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雲少年
-
2 # 詹姆斯老鄉
1、“尺牘之跡,動見模楷”說的是三國時期書法家胡昭。
2袁紹與曹操幾度相約胡昭是因為欣賞胡昭的才能。
胡昭曾兩次卻官不仕。一次是辭謝了袁紹的任命,開始時到冀州避亂,辭謝袁紹的任命,歸回隱居故鄉。一次是辭謝了曹操的禮徵,曹操任司空丞相後,頻頻以禮徵召,最終胡昭以“山野村夫,無用之才”謝絕。從這裡可以看出胡昭淡泊名利,對仕途沒有追求。
同時能得到袁紹和曹操的賞識是因為胡昭非常有才能。胡昭中國三國時期隱士、書法家,善長隸書,與鍾繇、邯鄲淳、衛覬、韋誕齊名。有“鍾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說,世人並稱“鍾胡”。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管寧傳附胡昭》:“尺牘之跡,動見模楷焉。”
正始年間,驃騎將軍趙儼、尚書黃休、郭彝、散騎常侍荀覬、鍾毓、太僕庾嶷、弘農太守何楨等人相繼薦舉胡昭說:“胡昭心地天真,行為高潔,越老越是堅定。玄遠虛心,靜穆樸素,有伯夷、四皓的節操。應得到徵召任命,以勉勵世風世俗。從這裡也能說明胡昭是非常有才能的,所以才得到袁紹和曹操的賞識。
胡昭還有一個成就就是授業傳教,在胡昭隱居的時間裡在山中辦學親自教學。結果弟子眾多,各個都學士淵博,有很多的人都慕名前來。胡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學生就是司馬懿。能當司馬懿的老師可見老師的才能絕非一般。
-
3 # 子由拍案驚奇
與諸葛亮一樣,胡昭也是三國時期之人,而且也是字孔明。
諸葛孔明是以慨然入世,輔佐劉備成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名聞天下。 而胡昭其人則以書法見長於當世,行草俱佳,最擅隸書。
這位胡孔明的書法藝術在東漢末期以及三國時期流傳一時,與鍾繇、邯鄆淳、衞覬、韋誕等書法大家並轡而行,其中所謂“尺牘之跡,動見模楷”就是專指胡昭。 如果僅僅是書法絕佳也還罷了,可是,這位胡孔明對經史典籍方面的淵博學識也被當時的士子官紳們所欽佩景仰。
尤其胡昭又是一位無心仕途,德行高雅,躬耕樂道的隱士。這在當時刀兵四起、人慾橫溢的社會當中就是一股清流,高下立判。
所謂漢末的英雄起四方,干戈遍地。胡昭一介文士,又不想迎合豪強而入世。於是就奔往北方冀州,且躲避刀兵之苦。
公元190年,正是漢獻帝初平元年,這個時候的袁紹,正雄踞中國北方,又加之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也正是袁本初躊躇滿志之時。得聞胡昭的聲名極好,就一再請胡昭出山輔佐自己,甚至袁紹不惜降尊紆貴,屢次親自登門拜訪胡昭。
可胡昭對此置若罔聞,堅辭不就,最後乾脆逃離了這是非之地。
離開冀州沒多久,北方形勢初步底定,曹操成為了漢司空丞相。文武朝臣多人上表呼籲,請徵召胡昭入朝,以明正人心典型。
對此,曹操更是一心要請胡昭入朝。 胡昭也是一位聰明人,對此,他乾脆出山去見了一次曹操。
首先,胡昭坦陳自己不過是寄情山野的一介書生,對當前朝廷來說,不能有確實之用,懇請放歸山野。
這一次談話很成功,曹操也理解了胡昭的想法和追求,當然,感到遺憾,曹操感慨的說;“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
此後,這位胡孔明就長期定居陸渾山,耕讀樂道,開館辦學。
講學期間,還收了個世家子弟的學生,也就是後來曹魏時期有名的司馬懿。 胡昭年長諸葛亮20歲,與諸葛亮截然不同的是,這位胡孔明終身不仕,一生未曾出任官職。
-
4 # 一半秋色
遇到與自己重名的人,是比較尷尬的事情。
記得以前上學時,有學生和班主任重名,當班主任點名點到與自己重名學生之時,通常下面是鬨堂大笑。
後來,這個學生不得不改了名字,在名字中間加了個“小”字,一大一小,終於不再尷尬了。
三國時期,有一個人與諸葛亮重名,這個人神龍見首不見尾,是一個真正超脫世外的人,有人說他的智商遠遠超過諸葛亮,更有人說他是三國時期的鬼谷子。
不過,這個人不叫諸葛亮,而是叫胡昭,字孔明,沒錯,他們的“字”重名了,三國有兩個孔明。
而且,胡昭年齡要比諸葛亮大了一些,很難不令人懷疑,諸葛亮的“孔明”是不是盜用胡昭的“孔明”的呢?
但是,小孔明要比大孔明出名的多,整本《三國演義》,諸葛亮是絕對的主角,而胡昭呢?查無此人!
胡昭之所以沒有出名,不是因為他沒有才學,沒有智慧,而是他不想出名。他是個真正的大隱士,隱藏的太深了,以至於別人很少知道他。
而那些假的隱士,雖然住在山溝溝裡,但總是不甘寂寞,內心對名利的渴望,比一般人還要強烈,整天巴望著明主過來“三顧茅廬”,這樣的人是徹頭徹尾的假隱士,他的“隱”是欲擒故縱的小伎倆。
譬如諸葛亮,就是假的隱士。
後來,曹操也慕名來訪,上演了加強版的三顧茅廬,但胡昭同樣婉拒了,臨走之時,曹操不無遺憾地說:“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
別看胡昭不出茅廬,但他卻教了一個出類拔萃的徒弟,這個徒弟成為了諸葛亮一生宿敵,最後活活地氣死了諸葛亮,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能教出司馬懿這樣的高材生,可見胡昭的智慧絕非常人能及,就連水鏡先生怕也自嘆弗如。
胡昭不僅有超凡智慧,書法也是一絕。衛恆語云:“胡昭與鍾繇,並師於劉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鍾瘦,尺牘之跡,動見模楷。”
兩個孔明,都不簡單。
-
5 # 潘不安講究史
“昭與鍾繇並師於劉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鍾瘦。”“鍾氏小巧,胡氏豪放。”
當然亂世之中,書法即不能攻城略地,也不能安邦治國,最多隻能是一個加分項,曹操本人也是《書斷》中的草書妙品。自然不可能僅僅因為書法能與鍾繇齊名,就讓曹操和袁紹幾度相邀。
其關鍵在於胡昭代表了,在歷史上雖然並不怎麼出名,但是在漢末三國時期卻是舉足輕重的一群人。我們來看胡昭所在的傳中都記載了哪些人,袁渙、張範、涼茂、國淵、田疇、王脩、邴原、管寧、王烈、張臶。
這些人當中除了幫助曹操平定烏桓的田疇,留下“割席斷義”典故的管寧,其他人可能大多數人聽都沒有聽說過。不過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以至於讓他們能夠被列在一個傳裡。
首先,這些人都是當時非常典型計程車人代表。比如說袁渙,和袁紹、袁術只持續了“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不同,他出身於真正的豪門陳郡袁氏,其從西漢初年開始興盛,至袁渙的父親袁滂官至司徒,再之後的十三代人,600餘年間均官居要職,是與“王謝”並稱的超級大門閥。
還有張範,留侯張良之後,司徒張歆之孫,太尉張延之子;《傅子》記載管寧是齊國名相管仲的九世孫,“世有名節”。其他人雖然找不到家世記載,甚至有的已經家道中落,但無一例外都是從小“好學”,師出名門。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問題,在古代窮和貧是不一樣的,貧才指沒有錢,而窮指的是沒有政治前途,屬於“寒門”。在古代貧沒有關係,窮才是真正的“窮途末路”,就像劉備年幼時雖然“貧”,可因為是漢室宗親,就能拜盧植為師,分分鐘東山再起。
所以在漢代,如果不是出生士族,就基本上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漢代教育成本極高,買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上下兩卷,相當於買一對限量版的LV包,縣首富都不一定能培養出一個小學生)。
別看傳裡面記載有些人小時候多沒錢,說不定他們家裡就有一房間的LV包包。
這些人在漢代出身於士族,就相當於現在在印度一出生就是最高種姓的婆羅門。更關鍵的是,這些婆羅門還非常的努力!因此他們又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名士”,有名計程車人,就和現在追星一樣,只不過那時候士族追的是那些有才名計程車人。
在政治上,這些士人就以此相互結黨,形成士大夫集團,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後世歷代的黨爭,明末的東林黨都可歸為此類。所以別小看這些名士,有的官不大,甚至沒有當官,可他們卻在朝政上有很大的影響力。《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記載:
正始中,驃騎將軍趙儼、尚書黃休、郭彝、散騎常侍荀顗、鍾毓、太僕庾嶷、弘農太守何楨等遞薦昭曰:"天真高絜,老而彌篤。玄虛靜素,有夷、皓之節。宜蒙徵命,以勵風俗。"當時的胡昭已經八十多歲了,從來沒有當過官,卻有這麼多朝中重臣,封疆大吏舉薦他,可見胡昭這類人就和山中宰相陶弘景一樣,雖然不在官場,但是他的態度和看法依然會影響到很多政令的施行。
而到了三國亂世,像這種隱士又有了特別的價值。
第一,這些名士都是真正的飽學之士,記憶掌握了大量的文獻書籍,在經歷了戰爭對文化的摧毀後,這些人對恢復文明,重建社會秩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曹操一定要把蔡文姬從匈奴接回來的原因。
第二,這些名士就像現在的大V一樣,是當時民間的意見領袖,得到他們的支援,就相當於得到現在媒體輿論的支援。也決定了很多人才的投奔意向,換言之,爭奪胡昭他們,其實也是一場公關話語權和人才的爭奪戰。
第三,胡昭等人除了是名士,還是著名的隱士。就是那種天下大亂或者覺得沒有明君的時候就歸隱,等天下太平了就出來輔佐明君。所以每個政權的統治者都要想辦法拉攏這種人,哪怕是白養著,以顯示自己是天命所歸的明主。就像漢初,劉盈請來了商山四皓避免了自己被廢。
第四,這些人在當地甚至異族之間都有很高的威望(古今都有一樣尊重真正有知識的人),當朝廷失去控制的時候,他們就成了當地的實際管理者,甚至在一些地方他們的話比皇帝的都慣用。這就讓當權者需要依靠他們來維持地方的統治,也不敢向對普通士人那樣對他們。
《三國志》中記載了關於胡昭的三個故事:
第一個引《高士傳》記載,胡昭本來是潁川人,和司馬懿本是舊相識。後來同郡的周生等人想要暗殺司馬懿,胡昭知道後親自追去,終於在半路攔截並勸止了他。所以如果沒有胡昭,還有沒有後來的兩晉就難說了。
第二個同樣是來自《高士傳》,建安十六年的時候,馬超反叛。附近一千多戶人家都躲避到了山裡,因為缺少吃的,就開始相互之間攻擊搶奪,全靠胡昭才得以制止。叛亂平息後,眾人回家,從此在胡昭居住的地方三百里範圍內都沒有相互攻擊侵害的事情發生。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因為漢中之戰導致徭役過重,發生孫狼起義並向南依附關羽侵略州縣。當時胡昭隱居在陸渾以南的長樂亭,陸渾長張固就帶著十幾個吏卒依靠著胡昭的家召集百姓恢復秩序。就在孫狼叛軍打到長樂亭的時候,卻相互約定:“胡居士賢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
雖然胡昭一生隱居,從未擔任過任何官職,關於其一生的記載也比較少,但僅從這三個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在當時的影響力,因此其一生不斷的受到徵辟。
嘉平二年,曹芳甚至“公車特徵”,不過恰好此時胡昭去世,享年89歲。
回覆列表
歷史上“尺牘之跡,動見楷模”是誰?為何使曹操袁紹幾度相邀?
歷史上另一個孔明先生,他同樣生於群雄並起,硝煙瀰漫的三國時代,他比蜀漢丞相諸葛亮年長整整20餘歲,卻又比諸葛亮多在世16年,一生幾乎逍遙山水之間。
他是三國裡面最為低調的名人隱士之一,本人也是一位聞名於世的書法大家,他的書法與三國名士鍾繇齊名。
鍾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並稱鍾胡。
胡紹--生逢亂世,卻笑看人間。他弱冠之年便名滿天下,絕世才華世人稱讚。
曹魏大司馬,司馬懿是他的徒弟,他則對司馬有著莫大的恩情,除了救命之恩更有傳道受業解惑之情。
山野村夫,無軍國之用。做官入仕,非吾所願斷不從命。忘丞相體諒,准以山林之間。
更是為了躲避袁紹,知其袁紹的嫉妒賢能狹窄心胸,早早的逃離冀州,躲過了後來的殺身之禍。
而後更是拒絕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世家,諸侯,跑到了深山,在臨死前的一年仍舊沒有逃過魏帝曹芳的公車特召。也是這一年他病去,終究一生未入官場鬥爭。
以德育人,他在世八十多年,淡泊名利,聰明絕頂,為三國培養了很多世家弟子,開館辦學,更是教導了無數的貧苦百姓,明辨是非之能。
世人皆知武侯大名垂宇宙,卻不知三國裡另一個他,歷史軌跡交相疊合,也許孔明二字聞名於世,又未曾不是兩人的名氣能力合二為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