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173304953729
-
2 # 蘇喂頻道
(1)檢疫。
選用無病種子,加強檢疫,嚴格禁止從病區調運種子。
(2)農業防治。
建立無病種子田,選留無病種子。加強肥水管理,防止串灌、漫灌,減少線蟲隨水流行。
(3)物理防治。
種子處理種子播種前用溫水浸種,是防治幹尖線蟲病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稻種先用冷水預浸24小時,然後移入45~47℃溫水中浸5分鐘,再移入52~54℃溫水中浸10分鐘,然後立即冷卻,催芽、播種。
(4)藥劑防治。
①用線菌清550倍液,浸稻種6千克,浸48小時;或用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浸種24~48小時;或用18%殺蟲雙500倍液浸種20小時,撈出洗淨後催芽。也可用10%浸種靈乳油5000倍液浸種120小時,催芽露白即可播種,不得清洗,還可兼治惡苗病。在用線菌清和浸種靈浸種過程中,要避免光照,應勤攪動。南方地區因溫度較高,可適當縮短浸種時間。②每畝用10%克線磷顆粒劑250克,拌細土10千克,在秧苗2~3葉期撒施1次。
-
3 # 華楓秋
水稻幹尖線蟲,這種稻穀常見的病蟲害,一般是由於比較少打理稻子,而且農田周邊種植環境畢竟較差會導致尖線蟲氾濫,防治方法一般是去農產品店買相關藥劑,按照藥劑說明的調配比例,兌水進行噴淋,除了這種尖線蟲,農田還需要防範福壽螺的繁衍,這種生物繁衍多了也會導致稻穀產量降低,稻穀質量變差。
-
4 # 呼風喚魚
我家也種植水稻為主,我來教教大家如何防治水稻幹尖線蟲病,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方法進行防治:
第一:加強植物檢疫:應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嚴禁從病區引進種子。
第二:建立無病留種田:種子田的排灌水系要配套,防止帶線蟲的水灌入。收穫前進行種子檢驗,確保無病,然後單收、單打、單藏,留作種子用。
第三:苗期用2%天達阿維菌素+“天達2116”壯苗靈600倍液,葉面噴霧,連噴2次,間隔10~15天1次。
-
5 # 黑茶小李
20世紀初以來, 豬遺傳育種工作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變化, 並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階段, 50年代以前, 育種工作主要圍繞以毛色、 體型為主的表型選擇。第二階段, 60年代時專門化父系和母系的提出, 標誌著現代養豬體系的形成。 第三階段, 90年代BLUP技術(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最佳線性無偏預測)地應用開闢了豬育種的新紀元。 第四階段, 90年代以後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地應用, 逐步經歷了遺傳標記輔助選擇和全基因組選擇兩個階段, 目前全基因組選擇還處於研究階段。 100多年來, 選育的成就主要表現在: 生長速度幾乎提高了100%, 背膘厚降低了75%左右, 頭均產仔數在近10年中以每年0.2~0.3頭的速度增長。 在世界豬遺傳育種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下, 中國豬遺傳育種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 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相差甚遠。這就要求我們有正確的育種方向, 不斷糾正育種偏差,並最終提高效率。 因此, 瞭解豬遺傳育種的整個發展史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汲取教訓, 少走彎路, 還能讓我們從經驗中不斷學習, 更好前進。 1 表型選育 自人類馴化豬以來, 實際上就開始了豬的育種工作, 人們開始選擇自己心中理想的個體留種, 只不過早期更注重以毛色、 體型為主的表型選育。 到20世紀初,由政府主導的種豬登記開始在一些國家實施。 1883年美國成立了第一個杜洛克豬組織—美國杜洛克協會。 加拿大種豬登記體系(CSI)最初成立於1889年,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丹麥於30年代初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效能測定中心, 用於比較種豬生長速度、 背膘厚和飼料利用率等生產效能。50年代開始, 遺傳界雖然對生長效能開始給予重視, 但對外貌和品種的選育仍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並沒有把生產效能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因此, 50年代以前的選育主要是表型選育。 2 現代育種體系的建立 1943年首次引入了選擇指數, 但直到50年代才開始廣泛應用於豬上。 受家禽和植物雜交生產的啟發,Smith和Moav分別於1964年和1966年提出利用專門化父系、 母系進行肉類生產, 標誌著豬現代化育種體系的形成。 豬的育種按照父系、 母系方向選育, 選擇指數仍然以生產性狀為主。 60年代開始出現了專門的育種公司, 專門化品系選育、 雜交生產也促進了原種場、 擴繁場、 商品生產場繁育體系的建設。 70年代, 豬育種工作中出現了兩個里程碑: 人工授精技術和超聲波測定儀在背膘厚測定上的使用。80年代以前, 鑑於產仔數遺傳力低, 選擇效果差, 遺傳工作者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因而將生長速度和背膘厚等生產性狀視為選育重點。80年代以後, 遺傳工作者對大白豬按照父系和母系兩個方向進行選育, 開始利用家系選擇法在母系中提高產仔數, 但遺傳進展表現為10年提高0.5頭, 並沒有取得太大進展。 3 BLUP技術的應用 20世紀初50年代, 美國康奈爾大學學者Henderson首次提出了BLUP法。 1986年加拿大率先將該技術用於豬上, 但直到1990年以後才得以大量應用。BLUP技術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遺傳進展, 引領種群性的選擇, 最大的成功體現在產仔數的提高。應用初期, 產仔數進展速度就加快了1倍, 每年的遺傳進展速度達到0.1頭以上, 到2000年以後, 年遺傳進展已經達到0.2頭甚至0.3頭。 1990年, 丹麥開始利用BLUP技術用於豬育種。 1992年遺傳界開始將產仔數列入長白豬和大白豬的育種目標, 隨著育種目標的改變和BLUP技術的應用, 產仔數在2000-2010年的年遺傳進展接近0.3頭。 丹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得益於資料的積累, BLUP種群評價越來越高, 進展也隨之提高。 目前, 長白豬和大白豬的產仔數平均為15頭, 已經達到中國太湖豬的水平。 1995年CCSI成立後, 育種目標不斷髮生變化, 並逐步對飼料轉化率、 眼肌深度、 瘦肉率和眼肌面積進行估計。到1999年, 總產仔數在母系指數中所佔的比例開始達到50%以上,而瘦肉率所佔的比例卻下降到6%。 2000年, 產仔數幾乎每年能夠提高0.5頭。 80年代以來, 除了總產仔數年遺傳進展取得較大進步外, 另一重大變化表現為大型育種公司的市場份額越來越高。 1980年美國大型育種公司的市場份額只有25%~30%, 而小規模育種公司卻佔到了70%~75%。 但時至今日, 小規模育種者的份額只有不到10%, 而排名前三的大規模育種公司卻佔據了75%。 這種變化反映了大型育種公司在遺傳和其他技術上的應用能力, 他們有更多的資金和更好的實力去運用一些新技術, 同時在管理等各方面更具有優勢。市場競爭的加劇和高技術研發的需求使得國際上育種公司之間不斷地重組整合, 公司數量逐年減少。 以美國為例, 這些大型規模豬場已經開始取代國家育種體系, 目前的NSR、 CCSI在美國、 加拿大的豬育種中的作用不斷弱化。 目前, 中國也即將或正開始經歷這樣的變化。 4 分子技術的應用 4.1 遺傳標記輔助選擇 20世紀90年代, 分子技術開始應用於豬遺傳育種, 主要目標是提高選擇的種群性。 在遺傳標記輔助選擇上, 應用最成功的兩個遺傳缺陷基因分別是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 抗病方面, 仔豬腹瀉的抗性檢測也應用得比較好。 4.2 全基因組選擇 全基因組選擇(genomic selection,GS) , 一種新的遺傳標記輔助選擇形式。 其原理是利用覆蓋全基因組的高密度標記資訊對育種值進行估計, 標記基因可以反映全部或者絕大部分的遺傳變異。 由於影響某一性狀的基因很多, 密度也非常高, 目前豬的晶片是6萬多個標記基因, 並且影響某一性狀的所有基因至少有標記基因的連鎖。基於這個假設, 可以根據該標記估計該基因的育種值。 目前該技術還處於研究的階段, 但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發展成為一個常規技術。 根據模擬研究, 全基因組選擇在豬上可以獲得20%~50%的額外遺傳進展,但在奶牛上遺傳進展可以達到60%~120%, 肉牛遺傳進展可以達到29%~158%。 因此, 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在牛上的研究更多也更成熟。 目前, 一些國際育種公司已經開始應用全基因組選擇技術, 國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超前於中國, 如託佩克公司最初是將該技術應用在公豬上, 隨後逐步運用到母豬上。 該技術在中國還沒有真正起步。 隨著時代的不同, 育種目標越來越複雜, 並且也越來越切合實際。 過去100多年, 種豬生長速度、 背膘厚及飼料利用率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近20年來產仔數也取得了重要進展。2006年, 加拿大在母系指數中開始加入首產日齡、 產仔間隔、 圍產期仔豬成活率、 斷奶仔豬數和斷奶窩重等指標。2008年, 除了上述育種目標外, 對抗病性狀的選擇也開始進入應用。2009年, 肌內脂肪含量成為肉質性狀選擇的指標之一, 超聲波估測肌內脂肪含量的方法開始進入應用。2010年, 國外很多育種公司將育種重點轉移到飼料利用效率和母豬生產效率這兩方面。 目前, 新的育種目標還包括肉質、更廣泛的生產效率和繁殖效率。 其中繁殖效率不僅包括產仔數, 還包括哺乳母豬的採食量、成活率和帶仔能力。 但目前中國在這方面還比較欠缺, 育種目標太單一, 過於簡單。 豬群中存在很大的遺傳變異, 在商品豬群中, 還遠沒有達到選擇極限。 未來豬育種目標主要取決於消費市場, 而不再是單純地降低成本, 並且豬育種目標將更為詳細。 目前中國還處於賣豬而不是賣肉的階段, 但將來中國一定會過渡到賣肉階段, 發現有價值的豬肉會成為屆時的選擇目標之一, 而不單是豬的生長性狀和繁殖性狀。 目前, 中國豬育種將面臨很多挑戰, 我們不能指望用昨天的技術滿足今天的挑戰, 希望種豬企業能有所創新。 未來, 成功的企業一定是新技術利用最好的企業。
-
6 # 沃柑42773038
(1)檢疫。
選用無病種子,加強檢疫,嚴格禁止從病區調運種子。
(2)農業防治。
建立無病種子田,選留無病種子。加強肥水管理,防止串灌、漫灌,減少線蟲隨水流行。
(3)物理防治。
種子處理種子播種前用溫水浸種,是防治幹尖線蟲病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稻種先用冷水預浸24小時,然後移入45~47℃溫水中浸5分鐘,再移入52~54℃溫水中浸10分鐘,然後立即冷卻,催芽、播種。
(4)藥劑防治。
①用線菌清550倍液,浸稻種6千克,浸48小時;或用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浸種24~48小時;或用18%殺蟲雙500倍液浸種20小時,撈出洗淨後催芽。也可用10%浸種靈乳油5000倍液浸種120小時,催芽露白即可播種,不得清洗,還可兼治惡苗病。在用線菌清和浸種靈浸種過程中,要避免光照,應勤攪動。南方地區因溫度較高,可適當縮短浸種時間。②每畝用10%克線磷顆粒劑250克,拌細土10千克,在秧苗2~3葉期撒施1
農業農村部直屬的大型綜合出... 2019-02-01
一是嚴格檢疫制度,禁止從疫區調運種子,防止蔓延。二是進行種子處理。由於幹尖線蟲不耐高溫,用溫湯浸種效果較好。方法是先用冷水將種子預浸3天,然後用53~55℃的熱水直接淋澆,直至種子表面溫度也達到53℃,冷卻後催芽播種,可殺死98%以上的線蟲。用溫湯浸種一定要掌握好溫度,溫度過低達不到殺蟲效果,溫度過高影響發芽率。三是藥劑防治,如用0.5%鹽酸溶液浸種2晝夜後漂洗稻種,用90%巴丹可溶性粉劑6000倍液浸種3晝夜,80%強氯精可溼性粉劑3000倍液浸種2晝夜,18%殺蟲雙水劑250倍液浸種2晝夜,17%菌蟲清水劑250倍液浸種3晝夜。浸種溫度一般為15~20℃。浸種量一般為藥液淹沒稻種為佳,藥液與稻種重量比約1∶1即可。本田出現症狀後,一般應勤曬田,減少再侵染。
回覆列表
線蟲防治:耕地期間可用辛硫磷,阿維菌素,益舒寶等顆粒劑,每畝3-5公斤均勻撒施。發生後可用克百威,辛硫磷,功夫,藜蘆鹼,阿維菌素,毒死蜱,噻唑膦等交替灌根防治。其實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輪作。由於農藥企業生產工藝,含量,隱性成份,所以請根據病情到當地經銷商尋求理想的殺蟲劑和更好的解決方案。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