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漢朝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宰相的權力越來越小,甚至宰相這個職位都被取消。
6
回覆列表
  • 1 # 迷之龍興

    宰相權利大導致過太多的謀反和類似曹操 以及董卓的這種丞相 辦法就削弱其權利或者撤除丞相制度

    加上隋開始人才越來越多的湧入朝堂

    不讓一個官員做大來維持平衡

  • 2 # fuyou1230

    權力是個好東西,人人為之慾罷不能。它的誘惑超越一切,金錢、愛情、甚至親情都在它面前敗退。它的魔力就是能夠輕易的實現任何慾望。大到世界,小到個人,每天都是權力的不停交替,當交替遇到阻力時,暴力就會出現。大的是國與國的戰爭,小的是個人的衝突。有意思的是,有些剛結婚的新人,在第一次吵架中必須要求站到上風,為的就是這個剛組建的家,以後誰說了算,誰能夠當家。權力之爭貫穿整個生命史,不單人類如此,動物界也是如此,權力可以掌控全部資源的優勢,讓一切生命為之奮鬥爭奪。

    宰相擁有天下的治理權,但是沒有所有權,所以它不是最高權力。封建社會最高的權力是皇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隸屬關係,決定了治理權必然受制於皇權。

    在歷史的程序中,治理權也曾超越過皇權,但導致王朝的覆滅。所以後面的開國皇帝必然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限制宰相的權力。那麼隨著時間推移,宰相的權力越來越小也不奇怪了。

    權力很少能夠長久的平衡存在。

    權力永遠不會嫌太大太多。

  • 3 # 珞珈山的貓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皇帝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因此削減宰相的權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從此以後,宰相向皇帝奏事,也要站立甚至跪拜。宰相徹底變成了皇權手中的普通棋子而已。無法再左右皇帝的旨意和決定。

    其實,封建社會兩千的發展歷程中,皇帝身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一直在削弱地方和宰相的權力。進而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皇權和統治地位。畢竟相權也是由皇帝給予的,當對權力的追求不斷擴大時,阻礙皇權的相權自然要被削弱。這樣看來也不難理解為何相權不斷被削弱了。

  • 4 # 清水空流

    自秦代設立宰相以來(這個職務是大家的俗稱,實際上各個朝代的稱謂不同)。相權與皇帝之權一直在博弈當中。但隨著歷史的推移。皇帝始終在剝奪和分化宰相的權力和地位。最終是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大。宰相的權力越來越小。到了明清時代,宰相在名義上已經被取消了,而有宰相實權的大學士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秘書而已。那宰相的權力又是如何被剝奪的呢?

    何謂宰相,宰相是幹哈的呢,陳平對漢文帝的答覆就是答案:“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帝乃稱善。

    在漢代宰相的權力是歷代最大的(漢代稱丞相)。皇帝與宰相在大街見面,需要相互參拜。其他大臣皇帝無須如此。第二就是宰相可以開衙建府,有隸屬於宰相個人的屬官,皇帝無權干涉。第三就是 丞相有一項特別權力:封駁諫諍。意思就是說皇帝釋出一項命令的時候丞相會先審一遍。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會指出來,封起來,駁回去,讓皇帝按自己的意思改。而且漢代實行獨相制。

    但漢代的宰相不管軍事,軍事由太尉執掌。監察由御史大夫掌權,這樣就分化了宰相的權利。也是皇帝控制宰相的一種方式。

    在唐代,皇帝為了掌握朝局,將宰相都權力一分為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也就是說,唐代是群相制。這樣就進一步分化了宰相的權力。但右相是首相。有一定的”封駁”權。和花押權。這兩項為右相所獨有。

    唐朝,官員的任命是由尚書省擬定,報中書、門下兩省宰相報批。,上報皇帝核准後再由宰相下達任命書。這個制度一直嚴格執行。而且絕對沒有商量的餘地,唐朝宰相在這一方面的把關可是很嚴的。也就是說,皇帝在人事權方面權力很弱。皇帝詔書宰相不同意即為非法。 詔書是皇帝權力象徵,詔令經過門下省稽核,如果認為不行,就退回中書省。只有透過稽核,才可以送到尚書省執行。尚書省接到經門省下稽核的詔令,如果發現不行,也有權拒絕執行。這樣的作法就限制了皇帝的亂命。唐代的宰相制度是比較不錯的。

    宋就以後就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宋代之前,宰相講究坐而論道。宰相可以在皇帝面前有座位。但趙匡胤登基以後就給撤掉了。宋代的宰相實際上是一個群體,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朝廷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擺設。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的副職管理,以參知政事為副分割宰相的行政權。樞密院為軍事機構,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明清兩代均沒有宰相,明代有內閣大學士行宰相實權,清代軍機處實際上是皇帝的秘書班子。皇帝空前專權而獨裁。

    可以說,封建歷史上宰相權力的不斷退化,其實就是中國封建制度不斷落後的表現,漢唐兩代宰相權力巨大,國家就經濟繁榮,武力強大,而明清皇帝專權,則是社會落後。國家衰弱。應該說,如果封建時代一直實行漢唐的宰相制度,我們的歷史完全會是另外一番樣子。制度的落後也許是我們近代衰敗的原因。

  • 5 # 歷史大學堂

    自從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中國歷史進入了封建專制時代,最高統治者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構成了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徵,皇權的本質便是專制的、排外的。不過,皇帝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又不得不依靠朝廷官員的力量,他們有時會影響皇帝隨心所欲的行使權力,對皇權形成制約,尤其是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更是皇權的重要威脅。因此,如何統御群臣,確保皇權的至高無上性,就成為了皇帝們絞盡腦汁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其中的關鍵,便是削弱相權。

    丞相制度是秦始皇設立的。丞相的職責便是佐天子、總百官,地位顯赫,權力很大。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皇權至上,又豈容半點染指?歷史上,自丞相設立以來,君王們為了削弱相權,想盡了各種辦法,招數多樣。

    圖1 秦朝中央官制

    一、漢武帝:提拔親信近臣

    皇帝弱化相權的第一種方法,便是提拔自己身邊的親信近臣。最早運用這種方法的是漢武帝。

    漢朝初年,大多數制度承襲秦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總百官、理萬事,位高權重。到漢武帝開始壓抑相權,應該怎麼做呢?他的思路是“摻沙子”: 丞相權力很大主要是因為他可以參與決策,那我有什麼事情就偏不與你商量,弱化丞相的決策權。

    武帝提拔一些身邊的年輕的親信大臣,給他們一些本職以外的加官,比如中書令、尚書、侍中等等,讓他們可以在皇宮內出入,這些人成為了皇帝在政務上的諮詢顧問,皇帝有什麼機要大事的決策都與他們商量。久而久之,在中央逐漸形成了內(中)外朝兩套班子,皇帝提拔的尚書等人是為內(中)朝,成為了事實上的中樞決策部門,其辦公機構在宮內,被稱為內(中)朝,而原先由丞相領導的三公九卿反倒成為了純粹負責執行的職能部門,被邊緣化了,辦事機構搬到了宮外,成為了外朝官。

    不得不說,漢武帝的這一舉措真的是很有政治智慧,隱晦的擴大了皇權。更重要的是,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到東漢時期,設立了尚書檯,成為最高決策機構。之後又經過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發展,成為隋唐時期三省體制的濫觴。

    圖2 劉徹(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漢武帝

    二、隋唐:三省體制,變獨相為群相

    皇帝弱化相權的第二種方式,就是將相權分散。從隋唐開始發展演變的三省制度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三省制度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正式成為中央官制。隋朝時,將中央決策機構分成三個部門,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別負責詔令的下達、審議和具體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這等於是將一個宰相變成了三個宰相,宰相人數增加了,權力自然也就被削弱了,這樣做的用意,就在於使宰相互相牽制,以收集權之效。

    三分相權還不算完,其後更進一步將權力分而化之。

    圖3 隋朝三省六部制

    唐朝時,三省長官在政事堂中開會議事,共同決定政事,遇有意見分歧,則由皇帝最終裁決。後來,為了進一步防範相權坐大,皇帝又提拔一些低階官員,給他們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號,使其能夠進入政事堂參政。到了唐高宗以後,則演變為即使是三省長官,如果沒有“同中書門下”的名號,也不能進入政事堂。這樣一來,相權更加分散,而且,皇帝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意願對參與政事堂議政的宰相班子進行調整。可以說,到了唐高宗以後,宰相從原先的國家正式公務員變成了皇帝的臨時工,皇權進一步擴大了。

    後來的宋朝,於三省之外另設參知政事的做法也是沿襲唐朝的這一思路。

    這兩種方法,歸根結底,運用的都是“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皇帝要集權,就必須分割相權,集權是目的,分權則是手段。這是在中國專制社會中近千年皇權與相權的抗衡中凝聚出來的中國政治智慧。

    圖4 明朝中央集權制

    三、明清:皇權的頂峰

    皇權與相權的抗衡到了明清時期來了一個轉折。

    如果說,之前的皇帝還在為如何抑制宰相而費盡心思的話,那麼明太祖朱元璋則完全沒有為此感到為難。因為朱元璋更絕,他直接將丞相給廢除了,一切事務都由皇帝親自決策。不過,丞相本來是政府首腦,輔助皇帝的,廢除了丞相,雖然皇權擴大了,但是皇帝也累壞了。很快,朱元璋就因政務繁雜深感勞累而設定了殿閣大學士作為自己的顧問,幫助自己處理政事。到明成祖朱棣,進一步成立了內閣。內閣的地位僅是皇帝的侍從顧問而已,權力也就是“票擬”(即在奏章上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用小票寫好,附在奏章上,以供皇帝參考)。

    其實,內閣的出現也是必然的,因為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須要有人輔助。後來,內閣的權力一路飆升,尤其內閣首輔,更是權壓眾臣。比如,嘉靖時期的嚴嵩,萬曆時期的張居正便是如此。

    圖5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不過,如果有人以為首輔就是事實上的宰相,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宰相的權力可是制度賦予的,人家本來就是扮演的政府首腦的角色,而內閣首輔的作用不過就是皇帝的諮詢顧問,權力到頭也就是“票擬”。換句話說,內閣首輔只是皇帝的秘書,最多隻能對政事提出意見,而宰相就不同了,人家是可以做出決策的。

    既然如此,那麼為何首輔能夠權壓眾臣呢?如張居正,竟然還能主持改革。原因很簡單,皇帝信任他!他們的權力來自皇帝信任,而非法律賦予。所以,錢穆先生評價張居正說他是“弄權”,是“權臣”而非“大臣”。一旦有一天,他們失去了皇帝信任,他們的權力也就沒有了依靠,因此,即便權高如嚴嵩、張居正長期把持朝柄,一旦為皇帝所不容,流放、抄家也只是分分鐘的事而已。所以,內閣首輔根本不是事實上的宰相,它是皇權的附庸,根本無力與皇權對抗。首輔的專權只是表象,本質上這恰恰說明了皇權的強大。

    圖6 清朝官制

    我們可以看到,從秦漢以來,皇權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在不斷加強,到了清朝,皇權終於達到了頂峰。

    清朝皇帝的專權那是出了名的,如盛世時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那可真是事必躬親。所以皇權的巔峰也在這一時期完成。

    這一巔峰便是雍正皇帝設立的軍機處。軍機處的設定原本是雍正帝為了辦理西北軍務,擔心軍機洩露,所以在皇帝居住的乾清宮外找了一個小房子,在這裡設立軍機處,方便皇帝傳旨,保守機密。有了軍機處以後,皇帝傳旨就在這裡的進行了,原先的內閣就被架空了。在軍機處上班的官員,品級都不高,但是皇帝親選的,地位重要。而他們的工作也很簡單,就四個字“跪受筆錄”,皇帝讓你寫什麼就寫什麼,所以,軍機處完全就是皇帝旨意的傳達室而已。

    圖7 清朝軍機處內景之一

    在專制社會,軍機處的設定將皇帝的權威提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它也是中國古代加強皇權的最後一步。所以說,軍機處標誌著中國專制皇權達到了巔峰。

    天道輪迴,盛極而衰,自然之理也。皇權在明清時期走向了它的頂峰,然而,過度的集權也導致積弊叢生。終於,伴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專制皇權也走向了它的末路。

    文:楚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羹堯說,憂讒畏譏還是轟轟烈烈,都難逃一死,在他被賜死的時候,為什麼還會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