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未是也

    項羽放棄關中的原因,主要是項羽嫌關中是暴秦之地,他才不願意留在關中,並在關中定都,而把都城選在了彭城。

    項羽把關中分給章邯,主要想用章邯壓制劉邦,不讓劉邦從巴蜀漢中進入關中。

    項羽意圖很明顯,就是用仇人章邯對付自己主要的敵人劉邦,讓他倆相互之間狗咬狗,自己爾後再借機將他們一塊收拾。

    項羽的如意算盤打得太響,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項羽大事。正是由於他錯誤的分封,才引起了劉邦的不滿和敵對,尤其是他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他人,也惹惱了田榮,才把自己最終置於劉邦和齊人的東西夾擊之中,在戰略上使自己腹背受敵,最後在垓下被劉邦消滅。

    自古得關中者得天下,可惜項羽出於對暴秦的仇恨,放棄關中建都於彭城,從而使自己失去了天下,正是滅項羽者項羽也。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覺得還是要從項羽的政治根基、政治身份、政治主張和歷史侷限性以及防範措施五個角度出發,來分析這個問題;

    1、項羽的政治根基,在楚,而且並不牢靠;

    項羽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了盟軍主將。可是,他的政治根基,核心班底都是楚人。而事實上,由於自己只是快速躥升起來的,他在楚地的地位並不牢靠。

    楚國畢竟統治楚地八百年,他的影響力不容小視,作為楚王后裔的義帝,隨時有可能恢復自己的號召力。如果這樣,那項羽的政治根基就非常不牢靠了。

    項梁死後,項家勢力被迅速剝奪,這樣的記憶還歷歷在目,如果長期不在楚地,他的根基依然有可能被動搖。

    項梁死後,義帝壓制項家勢力的前科,還歷歷在目

    2、項羽的政治身份,盟軍統帥;

    項羽入關中時,他的身份都還不是一路諸侯,名義上仍然是楚國義帝旗下的上將軍,而不是一個統治者。因此,他的分封,是以盟軍各自劃分領地的角度出發的。

    威震天下的項羽,此時的政治身份並不高。

    3、項羽的政治主張,秦人治秦;

    項羽的政治主張,依然還是想要回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各國自己統治自己。自然,關中秦地,還是要秦人統治了。而他自己,作為楚人,自然是要回到楚地的。劉邦也是楚人,因此,也去了老楚國的漢中。

    項羽分封的原則,依然是以戰國形勢為原型劃分的。

    4、項羽的歷史視野,不可能開上帝視角;

    雖然秦國以關中之地一統天下。但是,後來漢唐各朝以關中為基地一統天下的歷史都還沒有發生,項羽不可能像後人一樣,認清楚關中形勝的意義。

    5、項羽已經做了預防;

    同時,他認為,只要關中平原老秦國的地盤不是一個統一的強權,那麼,他依然隨時可以壓制。因此,在關中分封了三王,分而治之。

    因此,項羽做了這樣的分配。我們看歷史,總是不自覺的以後人的上帝視角去看待,我覺得不妥。請大家拍磚。

  • 3 # 子屠龍

    就像傷口一樣,痊癒之後還是能夠見疤痕的。當年戰場,秦將章邯殺楚帥項梁,這是項羽、章邯私仇的根源,可以淡忘但不會消失,然而早無血腥味。

    章邯率領秦軍主力投降項羽後,項羽在眾人面前已經原諒章邯,而章邯之後也是忠心呆在項羽帳下。後來,項羽擊殺20萬秦軍降卒,埋於新安縣城南郊,獨獨章邯等主要將領被放過。

    項羽一直被認為是先秦貴族的代表,對章邯信守不殺的承諾就沒動他,按照後世的野心家的做法,2000個章邯也不夠殺。

    章邯效忠項羽,從秦軍被殺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沒有回頭路,只能跟著項羽一條道。關中秦人恨章邯,章邯縱有將才,已然難以讓秦人心服,已然不可能打造精銳秦人部隊。

    項羽迷戀於昔日的分封制,仇恨暴秦的郡縣制,力圖恢復昔日列國的舊局勢。於是,項羽分封18路諸侯,其中舊秦國被裂為3份,讓章邯當上最重要的雍王。

    項羽在離開關中之前,其實將自己最重要的軍事任務交代給章邯,鎮守關中之地、防止劉邦奪取關中。項羽這樣的信任,顯然是早已犯下私仇,而以心腹機要相托。

    章邯對於項羽交代的事情,不可謂不盡心盡力,每次都對漢軍的行動極為重視。

    章邯的雍國,都城在廢丘,領有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和隴西、北地郡等大片土地,是秦地其他2個王的帶頭大哥。

    漢中出入關中有5條大道,其中的4條就在雍國,只有子午道在塞國境內。儘管如此用心防備劉邦,章邯最終還是中了韓信的“明出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成為項羽對戰劉邦的第1個陪葬品。

  • 4 # 看點兒歷史

    關中之地沃土千里,為何項羽把這麼重要的地方分給章邯,他是不是傻啊?

    項羽不傻,恰恰也說明了他的高明之處。項羽不想定都關中,而是想要回歸江東,迴歸他的家。

    而且項羽回家以後也沒有閒著,明著分封十八個諸侯王,但是也是項羽逐個擊破的計劃之一,只不過最後出了劉邦這個變數而已。

    項羽回彭城,也不是就紙醉金迷,不問國事,反而到處找藉口去攻打周邊的諸侯國。他的目的應該是重走戰國路,慢慢蠶食吞併起家。

    事實證明,項羽也確實是在按著他的既定路線走,只不過沒有走到頭罷了。

    至於說安排章邯在關中,估計沒有誰比章邯更加的適合了。項羽想要控制關中,又必須防止他坐擁關中福地而坐大。權衡之後,發現恰恰章邯是最適合的。

    章邯秦末領兵七十萬替秦國南征北戰,但是最後卻投降了項羽,導致二十多萬秦將被項羽坑殺。這筆賬,老秦人不會怨項羽,因為這就是戰敗的結果,他們必須接受。

    但是對於章邯來說,他們是必定是深痛惡絕的。直接投降,直接導致秦人死亡,這不是秦人的性格,也不是秦人的秉性。

    老秦人寧可站著死,絕不坐著生,然而章邯破滅了他們最深刻的靈魂信仰。

    章邯坐鎮關中,一方面可以很好的牽制劉邦,防止他做大,一方面關中百姓也會牽制章邯,不至於讓他做大。一舉兩得,項羽何樂而不為呢?

    項羽的謀劃很精妙,但是終究棋差一招,輸給了街頭混混劉邦,遺恨烏江畔,千年後人嘆。

  • 5 # 史思明先生

    一、項羽不是不知道關中的重要性

    數百年的戰國爭霸之中,秦國靠著關中地區土地肥沃、且有崤函之固,多次隨便就把關東聯軍的合縱發秦化解了,再加上鄭國渠等水利的開發,更令關中地區土地肥沃,生產力極大提高。

    可以關中的重要性,項羽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而當劉邦趁著項羽盡殲秦軍主力,乘虛西進,搶在項羽之前入關,迫降秦王子嬰,並盡廢暴秦之法,以“約法三章”收得關中民心。

    之後蕭何入秦宮,盡取秦國戶籍圖冊等各種資料,劉邦收編了關中的降君、又派軍封鎖函谷關,想把關中作為自己的基地的心思不可謂不明顯。

    項羽也不是沒有做出措施的,鴻門宴之後,項羽憑藉著軍隊的優勢,逼迫劉邦裁軍到只有三萬人,然後又把劉邦驅逐到漢中。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巴蜀在中原人士認為,是蠻荒之地,項羽不認為劉邦可以憑藉巴蜀就翻盤。

    秦嶺棧道被燒燬後,非短時期可修好,劉邦兵馬以關東人為主,思鄉情切不斷逃亡,或許就要這樣不戰而敗,自行瓦解。

    項羽不知道有陳倉這條小道。也不可能想到有那麼一個不世出的韓信,給劉邦謀劃了暗度陳倉的策略。

    正是這種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的戰略偶然性,讓劉邦突出關中,讓劉邦手下的豐沛集團與舊秦遺民通力合作,成為了楚漢戰爭的勝負手所在。

    二、項羽在這裡待不下去,也不想待

    前面說了,關中地區富饒且關河險要,戰略意義項羽不可能不知道,就算他不知道,范增也不可能不知道。史記裡也沒記錄范增建議項羽留在關中。

    更重要的是,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坑殺了四十萬秦軍,四十萬是什麼概念。當時秦朝統一天下也就兩千萬人,按照十丁抽一的演算法,四十萬就差不多半個秦國家庭的兒子都在裡面了。

    關中老秦人每家每戶都有親人死在項羽手上,民心不可能穩固,項羽剛開始可以威脅秦民降服,久而久之呢?

    另外,項羽是楚人,起兵的根據地也在楚地,他不像劉邦,沒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沛縣對於劉邦來說可有可無,但彭城不然。

    所以,項羽不可能待在關中。

    三、最好的辦法就是弱化關中

    關中重要,但自己不能留,也不能給劉邦,更不能可能留給秦人。分封給其他隨行的諸侯?項羽願意,估計那些諸侯也不願意離開各自的根據地到這世仇的秦地吧。

    項羽最好的選擇就是,分封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名秦國降將為王。

    首先,把秦地一分為三,讓秦地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弱,讓他們互相牽制,分而治之,難以在短時期形成合力。;

    另外,章邯、司馬欣、董翳們表面成了一方諸侯,實際上在三秦百姓心中,卻是為一己功名權位,和項羽合謀害死他們父兄子弟的大仇人。恐怕沒多少百姓會跟著三秦東出和項羽爭天下吧;

    再者,項羽回彭城之前,可是一邊焚盡秦國宮室,盡掠財帛婦女東歸,已儘可能削弱關中地區的財力物力。

    四、錯不在不殺劉邦,錯在戰略

    就算項羽更加重視劉邦的威脅,把劉邦分到更偏於的地方;又或者是讓章邯獨佔關中,有更多的力量對抗劉邦;甚至把劉邦殺了,項羽最終也不能統一天下。

    錯在項羽開歷史的倒車,搞分封制。

    因為項羽的分封讓自己有了更多的對手。不是佔了咸陽,滅了秦,天下就一統的。

    還有像田榮、彭越、陳餘等不服勢力,平定齊、趙,魏地,整合關東,還是需要時間的。而在這個時間,只要另外還有起兵,自然就摁不住的。

    所以,楚漢戰爭,越到後期,項羽就越是剛按下這邊的葫蘆,那邊的瓢又起來了。

    反觀劉邦集團,儘管韓信加入是一個偶然,暗度陳倉也是一個偶然。

    但兵出關中之後,劉邦卻能以在短時間便整合了關中的戰略,經濟,體制、人才優勢,全面繼承了舊秦帝國的軍國動員力,起兵不到一年,就從一路速推到東海之濱,乘虛攻陷楚都彭城。

    這就很說明項羽的問題了。

  • 6 # 談古論金

    鉅鹿之戰之後,項羽軍和章邯軍一度陷入僵持,此時陳餘寫信給章邯勸說他:

    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將軍您為什麼不倒戈與各路諸侯聯合,簽訂和約,共同攻秦,分割秦地為王,南向而坐稱孤道寡;這同自己伏砧受戮,妻子兒子被殺,哪個比較好一些呢?)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還有這樣的記載:

    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

    我們在記載相關史事的史書中不斷看到一個『約』字,這一點非常重要——從本質上,章邯固然是投降,但是這個投降是以和項羽訂立和約的方式實現的,以項羽一諾千金的氣概和信守契約的貴族精神,他不會背棄這個約定。

    章邯見到項羽的時候流涕,向項羽哭訴趙高對自己的迫害,這一表現顯示出自己不是反覆無常沒有節操的人,而是英勇忠誠的將領,投降只是被逼無奈,項羽反而更加敬重有這個品格節氣的人,即使是敵人,即使是仇人。

    這個約定中包括了陳餘信中提到『分王其地,南面稱孤』,因而項羽依照約定:

    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

    封章邯、司馬欣、董翳為三秦王,有鉗制漢王劉邦的戰略意圖,自然更是題中應有之義,不贅述。

    章邯最後是作為項羽的部下或盟友而自殺,也算對得起項羽的信任和託付。

  • 7 # 桃殳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項羽的造反意圖是什麼?項羽作為一個楚人,他肯定做的是達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找回自己祖先的榮光。

    當項羽在關中大肆發威一回之後,便分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可見他的目的,只是想回到周天下的時代,而非始皇帝的天下。當然,以這個說來,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中央集權是歷史的趨勢,項羽被歷史拋棄了。

    當項羽帶著天下共主的美夢迴到彭城之後,是怎樣也沒有想到歷史選擇的另一個人——劉邦會從漢中走出,佔據關中,走向天下。

    關中被項羽放棄,是必然的,因為其根本沒有進入到項羽的眼中。它一直認為三秦之地只不過是它美夢中的一個地方而已。戰略要地是根本不存在的。

    再者,所謂什麼封章邯,是為了堵劉邦,什麼在楚地的政治勢力強等等,根本就是一派胡言。這只是後世人根據後來發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而來。

    關中,一個項羽天下共主美夢下不值得提的一個地方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患乳腺癌你是怎樣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