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弓目

    本質區別,李鴻章是帶功利的搞洋務,一切圍繞升官發財,擴大勢力,包括擴大北洋水師勢力,服務個人!張子洞則是考慮國家利益比較多,個人功利比較少!此外李鴻章安插親信,家族勢力比較多!張沒這個問題!最後。最大的區別還是李賣國的事太多,張沒這個問題!所以後來都是正面形象,!李鴻章想去賣國斂財帽子沒三千年難!

  • 2 # 陳悅漫步海邊

    張之洞、李鴻章都是晚清政場上著名的洋務官員,如果僅僅就所從事辦理的洋務運動來說,兩個人的風格特點非常鮮明,可以說是一虛一實,李鴻章務實多,張之洞務虛多。

    李鴻章,出生於1823年,科舉出身,曾任翰林院編修等職務,因為剛好遇到了太平天國戰爭,於是“由翰林變綠林”,在清政府興辦地方團練的政策下,由京官回籍,後來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獲得了大量軍政實際經驗。

    在之後辦理洋務運動的過程中,李鴻章的眼界格局並不很高,其洋務事業的目標主要著眼於一些實際的工作,以鞏固海防為核心主題。加之李鴻章在建設投入上摳摳搜搜,手筆不大,導致很多建設瞻前顧後,格局太小,以至於以小投入建設完畢後,又發現需要再擴大再投入,以至於北洋的洋務建設充滿了重複建設、不斷打補丁等現象。不過,因為李鴻章有長期的軍政工作的實際經驗積累,他所辦理的洋務工作基本都是實錘,無論是建設天津水師學堂、編練北洋海軍、開辦開灤煤礦,或是修建北洋海防線上的各處炮臺等等。縱使建設水平不高、,但基本都還是抓住了要害,具有一定的實效。

    張之洞比李鴻章小了一輩,出生於1837年,可以算是李鴻章的晚輩。也是科舉出身,也被點了翰林,擔任翰林院編修,直至內閣學士。因為趕上的時代相對太平,張之洞長期擔任京官,也由此成為了當時主要有翰詹科道官員構成的清流黨,以針砭時事、彈劾官員為能事,即耍筆桿子、動嘴皮子,因為文辭犀利,是清流黨的一員健將。

    不過事有蹊蹺的是,1881年張之洞由京官外放山西巡撫,從此成了清流黨中少有的封疆大吏。相比起李鴻章等督撫大員,張之洞因為有著清流黨的獨特人脈,在地方開展工作相對更為順暢,不用特別擔心清政府中央裡有人捅刀子。

    任職地方之後,張之洞也發現了舉辦洋務事業是大勢所趨,所以在張之洞歷任地方巡撫、總督的過程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舉辦了很多洋務事業。不過由於早年的任官背景的不同,張之洞缺少軍政實務經驗,多的是政治傾軋的經驗,張之洞辦理洋務事業的首要目標以博名為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注重政績工程。不管相關事業的實效如何、後續如何辦理,只顧題目大、攤子大、大手筆。也因而,張之洞興辦的洋務事業,很多要麼是成了爛尾工程、雞肋工程,要麼是勉強支撐到後續官員接任,成了後任手裡的燙手山芋。

  • 3 # 在下古麒

    個人覺得,李鴻章比較務實,而張之洞雖然是所謂的清流派,可是清流派往往比較注重自己的個人名聲,而顯得有點滑頭。

    首先來看李鴻章

    李鴻章,男,享年78歲,安徽合肥人,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在很多人看來,李鴻章一生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賣國賊之名實至名歸。可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李鴻章的一生,實在是無奈的一生,一代名臣生於亂世,尤其是在這種歷史的大變革時期,有許多的事情都是由不得他的。倘若他生於盛世,必然是功成千古,流芳百世。

    有時候,我們不能因為某件是而全面的否認一個人的一生。談到李鴻章,就不能不談他所簽訂的《馬關條約》。現在,我們來透過這件事情來看看李鴻章這個人。

    在甲午戰爭後,中國戰敗,清政府便想求和。派了人去日本那邊,可是日本方面覺得中方派的人不夠格,指名要李鴻章來,於是光緒政府便只能派李鴻章了。

    在1895年2月22日的朝會中,光緒帝讓李鴻章與眾臣議論媾和之事,李鴻章堅決反對割地。李鴻章聲稱:“割地則不行,議不成則歸耳!”其後李鴻章又拜會各國公使,乞求干涉,但均無結果。李鴻章見割地已成定局,便於3月2日就割地一事上奏皇帝,要求“面諭訓誨”,非要從光緒帝口中得到明確的割地的授權不可。光緒帝無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

    為什麼李鴻章要爭談判的全權代表呢?很顯然,李鴻章深知道這是一個不討好的差事,這是要在史書上留下罵名的啊。所以在這件事上,他想盡量的按自己的心意辦事。

    談判剛開始日本方面獅子大開口,要三億兩白銀。而李鴻章就一直不答應,他還是要儘量的為中國爭取一些權益。後出現刺殺事件,李鴻章被刺,日本方面鬆了口,決定少要一個億。

    而在簽字前,他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儘管簽字已成定局,可是他還是要儘量的守住中國的尊嚴。

    此後,他以此為恥,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再也不願登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麼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地挪過去。

    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1896年李鴻章訪英(實為訪美),受到熱情款待,李用手抓雞,大家愕然,出於尊重,也學樣。從此,英華人吃雞不必拘泥於刀叉。同時,天天西餐使李無胃口。於是他讓廚師將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燒成了一鍋大雜燴。撲鼻香味使英國官員們饞涎欲滴,忙打聽是什麼菜?答曰雜碎。李示意他們盡情享用,結果一個個讚不絕口。據說後來飯店的選單上就有了“李鴻章雜碎”。

    這說明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禮儀,無高下之分。李鴻章作為一箇中國使臣,在桀驁不遜的日不落帝華人面前,沒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而影響至今,不得不說他有著強烈的民族觀念。

    其實,仔細去了解李鴻章的一生,便會明白,李中堂並非如同傳言中的那樣。我們只能說,他是一位身不逢時的人,卻不能一昧的去負面評價他。

    正如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一樣: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

    附上李鴻章在臨終前寫的一首詩。

    咱們再來看看張之洞。

    其實大家對張之洞的評價都不錯,可是,白中有黑,沒有真正的完人。首先說明一下,我並不是要黑張之洞,我只是想告訴各位,看人並不能看表面,而要看骨子,有時候,以假亂真真不是偶然才能發生的事,時間往往會把許多的真相為虛假的資訊所掩蓋。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1]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他的介紹就簡單說一下,因為介紹相當於一個人的履歷或者名片,只能代表一個人的表相是怎樣的。可是,真的要評價一個人,看介紹僅僅只是一個開胃菜罷了。

    個人覺得,張之洞是一個做官的料,因為他明白為官之道。其實,在個人看來,真正的為官之道,並不僅僅是有怎樣的愛民之心,一心為民,真正的官宦是懂得如何在朝堂之上應付自如,也就是一個“巧”字。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說為官一任,就得時時刻刻為百姓謀福。我承認這一點,為官必須心繫百姓,可是,如果連自身都保全不了,談什麼為民謀福。像海瑞嗎?海瑞確實令人敬佩,可是他生在了一個相對較好的時代,崇禎也並非昏庸之君。可是,慈禧呢?

    所以我說,為官重在一個巧,遇到開明的老闆,肯定得像魏徵那樣直言不諱。可是,遇到不好說話的老闆呢?就得夾著尾巴做官了,只有先安生立命,才能更好的老成謀國。所以我說,張之洞做官就是如魚得水。

    而且,作為一個封疆大吏,張之洞確實也乾的不錯,在武漢改革教育、振興實業、興修鐵路等等這一件件乾的都挺不錯。可以說,武漢的工業基礎都在張之洞任內搞上去的,而慢慢的成為長江經濟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種種,皆可以說明張之洞是一個好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是,讀歷史往往是讀人心,評價一個人也需要從多方面的角度來看。

    有時候,滑過頭了也不好,搞滑頭也需要看看時機,否則便很容易成為自己清名的敗筆。

    拿一件事來說吧。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朝廷裡有很多人彈劾張之洞,說他支援變法,但最終慈禧沒有追究他的罪責,按理來說,這是好事,可是深究原因,便可得知一二。

    《清史稿》記載:“政變作,之洞先著《勸學篇》以見意,得免議。”

    也就是說,慈禧發動政變前,張之洞寫了《勸學篇》,慈禧看了後,就決定放了他。

    政變前夕,張之洞得到訊息,便立刻讓自己的兒子將《勸學篇》緊急刊發,並且給在京的官員每人送一本。

    可是,為什麼《勸學篇》就能讓慈禧放過他呢?這就要看《勸學篇》的內容是什麼了。

    “何以民權有害?使民權之說一倡,愚民必喜,亂民必作。紀綱不行,大亂四起。”——《勸學篇》

    現代語言學大家周有光先生,直接了當地說破了實質: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實就是“專制為體,槍炮為用”。

    看到這些,慈禧肯定高興啊,覺得這張之洞還是和自己在一條船上的,於是就放過他了。

    可是,從那個大時代看,這是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也就是說,張之洞為了守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決定劍走偏鋒,迎合統治者慈禧的。可是,他當時也明白,光搞洋務是不行的,政治的根子已經腐爛了,可是,他明白這個道理卻不作為,甚至鎮壓開明的變法者,這一點實在是人生中的敗筆。

    所以說,張之洞的腦子裡仍然還是作為一個既得利益者的意識。當沒有觸碰到自己的利益時,他會勤勤懇懇,為國為民,博得一個好名聲。可是當觸碰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時,他會選擇先去維護自己的名聲,畢竟,那個時候的讀書人總是死要面子的。

    我想,李鴻章與張之洞最大的不同,便是在這吧。

  • 4 # 明月清風閣

    兩位都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

    評價前人就要從當時人對他們的評價參考。一個人再教科書上在黑,可當時人對他評價很高,他也黑不到哪去。反之,一個人正史中記載的多好多好,可可世代留下來的名聲很臭,也不是什麼好人。

    那我們就看看這兩位當時的評價!

    張之洞

    晚清維新派代表人物譚嗣同說:“今之袞袞諸公,尤能力顧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權達變,講求實濟者,要惟香帥一人。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評價說: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美國著名學者威廉·艾爾斯評價說:在張之洞的一生中,中國教育的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

    李鴻章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但留傳最廣的還是那就“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空”

    所以當時他們都非常響亮的雅稱!

    張之洞 張香帥

    李鴻章 李合肥

    張之洞對近代中國的,重工業,經濟,教育貢獻比較大,書法造詣也挺高。

    李鴻章對近代中國海軍發展有一定貢獻,但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李鴻章對他的家族貢獻特別大。(詳細資料可瞭解我之前的文章)

    張香帥是清流中的愛國封建官僚代表,做實事而不貪。

    李合肥是愛國中的中飽私囊者。

  • 5 # 藍海173824745

    張之洞做過湖廣總督,南洋大臣,建立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李鴻章建立了北洋水師,淮軍,招商局和開平煤礦,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擔任過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他們兩個都主張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都不敢從根本上改革清政府的政治制度。這兩人最終的政治結局都是失敗的,只不過,李鴻章失敗的更徹底一些。但是,他們兩人都為中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藜麥被稱為是“糧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