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學行者

    美國出兵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 戰略利益。冷戰之後乘勝追擊打著傳播價值的旗號爭取更多的盟友和共鳴,打壓不同價值觀的對手。

    所謂“炮聲一響,黃金萬兩”,軍費開支隨著戰爭而增加,各大軍火商賺的盆滿缽滿,更重要的是在美國兩黨競爭職位的時候,軍火商的選擇也是相當重要的。

    當然,也是搶奪遠端戰略資源的手段。

  • 2 # 懷握瑜兮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戰爭當然也有積極和消極的兩方面作用。完全可以寫個很長的東西去論證它,簡單列舉出來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一、積極作用(好處)

    1、促進科技進步:戰爭使雙方被迫不斷更新武器,從而帶動相關科技飛速發展

    2、強化公民素質:從愛國主義、鬥爭精神、身體素質、文化素質等各方面鍛鍊民眾

    3、某些時候刺激經濟:軍工生產、戰爭消耗某種程度上可以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如果戰爭最後勝利,這種效應就有可能比較明顯地顯示出來

    4、擴大國家影響、提升民族自豪感:一個敢於應對侵略,並戰勝侵略者的國家和民族無疑是了不起的

    5、促進文化交融:不同國家、種族、宗教的戰爭往往導致相互間文化碰撞和交融,有利於衍生出更高的文明

    ……

    二、消極作用(壞處)

    1、破壞:對基礎設施、經濟、文明的巨大破壞,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

    2、延緩社會程序:有時一場戰爭可能影響社會進步因素的發揮,如先進文明被壓制、先進理念與技術被阻撓等

    3、傷亡:無論是陣亡者還是身心受傷者,其傷害都是巨大的。

    4、戰亂誘因惡性迴圈:使種族、國家間的仇恨種下根由,有的在長達千年時間裡依然彼此仇恨,一種事件就再次點燃戰火,反覆造成破壞和新的仇恨

    5、退步與混亂:戰爭造成的難民、戰後荒蕪、無政府情況下的弱肉強食等有時比戰爭本身還可怕

  • 3 # 煮酒議古今

    談起阿富汗戰爭 ,就不得不提九一一事件,它是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到2014年12月29日之間對阿富汗的基地組織和塔利班

    的戰爭,其中英國、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約國家,吉爾吉斯斯坦、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為美軍提供了後勤支援並在戰後派遣軍隊駐紮阿富汗,

    也就是在那段時間常說的反恐戰爭,恐怖組織等也從九一一事件後讓民眾所熟知。

    美國聯軍官方以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為目的發起的戰爭。

    伊拉克戰爭則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戰爭時間為在2003年3月20日起到2010年8

    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援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伊拉克戰是對海灣戰爭的一種延續,也被大家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伊拉克戰爭實質上是美國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沒有實際存在證據的生化武器為藉口,清除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

    這兩場戰爭都是美國對世界霸權主義的一種表現,被世界上稱為世界警察的美,哪裡有覺得對美國有利可途或者利益有衝突的地方,

    美國就插手哪裡,都非美國本土戰爭,所以也是一種強國對弱國的戰爭,戰爭的勝負也是國家的現代化軍隊和國家經濟的總體水平的表現。

    美國在世界上的戰爭都是以自身經濟利益為出發點,如果戰爭讓自己陷入泥潭,美國會豪不猶豫的就撤離戰爭,如之前和中國交戰的北韓戰爭。

    所謂弱國無外交,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是沒有核武器的國家,所以在危機時刻也沒有殺手鐧,所以美國可以毫無顧忌的出手,可見當時中國勒緊褲腰帶製造兩彈一星的重大意義

  • 4 # 鄭說豫見

    什麼近代社會?是現代社會吧,最起碼二戰以後的國際社會叫現代或者當代。猜想

    提問者想問的是近期的出現的戰爭吧,或者說蘇聯解體後的戰爭。

    自蘇聯解體後,美蘇兩強爭霸的局面結束,出現了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正面抗衡,世界出現大規模戰爭的風險大大降低,國家與國家直接的戰爭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由於國內矛盾、獨裁政權倒臺引起的小規模戰爭和衝突。還有就是出現了新的戰爭形勢,就是反恐戰爭,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佔領一個國家或掠奪資源,而是為了打擊恐怖分子。特別是恐怖主義與宗教、民族、國家等矛盾糾結在一起,恐怖分子與平民混在一起,大大增加了戰爭的複雜程度,戰爭的小型化、智慧化、精確性趨勢越來越明顯。

    下面簡要分析一下蘇聯解體前後直到現在發生的幾場戰爭:

    1、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起源於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宣佈科威特成為伊拉克的一個省。兩個國家都屬於阿拉伯國家,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後才分別獨立的國家。應科威特所請,聯合國授權,1991年1月美國組織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這場戰爭,美國經過長達數十天的飛機轟炸之後,基本上摧毀了伊拉克的防空、交通、通訊,癱瘓了伊拉克軍隊的指揮系統,才出動地面部隊,以微小的傷亡代價,很快擊敗了數十萬伊拉克部隊。這場戰爭,震驚了全世界,首次完全依靠空軍就決定了戰爭勝負,傳統的陸軍基本上毫無招架之力。同時也宣告,二戰後獨立的國家,無論大小,都不能被武力吞併,無論歷史上有何淵源,自古以來,血脈相連,等等都不是理由,否則,後果很嚴重。

    2、波黑戰爭

    蘇聯解體後,南斯拉夫由於自身矛盾也逐漸解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原為南斯拉夫聯邦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人口以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為主(其實也是塞爾維亞族人,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改信穆斯林,而塞爾維亞人始終信東正教),1992年3月宣佈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該國內的塞爾維亞人約佔30%,不同意獨立,在南聯盟的支援下成立軍隊開始爭奪波黑的領土,一度攻佔70%的領土。波黑的穆斯林族、克羅埃西亞族,也組織軍隊,但明顯不敵塞族軍隊。在戰鬥中,發生了殘酷的民族仇殺事件。聯合國為了制止衝突,還派出了維和部隊,制裁南聯盟和波黑塞族部隊,北約還建立了禁飛區。並對南聯盟進行了小規模轟炸,迫使南聯盟停止支援波黑塞族,北約還直接攻擊波黑塞族軍隊,迫使波黑塞族同意和談,接受領土劃分。1995年,波黑戰爭結束,波黑仍屬於一個獨立國家,但由穆克聯邦和波黑塞族兩個主體組成,既維持了國家領土完整,又實現了民族自決,是個妥協的產物。

    這次充分顯示了北約的實力,北約作為一個 防守性質的軍事聯盟,首次在歐洲並且不是北約成員遭受攻擊的情況下,介入一場地區衝突,迫使衝突各方接受北約的方案。宣告了北約在歐洲解決地區衝突的能力和決心,歐洲也將成為北約的勢力範圍。

    3、科索沃戰爭

    聯合國託管下,科索沃基本上實現了自治,自治機構實現了議會、政府的選舉,逐漸接管了聯合國的託管權力,並且在2008年宣佈獨立。宣佈獨立的科索沃獲得了西方很多國家的承認,但仍有很多國家包括中國認為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一個省。

    這場戰爭的意義,又是北約的強勢出現,驅逐了俄羅斯在南斯拉夫地區了影響。同時也宣佈了一條規則,就算是一個地方自治政府,也不能被中央政府強制消滅。如果說波黑戰爭,體現的西方踐行人權大於政權的理念,科索沃戰爭,則還體現了從下到上層層授權的的理念。當然也是西方的邏輯,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瞭解西方的行事邏輯。

    4、阿富汗戰爭

    與前幾次在戰爭不同,阿富汗戰爭的導火索是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受大規模恐怖襲擊,恐怖分子劫持客機撞向紐約世貿大樓、五角大樓等目標,直接導致美國紐約的標誌建築世貿中心1號樓、2號樓坍塌,死亡約3000人,這是二戰後美國遭受的最大規模襲擊。美國政府認定本拉登的基地組織策劃了襲擊,而基地組織在阿富汗受到執政的塔利班政權庇護。美國政府要求塔利班交出基地組織和本拉登,但被拒絕。

    美國尋求成立聯合國軍攻打阿富汗,沒有結果,轉而在北約層面組成盟軍,在北方聯盟的配合下,於2001年10月7日開始打響阿富汗戰爭,在一個多月的時間付出了極小代價就佔領了阿富汗大部分的城鎮,塔利班政權倒臺。整個過程美軍僅傷亡但塔利班並沒有被消滅,而是轉入農村和山區,開始持續頑強的抵抗。基地組織也遭受慘重打擊,本拉登也在數年後被擊斃。

    在美國支援下,阿富汗頒佈了新憲法,成立了新政府,組織了自由選舉,組建了安全部隊,經濟和人口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首都喀布林,人口由2001年的50萬增長到2018年的700多萬。但新政府實力明顯不足,不足以對抗塔利班導致美國和北約部隊需長期駐軍。到2012年,美國總統宣佈結束阿富汗戰爭,並開始撤軍,稱美軍的行動讓世界更加安全,同時也讓阿富汗人民有機會建立一個安全民主、繁榮昌盛的國家。塔利班還在鑽山洞,時不時發動襲擊,主要由阿富汗安全部隊對付塔利班的襲擊,但美國還駐有軍隊8000多人,也許只有時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5、伊拉克戰爭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並沒有推翻薩達姆政權,薩達姆在國內仍然反美,對內殘酷鎮壓,在經歷了長期的制裁和一遍遍的核查後,仍然被美國認定為邪惡軸心,認定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支援恐怖分子。在基本解決了阿富汗戰爭後,美國在沒有取得聯合國授權,甚至沒有得到北約的支援下,2003年初,聯合英國及其他盟友,直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雖然,薩達姆擁有百萬軍隊,卻不堪一擊,直到美軍攻進巴格達,傳說中的誘敵深入和游擊戰也沒有出現。

    緊接著,薩達姆在地洞中被揪出,被指控反人類罪,在法庭被判處死刑,上了絞刑架。伊拉克也成立了新政府,但薩達姆的倒臺形成了權力真空,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導致了激烈的抵抗。推翻薩達姆美軍的犧牲微乎其微,但隨後的行動導致了美軍持續的傷亡。到2011年,奧巴馬總統宣佈結束伊拉克戰爭並撤軍時,已經由4869名美軍陣亡,4403名美軍死於事故,耗費軍費7630億美元。可以說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耗費了美國的國力,也是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後,國內同仇敵愾,急於復仇的結果,尤其是伊拉克戰爭至今爭議極大。奧巴馬總統上臺後,改變了美國甩開盟友單幹的作風,在隨後的利比亞戰爭中,不急於出頭,主要依託盟友的力量,也取得成功,同時也改善了與盟友的關係。

  • 5 # 謝金澎

    從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可以看出,人類的戰爭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全面的變化,甚至是出現了質的飛躍。

    一、傳統的攻城略地戰爭模式已經被高科技條件下立體打擊所取代,戰略縱深已經不能確保有一塊絕對安全的所謂大後方。戰爭一開始,可能不是對前線進行打擊,而是直接打擊指揮中樞,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後方;

    二、戰爭勝負也不是對敵國實現完全佔領,而是透過武力打擊來獲得外交、戰略優勢,即便不佔領對方一寸土地,只要達到外交、戰略目的,戰爭目的就達到了。理論上講,強國對於弱國,可以實現零傷亡。也就是戰爭的天平出現了一方絕對優勢,一方只能任人宰割;

    三、與此同時,由於資訊網路以及資訊的發達,抵抗者的鬥爭方式也出現了顛覆性的變化。傳統的兩軍對壘,由於科技代差的原因,出現了以化整為零、游擊戰為主的抵抗方式。以致於佔領一國容易,而治理一國很難的局面。所以戰爭方向將逐漸走向只以戰略目標達成為導向、不以佔領國土為目的;

    四、因為資訊發達,民智開啟的原因,打垮了政權不意味著戰爭的終結,而很有可能是戰爭的開始。民間自發的抵抗成了弱國戰爭的主旋律,所以看似懸殊巨大的戰爭,很可能成為一場沒有休止的長期衝突;

    總之,現代戰爭雖然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戰爭主因“人”的作用始終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強。任何時候,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理論都是絕對有效的。欲亡其國,先奪其志。現代戰爭是亡其國易,奪其志難,

    中國古代的兵法智慧,在現代戰爭中更是大放光芒、得到印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與佔領、殺戮,將不再是智慧人類的主旋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騎手接多份訂單,導致超時半小時,給騎手差評你認為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