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173304953729
-
2 # 房小二623
物質:由宇宙的定義對時刻的取值範圍加以t≤r/c的限制,並忽略時間增量後給出宇宙的瞬時狀態。內涵:物質是質量的空間分佈。外延:所有物件,包括精神物件和現實物件。物件:某一有限質量在某一有限空間內的瞬時分佈。
哲學上認為:物質是無限多樣的、複雜多樣的。物質是運動的,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物質有保持原有平衡狀態的屬性(即慣性),運動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又時刻破壞著平衡,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成了物質最基本屬性的矛盾,正是這一矛盾推動著物質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到多分子體系的轉化,推動著物質從多分子體系到原始生命的演化,推動著物質從原始生命到動植物到人類的進化。
能量:是物體做功的能力;度量物質運動的一種物理量。相應於不同形式的運動,能量分為機械能、分子內能、電能、化學能、原子能等。亦簡稱能。能量也比喻人的活動能力。能量既不是物質也不是非物質。很多人認為能量是非物質,這是錯誤的說法。
-
3 # 徐國麟一功書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物質是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磁場裡光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為金屬態氫離子;能量是金屬態氫離子的“磁力矩”相互切割產生的電磁波。
大自然裡的物質是能量的暫時平衡狀態,熱核反應(高溫等離子體)是金屬態氫離子的聚合反應形成的新元素在光速流動時產生了“連鎖反應”。(低溫等離子體不會產生鏈式反應)
物質不是能量,能量是磁場裡光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的“磁力矩”相互切割聚合形成新元素伴生的電磁波;電磁波依靠金屬態氫離子的“磁力矩”形成共振來傳播,是物質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磁場裡光速流動的金屬態氫離子的“磁力矩”切割磁力線釋放光子——能量。
物質是產生能量的必要條件,沒有物質就沒有什麼能量,沒有物質的相互作用就沒有任何能量的傳遞;能量是物質相互作用能力的具體反映。能量主要反映在微觀物質的運動狀態的變化率上,宏觀物體表現出來的能量遠遠低於組成物體的微觀物質。物質與能量不能互相化,但是物質物體的對外作用強度變化與物質物體內部的能量儲備直接關聯,物質物體的儲備的能量多少直接影響物質物體的對外綜合作用強度和作用方式。因此物質儲存能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物體間相互作用力強度、方式和方向的變化。
透過這樣的分析後,我們可以看出物質和能量的區別就已經非常明瞭,經典力學中對物質和能量的描述是很精準的: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能量是物質或物體做功的能力。這就是物質和能量的區別。
-
4 # 空山—卻吉
1物質與物體、能量、意識區別?
2物體與能量、意識區別?
3能量與意識區別?
這些問題似乎不適合由以目前的科學水平為基礎的知識來回答,且看看我的意見吧,我認為您最終想知道的是能量與意識的關係,這一層通了,您的整個宇宙也是通透的。
一切是能量,一切也是意識。
在人類科學定義與研究的宇宙來說,裡面充滿了不同種類的物質與非物質,然而,我們找不到哪一種物質不屬於能量的範圍,所有的物質(包括物體,可以視物體是物質的一個子集)都是能量的不同頻率以不同的密度呈現出的組合。
但是,決定這個能量如何呈現的始因,卻是意識。
意識本身就是一種能量,但這種能量的存在方式目前仍有爭議,以科學為陣營的領域,它們對意識的探索研究僅限於了大腦神經元脈電訊號的級別,這是因為整個科學目前仍然以可測量、可計算、可驗證等等作為整個人類科學的權威產生的基礎條件。因此,對於不屬於有形能量呈現的其它能量存在方式則顯得無能為力,常常反而被科學判為不可能或不存在。只有小部分親歷特別事情的科學家,他們從自己的親歷中,將埋在心中的疑問與不容挑戰的科學權威翻出來重新審視。科學家們所不能接受的,去到終極的位置就是物質如何出現和為什麼需要出現。他們只習慣於對“已經呈現”的能量進行規律分析,因此他們永遠處於研究果卻忽略起因的層面上。
意識是一種高階存在,即使身體壞死,仍然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改變意識是自由的這個本質。
人們常常嘗試用文字來理解宇宙中的一切,人們常常嘗試以邏輯意識來理解宇宙中的一切。這種現象在科學及宗教都普遍存在。但是,整個宇宙的真理的獲取方式卻不是來源於外部的任何權威,而是每個生命自己的本心,是向內尋求。任何的籍以自己所隸屬“上級”的強大的意識,也不是這個意識的最強大的狀態。意識有分顯意識、潛意識、及無意識,在研究真理的時候,我們需要跳過顯意識與潛意識,或者說只能藉助它們達到目標,它們還不是真理之所在,因為它們是基於分辨而產生的“適應性意識”,顯意識與潛意識裡裝載著的,都是您作為這個宇宙的生命呈現場裡的“遊戲規則”,是可以被改變、被忽略、被加鎖、被“重扣”的,只有無意識才能帶生命去見識自己的真正本質——也稱:真我、本我、本源——也稱:智慧、愛、光——也稱:神、佛、上帝。
事實上整個宇宙並非如科學描述與論證的這樣,一切是一個完美而矛盾的重合和雙面性,所有的物質於分辨意識上完全獨立,但在無意識上它們卻是一整體。當生命的個體意識迴歸到本心時,他們便會發現自己與萬物之間的關係,自己與神與佛的關係,自己和智慧、愛之間的關係,是沒有分別的,整個宇宙皆在這個超意識之記憶體在,而且這個超意識卻又隱藏於整個宇宙所有生命之內,是既在一切之內,一切也在它之內。這是一種禪的境界與智慧,只能親身洞見,不能以任何方式直接傳達得到,文字、語言、計算公式、邏輯、二三維繪圖等等人類專有的低階資訊表達是很難以全息地將這個真理描述清楚,唯有感覺與內心的平靜才是真理的提取狀態。因為這些領悟已經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定義限制,宇宙之妙,遠超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愛恩斯坦所構想。
但是人類喜歡文字,目前的觀念也導致文字是唯一的見識積累與傳達的權威。
如果是這樣,那麼出於文字能改變意識的這個僅有的特性,我們能透過文字去引發生命的本體顯意識進行改變,人類的幾千年歷史,當中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覺者們一直在發出這種聲音,引導人們自省。但是在“關鍵的位置”上,文字的副作用有時候比文字的貢獻還要大,常常導致生命將文字的作者或者是文字本身作為了真理的權威性,打個比喻就是,“我現在已經隸屬於宇宙最強大的智慧——的組織下了,想尋找真理便要相信它”。這導致生命把意識目光集中在了外在的權威上,而不是去了解前人獲得這種真理的原因,因此便使自己長期停滯在自己的最強大、最偉大、最智慧的本我狀態之前的——二分宇宙觀。
事實上,意識決定了“您的宇宙”如何呈現。
在我們自己真的瞭解宇宙真理前,我們來看看我們的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狀態。由於意識是自由的,因此意識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的不同選擇,即使行為上的選擇不考慮,對每一件事的情緒選擇也是多可選性的。這些情緒與行為的選擇依據,便是我們的觀念——顯意識或潛意識。當認為某件事非常不妥的時候,你的選擇可能會是統一地給予類似的行為與類似的結果方向,從而導致不同的人生狀態。在文字上和當前社會能夠接受的範圍來說,就是這麼一回事。意識影響選擇、情緒,然後導致行動、決擇的取向,最後導致結果。
現在我們將視野轉移到真理上,“同步”、“共振”,這類簡單的詞或者能夠比較接近地用來作為文字理解的比喻性引導,這個宇宙的所有一切,都在按同步機制運作,同步的內容就是意識與呈現這兩種不同“狀態”的能量之間的轉換。當生命的意識發出一念的時候,這一念的能量便已經呈現,若是接著給予他足夠的關注與“重新整理”,這股“初能量”便會開始慢慢凝重變現。因此您的人生看上去沒有哪一件事是偶然地發生的,只有您忘記了你自己什麼時候作了偶然的選擇。疾惡如仇之人,常常活在抱打不平的人生當中;對藝術如痴如醉的人,常常活在一個藝術的人生中。道理是一樣的,但是選擇不是唯一的。
宇宙允許生命的意識作任何的選擇的可能性,整段人生其實只是一份本我的意識作品。
宇宙是無限制性的,想要呈現怎麼樣的人生,全憑你的“喜好”,也全憑你的創意設計。當生命迴歸洞見自己的本我時,便重獲智慧,便對自己的創造力、療愈力、自信力產生巨大改變。以廣東江門的陳白沙先生所說,整個宇宙就是 “乾坤我心在,吾道世間存”。獲得真理的人,通常便對宇宙沒有任何要求,但可以有任何興趣。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要求屬於慾望、期望,而興趣僅僅是因為興趣。他們不擔心自己的人生,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一直在創造著自己的奇蹟,同時他們也是毫無自大地、恰如其份地對自己的創造力與智慧充分地自信。他們的意識、意念強度是松馳而寬廣的,他們的選擇從來沒有違背自己的本心。他們充分地享受自己的選擇以不確定的可能性形式呈現。
宇宙是全息性的,宇宙中任一位置的改變,在整個宇宙中都會被全息地“同步”
碎開的“全息玫瑰照片”,能夠“初步”地反應出這個宇宙的同步全息性特性,它的碎開,導致了每塊碎片都包含有照片完好前的整體描述和呈現,並且對其中任一碎片的全息修改,會引發其餘碎片“同步更新”。如果您相信的是科學,那麼應該可以在科學領域裡找到這種全息的科學實驗與理論,但他們只知道現象,不知道原因。《無量之網》裡,有大量的這樣人類政府與軍方進行的科學實驗描述,並且對這些現象作出了超出科學領域的解釋與研究,應該要看一看。
同樣的道理,以你自己的觀念、意識作為宇宙中的一部分來看待,那麼你的任何輕微改變都無法做到“不影響這個宇宙的改變”。要改變你的外部世界,只需要改變你的內在觀念以及配合你這種觀念下的一言一行。意識永遠地決定著你感覺到的宇宙如何呈現,只是很容易被我們自己忽略與忘記,但無論是否相信或記得,這個本質是不會改變的,整段人生就是一場“在一個具有時間與空間、具有特定振動特性的場域中進行的一次意識同步遊戲”。
生命是永恆的,意識也是永恆的,它們都是永恆的存在,整個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
這是人類觀念的終極障礙,大部分的恐懼都直接或間接地源於這個障礙,如果人類都統一地知道自己不會消失,那麼這個世界將會變成另一個文明的呈現。
我們無法強迫自己在基於文字或語言、或基於“外在力量”去打破這個恐懼,而恐懼、怨恨、懷疑、自否、後悔、兇狠、生氣等情緒均是我們了曾瞭解的“強而有毒“的意識能量存在。例如我們見到很多的宗教徒,他們聲稱自己獲得永生,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宇宙中最偉大、最至高無尚的神的愛的寬恕與引領,因此才得永生,並因此對自己驕傲、對神感恩。我不是在否定這樣的觀念,我只是說出大部分是這樣的觀念,但顯然強大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他們的觀念中的主人。
生命的永恆,是無法被打破的,並且對這種永恆的領悟,所需要達到的狀態,歸根結底還是要從自己的內心開始,而不是任何外在關係或“交換條件”,是向內的獲取方式。我們的老子、佛陀、耶穌、陳白沙、艾尼塔、還有很多修士、居士、藝術家,他們都知道這樣的道理,都知道自己能夠存在,便已經值得被愛與感恩,都知道對外不刻求,對內也不苛求,充分地享受當下的存在狀態與創造過程。並且常常無條件地將這本應該是人人免費自得的真理帶給仍然認為“一切有價的、一切有限的“意識生命體,幫助他們開悟。
以上的回答也許有點過長了,不過一定有被它影響的生命的。在分辨觀下,物質、物體、能量、意識有很多不同的“表達與描述”,但在真理之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沒有任何分別。我們都是精彩而完美的存在,我們都具有無限的創造力與智慧。
-
5 # 易龍八字命理
物質和能量是一回事,物質是看得見的能量。我們知道,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繼續細分,可分成由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夸克,再往下分現代科學儀器已發現不了,人們透過能量的轉換以及消失軌跡,推理出組成夸克的物質就是最基礎的能量,也就是說,一切物質的基礎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能量場。《心經》裡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已闡述了這個原理。
回覆列表
通俗地講,物質是具體存在的實物,能量是理論存在的、虛幻的一種形式。能量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存在;按照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分類,能量可分為機械能、化學能、熱能、電能、輻射能、核能、光能、潮汐能等。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透過物理效應或化學反應而相互轉化 。各種場也具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