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大光明

    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從新法實施,到守舊派廢罷新法,前後將近15年時間?

    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後,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使豪強兼併和高利貸者的活動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級官員?皇室減少了一些特權,而鄉村上戶地主和下戶自耕農則減輕了部分差役和賦稅負擔,國家也加強了對直接生產者的統治,增加了財政收入?

    王安石變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多有評說?南宋高宗為開脫父兄的歷史罪責,把王安石作為北宋亡國元兇的論調,經宋國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襲,成為中國皇權時代官方定論!!!

  • 2 # 痴語呢喃1988

    唯有制度先進,才能保證政策得以實施戰國七雄都有變法,秦國時間上不是最早的,但卻是最徹底的,井田制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社會生產需求,秦國建立了軍功制很好解決了社會矛盾。唯有此,當支援變法的君主都死了以後,唯有秦國變法政策能繼續實施。清王朝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到後來成立試圖內閣,但是根本上封建專制制度沒有改變,所以照搬西方那一套根本不行,結果只有失敗;英國雖然保留了英國國王,可是將實際權利卻交遞給了議院和內閣。兩者對比,清王朝是由上而下,英國卻是由下往上,說到底還是制度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王安石的變法僅僅是經濟方面,觸動了太多上層人士的利益,政治制度上沒有相應政策呼應,則經濟方面政策不可能單向成功。變法同樣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人和方面,王安石缺失太多。王安石變法最大的阻力就是保守派,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臣的權利太大,保守派反對變法的聲音從頭到尾從未停止過。而王安石是一個木訥的人,他不知道去疏通這股阻力,政見稍有不合便大肆打壓,樹立了太多敵人,使得仇視變法的勢力越來越大。雖然宋神宗給了王安石極大的政治權利,可是依然沒有達到變法需要的獨斷專制的地步;所以變法實施以後,政敵暗中搗鬼,下面實施的人明面上一套,暗地裡一套。宋神宗死後,沒有政治上支援,以前政敵立馬反攻倒算,變法成果瞬間化為泡影。抓準社會最根本矛盾,對症下藥才是王道

    一個社會長時間發展停滯不前或者社會遇到重大危機才需要變法。王安石所處的年代危機是什麼?周圍國家崛起(吐蕃,西夏,金)給的軍事壓力,長時間的對外戰爭加之冗官、冗兵和冗費導致經濟虧空;王安石試圖改變底層經濟來改變這一現象。

    殊不知導致這些都是宋朝制度上的問題,宋太祖為了抑制武官集團,制定了一些列政策導致宋朝軍隊戰鬥力羸弱而政府官員眾多,為了彌補戰鬥力的虧空只好擴軍。想憑經濟政策來彌補制度上的虧空,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失敗自然不稀奇。(宋太祖制定的政策是宋朝立國之本,根本不可能變法成功,前面的范仲淹已經嘗試過)

  • 3 # 舊事舊人歷史說

    王安石變法:一場只有主角的獨唱。

    公元1069年——公元1076年以宋神宗為首的北宋統治集團以王安石為總先鋒進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政變法。這場變法持續八年之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北宋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場變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根據我10年學習歷史的經驗,我曾經將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或者的洋務運動,或戊戌變法)並稱中國封建社會三大改革。從形式上論,這三次變法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當然,商鞅雖然死了,但是變法卻取得了實質上的成功)除了這三次變法以外,中國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新政,改革,可是這些新政改革大多以失敗告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失去了最高統治者的支援。

    秦孝公死了之後,商鞅便被車裂;張居正死了之後,萬令皇帝便立即廢除了新政的所有措施,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進行了30年,結果北洋一戰,30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其間關鍵也在於沒有最高統治者的統領和支援,只是幾個中央有實權的大臣和地方大員各行其是。戊戌變法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王安石變法卻不一樣,至始至終,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宋朝皇帝宋神宗都一直不遺餘力的支援王安石變法。對於王安石可謂是言聽計從,可這場變法還是失敗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場變法都是王安石自己在唱獨角戲!

    王安石是一個很能幹的政治家,他不是一個政客,他有熟練的政治實幹能力,但是一個人即使再能幹,也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做得面面俱到。可是從變法開始,一直到變法失敗王安石身邊幾乎都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的輔佐他進行變法,他身邊聚集的那些所謂擁戴變法的人物只不過是迎合皇帝,取巧投機的小人,像李定,呂惠卿,舒亶等人。而那些真正能幹的有政治才能的想為百姓幹一番實事的,全部都被吳安石貶出京城,遠離朝廷,比如蘇軾,蘇轍等。《宋史·王安石傳》一針見血地描述道: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

    所以說我認為王安石變法,雖然持續了八九年之久,看似發動了許多人。其實只不過是王安石自己累死累活的維持全國的新政變法,宋神宗雖然支援他,但是也只能從上層權力給予他幫助,並不能幫他解決具體而為的瑣碎之事,而正是這些具體而微的瑣碎之事,才是關係到變法成敗的切身大事。那麼這些小事就落到了那些投機取巧的小人手上,結果可想而知。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正是如此!

    王安石變法給我們積累的經驗是,改革變法一定要齊心協力,得到最高統治集團的全力支援,給我們最大的歷史教訓是,改革變法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由多個志同道合的人齊心協力。在變法過程中除了要有統籌全域性的宏觀戰略之外,還要涉及到每一個具體而為的細節處!

  • 4 # 野木曦宸

    “青苗免役兩妨農,天下嗷嗷怨相公”這兩句詩詞道出了北宋年間以王安石為首,宋神宗為輔的改革派進行的一場“新政變法”失敗後的真實寫照,詩中寫出了對這次變法的無奈與惋惜。身為統治者的宋神宗為了天下的安寧,為了平衡朝廷各方勢力,在眾多反對者的聲討中,還是選擇和反對派站在一起,最終忍痛割愛,於公元1074年將王安石罷相。

    改革變法是為了富國強民,但是卻給百姓帶來了災難。王安石在新法推行的過程中,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效果。其中《農田水利法》的實行,各地區新修繕的水利達一萬之眾,大量農田得以灌溉。《青苗法》的實施不僅幫助農民度過了青黃不接的困難時期,還抑制住土地被兼併的現象大量蔓延。極大的刺激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其他各種新法的制定和實施,對朝廷和地方官府的財政收入也帶來了顯著性的成果。 從後世的經驗來看,王安石對經濟的理解已經和現代的經濟學觀點十分接近。他不但理解和掌握了借用金融信貸的方法來刺激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在此變革的基礎上推行了一整套制度。從這些新法實施的情況來看,王安石的變法很具有前瞻性,但是處於當時的社會角度來看,這些新法太過於超前,遠遠的超出了當時社會的接受限度。也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和政治基礎來支撐他,無論是政策本身的問題,還是新法在執行當中出現的疏漏 ,或是在用人方面出現的失誤都可以看出一個最大的問題所在,那就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太過於急於求成和對自己政見的執拗。 在變法遭到了重大困難的情況下,王安石還依然將變法採取了強力推行的措施,他也相信自己的變法一定會成功,於是就採取了誰不推行誰就下課,並且還調離和打壓反對變法的官員。深深的撬動了反對派的蛋糕,觸碰到了各方的利益。雖然後來神宗又重新任命他為宰相,但是他在主持政務方面,已經沒有多少人支援他了。變法推行也是斷斷續續,推行起來明顯力不從心,沒有什麼成效可言了,而此時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依舊十分突出,明爭暗鬥也愈發激烈。其實整個變法運動發展至此,已經在實踐中怎麼失敗了。從這些情況看來,他對後世有這警示的作用,然後新政改革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想用一劑猛藥就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往往欲速而不達,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王安石的個人品質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用道德標準來衡量,他都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他質樸節儉,博學多才。他還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後無半點遺產的宰相。為了推行他的新政,他打壓和排斥反對派的做法理所當然。手段也相當溫和,從不捏造罪名陷害對手,甚至在罷相後對於身陷“烏臺詩案”處境不妙的政治死敵蘇東坡依舊挺身上書皇帝,直言不諱的對皇帝說:“聖明的天子哪有殺才俊的道理”。像這樣能和政治對手惺惺相惜的政治家今天又有多少能做到這樣。

    他死後其政敵司馬光和蘇東坡都撰文稱頌其為人品質高尚。敵對的雙方如此相處,不僅僅是道德的高尚,而是政治的文明。從東漢的“黨錮之禍”再到唐朝的“牛李黨爭”最終都是刀光劍影收場。環顧歷史,也只有宋朝能做到如此文明的黨派之爭。

    今天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無數國家在黨派之間的紛爭發生的流血衝突比比皆是。其實都是黨派之間的政治理念不同以至於政見的不同,最終引發了流血衝突如果都能像王安石等一干政治家那樣,能把黨派之間的爭鬥變得如此文明 ,那將是整個世界和整個人類的福音!我是阿貴,喜歡歷史的朋友們請賜教,讓我多向大家學習學習。

  • 5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北宋中期出現了一系列的危機,例如,財政開支過大,出現赤字現象;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尖銳;北宋還每年要向遼和西夏等少數民族進貢,負擔過重。

    為了解決這些危機,1069年,宋神宗開始任用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然而十幾年後,宋神宗去世了,新法也全部廢除了,這意味著王安石變法失敗。那麼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又給了我們哪些經驗教訓呢?

    一.失敗原因

    1.遭到大部分官僚的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限制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特權,並加強了對百姓的控制,但是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增強了宋朝的軍事力量。

    這對朝廷是有利的,但是其他階層的人並沒有利益可圖,這就導致了宋朝的大部分人的反對,尤其是大地主,大官僚們非常不滿意。

    比如,呂海,韓琦等人提出反對意見,蘇軾,司馬光等人也都不支援變法,反對派的勢力非常大,宋神宗也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認為要多聽取其他各方面的意見。

    後來兩宮太后,也反對變法,,宋神宗也對變法開始懷疑了,於是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職。宋神宗去世後,變法全部廢除了。

    2.變法集團內部瓦解

    雖然反對變法的人很多,如果變法集團內部很團結,也有可能取得變法的成功,因為開始時變法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援的。後來宋神宗又懷疑變法了,為什麼呢?主要是變法集團內部出現了矛盾,逐步瓦解了。

    例如,王安石變法時任用了呂惠卿,但是當王安石罷相後,讓呂惠卿接任了宰相,可是呂惠卿權力慾很強,擔心王安石回朝,於是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製造李世寧案件來打擊王安石。

    王安石曾對曾布委以重任,非常相信他,可是曾布後來說官員執行市易法時剝削百姓,呂惠卿認為曾布阻擾新法實施,王安石就罷了曾布的官。所以這樣新法集團內部就開始瓦解了。王安石變法集團是內憂外患,變法失敗是必然的。

    二.給我們的經驗教訓

    1.變法要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他只考慮如何提高朝廷的收入,如何加強宋朝的軍事力量,沒有考慮到他的變法是否會得到大家的支援,他以為皇帝支援他變法就能成功,那麼皇帝要靠眾多的大臣支援,他才能做事,不然要大臣幹嘛呢?

    沒有大臣們的支援,皇帝有很多事也是做不了的,王安石對變法的難度考慮不周全,是他變法失敗的一大主因。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們要提出改革,要考慮大眾的利益為先,綜合大家的意見,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也就是所謂的民主意識,王安石就是差了這一點。

    2.要團結多數人

    王安石變法遭到反對後,他有病亂投醫,沒有經過考慮和考察,就任用人變法,只要是支援他的他都用,也不知道別人是否真得支援他。

    王安石當別人不支援他時,他就採用對立的方式對待別人,沒有辦法團結大多數人來支援他,使得一些小人乘機而入,最後導致變法集團內部瓦解。

    我們現在人就要吸取教訓,當別人反對自己時,要學會去傾聽別人的意見,瞭解別人的訴求,勸說別人等方式來積極團結大多數人,而不是一味地和別人對立,導致最後沒人支援而失敗。

  • 6 # 東海尋人

    第一點,所有的改革必須順應歷史潮流,太超前的東西,雖然對未來有用,意義巨大,但如果不適合當前的現狀,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反效果,阻礙歷史進步。

    第二點,雖然說所有改革要順應歷史潮流,但也不是不可以實行,只是需要實行的部分比較小,要透過積累從小到大,從窄到寬,逐漸使改革範圍擴散。也就是說,一定要先試點,合適了採納,不合適的改正。

    第三點,務必循序漸進,凡是改革,都或多或少會觸及某些人或者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這點要權衡清楚。最理想的辦法是,慢慢迫使這些反對者接受,或者透過權衡的辦法,使普通階層與這些利益集團都有利。但如果始終改革都是與這些利益集團對立的,則務必一小撮一小撮慢慢瓦解他們,溫水煮青蛙,直至改革勢力遠遠大於反對勢力,則改革推行阻力會逐漸消失。

    第四點,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凡是改革都必須有人才去實施,而要有這麼一批人才的支援,則必須是有思想的傳播與宣傳。改革思想深入人心,受益者自然也不會盲目反對,阻力自然比較小。

  • 7 # 滄海一粟58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北宋建國以來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但是最終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他的失敗給我們在今天的社會變革中提供了一定的經驗。

    1.變法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2.政策執行不力.部分政策的制定偏離當時實際的社會現實。

    3.變法出發點是福國,而不是福民,所以缺乏民眾基礎,得不到普通民眾的支援。

    4.變法遭到當時既得利益者的反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發明錢幣的初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