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先森

    其實還是戰線拉的太長,蘇聯這邊德國吃了大虧,攻打蘇聯的時候德國士兵遇到極寒天氣,凍傷凍死很多人,庫爾斯克戰役德國先進的虎式坦克,四號坦克,黑豹坦克確實很先進,但加起來也只有4000到5000輛,而蘇聯主力坦克T34-76 T34-85七七八八加起來有5萬多輛,是德國的十倍之多,後來諾曼底登陸本土又遭受盟軍打擊,所以才會戰敗。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先進的裝備和強悍計程車兵固然是強國的基礎,也是打贏戰爭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戰爭這個事物本身就是需要哲學思辨的,它往往是一個複合問題,僅憑軍事能力是無法有效解答的。

    首先需要注意一點,德國所謂的“先進裝備優勢”其實是個偽命題,整個二戰,德國並未在裝備優勢上真正形成對盟軍的代差。並且很多時候武器裝備還略遜於人,例如“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以後,德軍才發現自己的3號、4號坦克無法有效對付蘇軍T34、KV等坦克,無論是火力等級,還是裝甲水準,都差對方一個檔次。直到庫爾斯克會戰後,德國才開始將虎式等坦克推向戰場,並在後期根據元首一個人的喜好,製造了大堆既消耗資源,又坑死後勤,且產量極低的精銳戰車。

    別忘了,即便是沙漠之狐隆美爾,閃擊戰打得最好的時候也是三號、四號坦克成群的時候,等到虎豹上馬,德軍反而閃不動了。按照曼施坦因理論發展起來的步兵裝備3號突擊炮,殲敵數量反倒比裝甲兵還要輝煌些。

    即便後期德國弄出了許多“超時代”的科技,例如V1\V2飛彈、噴氣式戰鬥機、隱身轟炸機、垂直起飛戰鬥機、直升旋翼機,甚至傳說中的UFO等等,但這也只能證明德國作為老牌工業列強的技術能力,無法根本意義上支撐起德軍的裝備力量,反倒分散了國家發展的方向和科技攻關的路線,消耗了大筆資源。

    例如保時捷博士設計的虎式坦克,絲毫不考慮戰場維護性和技術實用性,一門心思的玩超前技術。搞出的電傳動坦克連試驗場都走不出去,屢屢發生爆炸事故。而且就這種沒透過軍方驗收的東西,居然能在保時捷私人干預下生產上百臺,真不知道德國的工廠是如何看待這場世界大戰的。

    V1和V2飛彈也是,這種東西太過於初級,精度和準確度又實在是問題多多,可以說完全是為了無差別轟炸而製造的東西。後期英華人摸清了V1飛彈的飛行方式後,可以很輕鬆的透過戰鬥機和高炮將其擊落,而V2飛彈除了造成平民一定程度的傷亡以及激起英華人民同仇敵愾的抗爭精神外,似乎也沒有比任何一架轟炸機航彈做得更好。

    反倒是那些非常需要武器裝備的地方得不到支撐,比如希特勒計劃的“海獅行動”,有那麼多功夫製造飛彈、保時捷虎、防毒面具鐵罐,卻沒功夫去製造登陸艇,當想到要用的時候仍然在發呆。最後居然就那麼甩鍋給戈林了,認為轟炸可以使英國屈服。這種決策本就很天真。

    總的來說,德國的陸軍裝備馬馬虎虎,大部分都是湊合用的狀態。某些強力武器,又多存在明顯的缺陷問題。能從裝甲營跑成步兵連的虎式坦克、裝甲崩得像水泥一樣的虎王坦克、身嬌肉貴的黑豹坦克都是典型。有句話說的比較激進——德國如果把造虎豹豺狼的功夫全拿來造三號突擊炮,估計早把蘇聯淹了。

    輕武器方面德軍更不佔優勢,比如經典的MG42機槍,射速過快,對彈藥的消耗考驗很大,而且極容易在激烈的戰鬥中打紅槍管,頻頻更換槍管非常耽誤作戰,因此倒是另一挺MG34更受歡迎。MG42雖然有許多劃時代的理念,但其本質就是個7.92mm的通用機槍,即便架上重槍架作為重機槍使用,其仍然無法與真正的12.7mm機關槍在射程和殺傷力上抗衡。美軍架在M4和半履帶車上的M2機槍經常掃得MG42無法抬頭。

    還有諸如毛瑟98K、MP38\40、STG44等武器,但總歸和其它兵器差不多,沒有與被人的代差,偶爾先進的,也缺乏足夠的實踐。

    反倒是德國計程車兵們充分詮釋了“主導戰爭的是人”的思想。他們拿著某些地方比敵人還略有短板的武器,攻佔了大半個歐洲,吞吃法國、將英法聯軍趕下了海,甚至差點打下蘇聯的列寧格勒。在戰鬥力上,德國士兵的表現是一流的,無論是戰術能力還是戰鬥精神,在今天都值得人們去學習。

    裝備的原因只能說德國的決策層亂七八糟的瞎指揮攪亂了生產;學者們漫無目的的研發浪費了資源。但總體上裝備還是世界一流水準,能與對手殺得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人的原因其實是無話可說的,德國士兵已經做到了最好,無愧於他們的職業。這方面唯一的問題是“徵兵動員”,德華人對戰爭的擴大化似乎總有些漫不經心,到1944年德國才真正的進入全國總動員,而這個時候還能指望沒裝備沒訓練,揣著幾個水泥做的手榴彈就上戰場的新兵蛋子做什麼?

    德華人真正失敗的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希特勒的獨裁帝國表面上看著是鋒芒畢露,猶如雄鷹展翅,但實際上是內憂外患,內部一直存在著反對希特勒的勢力,大財閥、貴族都有,只不過是潛藏起來罷了。

    在政治的執行方面,雖然處處都體現了獨裁的高效率,但高效率同樣帶來了權力的腐化以及高出錯率。對第三帝國來說尤其是後者極為突出,與希特勒的私交好,便能解決很多問題是德國上下皆知的事情。幾大工業集團也接機吃相難看的攫取利益和兼併,與相關的部門及官員互相勾搭,蛇鼠一窩。如果不是靠沒收猶太人資產以及對外擴張的掠奪,德華人的經濟能撐幾年不崩盤就不錯了。

    在大戰略上德華人也犯了很多錯誤。戰爭的初始德國其實進行的一種被壓迫後的民族自覺與反抗,但英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德華人的邪念。希特勒這些政客也樂於挑動民族熱情和愛國主義來攫取更大的權力,於是戰爭開始瘋狂的擴散。從這方面看,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被英法的態度點燃的,他們寄希望於希特勒去喂斯大林,結果斯大林卻與德國簽了個貌合神離的友好合約。

    從這個時候開始,德國的命運就已經被鎖定了,英法的綏靖並不是他們怕了德國,而是經過衰退的30年代,他們也確實打不起仗了。本以為德國見好就收,哪曉得預見希特勒這樣的狂人。

    蘇聯的加入在這個時候也被鎖定了,無論德國攻不攻蘇聯,蘇聯也會攻德國。無非就是像一戰的美國那樣摘桃子而已。斯大林屯兵百萬在邊境,倒似是個防禦陣型,實際卻連縱深都沒有構建,否則哪會讓德軍一衝就分割包圍。

    問題是美國一戰摘了桃子,二戰他們難道還會放過桃子?蘇聯、英國背後都有美國的支援,德華人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回頭之路。一開始希特勒倒是寄希望於英華人的屈服媾和,似乎還挺有自信。但英華人卻出了個犟驢一樣的丘吉爾,人家都說和談,他臭脾氣一上來打死也不談。估計元首心理其實是罵孃的。

    英國啃不下、法國不消停、蘇聯打輸了,美國跑到非洲去坑人,德國就靠著義大利、西班牙、芬蘭、波蘭這類貌合神離強掛上車的隊友,能吃到雞才怪了。根本就與武器和士兵沒有太大關係。

  • 3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德國失敗的原因有許多,早期德軍在西線作戰時的失誤,為後來作戰埋下了潛在威脅,特別是希特勒命令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停止追擊,導致在敦刻爾克的30餘萬英法聯軍從海上逃生,保留了日後盟軍在諾曼底進行大規模登陸的火種。

    其實希特勒有意放走英華人,稱那些人是有價值的人種,是我要與之媾和的人;放走英華人,也為日後和談留一條退路,德軍並不想同英華人徹底開戰,只想讓英國保持中立,但英國出了個拒絕和談,死磕到底的丘吉爾。

    帝國元帥戈林的海獅計劃,只是被臨時拼湊出來的,沒有解決掉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讓空軍和戈林失了面子,於是,就有了倉促的對英作戰的海獅計劃。

    (海獅計劃轟炸倫敦的德軍機群)

    由於戈林在戰略上的失誤,重點攻擊英國空軍基地和飛機制造廠,在英空軍即將崩潰之時,卻出於報復柏林遭受空襲,轉而空襲倫敦,致使英空軍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從而與不列顛之戰的勝利失之交臂,海獅計劃功虧於潰。

    海獅計劃,讓德空軍損失慘重,不列顛之戰絕對是戰爭的轉折,隨著德軍戰機的紛紛墜落,就已埋下了日後德軍失敗的伏筆。

    德軍始終無法跨過英吉利海峽,巴巴羅薩計劃卻已箭在弦上,德軍被迫修建了漫長的大西洋堡壘,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英軍成了一把高懸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劍,時刻威脅著德國的安全。

    (敦刻爾克英法聯軍大撤退)

    1943年7月,德軍集中了超過3000輛坦克和1850架戰機,卻沒能突破蘇軍在庫爾斯克的戰線,城堡計劃就成了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進攻。

    1943年7月10日,盟軍在西西里登陸並佔領了全島,獲得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出發基地,遠端轟炸機可以威脅整個德意志第三帝國了;隨即盟軍登陸義大利本島,義大利投降,並對德宣戰。

    由於德軍過於輕敵,低估了蘇軍有廣袤的戰略縱深,源源不斷的兵力,並數次錯估戰場形勢,同時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造成德軍兵力分散,從而導致兩頭撲空和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慘敗。

    (盟軍西西里島登陸)

    雖然德軍遭到重創,但其留下的戰略間隙卻使德軍於1943年中旬恢復了元氣,又發動了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戰役等一系列針對蘇聯的戰略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其實並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顯然將取得的戰果誇大了,於是便有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神話。

    事實上,真正使德軍最終喪失戰略主動權,而轉入全線潰退的原因,是德軍由於缺乏自信而導致的指揮失誤,義大利的情勢惡化,德軍認為必須要抽調兵力到義大利和巴爾幹半島。

    此時蘇德戰爭,陸軍元帥曼施坦因則認為德軍已到了勝利的邊緣,他手裡還有整整三十萬的戰略預備隊還沒有使用,而蘇軍卻已無軍可調,一線德軍依然擁有較強的作戰實力,佔領了一些極有戰略價值的高地,蘇軍已無力挽回即將失敗的頹勢了,甚至當時朱可夫都已準備自殺或上軍事法庭承擔責任了。

    (庫爾斯克會戰)

    但此時德軍統帥卻決定放棄,將本來能決定戰役勝負的預備隊調離到了西線,而把庫爾斯克戰役最初的全部構想和曼施坦因元帥利用超乎完美的戰術苦戰的成果,完全地丟棄了,雖然德軍放棄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的機會,但卻給予了蘇軍以極大重創。

    直到1993年,俄羅斯關於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的人員、坦克和飛機損失的官方統計資料才被公佈出來,以前,德軍的損失被蘇聯歷史學家誇大了很多倍。

    當年嚴寒幫助蘇聯人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此役德軍的錯誤最終葬送最初庫爾斯克戰役的全部構想,失利後果極其可怕,從此德國便再也沒能在東線取得戰爭主動權。

    (斯大林格勒戰役)

    當美國決定將用於中國遠征軍的地面裝備和作戰飛機緊急調往北非後,英軍馬耳他島的空軍基地重新活躍,迅速掌握了北非戰場的戰略和戰術制空權,幾乎完全切斷了軸心國地中海航線,使隆美爾元帥的非洲軍團得不到裝備和燃料的補充。

    在坐以待斃的前景威脅下,隆美爾被迫同英軍在阿拉曼一線展開決戰,喪失制空權和燃料短缺的非洲軍團在決定北非命運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戰鬥中豈有不敗之理。

    與此同時,曾馳騁在大西洋海底的德軍“狼群”潛艇也遭遇到了最嚴重的打擊,盟國的新型反潛裝備不斷列裝使得其生存猶為艱難,大西洋破交戰也於1943年5月24日暫停並宣告失敗,德海軍竟然率先崩潰。

    (德海軍潛艇“狼群”戰術)

    1943年11月3日,約德爾上將起草的關於西線作戰的第51號指令分析:東方的威脅依舊存在,但更大的危險正在西方顯露出來,英華人會再次登陸;東方幅員遼闊,充其量就是丟掉大片領土,這對德國沒有致命危險。而西方截然不同,如果敵人在我漫長的防禦線上開啟一個缺口,其後果不可忽視。

    由此可見,德軍視來自西線的威脅遠大於東線,因此漫長的大西洋壁壘上集中了德國幾乎全部的海軍力量、空軍的60%和陸軍的30%,同時美英聯軍還在北非和亞平寧半島上也至少牽制了110萬的德軍。

    (柏林戰役宣告德第三帝國滅亡)

    歷史也證明,德華人對來自西線威脅的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後來由於統帥部指揮的混亂,最終促成了盟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德軍被迫兩線作戰,失敗已不可挽回。

    盟軍的戰略轟炸,徹底摧毀了德國的工業尤其是與軍事相關的工業基礎,導致坦克、戰機產量大幅銳減,戰略轟炸為蘇軍在正面戰場的勝利提供了極為有效的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載安卓導航怎麼改開機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