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宴
-
2 # 待我施為地煞變
沒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後世但凡能佈局天下的政治家,看項羽分封諸侯,就跟看項羽吃飯睡覺一樣,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很多人都認為,項羽是純粹腦袋被驢踢了,或者思想太古董了,或者有著令人尊重的貴族精神,才想著分封。其實,當年項羽不分封,他又有什麼辦法呢?
反秦十八路諸侯,各個要刀有刀,要地有地,要槍有槍,要人有人,要錢有錢。你不分封人家,人家就乖乖把這些資本交給你了?英布知道吧,就算分封了,人家不滿意,照樣反你。
當然了,項羽也沒有閒著,當上霸王后不久,就找各種藉口,對他分封的諸侯開始削藩了。不斷侵佔他們的土地,能直轄的直轄,不能直轄的把不聽話的諸侯,換成聽話的諸侯。
劉邦不也是這樣嗎?把跟他作對的陳餘、項羽等滅了,封上韓信、英布這些跟他一心的異姓諸侯。然後慢慢地把異姓諸侯,換成同姓諸侯。終其一生,也存在十餘個諸侯國,不然後世哪來的七國之亂?
劉邦、劉恆這樣做,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與交通條件的限制,中央政府根本做不到對全國各地垂直管轄。諸侯國一份訊息傳到長安,黃花菜都涼了,派一次兵征討把幾年的財政都吃窮了,那時地裡像樣的鐵農具都很稀罕,糧食也實在不夠養那麼多直轄官僚的。只能把一些遙遠的地方,分封給諸侯,代替中央管轄。同時中央佔據肥沃的關中這個形勝之地,居重馭輕,震懾諸侯。並且,一些戰略要地,比如韓魏之間,是決不分封的,以保證天下有變,中央能及時遏住諸侯的咽喉。
項羽做的跟劉邦做的,有什麼區別嗎?要說有,也只是劉邦削藩成功了,而項羽死在了削藩的路上。
在大勢面前人都很渺小,以當時的形勢,項羽只要腦袋沒被驢踢了,只能先承認各個諸侯的合法地位,也就是分封諸侯。後世的政治家實在不會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
3 # 埽坻焚香
項羽代表的是六國貴族利益集團,讓天下還原到割據時代是集團利益需求。他分的級別高的諸侯王基本全是垃圾,有出身和民望卻沒有統御的本事。蛋糕就那麼大,大頭都讓這些遺族佔了,英布,彭越等實權諸侯肯定不樂意啊!項羽千古無二,但是分封制導致,加上定都彭城確實是他做錯了。
-
4 # 觀察哨
項羽分封諸侯,除了在表面上看,似乎照顧到了各方面的利益,卻埋下自己覆滅的種子。可以說,此次分封,項羽一下子把“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基本法寶全部丟了。
首先,看“天時”。可以說,項羽的此次分封絕對稱得上是“逆天而為”的行徑。要知道,自從戰國開始,大一統和中央集權制,就成為當時中國不可逆轉的兩大潮流。所以,項羽想要回到所謂分封制,而且還要自己的去當一個“霸主”。這種違背歷史發展的行徑,必然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壓的粉碎。‘
’
其次,看地利。在當時的中國,關中平原不僅易守難攻,而且在鄭國渠的滋潤型,關中可謂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所以,佔據關中地區,將會對於維繫項羽的統治有著極大的好處。但是,項羽自認天線無人敢違揹他的意願,而且還像一個孩子般的“衣錦還鄉”,回到了彭城。結果自己沒有佔據關中也就罷了,反而將關中地區交給了三名秦軍降將。要知道,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坑殺秦國降兵降將,已經讓秦人對這三人極度不滿,如今讓他們當秦人的王,怎麼會讓秦人安心呢?所以,在失去地利的同時,也在失去人和。
最後,再來看看“人和”。這個人和方面,項羽首先是其內部不和。項羽就先後趕跑了陳平,放走了韓信,同時也對鍾離昧等大將有猜測,最為信任的是有勇無謀的龍且具。除了內部失和之外,項羽與其他諸侯的關係也很不好。比如,在齊地佔據地盤最大的人沒有被封王,反而是一個無名之輩,就因為和項羽一同打到了咸陽,就被加封為王。同樣,這種情況在趙地也出現了。結果齊地的實力派,田橫兄弟殺掉了項羽封的王,趙地的陳餘則趕跑了張耳。最後,項羽為了維持自己的“霸權”開始對齊國進行征伐。結果,這又出現了最嚴重失去人心的舉動。由於項羽生性殘暴,所以在對齊地方的作戰中,對於百姓舉起了屠刀,結果完全失去了齊地百姓的信賴。
所以,由此三點看,項羽的所謂分封,是完全失敗的。
-
5 # 君山話史
項羽分封諸侯,直接影響就是導致以楚/漢兩大集團為主的內戰,間接影響是復興分封諸侯制失敗,從此中央集權制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
下面我概略說說這兩大影響。
第一,項羽分封諸侯,直接導致全面內戰。
項羽是出色的戰將,玩政治的水平卻不行。分封諸侯本來是件嚴肅的事情,卻給項羽搞得像一場鬧劇,結果就是導致新一輪的內戰。
1、分封十八個諸侯,卻沒有一箇中央政府
秦滅亡後,項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主持分封諸侯的事宜。他一口氣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漢王劉邦。
秦的郡縣制被廢除了,諸侯制恢復了。然而,項羽搞的諸侯制是“四不像”,夏商周的諸侯制都有個“天子”,有個中央政府,而項羽分封諸侯,卻沒有一箇中央政府。他自稱“西楚霸王”,這並不是國家元首,不是天子,不是中央政府,而只是最強大的諸侯而已。
十八個諸侯國,加上項羽的“西楚”,一時間,中國大地之上,冒出十九個獨立國家,竟然沒有一箇中央。項羽這個政治智商,實在令人捉急啊。項羽掛著“霸王”的頭銜,只是以武力威懾各諸侯,實際上並不具備對各諸侯國的統治權。
2、分封諸侯隨心所欲,標準混亂不堪
項羽分封諸侯,堪稱亂七八糟,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完全憑自己的好惡。
違背約定,把關中封給三個秦國降將
在所有受封的義軍領袖中,劉邦在反秦戰爭中的功績僅次於項羽。當初楚懷王諸將有約,誰先佔領關中,誰就稱王。劉邦率先攻入咸陽,理應在關中封王。關中是秦國發跡的根本,有地理上的天然優勢,這是劉邦拼了老命才奪得的,最後項羽卻封給三個秦國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
這個結果令人震驚。劉邦浴血奮戰時,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人在幹什麼呢?充當暴秦的打手,正在鎮壓起義軍呢!三個反動派只是到了走投無路時,才無奈向項羽投降,沒有清算罪行就算不錯了,怎麼還封為諸侯王呢?本來應該關中封王的劉邦,卻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偏遠的巴、蜀及漢中。
顯然,項羽有自己的打算。章邯驍勇善戰,項羽要利用他來對付劉邦。有章邯等人據守關中,便可以遏制劉邦挺進中原,這是項羽的如意算盤。項羽這種做法,無疑是埋下楚漢戰爭的導火索。
削奪六諸侯王的地盤,封給其手下大將,刻意製造矛盾
在反秦戰爭期間,為了增強凝聚力與號召力,被秦所滅的六國先後復國,其國王分別楚懷王、趙王趙歇、魏王魏豹、燕王韓廣、韓王韓成、齊王田市。
楚懷王被項羽趕到江南,架空了,楚國的地盤歸項羽所有;魏國的地盤被項羽獨佔,魏豹改封西魏王;趙國的地盤封給趙國宰相張耳,趙歇被趕到代國;齊國的地盤封給齊國將領田都,田市被趕到膠東;燕國的地盤封給燕國將領臧荼,韓廣被趕到遼東。
六個復國的諸侯王,地盤都被手下的大將霸佔,國王被趕到偏遠的地方。為什麼項羽要搞這套把戲呢?在他看來,現在是新權貴代替舊權貴,就象自己趕跑楚懷王一樣,他覺得把這些舊諸侯王趕跑了,意味著新權貴掌權時代的到來。
然而,這種刻意製造出來的矛盾,加劇了政治上的不穩定因素。
在反秦戰爭中立下大功的田榮、彭越、陳餘等,未受封為王
反動派章邯、司馬欣、董翳都封王,而在反秦戰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義軍首領田榮、陳餘、彭越等人,卻沒有封王。
在反秦戰爭中,田榮名為齊國宰相,實際上是齊國反秦武裝的真正領袖。他曾經拒絕與項羽合作,因而秦滅亡後,項羽給他小鞋穿。齊國被一分為三,封了三個王: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田都、田安原本是田榮的手下,現在居然成諸侯王,而田榮卻兩手空空。這種結果,顯然是田榮無法接受的。
與陳餘功勞相當的張耳封常山王,但陳餘卻未封王,這又是項羽無原則、無標準的體現。至於彭越,他是個實力派軍閥,手上有一支能征善戰的武裝,卻被項羽嚴重忽視。
由此可見,項羽分封諸王,不是考量其功績,而是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對異已分子採取打擊排斥手段。後來田榮成為反項戰爭的急先鋒,彭越成為項羽最危險的敵人之一,這就是因果。
3、分封諸侯的結果,直接導致戰爭
分封諸侯剛結束,內戰就隨之而起。
點然內戰導火索的,自然是最憤怒的田榮。項羽在齊地封了三個諸侯王,想架空田榮。然而,槍桿子裡出政權。田榮要讓項羽瞧瞧,在三齊之地,是老子說了算的。他先把田市抓起來殺死,又發兵攻打田都與田安,趕跑田都,殺死田安,自立為齊王。老子何需你來封王呢?
對項羽最不滿的人,當然還有未受封的彭越、陳餘。彭越有一萬多精兵,是一支獨立武裝。田榮乘機封彭越為將軍,讓他率領軍隊進攻西楚。陳餘也跑來找田榮,自告奮勇帶一支軍隊攻打張耳的常山國。於是乎,內戰之火熊熊燃燒了。
對項羽不滿的人,當然還有劉邦。他乘田榮在東方起事之機,以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出兵平定三秦,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關中之地。到這個時候,諸侯的政治版圖被改寫,項羽為自己的政治幼稚,最終付出巨大的代價。
第二,項羽分封諸侯的失敗,是諸侯制沒落的標誌
項羽分封諸侯,可以說是諸侯制的迴光返照。
在此之前,秦始皇推出嶄新的郡縣制,結果才十幾年時間,秦國就滅亡了。秦國的滅亡,證明郡縣制存在重大的缺陷,郡縣制本質是高度中央集權制,當權力都集中在中央時,沒有外在的制衡力量,就容易催生暴政與獨裁。只要出現一個殘暴的政府,國家就會陷入危險與混亂之中。秦朝的迅速覆滅,就證明這點。
項羽試圖回到諸侯制的老路,結果比秦始皇更慘,不到四年就完蛋了。這一事件對後世的歷史產生重大的影響,此後,沒有一個帝王敢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諸侯制,因為項羽的覆亡就是前車之鑑。
其實,我認為諸侯制雖然存在很多缺點,但並非一無是處。項羽分封諸侯的失敗,並不完全是諸侯制本身的問題。後世史家一直強調諸侯制會導致諸侯間的混戰,並以春秋戰國五百年混戰為證據。不過,以我的看法,我並不覺得春秋戰國比後世王朝混亂。春秋戰國的戰爭雖然頻繁,破壞力卻遠遠比不上後世歷朝歷代都避不開的農民起義。像長平之戰大規模屠殺戰俘在春秋戰國只是特例,而大規模屠殺平民之事件,幾乎沒有。
諸侯制的優點,我在其他文章裡談過,這裡不細說,單提一點:諸侯制不容易出現暴政,中央與諸侯,諸侯與諸侯之間存在權力制衡,特別是獨裁君主制下的全國性暴政,出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可惜的是,項羽的政治水平只有小學生的程度。立諸侯而不設中央,分封諸侯而沒有標準,沒有原則,遂導致國家再陷入戰亂並最終戰敗身亡。
如果說項羽分封諸侯對後世有積極的影響,那就是給劉邦提供了一個失敗案例。劉邦在制度選擇上,充分吸取秦朝與項羽的失敗經驗,最終發展出較為保守,同時也較為安全的郡縣-諸侯並行制度,以郡縣制為主體,以諸侯製為補充。這個制度最終使得大漢帝國存活了四百年,從這點看,劉邦的政治智慧比項羽要高多了。
回覆列表
項羽分封諸侯,對後世以正面影響為主。
秦國的崩潰,除了法家苛暴之制和秦二世的昏聵之外,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秦國強制消滅六國文化,命令關東六國故地只能服從秦的制度和文化,而關東六國的居民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文化。
所以項羽的分封是順應民心的,大家希望按自身傳統的方式治國,這並不是什麼開歷史的倒車。當然,項羽分封的時候有私心,運用分封來培植私人勢力,給服從自己的將軍封王,分割其君主原來的土地,這樣造成了天下紛爭,這是負面影響,但這是項羽有意的而不是慮不及此。
劉邦建立漢朝後,其實繼承了項羽的制度。在齊楚燕趙等不適應秦制的地區實行分封制度,只不過最後把分封的異姓王幹掉,換上劉姓王而已,在已經習慣了秦制的秦魏韓三弟則實行郡縣制度,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度很好的維繫了社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