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忘江湖71941665

    二戰結束後,以德國,英,法,等為首的西方國家己經淪落為世界權力機構中的二等國家。當時的整個西歐國家不甘心此時所處的世界地位,因此,歐洲各國都努力想建立一個新歐洲。

    1950年提出的"莫內一舒曼計劃"。1951年5月的西歐六國《巴黎條約》,1952年7月的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年的《羅馬條約》,都是強調從經濟角度來締造一個歐洲共同體。

    1982年2月簽訂的《單一歐洲法令》,1992年的《歐洲聯盟條約》(即馬約),1997年10月的《新歐盟條約》(即阿約),己經開始注意到政治聯盟問題,但因各國對此存在不同看法,因此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現在的歐盟因在軍事上的無法"獨立性,因此在防務安全方面主要依靠美國和北約。

    眾所周知,歐洲一體化的軸心是德法二國,德法的態度,關係著歐洲一體化的命運,因此德法兩國領導人都盡力為歐洲的一體化所奮鬥。特別是德國總理科爾上任後,竭盡全力推動歐洲的一體化,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二十世紀末,他表示要把推動歐洲聯合作為他在任期間的首要中心任務來對待。為了維護歐洲的一體化,他聲稱歐洲一體化政策“實際上是21世紀是戰爭還是和平的一個問題″。他把歐洲一體化提高到關係世界命的戰爭與和平的高度。

    然而,德法兩國主導下的歐盟一體化,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因為在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的凝聚力己經開始下降,他們沒有團結起來反對共同的目標,因此各國開始為自已的利益開始進行鬥爭。徳國,荷蘭等國希望北約東擴,而法國等國希望同時南進。南歐各國擔心東歐廉價產品進入,擔心歐盟的各種補貼被人分享,害怕德國的影響力擴大。但是一但東擴遇到問題或是產生障礙,或者南進的障礙消除,那麼東擴和南進的矛盾將會突出,從而影響歐洲一體化的程序。這些原因,也是成為默克爾領導下的德國,沒有參與美國轟炸敘利亞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戰結束後的德國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是",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資訊科技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

    因此,人口只有8200萬的德國,雖然從不滿世界張揚,顯擺自已,但是卻保持著全球第二大出口國的地位。2008年,德國的GDP是3.8萬億美元。2007年貿易出口突破了9000億歐元的大關,貿易盈餘達到1998億歐元。正是由於德國超強的經濟實力,在奠定德國在歐盟國家中的領頭羊地位同時,也奠定了德國在歐盟國家中己經擁有超強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雖然德國和日本同為二戰法西斯戰敗國家,但是德國政府沒有向日本政府那樣,遮遮掩掩的逃避戰爭責任,不敢承認自已所犯下的戰爭罪行。德國在這方面表現出的寬闊胸襟,以及對戰爭罪行的徹底反省,和勇於擔當責任的優異表現,己經獲得了世界上絕大數國家的讚揚與諒解。

    因此,隨著德國在世界上不斷加分的國際影響力,和越來越被認知的負責任國家形象,也使德國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普遍具有好感的世界性強國。

    也正是德國在動盪世界格局中的低調錶現,和對自已戰爭罪行的徹底反省,以及在歐盟國家中領頭羊的地位,不僅奠定了自已的世界強國地位,現在己經走上了通往世界大國的道路。因此說,我們絕對不能低估了德國在政治,經濟,外交上的現實與潛在的巨大影響力。現在德國的戰略,可以用"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來形容"。如果德國這個猛虎,真的睜開眼睛要在世界上大吼時,我們的這個世界也是要為之顫抖和驚悚的。

    今天的默克爾政府,沒有采取緊跟美國的戰略,來轟炸敘利亞,也表現出現在的德國政府外交己經開始出現獨立,自主的外交傾向。在以美國美英為首西方國家在驅逐俄羅斯外交官風波時,以及歐盟國家出現的反對聲音,會更加的突出德國的重要作用與超強的影響力,也會使德國距離世界大國的腳步越來越近。

  • 2 # 天太2

    相比美英法,德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低調的多了,這主要是一戰,二戰帶來的結果。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德國的前世今生,就知道德華人的行事風格為什麼是今天這樣?德華人的祖先是日耳曼人,開始是易北河以東的一個小國,它土地貧瘠,缺乏礦藏,人口稀少,沒有大城市,沒有工業,文化也比較落後,人民生活也比較貧困。但它靠堅毅的意志和組織才能,建立了一個軍事國家,軍事訓練有素,每戰必勝,成為一個斯巴德式的國家。

    19世紀德國有個著名的鐵血首相叫俾斯麥,他運用武力,結束德國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狀態,建立了普魯士大帝國。從此以後近百年,先是俾斯麥,接著是威廉三世,最後是希特勒把這個天賦優雅,精力充沛的國家民族變成了狂熱,極端,仇視的大日爾曼主義國家。興起時蓬勃,登峰造極,跌落也很快,直墜谷底,起起伏伏,幾經盛衰,給世界帶來嚴重的動亂和不安。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運高於了英法兩國。於是德國發出了與老牌殖民帝國爭勢力範圍的呼聲,它拿英國開刀,最終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的結果是割地,賠款,裁軍,失去了八分之一領土,十分之一人口和全部的殖民地。二戰是一戰的繼續,希特勒上臺前,這個國家就充滿了騷動不安,一片混亂。這種混亂為希特勒上臺提供了條件。希特勒的擴張也是要所謂的生存空間,不過他的胃口更大,不光是一戰失去的部分,幻想的是整個世界。

    二戰失敗後,德國被英,美,法,蘇四國佔領,後來又形成了東,西德兩個國家,德華人嚐到前所未有的苦果。一個要求生存空間的國家,因戰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德華人可能會思考這一問題,作一些反思。1970年,當時的西德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訪問時,在猶太人死難者墓碑前跪了下來。他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一個民族,跪下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1990年沒有透過戰爭,德國又獲得了統一,這是德華人所沒想到的。

    德國現在和西方國家結盟,又和大多數國家奉行友好政策,它是歐州經濟的火車頭,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發展經濟做的得心應手。在敘利亞難民問題上,德國持開放的難民政策,但在干涉別國內政上卻很少有舉動,這也許是有的人聽不到德國動靜的原因。其實,這應當很好理解:以往的教訓,經歷,現在的實際處境都是一個國家在制定對外政策時的參考的依據。

  • 3 # 美景情歌匯

    這麼多年不管世界格局如何動盪都沒有德國的訊息,這裡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德國國內奉行方針等的原因。

    1.歷史原因。

    一戰、二戰後,做為戰敗國,德國失去了霸主地位,淪落為世界權力機構中的二等國家,霸權、話語權不再,只能在現任霸主美國和英法等國身後,做個跟班,拋頭露面的機會也少。

    2.國內奉行方針使然。

    二戰後到現在,加快恢復本國經濟,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加快發展歐洲一體化,成為了德國的發展思路。德國現在想的是悶聲發財,打打殺殺,勞民傷財的事不會去幹。在美國的威逼下,有時協助出兵也是做做樣子,意思意思就行。發展經濟才是他的王道。據報道,德國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是世界貿易大國,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關係。德國的出口額在2003年之後,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齣口大國地位。外貿長期順差,2007年德國出口額達9691億歐元。以企業營業額排名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32家企業的總部設於德國。德國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也相當重要,約有1000家此類企業在各領域居領先地位而被認為是隱形冠軍。2014年,德國GDP接近3.8萬億美元。可以說,目前德國有超強的經濟實力,在歐盟國家中處於領頭羊地位,在歐盟國家中己重新擁有了較強的影響力。

    3.國民素質較高。

    作為二戰法西斯戰敗國家,德國敢做敢當,敢於承認自己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並對對戰爭罪行的進行徹底反省,這種坦蕩胸襟得到世界上絕大數國家和人民的讚揚與諒解。也因為這樣,也讓世界的人民逐漸忘卻德國當年發起的侵略戰略的帶來的創傷,至少心裡不再那麼耿耿於懷。不像某些島國,至今死不承認戰爭罪行,還惡意顛倒黑白,掩耳盜鈴,篡改歷史,成為了世界人民口誅筆伐、憤怒聲討的物件。每當有島國首相祭拜靖國神社、篡改歷史的事件,世界各華人民立即奮起抗議、憤怒聲討,偽君子、邪惡、陰險等成為了某島國的代名詞。

    動盪世界格局中,德國是韜光養晦、低調行事,悄悄的發展經濟,打仗傷財的不要,拋頭露面的不要,才很少在動盪世界格局聽到德國的訊息。但我們也要提高警惕,絕對不能低估了德國在政治、經濟、外交上的現實與潛在的巨大影響力。日耳曼民族也是一個強悍的戰鬥民族,華人剽悍,軍隊官兵戰鬥素質很高,國家軍事實力也很強。當實力累積到一定程度,在歐盟國家中恢復超強影響力後,主導歐洲一體化、成為歐盟核心、重返巔峰也不是沒有可能。

  • 4 # 小貓愛旅遊

    好的,謝謝邀請。就世界格局而言由二戰後的兩極對峙到蘇聯解體後的一超多強,現在世界也在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不管是兩極對峙還是多極化 ,都是由一些大國,特別是戰勝國引導的,德國作為戰敗國,二戰後柏林被四國分佔,在國際政治上也被控制和抵制。1989年後“德國基礎條約”德國統一,在阿登納政府領導下實現了戰後的經濟騰飛。 經濟水平上升後為什麼還是很少有德國訊息? 戰後初期加入北約,受歐洲國家的影響和控制鮮有發展。統一後的德國,百廢待興,恰巧美國實行“馬歇爾計劃”也陳“歐洲復興計劃”,支援歐洲國家戰後重建,但其實質是對歐洲進行經濟控制,當時德國也在這樣的環境下默默發展。

    多極化下的德國,世界經濟排名第四位,也是多極化道路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當今的德國國內也算是穩定,眾多政黨為了自己的執政也推出很多實際政策。CDU和CSU的大聯合也為國家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近期也是受難民問題困擾,以及國內由於難民,恐怖襲擊,更多得出現在新聞中。

    總的來說,戰敗國的地位,國家定位,和發展政策可能是德國在世界格局變化中很少有訊息的原因。

  • 5 # 廣雅君觀世界

    這些年來德國在國際舞臺上顯得比較低調,除了1990年兩德統一比較令人關注外,其它時候人們感覺德國好像沒有參與什麼國際大事,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事實上德國在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都向戰區派遣了武裝力量,僅在阿富汗戰場上德軍就有至少54人身亡;同時德國應聯合國要求曾經派遣人員參加了高棉、索馬利亞、盧安達等國的維和行動。在著名的伊核問題六方談判中德國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上述國際活動中,德國的表現不但沒有美國、俄羅斯那般搶眼,甚至還不如英國、法國出風頭,這種情況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它與德國是二戰戰敗國有關,二戰結束後德國對納粹主義、軍國主義思想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清算,使得和平主義成為了國家主流社會的主體思潮。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政府如果要向海外派兵或者執行海外維和任務的話,是要受到多方面力量問責的,如果處理不當,政府是可能要倒臺的。在這種狀況下德國任何一屆政府在對外派兵問題上都要小心謹慎。其次就是德國為了給自己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就必須作出愛好和平的姿態,儘量消除曾經受到納粹侵害的國家對德國的戒心,那麼這就要求德國儘量少實施海外派兵行動,儘量不要給其它國家造成德國軍國主義復活的印象。第三個原因是現在德國的國防軍實力並不是十分強大,即使想大規模向海外派兵也力不從心。第四就是德國現在既需要發展經濟和設法縮小國內東西部差距,又要向二戰受害國支付數額不少的戰爭賠款,這財力本來就緊張,實在難以抽出更多資金來支援海外軍事行動和維和行動了,因此在處理對外關係時德國能少派兵就儘量少派兵。

    從國際政治視角看,德國與美、俄、英、法等國不同,德國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些事情美俄英法可以做德國不可以做,在目前的國際關係格局裡面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此有些事情德國不是不想把動靜搞大,是不能把動靜搞大。另外,德國雖然與美國是盟國,但美國對德國的定位是自己的一個小夥伴、是維護美國霸權的一個重要工具,如果德國在國際上有些事情搞得動靜太大,那麼美國就會懷疑德國可能挑戰自己的霸權,到時候它可能就會對德國實施各種制裁,那樣的話德國的日子可就難過了,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此德國領導人其實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在一些國際事務上德國保持低調不出風頭,其實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手段。

  • 6 # 山上青松忠忠

    這是由於柏林牆推倒後,雙方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德國遵從國際法對德國的規犯性,美國想參與德國堅持國際和平化發展經濟,同時得到世界的稱讚,特別中國在經濟,政治方面交流活躍,這給德國也是戰後的和平相處的結果。充分說明對過去的錯誤認真悔改的過程,這和日本是兩個國家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活到現在,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特別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