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獨的人209381559
-
2 # 分享如何選搭背景牆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交好,秦國地處晉國西南方向,處處受晉國打壓,無論人力國立秦國在當時是無法與晉國媲美的。三分晉國實則上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力量,一個大國家的力量比三個小國更有稱霸力,而且韓,趙,魏三國也不一定和睦相處,往往會依靠西部的秦國,這無疑給秦國一個發展的機會,修養生息,暗暗強大。晉國時,秦國東進路口被晉國牢牢緊握,使得秦國發展緩慢,而三家分晉就好像蘇聯解體,然後美國得利。
-
3 # 很爆燥很牛皮
三家分晉,從春秋時期來說,對於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對於秦穆公的霸王地位,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為什麼呢?因為有晉的存在。秦穆公幫助晉文公回國登基,將女兒嫁給晉文公結秦晉之好,但是始終沒有辦法東進中原,偌大的晉國死死地堵住了秦國東進稱霸的腳步。晉文公去世後,秦晉之間一連進行了幾次戰役,崤之戰,彭衙之戰,都以秦國大敗而告終。不過東邊不亮西邊亮,秦國接連消滅了西戎12國,為後續的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史記》將秦穆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實則是有地域限制了,秦國可能算得上是西戎霸主,但是在中原,還算不上是真正的霸主。
三家分晉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了將近百年的過程,雖然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晉國,但是初期三家之間還是形成了較為和諧的軍事聯盟。初期魏國實行了軍事改革,戰國初期魏國實力強大,橫掃周邊各國。後來魏國因支援趙國公子朝的叛亂,而導致趙魏聯盟破裂,魏國逐步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到了戰國後期,魏韓兩國相較於秦國真的是差的太遠了,如此各個擊破,三家分晉對秦國來說,確實是撿了大便宜了。
歷史的發展存在偶然,也有必然性。如果沒有晉國,可能春秋時期,秦國就已經東出函谷關,稱霸中原了。隨著商鞅變法,秦國國力逐漸強大並超越關東六國,長平之戰,王翦滅楚,拼的就是國力,後來的秦國完全是靠國力碾壓了關東六國,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了。但如果沒有三家分晉,秦國能不能統一全國呢?這完全就看秦晉的造化了。
-
4 # 北疆刀客
因為晉國的存在堵住了秦國東出的路口,晉文公上臺後意識到宗族勢力對君王主權存在的不穩定性,開始對宗族勢力狠狠打壓,後來眾所周知,形成了晉國六家客卿,即:智氏、中行氏、範氏、魏氏、趙氏、韓氏,魏趙韓分別將三家滅掉,形成三晉。再後來哥三個一商量,咱們分家吧,於是三家就把統一的晉國給分裂了,在三家分晉初期,魏文侯在戰略上是講求三晉一體,即:韓趙魏三國為一個整體,向西限制秦國東出,向南打壓楚國做大,向東壓制齊國圖強。縱使秦穆公雄心勃勃也始終被魏國堵在函谷關以西東出不得。而且在戰略眼光方面,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變法圖強,使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後來魏文侯薨,魏武侯繼位,雖還是使秦國東出不得,但由於連年征戰使得魏國民生凋敝,魏國實力下滑,。之後武侯薨由於沒有明確立繼承人,導致二公子在韓趙兩國的慫恿下掙位,魏國面臨一分為二的局面,最後韓朝兩國分贓不均,公子瑩趁勢上位即魏惠王,他上臺後認為韓趙背信棄義對兩國大加征伐,導致三晉聯盟破裂。而三晉聯盟破裂是秦國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因為三晉一體像之前晉國存在那樣,秦國無力東出,而聯盟被破壞了秦國便可以逐一擊破,此後我們都知道了魏國在魏惠王時期連丟河西之地,秦國也大出天下。
-
5 # 水清山藍
眾所周知,在春秋時期,只有晉楚兩國是一流國家,像什麼齊、秦、吳都屬於比晉楚次一等的,所以春秋時期這倆哥們打得最歡,那如果在從這倆選一個最強的國家,那無疑就是晉了,晉國當時可是四面開戰,東邊拿著秦,西邊制著齊,南面揍著楚,北面拿著外族,連當時最強的赤狄,也被晉國拿下了。是春秋神一般的存在。
秦在晉的西邊,當時護送周天子到洛陽,周天子為了感激,便把他被打的那塊地(鎬京附近)贈給了秦國,當時那裡可到處被蠻夷佔領的,可秦國養馬行,打仗肯定也行啊!不負眾望,秦穆公時期,拿下了附近的西戎12國,成為地區性大國,但正想往東拓展時,卻被晉擋住了,秦穆公曾多次和晉交往,可每次晉都答應的好好的,到了後來卻“翻臉不認人”除了晉文公時期秦晉之好外,其他時間基本都很不友好,但你不友好就不友好唄,還搶我地幹嗎?春秋中期,晉國搶走秦國“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半個河西,所以說,秦是被晉壓的最慘的,晉要分3份了,那就相當於一個大老虎成了三個小虎妞,這不但對秦有利,對齊、楚等國也是有利的。
如果晉不分裂,最後統一天下最有可能的是晉國,但有人說楚地盤比晉大,最有可能是楚統一天下,這是基本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楚佔都是荒地,比如湖北湖南等地,到了宋朝,流放官員都是到此地,可見那時這塊地區的荒涼,而且晉國一分為三還能都進入戰國七雄,魏還差點統一了天下,可見春秋時期晉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
6 # 腦洞趣味歷史
周平王分封秦襄公時,曾許諾秦王,岐山以西的領土,只要能從戎狄手中搶回來,便是屬於秦國的封地。
秦國的路不好走,東有強晉,西有戎人,北有胡人,南有巴蜀。秦國的經濟、文化在當時來說是非常落後的,而農耕時代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土地和人口,征伐戎人便成了秦國爭霸的第一步。
征服戎人也破費了一番功夫,幸而結果可喜,歷經幾代人數百年的時間,終於鞏固了關中的領土。
崤之戰“秦晉之好”形容秦晉兩國關係密切,互通婚姻。政治聯姻這本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可秦穆公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位雄心勃勃,想要問鼎中原的君王。
為了開啟東邊的門戶,秦穆公玩了一手很精彩地牌:扶持晉惠公、 晉文公登基,企圖利用扶持的方式控制晉國。
只是,他低估了重耳的城府,重耳反利用秦國的勢力登上王位,穩固了統治。
扶持的謀劃走不通,穆公便打算使用武力的方式來入主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晉文公、鄭文公去世,鄭、晉國新王交替之際,果斷出兵攻打鄭國,想借此開啟東邊逐鹿中原的門戶。
晉襄公採納了先軫建議,在東、西餚山之間設下埋伏,導致進攻的秦軍全軍覆沒,這一戰也徹底打破了秦軍東進的戰略佈局。
此後,秦晉關係惡化,秦國採取聯楚抗晉的外交策略。也造就了:秦國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
《劍橋中國秦漢史 》:秦遠處於華夏大家庭之西,孤立於其他各國之外。三家分晉如果說,三家分晉對當時的社會影響,最明顯的應該是三條了。
1、晉國的解體,意味著“一超”成了多強,極大平衡了當時的政治實力對比,也為秦國一一擊破提供了條件;
2、晉國的解體,使得周王室的聲望一落千丈,更加刺激了秦國逐鹿中原的野心;
3、晉國的解體,為秦國帶來了大批三晉流民,這些三晉逃難過來的流民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理念、技術,為促進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三家分晉這件事上,秦王做出了一件非常具有遠見的事情,也正是這樣的政策昭示了秦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繁榮地。
秦王許諾:三晉民眾來秦,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賦稅,秦境內的山林水澤十年不受賦稅。
所以說,成功這件事情,並不是揭開瓶蓋時,上面的“再來一瓶”,而是:
1、有長遠的戰略思想;
2、有堅持不懈的決心;
3、有腳踏實地的行動。
每日一篇歷史故事,故事有溫度,歷史有詩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間。
期待您的關注。 -
7 # 源稚生
在中國,晉國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晉國在春秋時期強盛一時,是春秋四強國之一。晉國疆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國的興起,為何秦國成為最大的贏家呢?
‖晉國強盛曾一度阻擋秦國東進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略北方,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後,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
秦穆公一心想要東進,那時候秦國與晉國之間最直接的通道就是餚函通道,秦乘晉,鄭兩國新喪之機,於次年派遣大軍潛越晉桃林、崤函,遠端奔襲鄭都。因途遇鄭商人弦高犒師,以為鄭已有防備,遂滅晉邊邑小國滑撤軍。晉先軫等認為秦系晉爭霸中原之潛在敵人,雙方戰爭在所難免。為挫敗秦東進中原之戰略企圖,消除隱患,晉軍聯合姜戎於崤山設伏,全殲秦軍,此後秦晉關係決裂。
即便如此,晉國依舊將秦國阻攔在餚山以西,使之無法東進,秦穆公有鑑於此,為進一步擴大疆域、充實軍力,暫將主要戰略方向轉至西方,盡滅綿諸(今甘肅天水)及犭原(今甘肅隴西東)等西戎各國,“闢地千里”,“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三家分晉,使得秦國方便各個擊破
晉無公族,王室內亂使得晉國不得不任人唯賢,這使得晉國開創百餘年的霸業,同時也埋下了公卿奪權的伏筆,晉平公以後,晉國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鬥爭激烈。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瓜分。
雖然分裂後的趙魏韓三國實力強勁,但是三國已經成為三個國家,沒有了晉國之前的強盛。進入戰國時期之後,魏國經過變法後強盛起來,但是由於魏惠王政策的變化,魏國經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損失慘重,致使魏國很快衰落下去;而南韓雖經變法,但是國內實力不足,很快也成為秦國進攻的重要靶子;趙國強盛一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軍事實力大大提升,但是後期趙國王室內亂,趙國也走向了衰落。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強盛,軍事實力更是今非昔比,秦國東出函谷關最大的威脅就是三晉,晉國分裂後,秦國一方面用張儀的“連橫”政策,分化瓦解關東諸國的抗秦;另一方面,遠交近攻,近交遠攻,主要的進攻方向還是趙魏韓,經多代君主努力,秦國最終統一六國,也是有其原因的。
總而言之:晉國實力強盛,秦國東出無望,但是三家分晉之後,趙魏韓各成諸侯,改變了政治格局,秦國因此也有了機會,最終東出函谷關,取得以後的勝利。
-
8 # 滄海拾遺錄
公元前453年,在瓜分了晉大夫智氏家族的領地後,韓趙魏三家正式分晉,雖然周天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願承認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地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家的地位日益穩固,周天子最終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資政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但要求保留晉國國君的地位,且在三家之上,這一事件也被認為是戰國時期的開端。 隨著地位得到承認。
之所以秦國在三家分晉中獲利最大,主要是因為晉國恰好橫貫於秦國東進的必經之地上。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晉國已經具備統一天下的必要物資和人力資源。晉國一分為三,獨立後的魏國在戰國中前期強盛一時,特別是在魏文侯魏武侯時期,一度打得秦國龜縮於函谷關以西,一個強大的魏國就足以制衡秦國東進,更不要說加上趙國和南韓的力量。不誇張地說,如果晉國沒有分裂,晉國不但很有可能將秦國堵在西部難以動彈,還是統一天下的最有力的競爭者。
無奈的是,晉國一分為三,韓趙魏三國各自為戰,再加上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六代國君堅持變法,最終統一天下。
回覆列表
正如蘇聯解體,讓它的鄰國都鬆了一口氣一樣——再也不會承受巨大的安全威脅了!韓趙魏三家分晉後,作為一個整體的晉國,已經不復存在。而在晉國的廢墟上出現的三個新的國家——南韓、趙國、魏國,它們不可能形成一個整體,來和秦國作對為難了。作為春秋一霸的晉國的消失,讓秦國花費較小的代價,吞併翦滅其他的諸侯國,秦國一統天下的阻力,大大的減輕了。除了南方的楚國能夠和秦國勉強較勁外,其他的諸候國,實在是難以抗衡秦國的進攻。合縱連橫之策較量的結果,是秦國的連橫之策的大獲全勝。而晉國的消失,也是為秦國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