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蘭頌
-
2 # 果非果也
童話老,兒歌荒,所反映問題的背後,是社會大環境下,因利益牽扯的對於傳統紙質媒體的不重視,對兒童科教行業的忽視。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童話書籍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紙張材料不安全,印刷錯誤,各種版本胡編亂造等等,這背後無不反應出對於質量的不重視,製作成本層層“扒皮”的社會亂象。同時,對於經典童話,因脫離時代背景,不符合現代人的認知理論,也引起了社會對於經典童話三觀認知的大討論。因此種種,導致了我們無書可選,無書可看,轉而用一個手機打發了孩子。拿什麼拯救我們的孩子?對此,我們只有在呼籲中尋找其他的辦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的閱歷,我們的認知,讓我們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留給孩子一本書,不如晚上一家人圍坐桌前,講講一天的所見所聞,或者選一個童話,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則童話正確的版本應該是什麼樣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也由此而養成。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與其成天捧著一本書,不如走出家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感受下各地的風土人情,去感受下大自然的震撼和魅力。親自聽到與感受到的才是最真實與難忘的,孩子兒時的路應該有你們的陪伴。
最後,社會問題的存在是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我們當然不能忽視,呼籲的同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找到一條當下我們認為最好的路,給孩子一個健康良好的環境。
-
3 # 孩子的一片天
現在可供孩子看的圖書、聽的音訊太多了,家長只要稍微有責任心一點,有自制力一點,不至於把手機扔給孩子打發時間。
孩子年幼無知階段 ,家長的思想和行動無比關鍵。
家長首先要在思想上釐清。行動上才會正確。
一、0——6歲是視力發育的關鍵期,老看手機 ,會消耗孩子的視力儲備。寧可帶孩子在戶外“散養”,雖然似乎看起來不長智力,也不要用手機給孩子“增智”而傷害孩子的視力。放下手機,讓孩子常與大自然、與小夥伴接觸,是家長可以放心“偷懶”的遛娃方式。
二、從小讓孩子染上潛在的“手機癮”,等上學了,還戒得下來嗎?只要一部手機,就可以毀掉一個孩子。說法不無誇張,但
做家長的,要本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思想,憑什麼就相信你的孩子將來會是“別人家的孩子”能倖免?
三、孩子要開發智力,識字看書,也不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也要尊重他的興趣,符合他的年齡和心理需要。手機上好看好聽的兒歌、童話、電影、動畫片等免費資源太多,你孩子用他整個童年時光來看都看不完。怎麼辦?精選精品。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存心,你一定可以在電視、電腦、手機上找到精品。有些非精品的故事,真的只需聽聽音訊而已,不值得浪費眼睛去看。相信孩子自己也有鑑別力。
四、用現代媒體對孩子進行文化輸入,儘量以聽力輸入為主,不管中文還是英文,先要“磨耳朵”。中國古代著名的幼學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等都是以琅琅上口的易記易誦的結構形式進行輸入。
四、如果希望孩子早點識字閱讀,也要先從字少圖多的繪本開始,慢慢過渡到字多圖少的書和純文字的書。讓學齡前的孩子獨立閱讀不是一日之功。提前讓孩子識字需要興趣引導。家長不能因為這樣引導孩子紙質閱讀很麻煩,就讓聲色並茂的手機來代替自己。如果家長不會專業引導,就可以帶孩子去逛逛書店、圖書館 ,和孩子一起看報紙,看身邊一切有文字的東西,閱讀他上的幼兒園或小學的教材。只要家長保持讀紙質書的興趣 ,相信小孩也會產生興趣。家長也只需充當引路人的作用,真正讀書的事,還有學校教育呢!你只需好好配合就足夠。
其實,對幼學啟蒙來說,手機也不是洪水猛獸,看你怎麼使用。每次使用時間以二三十分鐘為單位,中途要休息遠眺。不能一次看太久。
-
4 # 寶媽芳菇涼
另外我們平時尤其是爸爸媽媽先把手機放下,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帶孩子多多親近大自然,如果不外出在家的話多陪陪孩子,陪孩子玩玩喜歡的遊戲,玩具,一起讀讀書,都是不錯的選擇。家裡營造出除了手機以外還有很多選擇的氛圍,相信孩子也會樂在其中的。
建議您和寶寶小夥伴的寶媽沒事多組織組織小夥伴的聚會,在小區在公園都是不錯的選擇,現在一個孩子情況比較多,如果沒人陪伴玩耍的情況下孩子比較容易無聊,多讓寶寶和小夥伴聚會也是不錯的選擇哦
-
5 # 龍月媽媽要成長
童話、兒歌都只是工具,家長高質量的陪伴和引導,才是王道。
童話,是真的老了。我女兒今年六歲,她的同齡人經常聽童話的真是不多了。現在都在看五花八門的繪本。不是童話不好,而是現在小朋友的資源太多了。他們不僅看各種故事繪本,還要看非虛構的數學繪本、科學繪本。
現在的小朋友,在繪本上見過浩瀚宇宙,看過上下五千年,探秘過原始森林,潛游過海底世界,王子公主的故事,對他們根本不俱殺傷力。
兒歌嘛,到真的是沒多少新的。可小朋友們也不缺歌,網上有神曲啊。幼兒園的老師教的《小蘋果》、《海草舞》、TF Boys的歌。我都要經常跟女兒掃聽,最近又出了什麼新的神曲。
媒體大爆炸的時代,指望“觸屏原生民們”不玩觸屏,太不現實了。
女兒一男同學,把媽媽的手機上裝了幾十款遊戲,隨時搶過媽媽手機就開始玩,他媽媽只能搖搖頭,一臉無奈。小小年紀,“吃雞”吃得非常溜。
於是又到了老話題: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我常常給周圍的家長,推薦我小時候我爸用在我身上的辦法:和孩子一起玩遊戲,最好再來個競賽。保證讓你的孩子失去對遊戲的興趣。可是,每次聽到我這麼說,聽的人都使勁搖頭,說我可不敢這麼試。哎!
也許我家真的是個例?前一陣看《鄭淵潔的家庭教育課》一書,發現童話大王對待兒子玩遊戲,用的竟然和我爸爸的方法如出一轍。他看到兒子特別喜歡玩某個遊戲,就給家裡所有成員佈置任務:每天玩這個遊戲。然後舉行家庭遊戲大賽。就這樣,他兒子很快就不愛玩遊戲,轉而去學電腦了。這個發現太讓我驚喜了,我爸的方法其實用在其他孩子身上也管用。
孩子愛玩遊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遊戲裡的世界他們可以操控,而家長卻對之不瞭解不能控制。所以,一旦家長一起玩,這部分神秘感和吸引力一下子就消失了,遊戲就失去了一大半的魅力。
當他們放下游戲,家長就可以適時介紹其它更有意義的事情給他們。比如走出去,做做戶外活動,親近下大自然。用手機學一些有趣的知識,上些有趣的課也是好的。
對手機,不能簡單地不讓玩,“禁止”本身就會增加孩子對玩手機的嚮往。
家長若肯花時間,用心陪伴孩子,用心去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一定可以找到比手機遊戲和抖音,更讓孩子感興趣的事情。那時候,手機什麼的,都是浮雲。
放下家長架子,我願和孩子做一輩子的朋友。
-
6 # 海鷗育兒
孩子什麼都不會,但是會模仿。家長怎麼做,孩子就模仿怎麼做。
所以要想從手機中搶回孩子家長就要以身作則,對帶孩子看書,做有意義的事,不要整天當著孩子的面抱著手機看。
最孩子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身體力行的帶著孩子做。
回覆列表
【教育考試類話題】
享受手機通訊便捷的同時,困惑其智慧化導致過於耽誤時間,兒童文化產品如何能在給與兒童正確引導的前提下,做到既不過分“低幼”,又不過度“成人化”,從手機、短影片等成人化產品中“搶回”孩子。僅靠海外引進、坐等“爆款”是不現實的,關鍵還是要有一套從生產、釋出傳播到權益保護的成熟產業鏈,讓創作者與市場之間形成積極反饋,才能形成持久活力。
兒童歌曲不是兒歌,不非得用四六句寫;兒童歌曲傳唱度廣,通常由大人寫小孩唱。近年北京衛視,每個星期六21:08,首播一聲稱是“少兒音樂成長節目”,名曰:《音樂大師課》;還開宗明義說辦成“一檔真正的少兒音樂成長節目”。誰是這檔節目主角:“6-13歲的兒童”;誰人擔綱音樂老師:“楊鈺瑩、曹格、韓磊、林志炫”;其宣傳語為:“純真年代經典發聲”。
誰是“大師”?何為“經典”?這樣好的一檔節目,麻煩就麻煩在名曰:《音樂大師課》、其宣傳語為:“純真年代經典發聲”這兩點上,我便提出“新作品少”“傳播面窄”也是兩點。孩子們唱了很多應該“大師”唱的“經典”老歌、紅歌、軍歌、大歌,就是不是大人寫小孩唱或大人寫給小孩唱的小孩懂得意思的歌。難道兒童歌曲“新作品少”“傳播面窄”是大環境問題?
容韻琳1999年央視春晚獻唱《七子之歌》純真可人;林妙可2008年奧運會獻唱《歌唱祖國》是對口型!在兩個孩子的身邊和背後都有成人的策劃、擺佈、指點,大人也太沒譜,孩子是好孩子。可以設想,《七子之歌》和《歌唱祖國》的歌名都有個“歌”字,主題意義又都異曲同工,《七子之歌》和《歌唱祖國》前奏後的開始句都由孩子演唱,實際因何收效各異?
藝術創作是形象思維,兒童歌曲也不能例外。口號式、概念化的創作急功近利也就適得其反。自媒體不該是自私的媒體,大人們自己玩而不讓小孩玩,將大把時間流失不給孩子們創作,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和方式,好多年聽不見給孩子寫得唱得上口的中聽的歌一一熊天平、趙俊傑詞,熊天平曲的《火柴天堂》,還不是借人家賣火柴的小姑娘,由大叔叔齊秦原唱。
為孩子想,兒童歌曲創作的敘述性意味著零距離故事性的親切、親近、親愛。兒童歌曲“新作品少”“傳播面窄”若要改觀,對作詞作曲的啟示之一是口語化講故事。近年,我姐憶起,小時候,我給爸和她,唱過“王二小”。我還記得另一首歌“我生在哈瓦那”。新時期後,德國的《小小少年》,日本的《一休哥》,都以一滴水見Sunny的美給人引領,忘記許多不愉快一一
【故事一:《歌唱二小放牛郎》】1942年,年僅13歲的王二小在反“掃蕩”中,故意把敵人引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被敵人槍殺。《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訊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李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動,根據報道,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故事二:《美麗的哈瓦那》】創作於1962年,安波、木青作詞,李劫夫作曲。該作品是中國音樂工作者為配合支援古巴人民反美鬥爭,用取材於拉美的音樂素材創作的經典歌曲,風靡全世界。
【故事三:《小小少年》】是1970年德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影片描寫了從小失去母親,父親又遭陷害入獄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師雷娜特幫助下,以自己的誠實和善良感動對父親懷有很深成見的外公,最後外公和父親冰釋前嫌,一家重新團聚的生動故事。
《小小少年》小小少年很少煩惱
眼望四周Sunny照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
但願永遠這樣好
一年一年時間飛跑
小小少年在長大
隨著年齡由小變大
他的煩惱增加了
【故事四:《聰明的一休》】是一部以日本室町時代初期的特立獨行的禪宗僧人一休童年為主角的日本動畫,由東映動畫出品,1975年10月15日到1982年6月28日於日本NET電視臺(1977年4月1日改名為朝日電視臺)播出,共298集,播出時間長達8年之久。由中國中央電視臺引進並配音成中文版,多次播放也家喻戶曉,而主題歌讓人經久不忘。
然而,這些例子都是歷史,現實生活中最近一些年,父母們為了從手機、遊戲中“搶回”子女,可謂煞費苦心,讀書、唱歌、培養愛好⋯⋯很快有些家長就意識到,除了花錢還是花錢,電子產品之外,能放心給孩子的文化產品真的很少。
除了花錢還是花錢,無錯不成書,名作翻譯錯,號稱的經典,成反面教材。於是,“想給孩子買本書看,卻發現問題多多!”還有,“想教孩子唱唱歌,卻發現沒得可教!”無奈,“難得讓孩子放鬆放鬆,卻不知道乾點什麼好,還是抱起了手機⋯⋯”
於是,我問《童話老、兒歌荒,我們怎麼從手機中“搶”回孩子?》於是,我答:搶之前,須先佔;佔什麼?佔動漫。
做遊戲,得好玩;奪眼球,要好看。
小大人,不好看;最適合,年齡段。
配音效,全動感;應忌諱,口號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