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廨七叔
-
2 # 仁己及人
因為根本世界觀不對,在儒家所有文化宗派中,承認天道是仁義禮智信至關重要。只有承認了這個,才能和道教和佛教世界觀對應起來,構成完整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因此,一切不承認仁義禮智信,尤其是不承認仁的儒家學派,不是真儒家。如義,無仁之義是什麼?黑社會義。無仁之禮是什麼?黑社會禮。所以仁至關重要。清儒氣甚至不如民國也是因為,無仁氣,殺降屠城,你見過哪個正法這樣的?
荀子雖然尊重孔子,但是他的一派學說根本世界觀中並不認為天道是仁,而是什麼”自然規律”,既然是規律,也就無所謂仁不仁。那麼當然就用了。自然規律就是,民力盡其用,物力盡其用,過期作廢。這一點蘇聯都看得出來。所以他兩個學生都是法家。就是認為統治者可以隨便用民力不用負責。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那種理論。
仁是儒家根本點,這一點不認可,後面再怎麼也不是儒家。所以荀子應該是自成一派。
-
3 # 猛哥厲史
荀子為什麼要入孔廟?
蠕蛆們才會去孔廟上香,在我看來孔廟還不如個廁所香!
荀子實質上屬法家的思想者,人家以入孔廟為恥好不好!
如果把荀子放孔廟裡,孔孟在十八層地獄也無容身之地!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蠕家學說的出發點是認為人性本善,
所以才能透過所謂的禮來教化成仁,而仁是蠕家的終點。
但荀子的性惡論,就決定了透過繁瑣的禮是達不到仁的,
人性的惡,沒有底限。只能透過法制,讓壞人不敢作惡!
所以非偉大非著名非思想家張猛曾說:荀子打倒了孔孟!
-
4 # —正陽
由於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於維護封建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孔子成為了所謂的“至聖先師”,並建立了文廟來進行奉祀。隨著時間的發展,配享文廟的儒者越來越多,這也成為了儒者的最高榮譽。
但我們研究配享文廟的人員名單時,發現了這樣一件怪事,在史書上被稱為儒家的集大成者的荀子,不僅沒能成為“儒家五聖”之一,更是就連配享文廟的資格都沒有撈到。要知道,後世配享文廟的儒者可足有156人之多。而與荀子並稱的孟子都已經成為了儒門中僅次於“至聖先師”孔子的“亞聖”。如此對比,不禁令人唏噓。
那麼,荀子為何會如此不受儒家門徒的待見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一下其中的緣由。
(一)影響孔子聲譽
《荀子·宥坐篇》中記載了孔子誅殺少正卯一事,雖然荀子在這裡是把此事當作正面例子記載的。但孔子這位一生踐行“仁”思想的聖人,身登攝相位7日就誅殺了魯國大夫少正卯,這件事也成為了別人攻擊孔子的理由(在文革中“殺少正卯”就是孔子的罪狀之一)。關鍵是,”孔子殺少正卯“一事的真偽存有爭議,從朱熹以來,特別是自清人閻若璩、崔述、梁玉繩、江永等人以來,以至當代楊景凡、俞榮根、匡亞明、錢穆等專家學者,均對孔子誅少正卯一案,持否認態度。
若”孔子誅殺少正卯“一事是真,那荀子記載此事,無異於授人以柄,儒家門生怎會原諒;此事若是假,那就是誹謗至聖先師,之前還好。但理學興起後,在”理法大於一切“的時代,誹謗至聖先師,這足以讓荀子萬劫不復,僅憑此事,就讓荀子翻不了身,而理學大家朱熹,就堅持認為“孔子誅殺少正卯”一事是無中生有,你說,荀子能不悲劇嗎。
(二)”欺師滅祖“的徒弟
荀子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弟子,韓非子和李斯。這兩個人,一個人是為秦國吞併六國帶來了富國強兵的思想和方法,另一個人呢!大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尊貴無比。
按理來說,出了這麼兩個傑出的徒弟,無論是對荀子還是儒家,都是一件光耀門楣的事情,但問題恰恰出在這兒。
韓非子和李斯都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史書上評價他們是法家傑出的代表人物,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儒法的對立是十分大的,從階級上來說,儒家代表的是舊奴隸主貴族階級,強調嚴格的等級觀念,而法家則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周朝的等級觀念。
孔子追求的是”克己復禮“,推崇的是分封制;而李斯高喊的是”滅六國、成帝業、為天下一統“,他想終結分封制。而韓非子更是了不得,將之前幾位代法家表人物的思想糅和在一起,提出了全面的、系統的、完整的法家理論系。
這就了不得了——你荀子既然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教出來的兩個徒弟卻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在你的思想中,也體現出了與法家的思想,你到底是站在儒家這邊還是法家這邊?
如果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老師的學生不一定要走老師的道路,但在封建時代內門戶之別看得非常嚴重,尤其是儒家和法家對立嚴重,你作為師傅思想激進,你的徒弟思想更加激進,這就是你教育的問題。
而且,李斯後來又搞了”焚書坑儒“之事,雙方的樑子是結大了。
儒家的一些學者從這個歷史事實上,抨擊荀子,那麼他自然悲劇了。
(三)禮法並用的思想
禮法並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理解,即所謂的王道與霸道。
何為王道?
通俗淺顯的說,就是以德服人,要求統治者以自己的德行和操守去感化人民,讓百姓信服你,民心都自願的歸屬於你。
這是荀子提出的一個統一中國的政治構想。當時每一個思想家都在遊說諸候王,而荀子想要告訴統治者的是:以德服人,民心所歸,天下一統。
說到這裡,王道只是對孔孟思想的發展和拓寬,並沒有什麼問題,那問題出在哪裡?就在於禮法二字的法字上,也就是所謂的霸道。
何為霸道?
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以力服人,簡單直白的講,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這就出現問題了,儒家思想強調的是互相謙讓,相互之間和諧相處,而霸道卻恰恰相反,強調的是爭強好勝,強者為尊的思想。
先不說這個思想對歷史的貢獻,就說說這思想對儒家的影響,孔孟,作為儒家最著名的兩位聖賢,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言語都是後來儒家學者的金科玉律,但到了荀子這兒,卻對以前的思想推翻了一部分,做出了自己新的解釋,如果他的思想繼續接著孔孟思想的發展而延續,或者說適當的補充,儒家後生也能接受。
但他是既有延續也有補充,更重要的是來了一招狠的,推翻以往的聖賢思想,而他樹立起來的東西卻是更早的祖師爺批判的東西,那這就比較為難了。
如果站在這個時代看這個問題,肯定會偏向荀子,但在封建時代,思想的保守,見識的知淺,墨守成規絕對是大部分人們最喜歡乾的,那就聽最初的祖師爺的話,於是,荀子就悲劇了。
(四)時代的選擇
荀子的地位走勢是呈一個”u“型拋物線的,在前期,無論是在儒家內部,還是在社會上,都算是比較高的,雖然偶爾有儒家學者抨擊,都不會對他的地位造成大的影響。
在漢朝時,有一個立國原則,那就是外儒內法濟之以道,這個思想與荀子的禮法並用思想有些契合,雖然擴充了一點,但很能說明問題,荀子的思想在這個時代還是很受用的。
但是後來,荀子的待遇出現了轉折,地位開始下降。在宋朝,一種強大的社會思潮出現了,對儒學的進一步闡釋使得理學興起。其實到了此時,儒學已經不是單純的儒學,而是融合了佛道的思想。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都以佛家辨禪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尤其是陸王心學,追求內心的反省,心外無物的思想無疑是受到佛家的影響。
但無論怎麼變,儒家思想為主這個原則絕對不能動搖,於是,理學選擇了另一位祖師爺孟子的思想來作為這個主幹思想,
這就有些問題了,而且問題很嚴重。孟子的思想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是什麼呢?性善論,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卻是恰恰相反,他主張的是”性惡論“,就是人之初,性本惡,雖然在他的思想中提到了一條“化性起偽”得重要命題,認為只要經過後天的教育,人總會回到禮樂善良的狀態下,但這直接與孟子形成了對立,而且荀子對儒家的改造是帶有批判性的,對孟子,對孔門十哲中的幾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從而推倒他們的思想建立自己的新思想。
因此,儒學發展成理學,孟子地位的建立,使得荀子的地位受到嚴重衝擊,而且,朱熹這個人非常推崇孟子,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就是孟子的”舔狗“而孟荀思想的對立,使得荀子徹底的失勢。
直到近現代,一些著名的人物開始研究荀子的思想,人們也開始正視這位在儒學受到冷落的人物,確實發現了現代的一些治國思想與荀子的思想有些契合,荀子的地位又開始了漸漸上升。
-
5 # 阿輝看全球
這也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他涉及到了儒家在中國的發展和變化問題,完全解釋需要大部頭,簡單說一下。孔子死後,就在他家裡設定了紀念設施。不過這完全是家廟,只有孔子本人以及他的直系親屬,還稱不上後來所說的孔廟。而孔子死後儒家陷入分裂,大概分成了八派。荀子本人作為八派之一的大師,在當時是擁有較高的地位。
到了漢朝,漢朝儒家合併消滅最後剩下兩派,今文派和古文派,而荀子的思想融入了兩派之中。這裡面今文派認為孔子地位獨一無二,正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而古文派認為孔子只是儒家眾多聖人中的一個,沒有特殊地位,而且還比不上創派人周公。這會孔廟祭祀情況是怎樣的?《後漢書·蔡邕列傳》中提到一句“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之後到東晉太元九年(384年)建立國子學,其中設立了有史可考的第一座孔廟,這孔廟裡面只有孔子和十哲。鴻都門學不是孔廟,但是東晉已經有官方孔廟了,曲阜的私家孔廟有沒有變化?個人覺得這些很可能但是從側面可以反映當時儒家的思想。從這裡可以判斷孔廟這會應該是孔子和他的直系親屬,有可能還有他親自教育的學生。但是注意,東漢末年的官方思想是今文派,但不意味著古文派就沒有地位。比如三國裡有名的古文派大儒盧植就在朝廷當官,古文派鄭玄還是整個東漢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所以孔廟裡很有可能還有孔子以外的儒家聖人,比如先聖周公肯定在裡面。然後到魏晉南北朝因為天下局勢都比較動盪,沒有再出現大改。但是要說明的是,這會荀子的地位是和孟子是一樣的,他倆在史記中是並未一傳,但是低於顏回。
到了大一統的唐代,這時候佔儒家主導地位的叫新儒學派,儒家本身在東晉嚴重受到玄學的衝擊,結果逐漸到了唐代走向三教合一(儒道釋)。而在三教合一過程中,肯定會融入大量新思想,但是也會剔除很多舊思想。荀子主張“人性本惡”,這點就在剔除範圍內。所以荀子本人在儒家地位中迎來第一次降低。到貞觀十一年,有史以來第一次進行從祀,其中包含了22名儒家先賢,這裡就已經沒有了荀子地位了。到了唐代中後期,儒家出現了新的派別,經學。經學對比新儒家更加不講究“事功”,荀子思想作為一門講做事的學術,完全沒有了市場。
經過了動亂的五胡十六國,到了宋朝,前面說的經學地位越來越穩固。再之後又出來了程學,理學等,就已經完全沒有了荀子思想的位子。荀子到了這會可以說徹底沒有了進入孔廟的機會,他只能作為早期儒家眾多弟子的一員,沒有什麼特殊性可言。
回覆列表
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國,曾入秦、趙求仕。在政治上的建樹乏善可陳,晚年著書終老於楚,有《荀子》三十二篇傳世。他的思想體系,以儒家為本,兼蓄先秦諸子。其“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在後來成為儒家兩個對立的派別,爭論了上千年。
在《荀子》首篇《勸學》中,開宗明義地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如此開篇,不但破勸學之題,也陳訴了自己學說的傳承和超越。而在他的另一篇大論《解蔽篇》中,更是毫不客氣地指出“墨子弊於用而不知文,宋子敝於欲而不知得,慎子敝於法而不知賢,惠子敝於辭而不知實,莊子敝於天而不知人。”把遊士客卿稱為“亂家”,於是他說“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能識之,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敝下,下以敝上,此閉塞之禍也。”在批評了眾多的大家之後,荀子對儒家給予充分肯定:“孔子仁知且不敝,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由此可見荀子對儒家和孔子的尊敬,所以,就荀子本身而言,說他是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許更合適一些。當然,其學生李斯在入仕秦國的初期,也只是荀子在《解蔽篇》中所說的亂家——客卿。而李斯的名篇《諫逐客書》中,歷敘秦穆公以來,皆以客卿致富強而成霸業,這和其師荀子的觀點有些出入。而荀子的另一個學生韓非提出的法治,術治和勢治思想,則成為法家的經典。
所以,荀子可以說是一個由儒而法的代表人物,不能進孔廟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