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無界老羅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教無類。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不應按照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來區分對待,應一律平等。同時,不管品行善惡,習性優劣,對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在面對如何選擇學生這一問題上,孔子採用“有教無類”的仁愛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悔焉”。(《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授與你。同時無論你品德優劣與否,只要拜在我的門下,我便以“仁”、“愛’啟發引導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於他幾十歲,有的如子路僅小於他九歲。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即對於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滿足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認真教誨,使受教育者能順利地接受知識。

    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薰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即“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的怎麼樣呢?”這是孔子在進行自我反思。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在學習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學到的知識今天都掌握了嗎?第二,孔子擁有勤奮學習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即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歡古代典籍,並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學方面,孔子也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地去教授學生知識。

    三、全面教育。

    即現在的“素質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全方位的來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

    在孔子看來,教育內容應廣而全,不能約束在一個方面,要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孔子說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學而》)即“孔子用四個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生:知識和德行。”既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對於知識的學習,孔子教授學生禮、樂、射、御、書、數,此六者謂之“六藝”。而對於品德的塑造,則孔子更是極為看重,他說“志於道,據於德。”即做人要立志於求道,要立足於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永珍,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六藝”即是現在素質教育的內容。

    四、因材施教。

    即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別,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後天用知識薰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視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細緻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使之體現個性化成長。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即為“天賦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天賦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在實際教學中,孔子便遵循這一教育理念,對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學思並重。

    即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與“思”結合起來。

    孔子在教育門下弟子時,注重啟發學生善於思考,要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篇》)即“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將“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即讓其獲得知識,又讓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還很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正如其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即“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它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的作用只是在於指導促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有著非常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說明孔子注意到知識的積累和認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須一定的火候,須恰到好處的點撥。孔子對弟子是持一種民主平等,鼓勵欣賞的態度。

  • 2 # daazhu1

    孔子的教育思想1 有教無類2 因材施教3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4 勤于思考5 溫故而知新6 不恥下問7 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 主要的是因材施教。

  • 3 # 好嘞呀核桃—掌櫃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教無類。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不應按照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來區分對待,應一律平等。同時,不管品行善惡,習性優劣,對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在面對如何選擇學生這一問題上,孔子採用“有教無類”的仁愛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悔焉”。(《論語*學而》)。即“自己主動帶一束肉乾來見我,我沒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說,孔子選擇弟子不分貧富,不論門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學習,我便教授與你。同時無論你品德優劣與否,只要拜在我的門下,我便以“仁”、“愛’啟發引導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於他幾十歲,有的如子路僅小於他九歲。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即對於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滿足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認真教誨,使受教育者能順利地接受知識。

    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薰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即“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的怎麼樣呢?”這是孔子在進行自我反思。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在學習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學到的知識今天都掌握了嗎?第二,孔子擁有勤奮學習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即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歡古代典籍,並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學方面,孔子也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地去教授學生知識。

    三、全面教育。

    即現在的“素質教育”。孔子認為教育目的在於全方位的來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

    在孔子看來,教育內容應廣而全,不能約束在一個方面,要讓學生廣泛而全面地學習各種內容。孔子說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學而》)即“孔子用四個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生:知識和德行。”既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對於知識的學習,孔子教授學生禮、樂、射、御、書、數,此六者謂之“六藝”。而對於品德的塑造,則孔子更是極為看重,他說“志於道,據於德。”即做人要立志於求道,要立足於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包羅永珍,無所不包。如果將孔子的這一教育理念拿到當今來看,即為現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六藝”即是現在素質教育的內容。

    四、因材施教。

    即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他們的智力水平和個性差異,來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別,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後天用知識薰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視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細緻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順其自然使之體現個性化成長。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篇》)即為“天賦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天賦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在實際教學中,孔子便遵循這一教育理念,對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學思並重。

    即孔子注重啟發學生先自我思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學”與“思”結合起來。

    孔子在教育門下弟子時,注重啟發學生善於思考,要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篇》)即“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將“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即讓其獲得知識,又讓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還很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正如其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與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即“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它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幾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的兩種矛盾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教師的作用只是在於指導促進。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有著非常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說明孔子注意到知識的積累和認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須一定的火候,須恰到好處的點撥。孔子對弟子是持一種民主平等,鼓勵欣賞的態度。

  • 4 # 魯中居士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解讀角度和理解,不一一贅述了。我認為,遇到問題最好從根本上找門徑。縱觀兩千五百年對孔子的研究,歸納起來就一點,孔子教人們怎麼做人!這一點,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他的《論六家旨要》中就有涉及。圍繞這個中心展開,就容易理解孔子的絕大多數言行啦!

  • 5 # 李品銳like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質教育的重點。

    孔子一生為培養治華人才而進行賢能教育。在“德、才”兩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為出發點,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並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五常。他認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奮好學、講究方法、注重實效。

    (一)勤奮好學----治學的重要條件。

    《論語》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樂趣,對優秀者給予表揚,對怠惰者給予批評。

    (二)學習方法----獲知之橋樑。

    重視學習方法,是每個學生應有的學習態度。孔子為此曾多次表揚顏回。他主張“溫故而知新。”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並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學習時應當獨立思考,但思考必須以認真讀書為基礎,他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學嚴謹,抓住規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幾乎人人都知道孔子這句話,這是孔子做學問的態度----治學嚴謹、求實。他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之;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意思是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作證明;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作證明。這是杞國、宋國資料和熟悉歷史的賢人不夠的原故。如果資料充足,那麼我就可以用來作證明了。這足以說明孔子治學嚴謹、紮實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榻榻米裝在哪個空間更合適?你有哪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