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牛鳴霄漢
-
2 # 大唐齋書法
如何安排漢字點畫?
你寫每一筆的時候啊你都要前後左右上下左右來比較點畫的位置,胖瘦長短,起行收,都要看準,那是眼力的問題。
寫字和畫畫是一個道理,觀察是第一位的,只有觀察準了才能寫得準。觀察呢,首先要注重整體。要有整體概念。看整個字在腦海裡形成印象,然後再具體落實到每一個筆畫位置,才能精準把握。
-
3 # 春雨書齋
漢字的點畫布置,在書法裡叫結體或字法,在學校語文老師那裡叫結構。有人說,結體顯天分,筆法靠工夫。好的結體能力,是一種天分,一種漢字審美和空間佈局的能力,有這種天分的人,總是少數。在小學中學大學裡,一個班裡四五十個人,字寫得好的總是不會超十分之一。一個單位可能有幾十幾百幾千人,但真正能寫一手好鋼筆字的是不是永遠都是鳳毛麟角?一些學習書法幾十年的人,用筆精熟,墨法淋漓,但卻遺憾永遠過不了結體關,有些書家甚至到老都沒把自己的名子寫好!一位曾任某省書協主席的老書法家,臨古帖都說不錯,但丟下帖一寫作品,便立馬字型變形,令人嘆息。
初學書法,對太多數人來說,結體都是個坎。怎樣提高結體能力?無非也就是描紅、臨帖、讀帖、練習等。有條件的,找個懂書法的"明師"指導,自己堅持不懈地多練多寫,多聽內行的指點,就會慢慢提高。唐人歐陽詢有楷書三十六法,清人黃自元有楷書九十二法,古今亦有用九宮格、米字格、回宮格、中宮格等習練結體,複雜了點!可以慢慢學習參考。此處順錄啟功先生論書法結體一詩,與諸君共飧之:"唐賢九宮一幟風,清人米格四體通。昔論元白黃金率,今有志剛(穆治鋼原名)創中宮。"
-
4 # 中州耕牛堂主
題主說的是漢字的結構佈局問題。結構佈局,從(毛筆和鋼筆)書法的層面上來說,叫“字法”。那麼,如何安排漢字的點畫呢?我認為,既然是寫毛筆“書法”,照著法帖上的字寫就可以了,法帖上的漢字的點畫布局(安排),都是科學合理的,只要認真,深入臨帖,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好!
上圖為晉人王羲之行書集聯
學書法,須先專工一帖,把一個帖子上的字臨摹到五六分像時,可嘗試背臨,意臨和集字創作。在意臨和集字創作時,可對漢字的點畫安排作適當變化,具體怎麼變,要根據章法佈局需要而變。字的變化,總體要求是:遵循字法,使每個字的點畫安排既科學又合理,還要突出靈活度、神采及雅、古、藝術性、可觀賞性!
上圖為晉人王羲之行書
書法創作,現成的模式是沒有的,只有在深入臨帖,認真讀帖的基礎上,不斷領悟書法精神,逐漸提高自己的書法創作能力,加強字外功訓練,才能創作出理想的書法作品。
上圖為晉人王獻之的書法作品
總之,學書法,在臨帖時,漢字的點畫安排應遵循法帖上的字法。在書法創作時,漢字的點畫安排要根據章法佈局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變化。求變,是書法創作的靈魂,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上圖為漢代張芝的草書作品
上圖為唐人顏真卿的楷書作品(區域性)
-
5 # 馮凱8709
剛開始看到篆書,隸書,唐楷等,粗看常有先入為主的印象,那就是方正。可是,當仔細端祥時,發現方正是字的外輪廓或者表象,一個字內部的點畫卻是騰挪變化,豐富靈動卻不失法度。比如點畫間穿插避讓,接觸或交疊,遠近,倚側,相背,相向,左右落差,上下錯位,俯仰互動,聚散開合等等,有時單單方向和長短,粗細,挺潤,渾秀上很有可能兩筆一換,增加豐富性和靈動性。當然無論如何變化,外輪廓上還是顯的有序,比如方正,收束,中庸,平衡等,滿足法度的要求,不至於江湖或怪異的令人難以接受。
-
6 # 子衿書法
如何安排好漢字點畫?
漢字的點畫安排,有專門的結構法則。每個漢字都有它的結構,按照它的本來面目去寫,不要去改變點畫的位置。下面介紹幾種書寫的結構原則,幫助你在書寫時把筆畫的位置安排在合理的地方。有很大的幫助。
一,揖讓向背。點畫的主次要分清,左右兩邊哪個筆畫該收,為什麼要收,哪個筆畫要伸展,為什麼要伸展?左右的字勢是相迎還是相背,都要安排得當。
二,上覆下載。上覆者,下面的部分不能伸展出去。下載者,上面的點畫不宣粗重。
三,左小右大,左邊小右邊大的字,應上齊下缺。
四,左多右少,左邊筆畫多右邊筆畫少的字,應下平而右上缺。
五,應接,字的點畫左右應該有自然的聯絡,如:小,丷,冫,八,灬,火,忄等,
六,全包圍,如:國,固之類。有外拓法,有內擫法,必須使囗勻稱,不可歪斜。七,回包,如:匊,句,反包如:旭,鬼。包不可虛,虛則形散。不可促。促則侷促神痴。
八,補空,如:我,哉。點的位置要點在空缺角內。不可空檔空虛。
點畫的安排涉及到每一個字,即便歸類起來都是一個相當龐大的話題。每個字的筆畫如何安排好,如何應變,這可是要長期的系統學習,才能掌握好的。泛泛的講,聽的人也很難得其要領。除了一邊做示範,一邊講解外,或者以圖例講解。在一個問答題裡講太複雜的東西,花了精力來寫,而無相應的人看,就止打住了。
-
7 # 翰墨書道
點畫的安排在漢字中是按照在每個字中具體固定的位置來寫的。在書法中,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像古代經典書法取法,把那些字背臨下來以後,自然就能夠知道點畫位置如何了。每一點畫在一個字中都有其具體的位置的。只不過在不同書體或字型中因書法風格不同,略有變化而已。
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要實際上都是有不變與變的。在按照字形的基本位置安排外,還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基本規律。
一是疏密均衡得宜;點畫之間要空間要均衡,但又不是幾何上的均衡,是不均衡中的均衡。
二是和諧變化,對立統一;和諧是說一個完整的字中不能有點畫安排衝突,虛實結合,長短結合。不能過於懸殊。不能有明顯的矛盾。
三是相稱,要有迎讓避就,相背得宜。相稱就是各個點畫位置要比例協調。減一份則短,增一份則長。其實點畫安排有許多技巧的。我們自己在臨摹練習過程中完全可以自己去總結。
在就是,我們咋臨摹學習過程中,由於有字型的緣故,具體每一個點畫如何安排,字帖上的字形就足夠我們參考了,這裡多說無益。不按照字型帖上的字形練習是不行的,也就是不能盲目的去改變原帖字形點畫位置。要變也是再精通一家書法以後的事情了,就是變也要有所遵循,保證一字一點一畫都要有來歷。
-
8 # 松風閣書法日講
經常會有朋友問我:“我應該如何學好書法呢?我應該如何寫出一手漂亮的字呢?”
相信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字寫好、練好,但是怎麼樣去學,怎麼樣去練,這仍然是一個方法性的問題。
東漢的蔡邕在《石室神授筆勢》中認為: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在這裡著意強調了兩種不同的書法學習者的性格,一種是性子較為急躁冒進的,一種是性子較為緩慢的。蔡邕認為要找到適合他們的節奏,不能一味讓慢的人變快,讓快的人變慢。
因此,每一個人都有適合他自己的技巧和方法,這些技巧和方法都不相同。我們在學書法的過程中,切勿照搬別人的方法。
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認為: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周星蓮在這裡則強調了我們學習書法的通用原則。總體上來說,可以拆分為臨摹兩個方法,除了臨摹,還有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等。因此,總體上來說,我們學習書法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以遵循的,那就是我們可以把學習書法這樣一個總的任務分成若干個小任務,每一個小任務下面又分為若干個可執行的更細小的任務,這樣一層一層下去,就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好書法的學習了。
而我們認為,學習書法無非是兩方面的鍛鍊,一個是筆法,一個是結構。元代的趙孟頫在《松雪齋書論》中說:
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所以,按照這樣的思路,我們先來說一下筆法。
簡單來說,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在書寫筆畫時所採用的一些特定的動作和技巧。
唐代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認為: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於心手。中國書法的筆畫就像人身體中的每一個肌肉,它們都是我們身體有機的組成部分。如果每一塊肌肉我們鍛鍊的非常發達了,那麼我們就是強壯的人。如果每一塊肌肉我們鍛鍊的都不是很發達,都很羸弱,那麼我們就是一個虛弱的人。
同樣的,如果每一個筆劃我們都能寫得強勁有力,那麼我們的書法也會顯得非常的勁俏。反之,則會使得我們的書法顯得綿軟無力,沒有生機和活力。
明代的陳桐在《內閣秘傳字元》中說:
點者,字之眉目。橫畫者,字之肩背。直畫者,字之體骨。撇捺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轉折者,方圓之法,懸針者,若垂而復縮。所以,要想學好書法,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筆畫問題,只有把我們的筆畫給鍛鍊好了,我們才有可能讓筆畫所組成的漢字看起來是好的,是美觀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因為這一點道理是比較淺顯的,所以在初學者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習者都能有意識的去鍛鍊我們的筆畫,去使我們的筆畫顯得強勁有力,從而提升我們整體的書法水平。
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師隨筆》中認為:
欲書先定間架,然後縱橫跌宕,惟變所適也。因此,當我們把每一個筆畫都寫好了之後,筆畫和筆畫之間的組合安排的關係也是我們評價書法水平的重要標準。
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不可僅僅去提高我們的筆法水平,去提高我們的筆法水平。還應該更加註意漢字的結構問題,而筆畫和結構這兩個方面是我們學習書法必須注意的兩個因素,不可偏廢。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安排漢字紛繁複雜的結構呢?
我認為我們在處理漢字結構問題的過程中,有一點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那就是我們的筆畫安排必須要符合和諧的原則。
清代的馮班在《鈍吟要術》中對這個問題做了具體化的闡述:
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則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晉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則字有常格,不及晉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學晉人也,意不周匝則病生,此時代所壓。馮班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晉朝、唐朝、宋朝的書法藝術演變,他注意到了文化因素對於書法的影響作用。
所以,我們在書法結構層面上強調的“和諧”,從文化意義的層面上來看,就是儒家所提倡的那種中庸、平和、自然共存的一種狀態。
因此,只要我們心中知道這個原則,那麼我們在處理漢字結構問題的時候就非常清楚了。
舉個例子,如果某一個筆畫在我們書寫的過程中,一定要凸顯出來,才能夠顯出它的分量,才能使整個字顯得好看。那麼這個筆畫就應該被突出和強調。而其他的筆畫相對應的就應該削弱它的分量,去迎合或者說配合這個筆畫,來使這個筆畫顯示出他生動和靈活的一面。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看,比如說歐陽詢在《九成宮》中所寫的“武”這個字。這個字的主筆就是戈勾,因此,歐陽詢在處理這個字的時候,戈勾寫的挺拔有力,非常帶勁。而其他的筆畫,比如說第一筆和第二筆的橫以及下面的“止”這個字,都相對應的做了一些弱化處理,其目的就是為了給戈勾騰出空間。
因此,我們在處理漢字結構的過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和諧的原則。就是和諧的原則。只要漢字的點畫有一方是弱勢的,那麼就有一方是強勢的。有一方是主動的,另一方就是配合的,這樣搭配著來,漢字才能夠和諧共存,才能達到一種完美的境地。
-
9 # 山巔斷雲一片
這個問題很好,也很大,也很難回答。書法入門先解決兩個問題,結構和點畫。所謂安排漢字點畫就是結構,或者說結體。所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但達到平正的要求也不易,須仔細看帖,分析,練習,逐字研究,舉一返三。話說容易,事做時難!再務追險絕,己是高手,復歸平正,已有所成!正如結體因人而異的話已自成一體,堪稱書法家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提的好。因為點畫,是組成書法藝術的基本元素,書家對此十分精熟之時,才能透過"點畫"體現“形質”,表達“性情”。而形質和性情,則是顯示書法藝術生命力的基本要求。聽以,學書人很有必要從理論到實踐上予以重視。
點畫的關鍵是精度、純度,即點畫的空間、節奏和韻味等。點畫之法,五體有所不同,但大都要求中鋒用筆,速度適中,講提按、使轉,一波三折。楷書比較靜態,點畫相對獨立。而行書點畫講究相連。總之,毛筆要壓得住紙,提得起筆。這些都是千錘百練的指柔,包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後的淬練。
願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