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遠叔機器人課堂

    教育觀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什麼是教育

    教育包含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教’’,另一個層面是‘‘育’’。教側重知識技能的傳承,育側重於整體發展。

    二,為什麼教育

    教育活動是很多動物都具有的行為,其根本目的,是讓下一代繼承和發揚前人的經驗和技能,使之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獲得更好的生存質量,從而提高種群的規模和地位,有利於種群的繁衍生息。人類的教育活動也不會超出這樣的目的。

    三,怎麼教育

    這是方法論的問題,社會上流傳著千百種教育理論,都是這個範疇。所有方法論都針對一定有限範圍的特定人群有較好效果,還沒有適合所有人都有好效果的方法,現在的普及性教育,也不能對所有人有效(比如有智力或眼耳有殘疾的孩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怎麼教育有無數的經典,只是沒有被髮揚光大,我舉個例子,在佛教中有‘‘法門’’一說,一個法門就是一種教育方法,但是有多少呢?佛陀說有‘‘八萬四千’’,這只是個比喻,可能比這還多。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呢,佛說‘‘要因材施教’’。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淺見,僅供參考,如有不妥,請多指正。

  • 2 # 小剛哥說教育

    教育觀就是對教育總的看法和認識,也包括方法論的層面。

    橫向上看:東方有東方的教育觀,西方有西方的教育觀;

    縱向上看:有傳統的教育觀,又有現代的教育觀。

    對於社會的每個個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育觀。

    馬克吐溫曾說過,I have never let my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我從來沒有讓上學這件事幹擾我的教育。

    這句話值得我們玩味。

    簡單總結一下教育觀的基本內容:1.什麼是教育;2.教育的目的;3.教育的範疇;4.教育與人的關係。

  • 3 # z巍巍

    教育觀包括哪些內容?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希望幫到你

    我爹應該是走火入魔了。天天群裡大談教育觀。

    不過也正因為我奶奶和我爸幾乎一致的教育觀,才有我現在這個樣子吧。我的優點:善良正直,知錯就改。大事講原則。我的缺點:大大咧咧,小事情沒記性,有點缺心眼。這一點我的歷屆室友最有發言權。

    我的一些毛病:與人交往基本都是掏心掏肺的,不喜歡做表面功夫。愛恨憎明吧。傷害過我或者讓我不舒服的,很難再修復關係。希望各位認識我的人,寫一點你們對我的看法,優點缺點都行。讓我看下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很多中國父母有一種奇特的教育觀:如果一個東西是“壞”的,那就欺騙,不告訴小孩世界上有壞東西存在。但在我看來,面對你覺得糟糕的東西,那就更該告訴孩子這是“不好”的,並讓他學會分辨。 隱瞞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中國父母最喜歡隱瞞啥?性教育。結果如何大家就都知道了

  • 4 # 小枝初中數學

    教師觀:新課改以來,人們對教師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體現在:(教師不再只是一個課程知識的被動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地除錯者、研究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再是一個真理的壟斷者和宣傳者,而是一個促進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積極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了消極被動的教師形象。

    學生觀:學生觀,是教育工作者對自己的教育物件——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潛能、素質目標及評價標準等問題的中的看法和觀點。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樣的人,對學生採取什麼態度,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課改的學生觀包涵一下三點:一、學生是發展的人1.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3.學生是出於發展過程中的人。二、學生是獨特的人1.學生是完整的人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3.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3.學生是權責主體。

    教學觀:教學是一個資訊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不可想象。教學是語言文化與溝通文化的創造過程,也是奠定每個學生學力成長與人格成長基礎過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觀也發生變革,具體體現在以下四點:一、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並加強訓練二、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課程”1.結論和過程的關係:教學相長。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四、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侷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係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係,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係;(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結構與過程的統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執行體系;(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創新探究的學習方式)

  • 5 # 小果愛生活1

    科學教育目標的重點是透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所謂科學素養,是指人們身上與科學活動有關的一種綜合素養,它包括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方法與能力、科學行為與習慣以及科學態度與精神等.各種具體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是構成科學素養最基本的成分,是科學素養賴以形成的基礎.科學素養的其它成分--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行為習慣、科學態度等,很大程度上是在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涉及數學、自然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等廣泛領域.科學方法與能力是科學素養的核心,它直接決定人們的科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一個不掌握科學方法、不具備相應科學能力的人,即使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也不可能獨立從事科學探究活動.科學方法與能力包括:蒐集資料、觀察、分析、假說、實驗、表達與交流、實際操作與製作等.科學行為習慣是科學素養的外部行為表現,也是進行科學活動的行為保障.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包括勤動腦勤探究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生活習慣、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習慣等.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是科學素養的靈魂,是科學素養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層面的體現.良好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不僅可以使個人的立身處世更加自覺、更加高明,而且對於破除迷信、推動社會風氣的進步也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包括:崇尚真理、注重效率、嚴謹認真、客觀公正、敢於創新等.另外,科學素養包含著技術素養,比如技術意識、技術應用、製作技術等.

  • 6 # 的盧飛雪

    “教育”二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漢字中是這麼表現的:

    一、引子

    從圖片中可以看出,“教”字,從爻(yao)從子從攴(pu)。

    在《易·繫辭》裡有言:“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意思是說,“六爻之象及其爻辭,就是仿效天下萬物之變動的。”那麼甲骨文“教”字中的“子”在“爻”下,意即“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說,人要遵循和效仿天地萬物變動、生生不息的規律。

    而右邊的“攴”字,在《說文解字》則解釋為:“攴,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意為“警醒”。

    說到底,“言傳身教”,言為傳,身為教。以身作則是敎,正身明法是敎,身體力行是敎,上行下效是敎,並在教的過程中,需要適當的嚴厲和警醒。

    “育”字從圖片來看,從女從子,上有女人,下有倒置的子,從甲骨文的象形特性上看,“育”字代表著女人生育和養育子女。

    所以“教育”這個詞序,我認為應排列為“育教”,先育再教,育是基礎,教是提升延伸。簡短說,教育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老師、朋友施加在他們身體和學識方面的正面影響。

    二、教育觀

    近10年來,我斷斷續續讀了很多教育有關的書籍,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流傳極廣的,人們普遍喜愛並接受的,也容易實施的教育觀念,恰恰都不是抽象的、艱澀的、高深莫測的,而是貼近生活的、有溫度的、充滿著愛與自由的、簡而易簡的觀點。

    在養育兩個孩子近10年的過程中,我不斷思考、摸索學習,逐漸形成了自己較為系統的一套教育觀——“先育再教”,其包含的內容如下:

    1、育其體

    身體是根本,任何教育的起點應當從身體養育開始,一日三餐,控制零食的攝入,搭配合理,酸鹼平衡,營養可口,並以身作則,不暴飲暴食,不挑食,僅攝取適量的飲食。

    另外,每天要保持適量的運動,保證消耗掉多餘的能量,既不使脂肪囤積,又能鍛鍊肌肉力量及全身運動的協調性。

    經過長期合理飲食並適量運動,人的精、氣、神會保持旺盛充沛的狀態,對任何事物有積極的探索激情和試圖挑戰的力量。

    2、育其心

    亦可稱為“育其精神”。世上有很多事並不難,也並非在實施過程中痛苦到不能堅持,而是因為內心不夠堅韌,精神不夠執著。

    以我跑步為例,在特別困頓的時刻,感覺呼吸困難、身體疲憊、痛苦萬分,可是當有人從後面超越自己時,那種不服輸的精神瞬間激勵了自己,使自己集中精力,協調和動員全身的力量,調整呼吸節奏,擺正心態。當這一切做完後,感覺自己又處於運動中的上佳狀態,尤其再次超越了別人後,心中自有一種成就感澎湃激盪,會長時間保持自己穩定的狀態,不被別人超越。

    因此,很多事不是做不到,而是自暴自棄了。

    養育孩子的內心,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由調節內心的三種狀態:軟、硬、堅韌。面對善者要心軟、呵護;面對邪惡要心硬,要有勇氣調動自己的智慧脫困;面對長久而難以攻克的困難,心要堅韌,有不被輕易磨損打垮的韌勁兒。

    陪孩子運動,不斷突破自己,是錘鍊孩子內心的絕佳方法。

    3、育其德

    善、孝、仁、容、信、愛這六種品質,都是德的體現。尤其是善,善,從來都是生命中最鮮豔的底色。培養孩子的善、孝、仁、容、信和愛,猶如在栽種和呵護一棵小樹,等待其長成一株大樹,不僅匯聚百鳥登枝,更能庇廕眾人。

    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

    4、教其學識和生存技能。

    先育其體、心、德,然後再教給孩子知識,如作文、算術、繪畫、音樂等,並傳授給孩子們必要的安全知識,能夠學會保護自己。

    上述4種,已然經過實踐,個人覺得是最樸素的、能夠落地的、可以即刻實施的教育觀。

    三、教育觀隨時代而變化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二字有了不同的演變,首先拿“教”字來說,其中的一種演化如下圖所示:

    圖中的“教”字從學從攴,意為在老師的管教下學習。直到最後“教”字簡化成從孝從文的字形。孝,是指古人有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要求學生對待老師要像對待父母一樣。

    而“育”字,則演變為從雲從肉(“月”字有一類是從“肉”字演化而來的,如肚、肘、腑、肺等)。“雲”字從二從厶,“二”指“再”、“復”,“厶”指“自我”。“二”與“厶”聯合起來表示“自我複製”。“肉”指“肉身”、“身體”。“雲”和“肉”聯合起來表示“身體的自我複製”,意為人的生和育,是按照人類生物性和社會性的規則進行的培養。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同的時代賦予了“教育”不同的含義、精神和規則,教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時代發展所造就的環境提煉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規則,使之適應時代,適應人類的發展。

    當下的教育觀,不僅追求身體的健康,還要追求精神和心靈的健康,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生活技藝與生存技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毛筆書法時,如何安排漢字點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