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裡的銀杏樹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安慶失守後,陳玉成退守廬州。不久,又遭清軍圍困。在這種情況下,陳玉成卻又派陳得才等以三萬兵遠征,這是何故呢?
讓我們回到那個時刻,分析其中原因。
安慶失守後,南方已無援助安慶之戰,太平軍各部及南下捻軍都損失慘重,“精銳盡喪”。不但安徽戰場岌岌可危,淮南捻軍的基地定遠也難以堅持。
安慶之戰,太平軍“精銳盡失”,損失慘重。洪秀全勃然大怒,免去了洪仁軒的軍師之職,自己親自上來操作。
可是,洪秀全情急之下的一連串操作,使得陳玉成的形勢進一步惡化了。
洪秀全為了方便招兵,濫封諸王,使得陳玉成部下很多人都封了王,陳玉成排程不靈。
安徽戰場的太平軍本就損失慘重,兵馬無多,卻又各自為戰,指揮不靈。
北方造反形勢良好,招兵條件優越與之相對應的是:此時北方的造反形勢良好。淮北捻軍軍力很強,發展迅速;而河北、山東等地得造反此起彼伏。
北方捻軍等起義部隊此時發展迅猛。而且,這些造反部隊都搖尊太平天國。尤其是捻軍,與太平軍長期聯合作戰,已經在名義上加入了太平軍。
陳玉成退守廬州,本就是為了“廣招兵馬,早復皖城”,自然需要充分利用這樣的有利形勢。
因此,陳玉成先派馬融和、捻軍張樂行部北渡淮河,召集淮北捻軍。
隨後,又派陳得才、賴文光等四王率部向西北發展,招募軍馬,再圖回援。
尚有迴旋餘地事實上,此時的陳玉成雖然困守廬州,但尚有迴旋餘地,即使形勢不利,也未必不能堅持。
儘管清軍圍困甚緊,但陳玉成仍有迴旋空間。廬州往北,有馬融和的太平軍,再北,有捻軍;往東,有巢湖吳如孝,再東,是李秀成。
因此,陳玉成的意圖,是以廬州為點、皖北為面,長期堅持。有利,則圖恢復安慶;不利,也可撤出廬州周旋。
陳玉成進退有據的想法為何最終失敗呢?
人心渙散,軍令不行,陳玉成敗亡陳玉成的初步想法是儘可能堅守廬州。
廬州危急時,陳玉成於正月初五、正月十四、正月二十五,三次致書陳得才配合作戰。
早在正月十四,陳得才就已經會和了河南捻軍,實力得到增強,已經在攻南陽等地。如果見信配合,是有機會解救廬州的。
太平軍內部彼此不配合,陳玉成被迫投苗沛霖。但陳得才一路遠征,並未回援(有說法是陳得才未收到信件)。
見廬州難以堅持,陳玉成執行B計劃,決計東行巢湖,會和吳如孝。
陳玉成知道,“合肥已失,巢湖必難堅持”。特意致書吳如孝,要求他堅守到陳玉成抵達。
但吳如孝在軍力尚完好的情況下,先退出巢湖。陳玉成東退之路被斷。
無奈之下,陳玉成只得往壽州投奔“反覆無常”的苗沛霖。最終遭到出賣,被俘就義。
可見,如果在太平軍軍令嚴整的情況下,以陳玉成的部署,即使不能守住廬州,但全軍覆沒、兵敗身死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可是,太平軍早已不是楊秀清時期軍令嚴整、令出必行;也已不復三河鎮之戰前後,團結一致、協同默契了。
太平軍的西北情節建立陝西根據地的想法,太平軍由來已久。
早在廣西時期,洪秀全的謀士胡孝先就曾提出,入關中,據咸陽以制天下。
在長沙撤圍時,太平軍也拿出了兩套方案:如在益陽、岳陽能招募水師,則取金陵為業;如募不齊水師,則出河南、入關中。
即使到了天京失陷的絕境,洪仁玕、李世賢等人依然想會和江南各軍及捻軍,取關中為業。
可是,人心渙散至此,取哪裡為業又有什麼緊要的呢?
同樣,陳玉成以陳得才部遠征的想法,如果在人心團結的情況下,不失妙招。但在人心渙散的環境下,任何決策都已經挽回不了局勢了。
-
3 # 文舀
安慶失陷,陳玉成退守廬州,湘軍尾追,陳玉成孤軍困守,又遭革爵,為發展力量,他派陳得才,賴文光遠征西北,逐漸擴大隊伍,發展到數十萬人,此時陳玉成放棄廬州前往壽州,被團練苗沛霖誘執,陳得才,賴文光企圖解救未成。英王殉難。1864年春,陳得才,賴文光正在西北大戰,天京告急,他們急救天京日夜兼程,回師東進,但在湖北遭清軍堵截,無法突破防線,此時天京陷落,人心離散,這支遠征軍沒有起到援救作用,陳得才憤而自殺,賴文光收集殘部,聯合捻軍,在北方繼續堅持長期的鬥爭。
-
4 # 俊女
安慶失守後,南方已無援助
安慶之戰,太平軍各部及南下捻軍都損失慘重,“精銳盡喪”。不但安徽戰場岌岌可危,淮南捻軍的基地定遠也難以堅持。
安慶之戰,太平軍“精銳盡失”,損失慘重。洪秀全勃然大怒,免去了洪仁軒的軍師之職,自己親自上來操作。
可是,洪秀全情急之下的一連串操作,使得陳玉成的形勢進一步惡化了。
洪秀全為了方便招兵,濫封諸王,使得陳玉成部下很多人都封了王,陳玉成排程不靈。
安徽戰場的太平軍本就損失慘重,兵馬無多,卻又各自為戰,指揮不靈。
北方造反形勢良好,招兵條件優越
與之相對應的是:此時北方的造反形勢良好。淮北捻軍軍力很強,發展迅速;而河北、山東等地得造反此起彼伏。
北方捻軍等起義部隊此時發展迅猛。而且,這些造反部隊都搖尊太平天國。尤其是捻軍,與太平軍長期聯合作戰,已經在名義上加入了太平軍。
陳玉成退守廬州,本就是為了“廣招兵馬,早復皖城”,自然需要充分利用這樣的有利形勢。
因此,陳玉成先派馬融和、捻軍張樂行部北渡淮河,召集淮北捻軍。
隨後,又派陳得才、賴文光等四王率部向西北發展,招募軍馬,再圖回援。
尚有迴旋餘地
事實上,此時的陳玉成雖然困守廬州,但尚有迴旋餘地,即使形勢不利,也未必不能堅持。
儘管清軍圍困甚緊,但陳玉成仍有迴旋空間。廬州往北,有馬融和的太平軍,再北,有捻軍;往東,有巢湖吳如孝,再東,是李秀成。
因此,陳玉成的意圖,是以廬州為點、皖北為面,長期堅持。有利,則圖恢復安慶;不利,也可撤出廬州周旋。
陳玉成進退有據的想法為何最終失敗呢?
人心渙散,軍令不行,陳玉成敗亡
陳玉成的初步想法是儘可能堅守廬州。
廬州危急時,陳玉成於正月初五、正月十四、正月二十五,三次致書陳得才配合作戰。
早在正月十四,陳得才就已經會和了河南捻軍,實力得到增強,已經在攻南陽等地。如果見信配合,是有機會解救廬州的。
太平軍內部彼此不配合,陳玉成被迫投苗沛霖。但陳得才一路遠征,並未回援(有說法是陳得才未收到信件)。
見廬州難以堅持,陳玉成執行B計劃,決計東行巢湖,會和吳如孝。
陳玉成知道,“合肥已失,巢湖必難堅持”。特意致書吳如孝,要求他堅守到陳玉成抵達。
但吳如孝在軍力尚完好的情況下,先退出巢湖。陳玉成東退之路被斷。
無奈之下,陳玉成只得往壽州投奔“反覆無常”的苗沛霖。最終遭到出賣,被俘就義。
可見,如果在太平軍軍令嚴整的情況下,以陳玉成的部署,即使不能守住廬州,但全軍覆沒、兵敗身死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可是,太平軍早已不是楊秀清時期軍令嚴整、令出必行;也已不復三河鎮之戰前後,團結一致、協同默契了。
太平軍的西北情節
建立陝西根據地的想法,太平軍由來已久。
早在廣西時期,洪秀全的謀士胡孝先就曾提出,入關中,據咸陽以制天下。
在長沙撤圍時,太平軍也拿出了兩套方案:如在益陽、岳陽能招募水師,則取金陵為業;如募不齊水師,則出河南、入關中。
即使到了天京失陷的絕境,洪仁玕、李世賢等人依然想會和江南各軍及捻軍,取關中為業。
可是,人心渙散至此,取哪裡為業又有什麼緊要的呢?
同樣,陳玉成以陳得才部遠征的想法,如果在人心團結的情況下,不失妙招。但在人心渙散的環境下,任何決策都已經挽回不了局勢了。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陳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雙子星,正是有了他們倆人的存在,才讓太平天國在“天京事變”和石達開出走——元氣大傷之後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兩人合作的巔峰之作是“三河鎮大捷”和二破江南、江北大營,一度打得曾國藩和清朝統治者懷疑人生。可惜此後,天京的門戶——軍事重鎮安慶被湘軍圍困,陳玉成多次苦戰救援失利後,安慶最終還是失陷了。不久,陳玉成困守廬州(今合肥)時,又被叛徒苗沛霖誘騙至壽州(沒想到苗已經暗中投降清廷),後被移送清廷處死。陳玉成去世後,一枝獨秀的李秀成終究再無力挽救太平天國這艘正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大船。
很多人將安慶失陷和陳玉成之死歸咎於李秀成的見死不救,認為安慶被圍時,陳玉成和李秀成曾受命西征武漢,目的就是“圍魏救趙”——迫使湘軍回救武漢而解安慶之圍,可惜當陳玉成部即將接近武漢時(在黃州聽信了英華人巴夏禮的遊說,主動放棄進攻武漢),李秀成也因為消極西征(據說是在洪秀全嚴詔督責下才發兵武漢)而遲到了三個月之久,最終導致兩人“會攻武漢,援救安慶”計劃的失敗。另外,李秀成從武漢撤兵時,本來也可以直接救援安慶,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直接將大部隊撤回蘇浙地區。後來,當陳玉成被困廬州時,李秀成又因為正在上海和清軍及外國列強組成的“常勝軍”苦戰而無暇西顧,從而導致陳玉成不得不鋌而走險——率部突圍至苗沛霖的壽州,最終被出賣致死。
矛頭指向李秀成的原因,無非是說他缺乏大局意識,只顧忙著經營自己的蘇浙地盤,兩次都沒有及時救援陳玉成,最終才導致太平天國的整體局勢無法挽回。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真實的情況果真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嗎?
總體來說,要將陳玉成的敗亡歸咎於李秀成的見死不救,那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洪秀全自從經歷了“天京事變”後,始終對兵權在握的異姓王爺不太放心,這也是石達開出走的主要原因。陳玉成和李秀成崛起以後,他又為了制衡兩人的兵權,大肆分封王爵,導致天平天國後期很多王爺不能被有效管理,號令無法統一,很多人都在各自地盤上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儼然一些大小軍閥。
二、陳玉成封王時年僅23歲,比李秀成成名要早,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後來的《李秀成自述》中看出來:“那時英王名顯,我名未成”。另外,陳玉成還要比李秀成年輕15歲,如此英雄少年,再加上洪秀全曾說過“京內不決之事問於幹王(洪仁),京外之事不決問於英王”,天王如此看重陳玉成,很容易就會遭到別人的羨慕嫉妒恨。陳玉成有難時,除了李秀成沒有及時去救援之外,其他還有很多人也選擇了袖手旁觀,有的即便是去了,也是“故意”救援不力,這和陳玉成少年便得志,容易遭人嫉恨不無關係。
三、“安慶之戰”是曾國藩極為重視的一場戰略大決戰,其勝負關係到全域性形勢,勝則湘軍可以轉守為攻,敗則湘軍要繼續被動挨打。曾國藩為此也不惜下上血本——拼上了所有湘軍精銳,水陸並進,將安慶圍了個水洩不通。洪仁、林紹璋、楊輔清、黃文金等人也曾嘗試救援安慶,但均被湘軍所擊敗。所以說,即便李秀成選擇了救援安慶,也不一定能救得成,畢竟在三年後“天京保衛戰”中,李秀成也曾率領13個王爺,總計約30萬大軍救援天京,結果和曾國荃的3萬湘軍在雨花臺血戰了44天,但最終還是救援失敗。
四、陳玉成被困廬州時,還遠沒有達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一方面派陳德才、賴文光等人遠征西北“廣招兵馬,早復皖省”,另一方面,自己則帶著精銳部隊從容突圍至壽州,只不過最終他上了叛徒苗沛霖的當而被清廷俘殺,死時年僅26歲。
所以說,對於陳玉成的敗亡,其中一半是因為戰略原因——會攻武漢失敗又導致回救安慶失敗,另一半則是因為被叛徒出賣——苗沛霖將其誘捕並移送清廷。如果說前者李秀成有一定責任的話,那麼後者真的就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了。如果非要說誰的責任最大的話,我認為那必定是洪秀全,正是因為他一手導演了“天京事變”和石達開的出走,導致太平天國後期徹底失去了軍事方面的主心骨,再沒有人能像楊秀清和石達開那樣能夠控制全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