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劉邦,以泗水亭亭長出身,後來起義反秦,經過三年反秦、四年抗楚,最終而成帝業,建立大漢!在這數年之中,劉邦的實力一直是弱於項羽,在楚漢相爭之時,劉邦也是屢戰屢敗,但最終只打敗項羽一次,項羽就逼的烏江自刎!

    為什麼劉邦屢戰屢敗後可以東山再起,而項羽卻經不起一敗呢?

    因為當時蕭何主要是給劉邦治理大後方,同時蕭何的治理能力很強,把劉邦的後方治理的很穩固。這讓劉邦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的去打仗!

    而劉邦在和項羽交戰中,雖然屢戰屢敗,損兵折將,同時也耗費糧草,但是對於劉邦而言,雖然失敗,還不至於讓他元氣大傷,就如後來三國時期的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大敗,但他還是有能力守護北方,因為他的後方還是很穩定的。

    所以劉邦打了敗仗,就向蕭何要兵源,要糧草,雖然蕭何很困難,但每次蕭何都能在後方給劉邦組織新的兵源和糧草!讓劉邦在前線很快恢復元氣。

    所以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對他而言,只要他不戰死,就有希望,因為打了敗仗,只是在前線打了敗仗,但是他的後方很穩定,這就是劉邦的資本!

    而項羽卻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他選擇彭城為都,從各個方面而言,都不讓一個好的地方。所以項羽只要敗一次,就可以讓項羽元氣大傷,只要敗一次,就在很難東山再起,最後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失敗,就在烏江自刎而死!

    所以,劉邦可以屢戰屢敗卻能屢敗屢起,而項羽卻經不起一敗!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名人有時也為名聲所累,項羽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項氏是楚國四大望族之一,曾在楚國有著巨大影響力,但是秦滅楚後,項氏家族的一切特權全部沒有了,然後項氏家族就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項羽從小就本身就是貴族,家庭教育也一直強調,不但任何事要做得最好,而且要努力將自己丟失的地位給爭回來,也就是揹負著家族正興的壓力下成長。作為一個家族的領導人他認為是不能犯錯誤的,哪怕一次。因為項羽更注重名聲,從自封西楚霸王和之後楚漢相爭的種種事件可以看出。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是《史記》裡關於項羽的記載,這就是學霸的心理,因為此前未嘗敗績,而遭遇一次大的打擊就不能承受。

    而劉邦是典型的學渣,不怕失敗,因為失敗是學渣的日常,但是一旦學渣有一次成功就有可能逆襲,所以劉邦屢敗屢戰,直到成功為止。

    而項羽不敢過江也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江東的利益集團還會支援他嗎?自己就是靠著自己的全部的家族產業(八千江東子弟)出來投資,在滅秦這一項投資上成功了,但是與劉邦相爭失敗了,自己虧得血本無歸,回到江東自己就不是老闆了,而是要給人打工了,而且別人要不要你還不一定呢,說不定為了討好劉邦將你五花大綁給劉邦送過去,這樣的情形身為貴族的項羽是不可能接受得了的。

  • 3 # 王老先僧

    拋個名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

    老四長久以來一直有個疑問——項羽烏江自刎前,到底有沒有機會隻身渡江逃生?

    如果歷史真相是,項羽本來有渡江逃命的心思,卻無奈沒有交通工具搭乘而山窮水盡。那麼此問題,便不是項羽禁不起一敗了,他有充足的理由告訴世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老子玩兒得起。

    史記記載,項羽兵敗潰逃到烏江時,江邊早已有一個撐船的亭長在等他。亭長一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勵志雞湯後,項羽以:“天下亡我,我何渡為?”拒絕。之後把自己身下的戰馬交與亭長,率眾與漢軍死戰。最後山窮水盡自刎烏江。

    這兩個真相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倘若司馬大叔記載的歷史確鑿無誤,那麼項羽其人確實禁不起一敗。但這一敗並不是軍壁垓下的一敗,而是他孤傲殘虐的性情。都被人逼到丟盔棄甲,烏江一日遊的地步了,還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天下亡他,臨死都不注意自己的缺點。這樣的自負偶爾一次可以叫有性格,長此以往,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創業是群體工作,哪有一人就能翩翩起舞的,開公司又不是搞藝術。

    劉邦和項羽多年的爭鬥,隨便摘幾個歷史片段,劉邦好像就沒有幾天過得順利。幾十萬大軍圍攻彭城,被項羽幾萬兵馬打得他爹都不認識。要不是一場龍捲風救了命,老劉頭早跟世界say拜拜了。

    劉邦和項羽的根本區別在於,劉邦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比他牛逼,項羽則認為全世界的人數他最牛逼。鮮明的性格對比造就兩種不同的集團公司:1、劉氏集團(領導愛把下屬當根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2、項氏集團(下屬有時是根蔥,有時是你算哪根蔥?)韓信和陳平喜歡第一種氛圍,范增喜歡第二種。所以後來范增被陳平陰了,如喪家之犬似得被項羽趕出了家門。假如范增站劉邦隊伍,可能老頭會壽終正寢。可憐范增還是當過項羽二爹的人。

    秦末的戰場上,毋庸置疑能笑到最後兩家決戰的,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都是人才。劉邦當然不例外,而且劉邦這類人才不同一般的人才,他是一個不正經的人才。如果跪著能得到天下,他就跪著。如果趴著能得到天下他就趴著。不得不承認,劉邦四十多歲還敢出來創業,確實有他的獨到之處。如果同樣的烏江絕境主人公換成劉邦,他肯定扯呼。管他要不要臉,活命要緊,人生有意義的事兒就是好好活兒。

    項羽則不然,縱觀古今,鮮有一個有他那麼變態戰鬥力的人。所以,項羽是天才,千年不遇的天才。天才多半早夭,多半傷仲永,天才多半與人配合不默契。天才不能當皇帝,即便當皇帝也得是守業皇帝。

    其實一敗算籠統的說法,任何失敗都是量變引起的質變,沒有前因就一定造不成後果。項羽的人格魅力,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 4 # 靜夜史

    這就是貴族和草根的區別。

    從前206年到前202年,劉邦和項羽進行了長達4年的“楚漢相爭”,最後以項羽自刎烏江、劉邦稱帝建立漢朝而結束。

    同為滅秦義軍,項羽和劉邦曾經是一個戰壕的兄弟,但是最終二人走上了刀兵相見的地步。

    有意思的是,在二人撕破臉之前,項羽是公認的西楚霸王,而劉邦是項羽分封的漢中王。二者無論在地位還是在實力上都不是一個檔次,然而,僅僅四年,屢敗屢戰的劉邦就擊敗了項羽,而項羽在垓下之戰中也因為這一敗而徹底失去了一切。

    為什麼會這樣?為何劉邦可以屢敗屢起,而項羽就禁不住一次失敗呢?

    1、當貴族遇到流氓

    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於項羽報以巨大的同情,而對於劉邦則極盡貶低。在司馬遷心中,項羽是真正的貴族,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而劉邦則是典型的市井無賴。

    然而,就是這樣的市井無賴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令人匪夷所思。

    其實這其中的道理也不難理解。

    就像宋襄公因為信守“仁義之師”的名號最後被楚國打得丟盔棄甲一樣,今天的我們看來,宋襄公就是個草包白痴,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禮儀之邦的宋國做出這般舉動並無不妥,反倒是南蠻楚國不按套路出牌,讓宋襄公成為笑柄。

    可見,春秋後期,禮樂崩壞已經初見端倪。然而到了秦末,作為楚國貴族的項羽竟然還保持著貴族的風度,著實令人肅然起敬。

    比如鴻門宴,明明可以一個眼神就幹掉劉邦,項羽愣是白白錯過機會;鴻溝劃界後,項羽本著契約精神如約撤軍,不曾想被劉邦來了個違約反殺。

    作為一個年歲比項羽大很多的流氓,劉邦可謂是閱歷豐富,他的前半生,基本就沒有成功過,所謂最大成功就是當了泗水亭長。所以,失敗不可怕,因為本來就一無所有。而項羽身為楚國貴族,雖然沒落,但貴族應有的品質不能丟,這種品質,用今天的話說,叫高起點,叫面子,叫偶像包袱。

    所以項羽不能輸,一旦輸了,從神壇跌落,就意味著需要巨大的精力來完成東山再起,而劉邦只需要拍拍身上的圖,然後捲土重來。

    2、關於團隊建設

    劉邦的團隊,可謂群英薈萃,正是這些班底,幫助劉邦在一次次的失敗中,頑強地屢敗屢戰。

    所以,開國後的劉邦感慨:“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而項羽就差勁多了,唯一能給項羽出謀劃策的,是范增,他的亞父。但是,年輕氣盛的項羽又怎能事事唯范增是從,所以,二人的矛盾也在不斷積累。

    可怕的是,二者都是急性子,心胸都不夠寬廣,很容易走進死衚衕。相比之下,劉邦就豁達多了,和項羽相持不下時,得知韓信自立為王,索性順水推舟,最終韓信幫助劉邦奪得了最後的勝利。

    雖然劉邦善於秋後算賬,但是起在楚漢之爭中,劉邦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

    所以,在團隊建設上,劉邦遠遠優於項羽,這就導致劉邦團隊有了超強的彈性,能屈能伸,敗了可以東山再起;而項羽更像是一把脆刃,雖然鋒利,但一旦折斷,就徹底失去了再生的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5 # 長島男爵

    為什麼劉邦“屢戰屢敗”還能繼續作戰,項籍一敗塗地再無翻身之機?

    一、政治上,劉邦始終佔據道義制高點。

    劉邦奉楚王命入關滅秦,當王。

    項籍奉楚王命救趙,擅殺主將,劫持諸侯入關。

    項籍弒君犯上,劉邦為君上討逆。

    二、地形上,劉邦佔據第一第二階梯,居高臨下,山形險峻,而項籍處於平原地帶。

    三、後勤上,劉邦擁有穩定的後方。

    1500多年後有人給出了答案,他叫朱升,他的老闆叫朱元璋,他的結論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是指建立加強防禦工事,做好長期戰鬥準備;

    緩稱王這點對劉邦來說,應該是緩稱帝比較合適;

    重點是廣積糧,廣積糧不是多積糧,也不是少積糧,而且按照合理的比例,從更大的地域上徵收糧食乃至其他戰爭資源,徵多了百姓活不下去,會反抗,會逃難,會降低後方的生產,甚至後方失陷,徵少了,前方打仗缺少支援,會降低戰鬥力,徵多少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

    同時,徵收糧食不僅僅只是徵多少的問題,必須建立一套穩定的制度和文官團隊。

    高築牆、廣積糧構成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源源不斷向前線輸送兵源糧餉,即使一時敗退也不會變成潰敗。

    同時穩定的後方有利於維持一個忠誠的王國。

    四、統戰上,劉邦總能團結更多的諸侯。

    五、軍事上,劉邦戰略壓倒項籍。

    說是劉邦屢戰屢敗其實不正確。

    從大的戰略上看,應該是項籍屢戰屢敗。

    ①第一次較量,漢軍入侵西楚被擊退,仍然堵在西楚家門口,小勝。

    因為漢軍一直是深入敵地作戰,鏖戰5年西楚幾乎沒有幾個月完全把漢(聯)軍,而楚軍沒有一兵一卒進入過漢國境內,可以說項籍是完敗!

    自項籍擊齊後,漢王劫五諸侯兵入彭城,後被項籍擊退,但漢軍並沒有潰敗,而是在京索擊退了楚的追兵,穩住了腳跟,這一勝一負看起來平手,其實是漢軍小勝,因為京索幾乎就在西楚家門口,漢軍仍然堵著了西楚的家門!

    緊接著漢王使隋和勸反英布,西入關殲滅章邯,鞏固後方再發兵東進。

    ②第二次較量,漢國領土再擴大,充分調動楚軍,大勝。

    漢軍先滅魏,擴大領土,再令韓信北上,與中路漢軍南北夾攻滅趙,楚軍奪滎陽成皋,漢軍擊退楚軍在洛陽東,穩住戰線。

    漢王南走,楚軍追擊漢王,令中路軍可以休息。彭越、盧綰、劉賈騷擾項籍後方,項籍回軍,漢王收復滎陽成皋。

    漢軍滅兩國、滎陽成皋兩重鎮失而復得,偏師進入楚地後方,一直到垓下之圍,漢軍都一直待在楚地,怎麼看都是大勝,

    ④第四次較量,各路漢軍匯合,殲滅西楚最後的部隊,大勝。

    軍事總結:漢軍中路吸引楚軍主力,充分調動楚軍,項籍夢想中路突破,始終不能如願,中路戰線反覆易手,而使其他方向的漢軍攻城略地,四面出擊,楚軍即使贏得區域性勝利,也沒有改變總體不斷收縮的大局,疲於奔命,最後被各路大軍合圍殲滅。

  • 6 # 使用者106784326642

    項羽是戰略失敗,不是戰術失敗啊,天下本來是他的,最後全部被劉邦佔領或者拉攏,項羽只剩下楚地,楚國都城都沒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選擇養殖泥鰍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