2、如果是哲學文學類書籍,建議圍繞這一些枯燥的 書籍,請學有專攻的人士開出輔導類讀本,或者入門的輔導書之類,先去讀一些淺顯的介紹類的普及本,或者圍繞這個課題的其他讀本,看了三五本書之後,你會豁然開朗,再回來啃這些較為枯燥或者理論性較強的書籍,會事半功倍。也就是說,把功夫花在這種大部頭書籍的啃讀之前,帶著問題去看一系列的輔導或普及類書籍,相當於先補課。
3、讀書如打仗,首先要樹立必勝的信心,這一本書我必須啃透,值得我下功夫,決心已下,千方百計達到目標。其次是做好充分的準備,時間和精力,前期和基礎,要客觀認識自己的狀態,有些書可能不是你目前的學養所能企及,就需要好好做準備,不要貿然進攻。再次是要講究學習方法,閱讀書籍的方法非常重要。
介紹一本書,這是一本經典工具書,講了不同書籍的閱讀方法。建議讀一讀,大有裨益。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該書主要論述指導如何透過閱讀增進理解力。
-
4 # 小小一座山
觀點:對於那些很難讀下去的書,如非必要,請放棄閱讀;如果必須要讀,我們可以學習一些閱讀方法。
一、書籍資源的強大和人均閱讀書籍的貧瘠不成正比,人們可選擇閱讀的書籍有很多。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公佈的資料,2017年,中國新出版圖書為25.5萬種。再往前推幾年,2013年是25.6萬種,2012年是24.2萬種,2011年是20.8萬種……
再看另一組資料,華人均的閱讀量,2016年是7.86本,2015年是7.84本,2014年是7.78本,2013年是7.25本……平均每個月不到1本。
以上兩個資料可以明顯看出來,每年幾十萬冊的新出版圖書的增長數和人均每個月不到一本的閱讀量是極大的不對稱的。
如果不是必要,完全不需要強迫自己去閱讀。我們有大量優秀的作品可以去選擇,也有更多我們感興趣的書籍可以選擇,我們沒有必要在不喜歡的、讀不下去的的書籍上反覆糾結。
二、勉強閱讀自己不想讀的書,實際上是浪費閱讀其他優秀作品的時間。我們都有那種心理,既然買了的書,就想把它讀完,如果讀不完,就會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能力有問題,學識不夠高,所以理解不了,那麼強迫自己讀完,好像就能夠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還有一種就是別人推薦的、或者是公認的好書,那我們讀完就一定會有所收穫,即使自己再不喜歡,也要強迫自己讀完。
事實上,可能這本書本書就真的和你的氣場不和,也許是內容你不感興趣,也許是你的理解深度還不夠。你強迫自己讀完了,也只是認了裡面的字而已。書中寫了什麼內容,我們能從書中收穫到哪些東西?統統沒有。
本來我可以兩小時閱讀一本書,強迫自己閱讀這本書的結果是,我可能花費了十個多小時去讀了這本讀完我完全學不到內容的書,甚至更久,大大的浪費時間,還白白的讓自己喪失了讀書的樂趣,那就得不償失了。
《高效能閱讀》這本書裡引用了法國當代作家尼埃爾·佩納克在自己的著作《宛如一部小說》裡提出的“讀者權利十條”中,其中第一條就是:不讀的權利。我認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這是一條化被動為主動的學習,而學習最重要的就是主動學習。
所以我們要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斷舍離。
當然,可能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本我既不喜歡、又很難的書籍,又是我必須要硬著頭皮讀下去的,為此,我也可以給你兩點建議:
一、開放的心態(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重要!!!)要讓自己的心態更加的開放、思想更多元,要可以接受和自己的想法、態度、認知不一樣的事物。
去年的時候我要參加一個考試,作為音樂專業的我來說,準備專業課的內容雖然覺得難,但因為喜歡即使困難也覺得很有意思。但其他涉及到教育學的理論書籍,真的是太太太痛苦了。接觸過教育學內容的人都知道,枯燥乏味,各類理論和專家理解起來就挺困難的了,還要背,真的是天天在家摔書。
後來我轉換心態,即使不是為了準備考試,學習教育學知識對身為教師的我來說也是非常有益的一件事情,再其次,就算不是為了自己的職業,掌握教育學知識也是非常有用意義的,對未來孩子的教育也會特別有用。
這樣想了之後,就不再是為了考試而看書,而是為了有用而看書,為了多掌握知識而讀書。慢慢的就會發現很多書中有意思的地方,慢慢的也就不會覺得枯燥了。
我們很多人在面對很多事情、學習知識的時候,通常會比較容易接受自己本身就熟悉的、比較擅長的、和自己觀念一致的事物,對於其他不熟悉的、不擅長的、和自己意見相反的就本能的排斥。這樣會很容易讓自己成為“狹隘”的人,不能很快的接受這個世界的多元和不同。
但大千世界本來就是不同的,那些很快的接受不同的人,才能真正的跟上這個時代,更能在時代的大洪流中,佔得一席之地,獲得更多的機會。
所以,開放的心態是能夠保證自己讀下去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當你在心態上已經準備好了,接下來就可以學習一些能夠幫助我們讀下去書的方法了。
1.先閱讀前言、後記和目錄。
無論是我們平時讀的書籍,還是我們被迫要閱讀的理論書籍,開頭的前言和書末尾的後記都請先將它讀完。這兩個地方通常為我們歸納了整本書的寫作內容和思路,可以帶領我們站在高處,俯瞰全書。
目錄部分是作者非常花心思的內容,通常我們能夠從目錄部分整理出書籍的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整本書的框架,這對未來我們填充內容非常的有用。
2.快速的略讀書籍(只讀第一段、最後一段和黑體字部分)。
這一部分和閱讀目錄的思路差不多,都是在建立我們對這本書的框架的整理。有了這部分框架的知識,就像有了骨架,形已經有了, 接下來就是填充內容了。
我們後面無論怎樣閱讀,都是在骨架的基礎上產生的,思路會更加的清晰。
打個形象比喻,從第一個字閱讀到最後一個字,就有點像你在走一個複雜的迷宮,不是走不出去,但是你要慢慢的試。等你走出去之後,再讓你返回,你可能要重新開始試。
先理框架再閱讀,就像是你站在高處,俯瞰迷宮,哪條路能走,哪條路不能走,非常的清晰可見,如果這時候有人要從這個迷宮中走出去,你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指揮他走出去。原路返回,也是沒問題的。
這就是有了框架之後,再次閱讀,思路會非常非常清楚。而且在閱讀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幫我們強調框架,你只會印象更深。將來如果你需要理清書中的內容的時候,你只需要將骨架回憶起來,剩下的內容也就會慢慢的回憶出來了。
3.不斷的練習前後、反覆閱讀。
如果說讀書記不住,或者不理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停地重複,而且是在已有認知基礎上不停地反覆。
所謂的已有認知,一個是本身自己的知識網路,二是可以結合前後的內容,融會貫通。這樣無論是對理解還是記憶,都會更加容易。
掌握了這些,相信再難得書籍也能讀的下去了。
總結一下,如非必要,對於難讀的書籍我們就可以果斷放棄,至少也是暫時放棄,什麼時候想讀了,感興趣了再讀也不遲;對於必須要讀的書籍,用一個開放的,接受的心態,再掌握正確的閱讀的方法進行閱讀。
回覆列表
由於本人的學識有限,我只能談一點學習《石鼓文》的堅持過程。
本人童年時因為被幾字為數不多的“草篆”所心儀,然後就在不自不覺中開始了漫長的‘’學書‘’過程,途中儘管發生過很多怪事、亂事、好事、壞事……確堅信老師教導,為了更好的畫好畫就必須學好《石鼓文》。
就這樣一晃,學書也將要近五十年了……
今天拿出來向網友們彙報自己的演變過程,包括了抄襲複製,然後創作,現在的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