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外梵音

    崇禎皇帝繼位之後面臨的國家是一個比較不容易處理的爛攤子,當時十八歲的崇禎皇帝還是很年輕,常年在宮外過著流放的生活,對這些事情沒有什麼經驗,也沒有老師來教導,更沒有向其他皇帝從小在宮中受到薰染,非常倉促的就繼承了皇位。

    崇禎皇帝上位之後趕除了閹黨,大家都叫好,但是明朝的國庫是沒有錢的,即使官員都沉冤得雪,百姓高興,但是國庫沒錢是非常頭疼的事情。軍隊是重中之重,沒有錢,士氣就低落,這也就導致了後面的幾次戰爭都沒有勝利。

    崇禎皇帝治理國家雖認真,對於天災不斷的時期,國庫沒錢,四處都像一個漏窟窿的篩子一樣,饑民遍地,政府沒錢救濟。再受到其他國家的侵擾,戰亂不斷,這時候農民起義就開始了。崇禎皇帝又不會用人,不知道怎麼用人,把能夠治理軍隊的幾個人都殺了,最後導致內憂外患,清軍入關,明朝從此亡國,成為歷史。

  • 2 # 老陳通史
    崇禎的罪己詔

    第一次是在崇禎八年,由於起義軍攻進安徽,挖了大明朝的祖墳,崇禎非常痛心,為了承認朝廷的錯誤向天下,下了第一道罪己詔!

    第二次是在崇禎十年,北方大旱崇禎求雨不得之後,又下了第二個罪己詔!

    第三次是在崇禎十五年,松山戰役明軍全軍覆沒,洪承疇被俘投降,再加上黃河決堤;崇禎第三次下罪己詔!

    第四次是在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張獻忠建立政權,再加上楚王被殺;崇禎無奈又下罪己詔!

    第五次是在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軍直逼京師,崇禎倉促之下又下罪己詔!

    第六次也是在崇禎十七年,崇禎在殺完妻兒之後,臨終遺言下了最後一個罪己詔!

    罪己詔其實是崇禎給自己一個臺階下

    崇禎之所以頻繁的下罪己詔,最重要的原因是迴天乏力,找一個理由,讓自己內心能平復下來,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個由頭而已,大明已經難以為繼了!

  • 3 # 我行異

    只能說發的好,崇禎蠶了一輩子,也知情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先不說他為人剛愎自用,猜疑成性又小氣吝嗇。單說做皇帝的最重要一點,朝廷上要搞政治平衡,就沒有做到,也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劇。

    倒不是說他不應該殺魏忠賢,而是殺完後,沒有再另立勢力對抗東林黨,以致東林黨之後獨大,得以控制朝野政權及言論。

    無論是那個朝代,那個皇帝,一定會對臣下搞分化,比如劉備,在託付阿斗給了諸葛亮後,還是另立了李嚴來平衡。就算是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也以蔣琬和費禕來平衡權力。

    我們在電視上也常看到皇帝身邊一定有一個忠臣和一個奸臣。其實這就是政治平衡,以防一方過大,會爬到自己頭上。

    崇禎時期的情況就是,政府對內要平叛,對外要對抗後金,向江南商家們收點稅吧,東林黨說:為了百姓好,我們要體諒百姓,絕不能加稅。商人算個毛百姓?

    現在後金要和談,不如和氣生財,東林黨說:我們可是上朝,絕不能和小邦和談。

    李自成要打進城了,不如去南京避一避,東林黨說:那能對反賊投降,我們要死戰到底!

    最後崇禎死了,大部分的東林黨投降了。

    東林黨之所以能處處跟皇帝唱反調,就是沒有制衡他們的勢力,以致於他們每件事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皇帝的利益來進行。所以精明的皇帝,身邊一定有一批忠臣,和一批奸臣,等兩幫人互鬥,折中的道路很大程度就是最維護皇帝利益的道路。

  • 4 # 四川達州人

    明政權當時積重難返,存在太多問題。

    一、連續旱災

    二、後金叛亂

    三、饑民暴動

    四、貪官汙吏

    五、財政崩潰

    六、官員軟抗

    七、小冰河期

    八、剛愎自用

    比如,李自成與後金兩大威脅,如果是正常的思維,不管怎麼說都得暫時妥協一方,集中力量對抗最主要敵人,當時,陳新甲受命與後金暫時和談,結果訊息提前洩露,百官聲討,崇禎就處死陳新甲來推卸責任。

    這麼的,誰家大臣還願意做事?

    果然,李自成逼近北京時,北京又恰好遭遇鼠疫橫行,士兵戰鬥力本就不強,連守城頭都已經湊不齊。

    當時,崇禎無非是三條路:

    一,與李自成和談。

    李自成自己也寫信向崇禎表示,願意受封屯戍西北,可崇禎不敢承擔招募叛軍的責任。

    二、遷都南京。

    崇禎不敢承擔放棄首都與祖陵的責任。

    三、召集吳三桂

    山海關近在咫尺,但調吳三桂防禦京城必然導致後金勢力越過山海關。當時崇禎不斷暗示甚至公開要求大臣,甚至對首輔魏藻德說,只要有什麼建議(調集山海關軍隊防禦京城),朕無有不準。

    可是,陳新甲的前車之鑑還在,大臣誰敢出頭建議——等這事過了,皇帝再來追究建議者放棄國土的責任?

    明王朝最後的三個生存機會——崇禎哪條都沒選擇,甚至連安撫軍隊的軍餉都沒有,他勸皇親國戚與大臣捐款,只收回二十萬,而李自成進城後就拷打出6000多萬兩!

    有這樣的皇帝,明朝當然會亡。

    崇禎臨死還不願承擔這些責任,說,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是亡國之臣。

    自然只能自縊煤山。

  • 5 # 慈海覺林1j2T

    崇禎非亡國之君確遭亡國之運,明朝實際早在他爺爺萬曆時期應該滅亡,到崇禎即位時國庫空虛,內帑耗盡內有高迎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以及民心渙散外有東北大部分已被女真佔領,可以說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最主要的是朱由檢個人性格問題,剛愎自用,急於求成,猜疑多忌。十年內換了三十位首輔,最後就是黨爭不斷,東林黨人再度崛起排除異己,為反對而反對。

  • 6 # 燈下螢火

    崇禎皇帝是歷史上最喜歡檢討自己,喜歡發“罪己詔”的一位皇帝。當年的漢武帝晚年發了一個“罪己詔”,當著全天下的人檢討自己的過失,可以說是開了先河,留下來好名聲。

    我們先簡單說下崇禎皇帝的十年六次罪己詔的原因。

    第一次:

    陝西農民起義,起義軍打下鳳陽(朱元璋的老家)的時候,焚燬了皇陵,撅了明朝的祖墳,崇禎當然不樂意了,於是調兵遣將鎮壓,於是拉開了全國範圍內的鎮壓。然後就有了第一次的罪己詔,大概內容就是說朝廷政策失誤以及天下局勢的動盪。

    第二次:

    北方遭遇旱災,屍體遍野,地方官員貪腐,農民起義的苗頭正在上竄,崇禎求老天爺下雨不靈之後,就開始下罪己詔。

    第三次:

    那一年面對關外對陣滿族皇太極,明軍全軍覆沒,將領洪承疇投降;開封被李自成包圍,黃河那個時候正好決堤,幾十萬百姓被淹死;皇太極率領的清軍又劫走山東三十萬的青壯年,三十萬!面對這種局勢,崇禎皇帝又一次釋出罪己詔。

    第四次:

    京城瘟疫蔓延,李自成和張獻忠先後建立各自的政權,楚王被殺,左良玉叛變,悲憤交加的崇禎釋出第四個罪己詔。

    第五次: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帝倉促發布罪己詔。

    第六次:

    跟第五次是同一年,明知無力迴天的崇禎帝舉行了最後一次家宴,殺了自己的子女和妻兒後,自盡留下自己的最後一個罪己詔。

    我們首先得承認崇禎帝是一位勤勉的君主,繼承皇位的時候,明朝已經被前幾位皇帝帶上了不歸路,崇禎極力挽救,但都無力迴天。六次下發罪己詔,以圖緩解天怒人怨的局面,想挽回人心,但終不能隨願。旱災、水災、瘟疫一個一個的出現,天要亡明啊真的是。再加上各地的暴動,以及崇禎多疑的性格,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7 # 追記歷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用這句老話來形容崇禎帝的尷尬境地再恰當不過了,我個人對明朝的一些基本管理制度還算認可,這只是我自己的一點感覺,大家觀點不同的話還請雅正。比如明朝內閣制雛形的實行,還有大部分制度或國策都比較完善,只是後期在執行上給玩爛了,以至於明朝後期的朝政越來越混亂,地方官員不作為、亂作為、貪腐情況比比皆是。

    崇禎帝總體來說是一個想幹事,而且其本人也為大明江山付出了很多心血,怪就怪他接手的時機不對。崇禎帝前幾任皇帝大多都不幹正經事,要麼體弱多病早早暴斃,要麼貪圖女色玩壞了自己身體,還有些專注自身特長鑽研木匠技術,甚至沉迷道教不能自拔都不是稀罕事。比如響噹噹的萬曆帝和嘉靖帝都有二三十年不上朝的記錄,向這樣不務正業不理朝政的皇帝,大明江山能有什麼好的發展?

    由於前幾任個別皇帝經營管理不善,以至於崇禎帝接手時的大明王朝眾多內外矛盾暗流湧動,加上他還在一些重要決定上犯下重大錯誤,比如疑心作怪斬殺袁崇煥,袁崇煥的死直接加快了明朝滅亡的腳步。崇禎帝多次發罪己詔,可能是他內心的真情流露,但這種類似於檢討的多次罪己又有什麼用呢?帝王罪己詔的意義一是放下身段擺正姿態,二是起到籠絡人心打雞血的作用,三就是發洩心中內疚和自責等。可大明王朝那時候不是缺這些不痛不癢的罪己詔,不是說這種形式上的自我檢討就能扭轉乾坤了。

    崇禎帝是個認真有責任心的皇帝,但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已經積重難返,可能崇禎帝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是歷史發展不是一個人可以改變的。加上崇禎帝最後執政的時期老天爺也不幫他,連年的惡劣極端天氣和可怕的瘟疫爆發,這些外界不可抗因素讓社會環境更加不穩定。天時地利人和崇禎帝一樣也佔不住,這種被動的情況下明朝不滅亡都難,也許有時候大廈倒是一種歷史趨勢,並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所能阻擋的。

  • 8 # 焱森淼2

    崇禎不懂,他以為明朝可以支撐下去,至少不會崩潰得這麼快。他畏畏縮縮,顧此失彼,最後在猶豫不決中錯過了最後的機會。國事糜爛,許多肉眼可見的弊端,已經容不得慢慢改革了。此刻,唯有破釜沉舟,捨命一搏,才能挽狂瀾於既倒。崇禎大概沒讀過《三國演義》,魯肅勸孫權“諸公皆可降曹,唯將軍不可”,家天下,天下是你皇帝一言而決。李自成打來,滿清打來,大臣可投降,民眾換個物件納糧,唯獨皇帝是必死無疑的。這時,真是舉世皆敵,居然相信一群各懷鬼胎的時刻準備投降的讀書人,那真是嫌自己死得不夠快。亂世,第一要抓緊軍隊。崇禎呢,居然腦袋吃了屎一般,怕大臣不滿,卻不畏懼軍隊造反!有精銳3萬,不至於亡國;有精銳10萬,可畫地而治;有精銳20萬,可從容討逆。明朝,怎樣的天怒人怨才能讓所有人都將它放棄,放棄如此徹底。危急存亡之刻,京城籌集軍餉居然只有區區20萬兩。這簡直就是在說笑!在最後兩隻忠義的部隊,四川白杆軍和浙江戚家軍陷入孤立無援以致於全軍覆沒之後,估計人人都恨不得明朝立刻滅亡!以明朝的國力,薩爾滸之戰,損失區區10數萬人,就再無力反擊。明朝初年遠征漠北,永樂帝全軍覆沒近20萬人,也能立即組織50萬人反擊。何如?明朝已爛透,愚民200年,人民麻木,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累了,這家天下的遊戲!皇帝輪流做,草民納糧罷了!

  • 9 # 使用者4684103484

    國家已經走到這一步,就是他老祖宗朱元璋來,也是窮途末路了。在內自然災害頻發,農民沒活路,農民沒活路,就造反,造反就鎮壓。鎮壓又不徹底,李自成幾次三番,捲土重來。主要是將軍們出工不出力,其實就是在“養寇”,他們已經很懂“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而流民遍地,這就是農民起義軍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所以對於起義軍,一般採取招安的手法,農民有活路,誰冒殺頭的危險造反。但問題是,起義軍投降了,就要安撫,就要發救災款。當救災款層層盤剝下來,已經所剩無幾了。同時,他還要勒索起義軍頭目,所以起義軍總是招而復叛,而剿匪又不徹底。自然災害,造反,剿匪,招安,投降,敲詐勒索,沒活路,造反......一種惡性迴圈就無休止的進行著。

    在外,後金崛起,虎視眈眈。皇太極帶著八旗軍繞過山海關圍了北京城,同時用反間計,害死了袁崇煥,遼東從此完全處於守勢。

    從崇禎自身來看,他足夠努力,勤政愛民,但又剛愎自用,疑心很重。官員貪汙腐敗,離心離德,自私自利,黨爭不斷。任何的改革都行不通。

    明朝末年的皇室已經非常龐大,國家有限的財富都跟不上老朱家的生殖能力。當時洛陽的福王朱常洵,驕奢淫逸,土地極多。另一邊餓殍遍地,也不救濟,為富不仁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崇禎接受這樣一個爛攤子,當他殺了魏忠賢,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才發現步步艱難。國家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

    時勢造英雄,崇禎如果在明朝中期可能還是個有為之君,但現在敗局已定,回天乏術。他也逃不過歷史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女滿月請柬怎麼寫?有何範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