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灑家看看
-
2 # 愛尚文史
《三國演義》與三國曆史最大的出入就是,演義尊劉備為正統,彷彿只有讓劉備統一了天下,才是正確的,其他人統一天下都是錯的,都是謀朝篡位;
其實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室氣數已盡,改朝換代在所難免;各路群雄,比如曹操、袁紹、袁術、孫權等人,都是奔著統一天下去了,他們並沒有錯;劉備也不例外,他也想在這亂世之中,分到一杯羹,成就帝王大業;有人說他的出發點是扶漢,是復興漢室江山,那麼?請問,當時的漢室,有沒有復興的可能?我可以肯定的回答,完全沒有這種可能,漢靈帝在位期間,就已經奠定了漢室滅亡的基礎;劉宏在位期間,只是貪圖享樂,施行宦官政治,滿朝忠臣被迫害殺死無數,傷透了天下人心;同時,他還主動施行賣官鬻爵政策,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此時天下都是他劉宏的,他為什麼還這麼缺錢,要去公開售賣官職?原來他要打造一個西園,專門供自己享樂,可見其昏庸程度,歷代君王,無出其右者;所以,劉宏在位期間,朝堂腐敗不堪,宦官當道,忠臣殆盡,邊疆戰事不斷,漢室搖搖欲墜;然而!即便如此,劉宏依然不知補救,反而更鐘情於享樂,全不體恤民間疾苦,即便是天下大旱,農民顆粒無收,依然賦稅不減,導致人心盡失;所以,張角組織了一群農民,發動了黃巾起義,這次起義雖然失敗,卻得到了大多數貧苦百姓的響應,義軍一度聲勢浩大;此次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成的民變之一,如此大的規模,證明民心早已不向漢室;所以劉辯、劉協上位後,宮廷之亂更為猖獗,民心更失;一個不得民心的政權,如何有復興的可能;
劉備心裡肯定清楚,這個七零八落的漢室,根本沒有復興的可能;他口中的復興漢室,掃除奸佞,與曹操又有什麼區別,只是為自己成就大業找個藉口而已;如果真想扶漢,他就不會辜負劉璋對他的信任,轉而竊取劉璋的益州,導致漢室自相殘殺;
所以我認為,不管是劉備,還是曹操,都是再為天下統一大業努力,談不上誰對誰錯;不能像演義所說,曹操就是奸佞,劉備就是忠良!!!
-
3 # 笑居江湖
《三國演義》大家都知道其實是演義,它和三國正史裡面的內容虛構太多太多了,可以說就是誇張了,《三國演義》和正史有哪些出入的地方呢,介紹一下幾點吧。
“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裡面蜀漢有“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而歷史上,蜀漢並沒有五虎上將,劉備只封了關張馬黃四人,只有曹操那邊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舌戰群儒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江東可是大出風頭,把江東群儒懟的一句話也沒有。然而歷史上真正舌戰群儒的是周瑜。
周瑜形象
在三國演義裡面把周瑜描寫成一個心眼小,善妒,心胸狹隘,死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歷史上周瑜是個風度翩翩的儒將,周瑜比諸葛亮大了六歲,赤壁之戰時諸葛亮才出山一年,寸功為未立。
其實不僅僅如此,還有更大的出入,所以演義就是演義不必太當真。
-
4 # 吉祥流年
三國的形成時間在史學家間是有爭議的,三國包括曹魏、東吳和蜀漢。就力量對比來說,曹魏勢力最大,地牌最廣。其次是東吳和蜀漢。三國時期,是我們歷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當時人才輩出,雖然處於動亂時期,但科技和農業都有長足發展。
三國演義是小說,雖說有歷史原型,但和正史肯定是有不少出入的。我這裡列舉二三,請批評指正。
三國演義的曹操有點被負面化了的,正史裡的曹操可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歷史功績是最大的。小說裡面把曹操描寫成奸雄,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甚至為了安撫軍心,借了負責軍糧小官的人頭,甚至夢中殺人。實則是作者刻畫人物的需要。
三國演義裡面把諸葛亮更是描寫的神乎其神,實際則不然。在帶兵打仗方面,他和曹操、曹真,司馬懿、周瑜等都是旗鼓相當!諸葛亮的出師表到是真的出自他手,只能表明諸葛亮的忠心。
三國演義把周瑜寫成嫉賢妒能之輩,實際上週瑜是非常寬宏大度的,也非常有才能。可能三國演義作者心裡傾向蜀漢,要襯托蜀漢的諸葛亮。
還有一些武將的功績和武功的高低,小說和正史也是有出入的,這裡不再贅述!
-
5 # 星火辰
都說《三國演義》七實三虛,其實能夠有半實半虛已經不錯了。三國演義只是在歷史框架上基本與三國志相合,其餘人物關係、歷史事實、人物性格等等,很多與歷史不合。
一、三國演義過於強調黃巾起義的影響,但三國志本身連對黃巾起義的專門記載都沒有,其實黃巾起義雖然規模浩大,但很快被鎮壓,其真實長遠的影響不是戰爭上的,而是信仰上的。
二、造成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局面的真實原因,三國演義將之歸咎於桓靈失道、黃巾起義和董卓入京,這很正史的記載是有差距的。若非從東漢初年起便削弱西北邊防,造成羌患百年,東漢末年內外交攻,朝廷不得不實行給予地方軍政大權的州牧制,黃巾和董卓未必便會造成天下分裂,這是長期積累的原因,黃巾、董卓只是觸發因素。
三、三國演義將靈帝朝的朝政混亂,妖異迭出,歸結於宦官謀殺了竇武、陳蕃,曹節以及之後的十常侍專權。當然,後漢書有意貶低宦官。但這與歷史真實是不相符的。竇武、陳蕃沒死之前,東漢各處混亂已經產生,反倒在二人死後,靈帝執政的初年,東漢獲得了少有的十來年的安寧時間,直到黃巾起義。十常侍未必都是壞人,竇武(外戚)、陳蕃(名士清流)未必都是好人,但他們有一樣是相同的,都想要掌握朝廷大權,想從百姓頭上獲得最大利益。有一點不是絕對不同的,外戚、清流等未必忠於皇帝,而十常侍們幾乎是忠於皇帝的。
四、黃巾起義前,何進是河南尹,是因為他揭發起義的陰謀、鎮壓有功才升任為大將軍,並非如三國演義第一回所說,已經是大將軍。
五、三國演義所說,劉備身高、起兵時的年齡與關羽、張飛是如何相識、起兵的緣由,包括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為什麼要資助他都大有問題。這些有些三國志中是明確說到的,有些可以推測出來。譬如,身高是七尺五寸(三國演義是八尺,這誇張點還不算啥)。起兵時明明不過二十二、三歲,若是按三國演義所說二十八歲才起兵,他就趕不上黃巾大起義,所參與鎮壓的,不過是些自稱黃巾的餘賊而已(這也算了,不是太大問題)。關羽、張飛顯然不是起義時才認識的,而是在這之前已經相識。中山商人資助他顯然不是臨時起意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但這些,三國演義的作者沒有去考察,就想當然了。
六、劉備起兵時,當時的幽州牧肯定不是劉焉,不知道為什麼要說是劉焉。
七、劉備與黃巾第一戰幾乎都是編造的(這也沒啥關係,小說總要編造嘛,但歷史小說,一些重要歷史事實該去考核一下,至少劉關張的相識、劉備起兵的緣由等要有個合理的說法,三國演義說的有些像過家家,都點兒戲。大家可以想想,你換做劉備,像三國演義描述那樣能起兵?)
八、劉備與盧植的關係肯定沒有演義第一回描寫的那樣親密,盧植見到劉備來了就如獲至寶,這是不可能的,劉備只是盧植眾多學生中的一個而已,多半不是盧植最看重的學生。劉備鎮壓黃巾的前幾次戰鬥中,肯定沒見著皇甫嵩、朱雋幾個大佬,他所見到的,不過東漢的中下層軍官而已,怎麼可能見到鎮壓黃巾的兩位統帥。演義第一回,把皇甫嵩、朱雋的出場也描寫得很兒戲,確實成了打醬油的,其實在東漢末年諸將中,他們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們的一舉一動,甚至牽扯帝國安危。
九、劉備三兄弟的桃園結義在歷史上是不是存在是不清楚的(但既然說他們恩若兄弟,弄出個結義也沒啥!)
十、劉備三兄弟沒有救過被黃巾打敗的董卓,更沒有被董卓所輕視,甚至後來他們參沒參加過討董,都是十分可疑的。
-
6 # 一品鏟史官
我是子彧,歷史如鏡,多讀可以明智。
這個問題有點大,出入有點多。我嘗試從大的方面來分析一下。三國的正史只有三國志一部,後漢書裡面也算有一些。所以這個比較就以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來進行比較。
首先,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對正統觀念跟推崇,因此對劉備集團的表現進行正面化和誇張化,曹魏集團的各種形象進行了一些負面化和縮小,而孫吳集團沒有太大負面化,只是進行了一些縮小。典型的表現就是1曹操的各種不堪的言論,2劉備的各種“仁”的言論以及諸葛亮的智謀得極大加強;3東吳政治家們的功勞都不見了甚至加到了諸葛亮的戲份裡面,還有就是周瑜心中渣渣的醜化。
第二個方面,時間方面:嚴格來說,三國曆史應該開始於曹丕稱帝,既220年;結束於東吳滅亡,及280年。但為了更好的對三國的各種人物的塑造,三國演義從黃巾起義(184年)開始寫,對漢靈帝,漢少帝,漢獻帝三朝的事做了詳細的介紹,因為這些事是三國的梟雄們開始參與甚至主導的。
第三個方面,為了人物形象的移花接木和虛構事實。為了塑造某些人物形象,三國演義有許多虛構的情節,比如為了突出漢賊曹操死有餘辜,曹操死的那年發生了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為了突出諸葛亮死的惋惜,諸葛亮的八卦陣,續命燈(魏延闖燈)等事都有許多玄幻的成分;還有些事情和人物有,也發生過,但是卻完全不是那個人也不是那麼回事,比如喬玄並不是二喬的爹,而關平並不是關羽的養子。
總之,三國演義是小說,是有藝術加工的,可以用來掃盲,不可以用來學習和研究歷史。
-
7 # 可樂冰氣泡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三國演義》大家都知道其實是演義,它和三國正史裡面的內容虛構太多太多了,可以說就是誇張了,《三國演義》和正史有哪些出入的地方呢,介紹一下幾點吧。
“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裡面蜀漢有“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而歷史上,蜀漢並沒有五虎上將,劉備只封了關張馬黃四人,只有曹操那邊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舌戰群儒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江東可是大出風頭,把江東群儒懟的一句話也沒有。然而歷史上真正舌戰群儒的是周瑜。
周瑜形象
在三國演義裡面把周瑜描寫成一個心眼小,善妒,心胸狹隘,死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歷史上周瑜是個風度翩翩的儒將,周瑜比諸葛亮大了六歲,赤壁之戰時諸葛亮才出山一年,寸功為未立。
其實不僅僅如此,還有更大的出入,所以演義就是演義不必太當真。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80後經典遊戲回顧
三顧茅廬及時是否真的有?《魏略》有這樣記載,當時劉備屯軍在湖北襄陽,當時曹操剛平定河北,諸葛亮知道曹操接下來目標就是荊州,然而劉表性情遲緩,又不懂軍事。於是諸葛亮向北找劉備。劉備和諸葛亮不認識,而且劉備又因諸葛亮年輕因此不當他一回事,也不過問。當時恰好有人送犛牛尾給劉備,劉備喜歡用羽毛編織飾物(我認為當時魏華人諷刺蜀漢,劉備出山前就是編織草鞋為生,他們就認為劉備就是喜歡編織類東西)諸葛亮看到劉備編織就立即問,將軍你應該更有遠大的志向,難道只是用羽毛編織飾物就行了嗎?劉備才知道諸葛亮不是一個平常人。這才慢慢重用諸葛亮。裴松之也認為諸葛亮在上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中。既然諸葛亮也怎麼說應該是劉備親自拜訪。但蜀漢沒有史官到底是劉備親往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劉備覺得他有理再來找他,不得而知了。還有馬謖之死也是個謎。
回覆列表
1、曹仁形象 歷史上的曹仁是非常有軍事才能
2、舌戰群儒的是周瑜
3、草船借箭和借東風
4、東風不是諸葛亮借來的,草船借箭的是孫權
5、陳宮叛曹 因為曹操殺害邊讓等漢末名士而與曹操反目
6、周瑜形象 周瑜是一個風度翩翩的儒將,周瑜比諸葛亮年長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