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eter20100211

    首先必須說秦國的郡縣制於統治而言是一個先進的制度,但於當時還並不適用於全國,因為六國的舊民還無法適應這種統治方式,將其視為秦國的暴政。秦滅亡後,劉邦根本上就是秦實際的繼承人,領關中子弟對抗代表分封制的項羽,但為了獲取其它諸侯的力量依然分封天下,最終形成了漢初關中秦地行中央直接統治的郡縣,而於六國舊地分封諸王的混合統治,這段時期也可以視為分封制走向郡縣制的一個過度。但隨著中央實力不斷強大,武帝時期推恩令對諸侯國的不斷削弱,諸侯王逐漸失去了行政權利,才終於使郡縣制成為了主流,為後世王朝所沿襲。

  • 2 # 君山話史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種新的制度出現時,無論人為設計得多麼好,總是無法估計可能產生的不可控制的嚴重後果。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採取分封制與郡縣制上有過爭論。丞相王綰認為燕、齊、楚等地距離朝廷遠,難以控制,應該分封諸侯王以鎮守。延尉李斯則認為分封諸侯是動亂的根源,春秋戰國之所以混戰幾百年,正源於這個分封制度。同時,李斯認為應該採取郡縣制,實現朝廷-郡-縣垂直化管理,這樣就可以杜絕諸侯混戰的局面。秦始皇認為李斯遠見卓識,遂採用郡縣制,並自信這種制度可以令大秦帝國傳之百世千世。

    然而,現實卻是秦只歷二世就亡了。為什麼亡得這麼快,因為這種新的制度固然可以防止諸侯混戰,但又暴露出巨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中央高度集權,沒有諸侯的制約。高度集權的政府,國家興亡完全繫於君主一人,遇到秦二世這樣的人,國家就完蛋了,沒有來自外部的制約。而周朝雖然諸侯混戰,卻能維持八百年,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國家不是一兩個人能主導的,中央與諸侯相互制約,天子太壞就會被整垮,諸侯太壞就會被幹掉,所以你看春秋戰國,暴君是很少的,明主是很多的,這就是一種競爭機制,是一種權力制衡。

    第二個問題:沒有諸侯的拱衛,天子容易受到權臣的控制。秦始皇一死,秦國實際上就被權臣趙高控制,呼風喚雨,指鹿為馬,為所欲為。李斯設計郡縣制時,沒有考慮這些問題的,最後自己都被李斯殺掉了。

    第三個問題:地方的武裝力量薄弱,一旦爆發起義,沒有足夠的力量鎮壓。郡縣的權力與諸侯的權力是不一樣的,諸侯王相當於一國之主,有獨立的軍隊,郡太守、縣令都沒有很大許可權。因此,當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起義烈火就燒遍全國。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官吏對朝廷的忠心,顯然比不上皇家子弟,只是這些皇家子弟沒兵沒權,也只能乾瞪眼。因此秦滅亡得這麼快,除了暴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郡縣制之下,沒有拱衛中央的諸侯軍隊。

    因此,當秦被推翻後,項羽徹底拋棄郡縣制,分封十八個諸侯王。不過項羽實在是不讀書的土鱉,他這個狗屁制度居然連個中央政府都沒有。剛開始時還有個掛號的楚懷王,後來項羽乾脆把楚懷王給殺了,自己當西楚霸王。西楚霸王雖然霸,也不是天子啊,也只是個諸侯啊。於是這時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同時存在十八個國家,就項羽這個政治水平,最後不失敗就沒天理了。

    最後劉邦把項羽等一幫諸侯給收拾了,劉老兄政治智慧是比較高的,他覺得分封諸侯制確實有問題,項羽恢復分封制,沒幾年就倒了。但郡縣制也有問題,秦國沒幾年就倒了。怎麼辦呢?於是他來了個折衷的辦法,大部分實行郡縣制,距離朝廷比較遠的地方,比如楚、齊、燕、吳等,搞分封制,弄幾個諸侯王鎮在那裡。

    後來劉邦又想,異姓諸侯王也是靠不住的,朝廷有難,你們這些人還不是偷著樂麼?於是他花了大力氣,把異姓諸侯給剷除了。大家常說劉邦殺功臣,這個說的不對,劉邦殺的是異姓諸侯王。從這點看,劉邦固然不厚道,但從大的方面講,消彌了可能再度導致生靈塗炭的戰爭風險,對老百姓來說,未必不是個好事。

    西漢的制度,實際上是秦制與周制的折衷與改良,既保留郡縣制為主體,在周代分封制基礎上削去異姓諸侯,只保留同姓諸侯。這個制度也不能稱盡善盡美,同樣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同姓諸侯的存在,仍然有戰爭的風險,“七國之亂”即是一例。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把封國最大程度弱小化,諸侯不復成為朝廷的威脅,不過仍未能徹底解決問題。由於封國太弱,又致使王莽篡漢時,朝廷沒有藩王作為外援,最終覆滅。

    無論是郡縣制還是分封制,或是混和制,都無法徹底解決存在的問題。諸侯強,則國家混戰;諸侯弱,則容易出現暴君或權臣的極端專制。這是君主專制政體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古代人總期望出現明君、名臣,但純粹依靠道德意識是很難出現的,因為人性的弱點是這樣的: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只有在諸政治權力相互制約、平衡時,才能約束住人性中洶湧澎湃的惡。

  • 3 # 看點兒歷史

    漢承秦制,得天下四百年,華夏始名漢,華夏進入了又一個恢宏大氣的時代。

    秦朝的統一,是幾代人嘔心瀝血一針一線的結果。最後打下來的基礎比較堅實,沒有必要封王封侯來維持穩定。

    但是漢朝不同,是劉邦和眾多人一同建立的。天下初定,社稷未穩。基礎不牢,只得靠讓出一部分利益來換取穩定。但是結果就是劉邦後半輩子都在平叛。漢景帝時期還發生了一個諸侯國的叛亂“七國之亂”。

    漢初劉邦選擇分封,也是不得已的措施。只不過有利有弊而已。

  • 4 # 蘇沉船

    秦朝沒有分封制是為了中央集權的帝制,而秦始皇的帝制並非一朝一夕所產生,是經過六世秦王進行內部改革,制定適合集權的官僚制度,將原本由舊貴族主導的國家轉變為帝國制,再經由秦始皇之手正式確立的帝制。

    簡而言之,到秦始皇期間消除了分封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秦朝依舊缺乏時間去消化各式各樣的舊思想,如儒士思想、舊貴族的需求、秦朝制度所需的過度徭役,種種問題疊加起來成為了秦朝崩潰的原因,而其中重要一點是秦朝在中央集權的問題上走的太快。

    劉邦和蕭何建立的西漢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主要體現國家制度和律法等方面,而無法全面採取帝制和郡縣制一方面是形勢上做不到,又考慮到秦朝滅亡的弊病,採取了郡國並行的制度作為緩衝。

    前面說到秦朝的中央集權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至秦始皇那時奮六世之餘烈才造成權力的巔峰。西漢卻遺留下秦朝、楚漢戰爭的經濟創傷,人口大量銳減,全國土地因戰爭而荒廢,再加上外部有匈奴的消耗,劉邦已無法再進行極端的戰爭。

    擊敗項羽以後,原本韓信、彭越、英布、吳芮、臧荼、張耳等人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諸侯,除去韓信是從劉邦嫡系脫離的諸侯外,要剝奪其餘諸侯的身份就只能透過戰爭才能辦到。一旦處理的不好,就會跟項羽一樣招致眾怒,被諸侯聯手反擊。

    故劉邦的西漢把秦朝故地保留下來作為漢國的領土,把原六國故土都分封出去。劉邦在有生之年為了加固漢朝集權,陸續消滅異姓諸侯,但郡國並行的制度已經實施,劉邦無法剝奪劉氏諸侯的封邑,那也並不有利於劉氏統治,故只能將制度維持下去。

    劉邦給劉濞封王時就看出此人有反相,只是年邁的劉邦已經管不了這麼多,只留下一句:“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

    初時,呂雉執政,分封諸呂,統御開國功臣還能壓制住同姓諸侯。隨呂雉病逝,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就按耐不住,殺死齊國丞相,起兵前往長安爭權。周勃、陳平卻率軍戒備各路諸侯,擁立代王劉恆為帝。

    漢朝由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自此爆發,經過漢文帝劉恆多年經營穩定國內經濟,再到漢景帝劉啟擊敗七國叛亂,至漢武帝劉徹實施推恩令,才算削弱諸侯對中央的牽制,諸侯王的封國在後來改由相國治理,國王漸無權勢,使西漢成為名副其實的帝國。

    由此可知西漢並非不想全面實施帝制,只因在形勢阻礙重重,需要透過時間實施有效的手段才能夠辦到。

    從劉邦到劉徹算起來有六十年,西漢帝國才達到集權的巔峰。從秦始皇往前算六十年是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也恰恰是在秦昭襄王時期開始全面稱霸,首次稱為西帝。故西漢和秦朝集權的步伐非常相似。西漢後來名存實亡的分封制也不過是開國遺留下的問題,隨著劉氏子孫的增加,諸侯王的後裔大多已無貴族的身份,光武帝劉秀身為長沙王之後,實則也只是一介平民出身,只是相對他們百姓的社會地位更高一些。

  • 5 # 逛一逛3

    秦朝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打擊下僅僅15年的時間短命而亡。

    又經過4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戰勝項羽,建立了西漢,劉邦即漢高祖。

    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漢高祖劉邦對秦亡教訓的認識,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

    漢高祖劉邦基於對秦亡教訓的正確認識……認識到秦短命而亡主要原因在於秦朝的嚴刑酷法,賦稅沉重,徭役繁多,民不堪言……

    因而,漢高祖劉邦採取了黃老之學,無為而治,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經濟恢復發展,百姓生活安定,社會矛盾緩和,政局穩定……

    但是,漢高祖劉邦卻錯誤地認為,秦朝之所以短命而亡又在於廢除了分封制,以至於秦末農民戰爭發生時,沒有各路諸侯前來勤王,導致秦朝孤立無援,迅速敗亡……

    ……(沒有充分認識到分封制的弊端,更沒有認識到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之歷史必然)……

    於是,漢高祖劉邦一方面採用秦朝的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另一方面剷除了異性王(韓信、彭越、英布等)又分封了同姓王,以確保劉姓王朝的統治和傳承……

    實行了郡國並行制,既保留郡縣制,又實行王國制,為以後的地方王國問題,甚至漢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

    當然,這與歷史的傳承性密不可分,西周雖然已經成為了歷史,而宗法制卻為秦漢所開創的帝制時代所繼承發展,而分封制的痕跡也難免……

    更重要的是,漢高祖劉邦沒有處理好,地方郡縣制與地方王國制之間的關係問題。

    即地方王國在封地內許可權過大,統轄封地內的郡縣等……直至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等措施的實行,才最終解決了漢高祖遺留下來的地方王國問題……

  • 6 # 歷史吐槽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其政治制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采用郡縣制治理國家,加強了中央的政治和軍事集權,整個國家控制在中央首腦手中,這是郡縣制的優點。當然郡縣制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秦始皇

    從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就可以看出,真正忠於秦朝的下屬官員很少。在秦末起義軍的打擊下,許多官員臨陣倒戈開始起來反對秦朝。當然,秦朝不施仁政有一方面原因,可制度的缺點在這時候也暴露無遺。不是皇族之人對於皇族政權的維護並沒有那麼的忠誠。身為郡縣制的下屬官員在那種情況下做出抱大腿的行為是比較好的一個選擇,誰的勢力大就投靠誰,無論誰來稱王自己總不會受到傷害,這是郡縣制的問題所在。

    西漢版圖

    劉邦經過和項羽的楚漢相爭之後,建立了一統的西漢王朝。在郡縣制的基礎上採用了開始分封諸侯王的分封制。剛開始為了牽制和分化項羽的勢力,分封了許多的異姓王,像英布、韓信等等這些在西漢開國的時候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

    劉邦

    這樣的分封制度也就是異姓王的分封制度和郡縣制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這些諸侯王還不是皇族中人,不僅不會支援皇族,反而有可能隨時某一天會反叛皇室王朝。這樣劉邦就睡不著了!剛消滅項羽就開始了清洗異姓王的軍事行動,經過幾年的戰爭之後就徹底消滅了這些異姓王的勢力,把整個西漢王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可是西漢王朝疆域的遼闊超出了劉邦的想象,一個人根本管理不來,必須透過分封制來進行管理。因此就在郡縣制的基礎上開始分封諸侯劉姓王。這樣分封制度在劉邦或者後來的繼續採用分封制的皇帝心裡的目的,就是為了同為宗族相互幫襯。畢竟為了自己的皇室會相互維護,因為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有人反叛王朝,而下面的諸侯王不會輕易背叛,因為你也是皇族,反叛皇族就是反你自己,這從邏輯上說不通。而且從道義上你身為皇族,卻來反叛自己的宗族,在別的相對立的勢力中也不會很看重你,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反叛的一個勢力。可是劉邦和後來的皇帝都低估了人在面對權力時的貪慾。不管怎麼說,西漢採用劉姓分封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比較完善的一個解決國家治理問題的方法,而且它必然會採用這樣一種方法。

  • 7 # 一代天驕光武大帝

    歷史原因,秦朝滅亡後,進入了三年楚漢戰爭,劉邦為了對付項羽,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西漢初年,為了剷除異姓諸侯王,又封了一些同姓諸侯王加以牽制。後來,個個異姓諸侯被剷除。但是,劉邦因為文化水平有限,對秦朝滅亡認識不足。認為秦朝滅亡是沒有親人協助,認為如果日後有人想奪漢朝天下,有這些同姓諸侯王在,可以平定叛亂,就算同姓謀反,過好也不會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不以先簽後換形式加入籃網,是對勇士的背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