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小樂
-
2 # 仰望星空
在音樂會上,我們時常能聽到鋼琴為小提琴伴奏的情況。兩者一個樂器之王,一個樂器皇后,那真是珠聯璧合,可以演奏出無與倫比的美妙旋律!
其實小提琴是由五度相生律定音,而鋼琴是由12平均律調律。兩種樂器在律制的音高上,震動頻率是不同的。但是為什麼兩者的配合聽起來那麼和諧?我想這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國際音高是相同的。鋼琴小字一區a的頻率,經過多次改變規定,1960年國際上一致同意a1音,震動頻率為每秒440次。也稱為國際音高或音樂會標準音高。小提琴儘管採用的五度相生律,但2弦a的音高同樣可以定為國際音高。這樣音階中的其他音,和鋼琴平均相差兩音分。這種誤差人的耳朵是分辨不出來的。
第二個原因,小題琴按五度相生律定音,這樣按五度相生律演奏一個八度,會比純八度高出24音分,這樣八度就不純了,這當然是不可以的。在小提琴實際的演奏中,演奏者就要利用耳音和技巧加以解決。
而鋼琴是固定音高的樂器,它的音準是由調律師按照12平均律的音高,利用聲音之間的干涉音也叫拍音來確定的。在大型音樂會前,甚至演奏間隙,調律師往往臨時要對鋼琴調律,以確保鋼琴聲音的準確。
總之,儘管鋼琴和小提琴的定音方式不一樣,聲音的頻率也略有差異,但是這並不影響音樂的演奏,它們同樣可以共同演奏出和諧悅耳的音樂。
-
3 # 書香琴韻56206733
小提琴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用鋼琴,校音器定音可以認為是比對法,用合弦的方法兩根弦同時發音五度合諧的方式,需要訓練,經驗法定弦。這不是五度相生,是五度合諧
-
4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這裡要先搞懂一個問題,提琴的五度相生率,只不過是調音的標準,而且,提琴演奏以及用音,依然是十二平均律。這一點,我怎麼就沒看到有人說?五度相生律 與三分損益法在中國律學發展史中的影響相比,五度相生律在西方律學發展史中的影響則顯得相形見絀。儘管三分損益法與五度相生律在各自的國度都可稱為“樂律之祖”,並最終促成了十二平均律的發明。但是,由於東西方音樂實踐的差異和審美趨向的不同,最終促使了中西雙方律學發展的不同道路。在西方,律學發展並沒有將純五度作為唯一的生律要素延續下去,因為五度相生律之純五度“惟我獨尊”的地位隨著純律律制帶來的新的生律要素——大三度而不復存在。
那麼五度相生率這個概念,在西方音樂中尤其是現代西方音樂中,基本上就已經不再是一個被強調的內容,並且上一段也說到了。小提琴只是用了五度的方式作為調音標準,實際上演奏音樂,也是運用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跟鋼琴沒有任何區別。
還有就是,小提琴的所謂的五度調音,目的是為了指法方便,不是為了什麼音不音的問題。所以,提琴和鋼琴的合奏,跟什麼五度不五度沒有什麼關係。
至於合奏為什麼和諧,有幾點原因。
一:當兩個樂器都用同一標準調音,不管是440hz 還是 442hz 只要是統一的,用音也都是12個音,沒有彈不準,即便是和諧音程也好,不和諧音程也好,那麼基本上,兩個樂器的聲音就是能相容的。
二:鋼琴的聲音是點式的,沒有觸後處理,而提琴的聲音是線性的,觸後的動態還可以隨著手法而變化,兩種不同屬性的聲音的音色以及動態變化,相互產生了補充的作用。就有點類似於架子鼓和bass的相容一樣。非常的搭配。
三:兩個樂器都是都是響度非常張揚的,聲音很大,而且音量頂峰也都非常接近,兩個人演奏力量得當的話,響度上來說會非常平衡。
四:泛音列的互補,好的鋼琴音色算是泛音列比較平衡的以及音域寬廣,好的提琴泛音列會偏向中頻和高頻,音域集中。這樣,尤其在鋼琴作為伴奏,提琴作為主奏的時候,兩個音色就會互補得非常好。能更好地突出提琴,鋼琴也不會因為提琴的突出而被蓋住。
五:演奏人的水平問題,講真,如果兩個演奏的人都是渣渣,出來的效果一樣是不和諧的。如果兩位演奏人都是高手,並且懂得相互配合,那才會得到題主說的和諧。
大概就這樣吧。
-
5 # 黃鐘61819098
交響樂基本也使用十二平均律了,樂團裡同時演奏音樂的話,會出現幾個八度,十二平均律可以解決倍音問題。絃樂等實際上大都使用十二平均律了,否則很難與其它樂器合作。十二平均律是明朝朱載堉的發明,比歐洲人早,但是使用十二平均律歐洲人比我們早。總之,黃鐘的倍音問題人類早就發現了,並且很多人都在努力解決。後漢書記載了京房搞的是60律,隨書記載了錢樂之搞的竟然是360律!都是為了解決三分損益法(歐洲的 五度相生律一樣)以黃鐘為始綠生律永回不到黃鐘這個問題。
-
6 # 許科雲
為什麼小提琴使用五度相生律與使用十二年均律的鋼琴合奏會覺得那麼和諧?
1⃣️鋼琴稱樂器之王,它有88個音鍵,分七大組,每組七白五黑,就是十二個半音,每組中相同的鍵唱名相同,音高不同。
2⃣️國際樂壇統一中央組(中音1234567)為大調組,第29個白鍵la音為國際標準音,它的振頻為440Hz,七大組中相鄰的la音其頻率,若上行八度高音la為880Hz,若下行八度低音la為220Hz⋯⋯這種每組之間純八度的倍數也是振動頻率的倍數,所以高低幾個八度齊奏時為極諧和,還有純一度,純四,純五等等都是極諧和。
3⃣️因為和絃樂理也很深奧,基礎的如有大三和絃,小三和絃,增三和絃,減三和絃等等、
4⃣️對於小提琴與鋼琴的關係看似兩個關係,但小提琴四根弦,每兩弦之間為五度,(g~d1~a1~e2)這是為人的左手按音位設計的,要完成一個八度音的發音,每根弦奏四個音這樣不要換把。小提琴的中間兩空絃音高與二胡標準音相等,二胡外空弦及小提琴都必須對準鋼琴的國際標準音(用大寫字母A)這樣七個大調便是CDEFGAB,歌曲譜和二胡曲譜左上角就見到1=C、D、E⋯⋯的首調唱名法。
5⃣️你別去管它五度相生或十二平均律,小提琴最低空絃音到最高空絃音是鋼琴的第21~32個白鍵之間的音程,內空弦e2上行還有近二十個音位,小提琴的有效音域內與鋼琴21~32個鍵之間都能以半音為小二度奏出,只是小提琴為絃樂器,要靠弓毛拉出弦的振動發音,靠左手和聽力按準音位。
6⃣️鋼琴是雙手敲擊和絃的鍵盤樂,而小提琴可揉弦,委婉柔美是鋼琴做不到的,但他們倆相當於王子王后天成絕配,和絃演奏極諧和動聽!
-
7 # 千枝萬葉74080886
在探討問題的答案之前,必須首先搞清楚三分損益法、五度相生律以及十二平均律的概念,才能使問題的探討有的放矢。
這裡所說的“律”,指的是音律。是人們為了使音樂規範化,將一組高低不同的音符,以及音符之間相互關係不同的這些音符所組成的音樂體系。
音律的種類很多,包括:
三分損益法、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
其中,十二平均律在世界範圍內應用最廣泛。
所謂的“三分損益法”,就是將一支律管所發的音定為一個基音,然後將律管長度減短三分之一(即“損一”)或增長三分之一(即“益一”),即可以求得基音上方的五度音或下方的四度音。要得到一個八度內的十二個音,就需要從基音出發,交替著“損一”5次和“益一”6次,或者交替著“益一”5次和“損一”6次。
“五度相生律”是按純五度的關係,以某一個音為基音,然後將頻率比為3:2的純五度音程作為生律要素,分別向基音的上下兩個方向同時生音。根據五度相生律得出的各律,雖然在音名上與十二平均律的音名相同,但它們在音高上卻有一些區別。
三分損益法產生的帶有降號的音,比由五度相生律產生的帶有升號的同名音要高出24音分。
十二平均律,亦稱“十二等程律”,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在交響樂隊和鍵盤樂器中得到廣泛使用,現在的鋼琴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
五度相生律與十二平均律形成的同一音,在音高方面存有24音分的誤差,相當於半音的近1/4,一個全音的近1/8。
如此大的誤差,小提琴與鋼琴合奏時,應該能聽出明顯的不和諧,為什麼仍然會感覺“那麼和諧“呢?
這要從以下幾個不同的方面去尋求答案:
1.這裡所說的兩種不同律制下的同一音存在24音分的誤差,是基於理論分析的結果。
這與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實際音響效果,是根本不同的兩個概念。
把理論分析的結果硬與實際演奏的音響效果混為一談,是沒有任何根據的。
2.小提琴空絃音的實際音高,完全是由人為調定的,這與理論上的標準音之間,總會不可避免的存有大小不同的誤差。
假如,我們說的是假如,小提琴與理論上標準音高的誤差恰好達到24音分,在這種極端的巧合下,正好抵消兩種不同律製造成的同一音高的誤差。
這種情況下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奏,自然會感覺“那麼和諧”。
即便小提琴與標準音高的誤差達不到24音分,只會出現輕微的不和諧,總不至於出現明顯不協和的音響效果,這對於未經過專門訓練的普通聽眾來說,是很難察覺這種細微誤差的。
3.鋼琴是一種具有固定音高的鍵盤樂器。調律後的鋼琴,一般不會存在音準方面的問題。
但根據鋼琴“調律曲線”調律後的鋼琴,一般都存在基準音以上的高音偏高,基準音以下的低音偏低的現象。
這樣的累積誤差,與理論上十二平均律確定的標準音高之間的誤差,有可能足以抵消小提琴以五度相生律所確定音高的誤差,導致與鋼琴的合奏聽起來自然“那麼和諧“了。
4.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小提琴的音高,根本沒有任何品格的限制,完全依靠手指按壓琴絃的不同位置所決定的。
演奏者完全可以根據鋼琴彈奏的不同音高,有意地偏移規定的正確的按弦位置,就能消除這種誤差,從而使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奏聽起來仍然“那麼和諧”。
這就是使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奏聽起來“那麼和諧”的最根本的原因。
回覆列表
三個方面說一下:
提琴的音律取決於拉琴的人;
聽眾的耳朵的標準也不一樣,音準還湊合普通聽眾聽上去就很準了,但是挑剔的耳朵就不行;
樂器合奏,音準誤差幾個音分內的話,通常聽眾都認為是準的,但是就是這幾個音分的差距正是平均律和或者五度相生律與平均律的差別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