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命蜉蝣
-
2 # 西安—豐鎬遺子
車師是西域36國之一,原名"姑師",在今新疆東部地區。漢武帝元封三年擊破姑師,改其國名為車師。
西域36國雖稱為國,其勢力大的相當於縣長,如大宛國,有60000戶,國民30萬,兵6萬人.其勢力小的也就相當於村長,如依耐國,125戶,670國民,兵350人。西夜國,350戶,4000國民,兵1000人。皮山國,500戶,3500國民,兵500人。
我們要說的車師國有1500戶,6000國民,兵1800人。其實力在西域36國處於中游水平,車師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地處兵家必爭之地的交通要道和身處漢朝與匈奴兩個大國之間,為了國家的生存,車師數度歸漢又背漢也就不難理解。其地位現在地處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烏克蘭。
-
3 # 孝陵衛小校
朝秦暮楚非我願
問題的提法不太對,夾縫中的小國都是身不由己的,一定要對漢朝忠心是漢族中心觀的認知。車師出現朝秦暮楚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其所處的地理位置,車師最先叫姑師,最先見於《史記·大宛列傳》:
Murano、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當孔道,攻掠漢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 …於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趙破奴將屬國騎七百餘先至,虜Murano王,遂破姑師。其中“當孔道”最為重要,也就是說車師處在漢通西域的要道上,“攻劫漢使王恢等,又數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
車師大致就處於圖上位置。這樣車師的作用就很明顯了,對車師的爭奪也就是對西域的爭奪,雙方對車師的征服並不在於車師本身,而是在於中原和西域通路的控制上。
因此,漢軍打來,車師人自然要投降,匈奴人打來也同樣要投降,畢竟誰也打不過,誰也惹不起。
車師國的實力在西域諸國中,車師並不算強,《漢書》卷97《西域傳》載:
“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千八百六十五人。”車師華人口6050,軍隊1865人,大國如大宛,有300000人口,軍隊60000人,小國有幾百人至幾千人不等,大家自己體會一下。
車師最早並不分前後,此處記載是因為東漢時期編著《漢書》時對當時情況沒有細緻區分。車師前國、車師後國就是漢朝和匈奴對這一地區爭奪的結果,大體而言車師前國歸屬於漢朝,車師後果歸屬於匈奴。
西漢對車師的征伐有“五爭車師”之說,實際上要超過五次,大的幾次分別是:
1、元封三年(前108)十二月趙破奴之役。2、太初三年(前102)李廣利第二次伐大宛之役。3、天漢二年(前99)開陵侯成娩伐車師之役。4、徵和三年(前90)開陵侯成娩二伐車師之役。5、本始二年(前72)分遣五將軍伐匈奴田廣明、趙充國、範明友、韓增、田順等五路出兵”,另遣常惠持節護烏孫兵。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餘騎,從西方入至右谷蠡庭”,東西夾擊,匈奴遣“車師田者驚去,車師復通於漢。”車師前、後部分化的歷史起點乃地節二年(前68)鄭吉初伐車師之役。分開後,車師前部有眾700戶,車師後部595戶,4774人,其中壯丁1890人。兩國加起來一共有1萬多人,前國略強於後國。
西漢以後中原政權的艱難維持王莽建立新朝後,欺詐單于,和親遂絕。匈奴大擊北邊,而西域瓦解,整個西域都非復漢有。東漢建武二十一年(45)車師后王與鄯善、焉耆共遣子入侍,要求重開西域,設西域都護,光武帝以中原事務未靖、無遑外略,且當時莎車雄霸西域,名義上以尊漢抗匈奴相號召,而焉耆等國與之敵對,各自遣返,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於是諸國重新投倚匈奴。
東漢時期的西域情況如下:
東漢明帝之後,漢與北匈奴之間的西域爭奪再次加劇,這種爭奪被漢文史書概括為“西域三絕三通”,車師後國只有在明帝時曾短暫地臣服於漢朝,幾次絕與通分別是:
1、永平十六年(73)展開了同匈奴之間的第一次車師爭。漢朝遣將三道伐匈奴,其中竇固、耿忠統率的西路大軍出酒泉塞,“至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取伊吾廬地,置宜禾都尉。”第二年,竇固率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列張出崑崙塞,合兵萬四千騎,“擊破白山虜於蒲類海上,遂進擊車師。”此後車師後國開始強於車師前國,這也是此後匈奴更佔優勢的地方。竇固、耿秉撤軍後,匈奴就出兵重新控制了車師六國。
2、班超達到西域後,重新恢復了漢朝對西域的控制,但車師後國一直沒有臣服。
3、班超返朝後,西域再次發生動亂,永寧元年(120)初,“北單于與車師後部遂共攻沒班(敦煌長史索班),進擊走前王,略有北道。鄯善王急,求救於曹宗(敦煌太守),宗因此請出兵五千人擊匈奴,報索班之恥,因復取西域。鄧太后召勇詣朝堂會議。”延光三年(124)正月,班勇(班超的兒子)至Murano,鄯善歸附,接著率領1萬軍隊到達車師前國,延光四年,出征車師後國,大捷。
“秋,七月,西域長史班勇發敦煌、張掖、酒泉六千騎及鄯善、疏勒、車師前部兵擊後部王軍就,大破之,獲首虜八千餘人,生得軍就及匈奴持節使者,將至索班沒處斬之,傳首京師。”此後匈奴呼衍王大舉反攻,班勇主政時期冊立的車師后王加特奴被匈奴人殺死,車師後國的很多人也不滿漢朝的統治,紛紛造反,車師後部王阿羅多起兵後車師前、後部在內的西域諸國逐漸叛離,漢朝的政治權威日益動搖。
以上就是車師與漢朝的關係,大體而言,西漢對車師的控制要更強,東漢對車師乃至西域的控制要更艱難。
-
4 # 歷史春秋網
車師是漢朝時西域的一個小國,印歐人屬。人口僅6050人,軍隊僅1865人,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新疆自治區吐魯番西北部,國都交河城。其東南面是敦煌,東北面是匈奴,南面是Murano國與鄯善國,西面是焉耆國,西北面烏孫國。車師國處在古絲綢之路的要道上,因匈奴與漢朝常年征戰,所以車師國在匈奴與漢朝的夾縫中生存,因為國力弱小,不得不兩面討好,以維持國體存在。
古西域地廣人稀,很大地區都是沙漠、草原、兵陵、盆地地帶。所以車師國相比內地來說,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國家,但在西域三十六國之中,還算是一箇中等國家。為了通西域,打通絲綢之路,漢朝與西域三十六國或戰或和,與匈奴更是戰比和多。在漢朝是,有漢朝與匈奴“五爭車師”之說,實際上漢朝與匈奴的戰爭,遠遠超過了五次。趙破奴、李廣利、竇固、耿忠、成娩、田廣明、趙充國、範明友、韓增、田順等漢將都曾討伐過車師國,車師國打漢朝是打不過,所以漢將來了就降漢;但他們更不是匈奴的對手,所以匈奴人來了就叛漢投降匈奴。因為地小人少,不投降就面臨亡國滅種的命運。這是由他們的國力決定的。
小國在歷史的舞臺上,只能扮演左右逢圓的角色。車師國的命運,就象現在烏克蘭,只能在俄羅斯與歐美的天平上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亡國,國力註定了他們悲劇的命運。
回覆列表
車師國是個小國,不管是漢朝還是匈奴他們都無法抗衡,相對來說匈奴人對他們的威脅更為直接,所以每當匈奴人有進犯意圖時,他們都是直接拋棄漢朝向匈奴人靠攏,當匈奴人被漢朝打敗時,他們又直接歸附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