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冇故事的女同學

    不能吧。

    不說別的,簡單說心不在那兒。

    對於那時的人們來說,什麼是正統。劉備打的旗號,就是關乎正統。

    正統就是中原。

    爭霸爭的是中原霸主。

    第二,說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我沒考究當時的生產力。

    但發展需要的人力、物力、精力,甚至是誘惑力,在哪?

    第三,第四……

    總之,歷史在這兒。

    就像項羽,總給人點遺憾和遐想……

  • 2 # 夜宵夜

    不可能的吧,一直向西則到了青藏高原,山高路險。一般人不會這麼做。

    且不說蜀國在孔明的執政時期一直北伐,精力集中在北方,蜀是三國綜合力量最弱的要麼坐以待斃要麼北伐成功別無他法 若將精力放到西方恐怕北方曹魏會趁虛而入。不管怎樣 蜀國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北方的。

  • 3 # 溫史知今2019

    山高水惡,人口稀少。

    基本上就絕了後路。

    所以蜀地向來只是守成之地,或者借道之地(兵家必爭之地),但做不了龍興之地。

  • 4 # 嗜慾者

    這是不可能的,四川在往西就是青藏高原了,青藏高原一直到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諸部落之後才打通道路。

    離這時候還有幾百年呢。另外,劉備當時進入西川之後雖然實力大增,但還是實力最弱的。這時候北面有曹操,東面有孫權,根本沒有實力去探索西面的未知領域。

    而向南的南中地區孟獲等南蠻部落,現在還沒有徹底的徹底的開化,所以西面高山地帶對當時的人來說,簡直就是蠻荒之地。

    如此,東北方向的關中地區和北面的西涼甚至是西域才是劉備最佳的發展方向。

    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想要把荊州據為己有。所以此時的荊州是簡直就是一個“火藥桶”,任何一方想要獨自坐大,都會遭到另外兩方聯合的進攻,所以荊州此時應該採取守勢,以靜制動。

    重點應該放在北面,進攻關中應該會遭到曹操的拼死抵抗,向北攻取西涼,得到西涼地區的草原,重新建立聞名天下的“幷州鐵騎”才是最佳的方略。

  • 5 # 跟著地圖看世界

    其實蜀漢一直在向西南和西北進行擴張。如果仔細瞭解一下當時的戰況,就能發現,蜀漢並非是一個勁的往北方曹魏陣營打,蜀漢政權其實也曾經考慮過另外幾個方向擴張的路子,不過最後都沒啥收益。下面,我逐一分析為何沒有向西南或西北方向擴張。

    先看隆中對。

    壹三國形勢

    三國時期,蜀漢是其中最弱的一個國家,也是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我們也知道,蜀漢成立之後,劉備不久病死,諸葛亮基本上成了這個國家的最核心人物,他一直都在北伐,即便是死後也有人接替他繼續進行北伐。當時與吳國聯盟,東邊可以不用太過擔心,但是為什麼一直沒有像西南或者西北面進行擴張,等到擴張之後再繼續北伐呢?

    看一下三國時期的地圖,可以輕易的發現,其實蜀國佔據的敵方除了北部是曹魏,東部是東吳,其餘方向都是空的,很多人就問了,為什麼要放著這些空著的方向不打,非要搞六出祁山,而姜維控制軍政大權的時候,更是搞了十幾次北伐,雖然蜀魏各有勝負,但北伐自始至終都沒啥成果。

    蜀漢崎嶇外,江湖莽蒼中。劉備戎馬一生,歷經艱辛,才擁有蜀漢一片江山,在奪取漢中後,蜀漢成為能與曹魏匹敵的政權。而關羽北伐,大意失荊州,致使蜀漢的土地面積、人口、軍隊大幅度減少,關羽被殺,劉備誓死要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彰武元年(221年),劉備率舉國之兵伐吳,與東吳大都督陸遜在夷陵地區決戰。

    只可惜劉備被火燒連營七百里,這樣蜀漢幾乎喪失了全部的人才兵力,再加上失去荊州,可以說動搖了蜀國的根基。夷陵之戰後,蜀國成為三國中最為弱小的一個,諸葛亮北伐也就只有十萬軍隊,人才凋零,蜀中經濟發展下滑。

    然而積貧積弱的蜀漢為何沒有向西南或者西北擴張?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貳沒有向西南擴張:缺少了解,地困人伐,經濟發展極其落後

    首先分析為何沒有向西南擴張。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為了北伐,曾帥兵七擒孟獲,平定南方,而平定南方後,諸葛亮並沒有繼續向南或者向西南進軍,這是有著深刻原因的。

    其一,諸葛亮平定南方,是因為當時南方的孟獲叛亂,為了更好的北伐,才鎮壓孟獲,收服南方少數民族。至於再偏南或者偏西南的地區,那裡並沒有叛亂,諸葛亮要出兵,就會師出無名,必然會激起更多的民族仇恨,蜀漢更不想四面樹敵。

    其二,缺乏對西南方向的瞭解。在古代歷史上,鑑於交通、通訊等手段落後,蜀漢對於西南地區,尤其是要比今雲南、貴州、廣西一帶更要西南的地區,蜀漢和諸葛亮所掌握的資訊是相對有限的。換而言之,貿然進攻未知的對手,顯然不是諸葛亮這種穩重之人所喜歡的決定。並且,諸葛亮之所以深入南中,主要原因還是該地區發生了叛亂,影響到蜀漢的穩定。

    其三南蠻地區,地困人伐,經濟發展極其落後。而且是割據的部落,每個部落間雖然有聯絡,但卻是彼此封閉的,這樣落後的地區就算得到了,對於蜀漢也沒有太大幫助。如果再向南或者西南發展,那裡更為落後,荒無人煙。三者,南蠻地區武器發展落後,有的甚至還處在原始部落時期,部隊幾乎沒有什麼作戰能力,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也沒太大用處。

    叄不向西北發展:苦寒之地,人口稀少

    其次分析諸葛亮為何不向西北發展。西北為雍涼苦寒之地,也是土地貧瘠,人口稀少。但西涼有一個好處,就是西涼人身強體壯,而且西涼軍驍勇善戰,從呂布和馬超的西涼軍就可以看出來。然而西涼卻早劉備曹操佔領。曹操在西涼地區實行三策,即屯墾、養兵、養民,曹操曾讓中原之人赴西涼屯墾,可以免收三年的稅租,而西涼本土人士,也可以三年不交租。

    並且承諾數年之內不在西涼徵兵,讓雍涼地區好好休養生息。因此曹操在雍涼地區還是有一定的威望的。雍涼地區與關內中間隔著祁山,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就曾佔領隴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並想以此為根基,切斷雍涼和關內的聯絡,乘機佔領雍涼地區。然而卻派馬謖守街亭,致使蜀軍第一次北伐失敗,因此諸葛亮不是不想往西北擴充套件,而是沒有機會吧。

    再次蜀軍的主要任務是克復中原,匡扶漢室。劉備病逝後,諸葛亮踐行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策略,其主要任務是匡扶漢室,還於舊都。因此諸葛亮除了南下平定南蠻,並沒有去襲擾其他地區,因為蜀漢本來就積貧積弱,沒有更多的力量去四處征討,消耗掉蜀漢的元氣,曹魏可以輕易的滅掉蜀漢。再者說諸葛亮要想攻城略地,掠奪財富和人口,中原是最好的選擇,而諸葛亮自恃能力過人,也更不會畏懼蜀漢,因此並不會王顧左右而言他,所以蜀漢兵峰所向,直指曹魏,而不是西南或者西北地區。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回答問題前,就得了解一下劉備當時所佔據的地盤是多大?在哪裡?

    劉備入蜀後擊敗劉璋後,佔據了除漢中郡之外的整個益州,再加上原來的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劉備一共佔據了23個郡,國土面積包括今天的整個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的中西部、湖南省的中西部、雲南及貴州的大部分,另外還有陝西及甘肅的小部分。

    劉備所佔據的地盤最北邊是漢中郡,也就是今天陝西的漢中市,最南邊到達今天越南北部及雲南西雙版納,最東邊是從湖北省的赤壁市到湖南省的衡陽市及零陵市一帶,最西邊是當時的汶山郡到漢嘉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茂縣、汶川縣到瀘定市一帶。

    劉備所在益州的西邊就是由大雪山、邛崍山、沙魯裡山等一系列連綿起伏的山脈組成的青藏高原,這些山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別說當時,就是在今天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

    劉備沒有理由向西邊發展,西邊是天險,過不去,又沒有任何資源可圖,根本不可能往西邊發展。

    從劉備集團當時的情況來看,劉備集團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兩個,一是向北及西北方向發展,二是向東及東北方向發展。

    劉備剛剛拿下益州時,益州的北邊是漢中郡,當時漢中還在張魯手中,劉備可以向北發展拿下漢中,況且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劉備必須而且一定會向北發展拿下漢中,只有拿下漢中,劉備才能保住益州。

    劉備如果拿下益州,接下來就能向西北方向發展,西北方向是當時的涼州,也是中原通往西域唯一的通道--河西走廊,同時也是當時離中原最近的產馬地,西北方向重要性,甚至不亞於荊州的重要性。

    涼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寧夏、青海及陝西部分地區,緊靠劉備的益州,劉備如果想統一天下的話,涼州是劉備必須要奪取的戰略要地,而且也是劉備所要發展的方向之一。

    劉備的東邊是孫權佔據的江夏郡和長沙郡,劉備當時與孫權暫時是聯盟,劉備暫時不能向東發展,但是劉備可以向東北發展,益州的東北就是當時的襄陽郡,也就是今天的襄陽地區,包括襄陽和樊城。

    劉備為什麼不向南發展?

    要知道當時的古人是非常重視鄉土觀念的,兩漢統治中國近四百餘年,中原的核心地區就是從洛陽到長安一帶的核心區域,這裡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發源之地,所謂的問鼎中原,意思就是奪取天下的意思,而奪取天下,必須先佔領中原。

    按當時的理念,中國在天下的正中間,而中原在中國的正中間,中國之外是蠻夷狄戎,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所謂的正統就是佔據中原之地,而劉備所在的益州已經處在中原的邊沿了。

    劉備是漢人,深受漢文化影響,問鼎中原就是要向中原發展,不可能向南或向西發展,即使南邊或西邊能發展,劉備也不會發展,那是蠻夷之地,劉備不會去。

    綜合當時的情況來看,劉備在奪取益州,兩個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向北奪取漢中,然後再向西北方向的涼州發展,另外一個就向東北方向的襄陽發展,以便進行奪取天下的戰略準備。

  • 7 # 豹眼看歷史

    我認為沒有任何可能性。

    發展根據地取決於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從這兩點來看,向西發展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益州,是漢武帝時期設定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國時期,其最大範圍包括現在四川(除青藏高原部分)、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以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一小部分。其核心地區就是有“天府之國”稱譽的四川盆地,人口密集,經濟發達。

    其西部地區就是青藏高原,秦漢時期,中原政權就從沒有染指過。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才有了較為緊密地交流。

    這一地區,人煙稀少,經濟落後,以遊牧民族為主,對劉備來說,沒有任何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很好理解,由於西部沒有任何的軍事威脅,也就沒有軍事價值。

    從今天對這一地區的認知,就可以想象三國時期的狀況。

    這一地區的經濟狀況,遠遠落後四川南部地區,看一下南部地區的情況:

    益州南部地區,也就是南中七郡,就是今天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北部地區。西漢時期,該地區就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轄範圍,但一直沒有實質性的有效管理。

    根本原因就是人口稀少,經濟落後,經濟價值不大。

    在劉焉、劉璋、劉備管理益州時期,該地區相對比較穩定。

    《諸葛亮傳》記載,223年,劉備病逝,南中各郡趁機叛亂。

    諸葛亮親率大軍平定了叛亂。

    演義寫的很精彩,諸葛亮七擒孟獲,徹底平定南中。在諸葛亮活著的時期,再也不敢叛亂造反。

    南中七郡,無論自然地理條件、人口、經濟狀況都好於西部地區,但諸葛亮平定叛亂之後,再也沒有經營南中,並沒有在這裡發展根據地。

    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多大的經濟價值。

    從軍事價值來看,南中作為蜀漢的大後方,雖然沒有很大的價值,但如果給蜀漢搗亂添堵,還是會牽涉部分精力。

    諸葛亮採納馬謖的建議,擒縱孟獲,從心理上征服南中,穩定後方,專注東、北方面的軍事威脅。

    這是經營管理南中地區唯一的價值所在。

    南中地區比西部條件好得多,還沒有開發價值,那麼西部就更沒有開發的必要了。

    還有一個可能,如果劉備活著,蜀漢受到曹魏、孫吳的威脅,面臨亡國的時候,劉備不會像劉禪一樣選擇投降,他會向南部、西部撤退,開闢新的根據地,繼續做他的土皇帝。能不能再回中原就是另一回事啦。

    但益州還在自己手裡的時候,西部是沒有作為根據地開發的可能。

    爬雪山、過草地,那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也僅僅是路過而已,也不存在建立根據地的可能性,何況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頭魚如何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