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興海亭

    國家興亡除了其必然性,都有偶然性。古代人沒有辦法解釋,弄出許多迷信故事。從科學的角度看問題,隋朝滅亡其實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因為當時朝野上下,都在思變,瓦崗寨李密造反,出來七十二煙塵,朝廷內部,李淵、宇文成都這些近親寵臣都造他的反,說明不能用偶然性解釋。而楊廣多次徵高麗,又修運河,天怒人怨。

  • 2 # 心周心長客91

    隋朝強大,小編不否認,人口上隋朝,隋初400萬餘戶,二千多萬人口,隋鼎盛時期,900餘萬戶,人口超過5000萬之多,後世稱為開元盛世的唐頂峰期也就910餘萬戶,人口5200多萬,所以說人口上和唐無區別,隋從初期到巔峰也就二十多年,但是唐從初期到鼎盛期歷經百餘年人口才達到鼎盛時期。

    政治上,隋朝開始政治改革,實行三省六部,科舉制度開始萌生。農業上在1969年,在洛陽出土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民族上,降服突厥,征服林邑,馴服契丹,收復琉球,震服伊吾,攻吐谷渾。外交上,隋朝時期,609年,隋煬帝西巡張掖,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朝見隋帝,出現了萬國來朝的恢弘局面。

    唐朝在歷史一直稱為盛唐,和隋朝對比,隋朝統治時期和唐朝不相上下,有些地方不如唐朝,如國土面積了,但是唐朝有些也不如隋朝,如人口,糧食儲備,等。

    隋朝歷史也就不到四十年,但他卻結束了東晉以來幾百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國實現了久違的統一,讓漢人入主中原,為漢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隋朝萌發了科舉制度,使國家的選材範圍更加廣泛。開通了大運河,使南北交通變得便利。隋朝雖短,但是唐初的強盛也來源於隋朝打下的基礎。隋朝滅亡與隋二世,隋煬帝的橫徵暴斂,急於求成,三次遠征高麗,耗盡國力,勞民傷財,不惜民力,短期內修建大運河,這僅僅是其暴斂,小編認為不乏與隋強大有關,如果隋煬帝時期,吃不飽,人口少,國家實力弱,還有時間去降突厥,徵臨邑,馴服突厥,打吐谷渾,三次遠征高麗。隋朝滅亡小編認為,其強大有一定的原因,但主要還是楊堅楊廣父子倆行為過於極端,操之急,不體恤民力,如果隋煬帝做的事情,徐徐而至,可能就是不一樣的歷史了。

  • 3 # 歷史倪說

    隋之亡,亡於過分使用民力,以至於到了枯竭的地步。這一點與秦有些相似,他們都在進行著重大的國家工程。隋的國家工程比如:三徵高麗、開鑿大運河、修建馳道(為了巡視,或者征服突厥的方便)、征服諸夷等等。老百姓忍無可忍,只能群起而聚之。面對各地暴怒的起義割據,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隋煬帝楊廣,還繼續他的江都巡遊,而不是研究安定國家之策。無論是為君,還是為民都是不太負責任的表現。

    另外,後來的大唐李氏之類的功臣,雖然向隋稱臣,但是人家在前朝也是與他們楊家同朝為臣的,僅僅是迫於形勢權且認之為主。隨著形勢的發展,有的功臣之後就不大樂意臣服於他們了。楊玄感起兵就是一個比較好的證明。

    按照王夫之先生的說法就是:“隋之得天下也逆,而楊廣之逆彌甚。”

    隋文帝楊堅發跡於篡奪他人政權,所以他容易聽信讒言。這就給後世留下了惡例。所以在他的骨子裡就埋下了敏感、猜忌的種子。在他的眼裡人人都有可能是他的敵人,他不相信任何人。他易於發怒,有時在狂怒以後又深自懊悔。這顯然與他個人的自危感有關,到了晚年,追求最高權勢竟然到了變態地步。

    他酷愛工作,並把大量文牘從議政殿帶回住處審批。他有強迫症似的要求他的官僚機構、官員按照他的意願不折不扣地執行。最後的結果就是,各級官吏執行的不滿意,他就經常干預各級政府的各方面事務,尤其是司法事務,以至於破壞了自己建立的管理體制,自己立下的制度。擅用權力以至於到了苛刻的地步,國家司法遭到破壞,用法“不復依準科律”,頒佈諸如“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死”之類的苛刻刑法,百姓惶恐。

    從他的工作作風和從他對法律、對儒生和官員的總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受了法家傳統和當時常見的個人對佛教的信仰兩者兼而有之的強烈影響。”

    在中國的帝王中,隋煬帝應該不是最壞的,也不應該是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的。他有才能,也比較適合鞏固隋文帝開創的大隋基業,所以從他開始執政就迫不及待地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至於沒有安排好節奏。

    接下里的結果就是我們知道的那一個局面了。

  • 4 # 真誠地看著你

    隋朝亡於內部鬥爭。主要是中央皇權與地方豪強士族之間的爭權奪利。

    無論是開運河、修馳道、興建大倉、征伐高麗,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士族階層藉機層層盤剝,中飽私囊才是導致天下民不聊生的根源。

    帝王一個人再怎麼奢侈無度也不可能導致天下大亂,只有整個統治階層都腐爛不堪才會招致天下群體而攻。而這個鍋往往是由帝王來背,誰叫他是一把手,而且死人是不會為自己辯解的呢。

    而隋末的戰亂打破了舊有計程車族利益階層,新的帝王和士族集團在重建問題上利益一致,這就是大唐盛世的基礎。

    秦是漢強盛的基礎(前車之鑑),隋是唐強盛的基礎(歷史為鏡),民國是共和國強盛的基礎(不忘國恥)。

  • 5 # 么么龍

    隋朝最強大未必,不過根據資料顯示,隋朝鼎盛時期的國力超過唐朝,這一點倒是有幾分可信。

    隋朝滅亡,的確是有些可惜。

    一來,隋文帝楊堅乃一代雄主,以後戚身份掌握北周政權,之後勵精圖治,滅南陳,將分裂了數百年的中華大地再度統一起來。

    二來,隋朝政權存在時間較短,不過匆匆數十載,與秦朝一樣,都是二世而亡,而且很快就興起了新的政權,並且開創偉大時代。

    隋朝最可惜的地方在於隋煬帝。

    老實說,隋煬帝的確不是什麼聖賢之君,但也絕非庸君昏君。一條大運河,冠絕古今,仍是連通南北的重要途徑。創立科舉,一舉奠定一千多年選官之策。可以說隋煬帝才華橫溢,機敏過人。

    史書對他的評價,過於苛刻,幾乎把他塑造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昏庸之人。

    當然,他自身的缺點也很明顯。剛愎自用,志向遠大卻操之過急。做事講究效率卻忽略了發展規律。

    隋亡非天註定,而是人為之過。題目說隋朝因強大而亡,這一點倒也是有幾分道理。

    要知道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國力損耗巨大,以至於連農民起義都無力鎮壓。而地方勢力趁勢崛起,如李淵父子,王世充,李密,竇建德等人。哪一個不是雄聚一方,數萬兵力,硬生生打得大隋滅亡。

  • 6 # rookie到家

    隋朝的強大我認為只是相對而言的。從朝代交替的角度來說。中國一直追求的是大一統的王朝,從東漢末年開始軍閥割據開始,經歷了三國爭霸,兩晉的混亂,南北朝的對立,各種小朝代的朝夕更替,實際上將近四百年時間中原地區都沒有過真正的統一穩定。常年的戰亂,耕地荒蕪,北方民族蠢蠢欲動, 整體國力一定是弱於統一的國家,所以說隋朝的國力強盛只是相對的。

    另一方面,隋朝卻是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在政治上,開創中央管制三省六部制度。開創了科舉制度,完善選官制度,並沿用了一千多年。開鑿大運河,溝通南北,加快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在全國範圍內建糧倉,糧食豐足,一直可以用到唐朝初年。這些成績是不能狗抹殺的。

  • 7 # 史書上冬眠的蛇

    要說隋朝是郡縣制度下最強大的王朝,是可以肯定的,要說她以強亡,我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說法,隋還強不到那種地步。

    隋朝是自五胡亂華以來首次統一了全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三百年的分裂,可謂強盛一時。她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出身士族大家,是一個有堅定治國信念的有為之君,在他統治下,國家獲得統一和強盛,歷史上稱之為開皇盛世。很多人舉出很多人口,土地和經濟資料與唐王朝進行對比,得出隋代更為強盛的結論,這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比較是片面的,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隋和唐雖然有傳承,但是執行的是兩套截然相反的經濟措施,這裡面的很多東西一比較就可知曉。

    唐建立在隋亡之後,徹底吸收了隋滅亡的教訓,建立了一種與隋相反的經濟制度,我們稱之為租庸調製。很多人說隋唐都是北魏的均田制,經濟上怎麼會有不同?那我只能告訴你,隋的治國理念是藏富於國,而唐是藏富於民。我們簡單說下租庸調製就知道她與隋的不同,租是地租,民有地而有地租,庸是力役,家有丁而有庸,調是絲織品或布匹,家有妻而有調。唐代經濟的立意在於民眾基礎上,以人為核心,強調經濟為民,不限制民過富,而限制民過窮,從唐初經濟的立意你就可以看出隋代經濟雖然強大而失敗的原因之一,富在國而不在民!

    很多人看隋唐演義之類的書籍的時候,都會發現,隋代有很多官倉,裡面的糧食不誇張的說,只要糧食不壞,吃一百年也都富裕,那時候的義軍一弄幾十萬上百萬人,但是隻要攻破一座隋代官倉就可以安枕無憂,不用為糧食擔心了。

    從這些側面,不必深究隋代的經濟,她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她的強是國強,而民不強,可以說老百姓的生活還是相當的辛苦,至少要比唐代辛苦的多,尤其是隋煬帝楊廣繼位後,這種辛苦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位,遂導致了隋亡的序幕。

    國家強是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平西域,建運河,對外征討等等,但也不是可以隨意任性,想怎麼都行,楊廣最大的問題,就是想把應該一百年辦完的事在十年全辦了,還得辦的最好,濫用民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使得局面不可收拾。雖然你國家有錢有糧,可以完成國家任務,但是老百姓沒有啊,修運河你還能給個勞務費,甚至只用徭役,但是打高句麗,那純粹就是濫用民力了,一次就達百萬人之上,你要知道老百姓並不富裕,而國家的錢糧都用在國事上,並沒有給民力以補充,這樣大的調動,不用多了,兩次,就足以亡國了,而楊廣視若無睹,他把他老子好不容易攢那點家當全都敗光了,整個士族集團也就拋棄了他,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怨不得任何人。

    所以隋代是藏富於國的強盛朝代,超過任何一個郡縣制王朝,但是他的百姓並不富裕,最後絕對是亡於民力耗盡,並非以強亡國,她的強有她的特點,絕非一般王朝能比。

  • 8 # 野望史今

    隋朝並不能說是歷史最強大的王朝,作為開創了科舉、三省六部制的王朝,隋朝的這些舉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是意圖顛覆兩晉南北朝計程車族社會,從開啟改革時,隋朝就留下結構性矛盾,導致隋朝社會如鋼絲繩上的大象,看似威風八面,但是實際隨時都有顛覆的可能。

    提到隋朝的建立,就不得不提關隴貴族集團。這些發源於北魏代北軍事貴族,在西魏形成了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其中八柱國裡有唐高祖李淵、隋末民變領袖之一李密的先祖和楊堅的岳父,十二位大將軍裡有楊堅的先祖。

    北魏分裂成東西兩魏,隨後又代之以周和齊,楊堅篡位奪周之政權,滅齊後統一北方,這是北魏到隋的歷史。從中可以看出,在北魏滅亡到隋朝建立,天下執牛耳者,就是關隴貴族集團。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隋朝存在著五姓七家為代表的世家,這些大家族多是從漢朝時期開始發跡,歷任兩晉南北朝,多身居高官,在廟堂和地方有很強的勢力。甚至自認為比皇族高貴,比如唐朝皇族還得攀龍附鳳到隴西李氏一族。

    所以,隋朝自建立之初就是一個貴族社會很濃的王朝,這些貴族勢力和皇族楊氏一脈,總體上是合作關係,簡單的來說,只可同富貴不可同患難。楊廣若干的好,不損害貴族利益,那麼貴族就會和他們合作,反之就會拋棄皇族楊氏。

    但是這三者的破壞程度是遠遠不如漢武帝征討匈奴的,史載武帝伐匈奴,天下戶口三去其二,但是漢武帝后期並沒有出現政權顛覆的情況,隋煬帝楊廣為何就成亡國之君了?原因有以下:

    一、前文中說過,隋朝是科舉制的建立時期,這一政策是為了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不受門第的影響,實行科舉制,其實表明了皇帝是不信任貴族社會下的人才選拔制度。雖然隋朝的科舉只並不完善,但是假以時日,科舉制將會是打壓貴族社會的利器。

    二、貴族子弟的自保和投機。貴族社會的貴族老爺們,家大業大,是可同富貴不可同患難,隋煬帝的所做所為確實在社會上引發了種種矛盾,貴族無論求自保還是投機取得更大利益,都會選擇參與民變,至少會在民變中保持中立。

    所以隋朝的唐國公李淵,蒲山郡公之子李密,弘農世家楊氏子弟、隋朝司徒楊素之子楊玄感,涼州貴族李軌,巴陵貴族蕭統,朔方貴族梁師都等均起兵反隋,而隋末民變裡真正以農民為主的只有瓦崗軍、竇建德、杜伏威等數人。

    認為隋朝是最強大的王朝,是沒有看清楚有孃胎的毛病,所以隋朝看似強大,只是大象走鋼絲繩,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大象就得掉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望天門山山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