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叔1964

    上醫治國,治未病之病。中醫治人,治欲病之病。下醫治病,治已病之病。

    詳細釋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等醫生治理國家,治理的是還未出現的問題;中等醫生治療心靈,治理的是可能出現的問題;下等醫生只能治療疾病。治理的是已經出現的問題。

    上醫治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國家呢,也就是個中宇宙。中醫所參詳的是宇宙萬物生長消滅,將這個規律對應於人身,所以中醫以陰陽為綱,以五行為象,追求在尊重規律下的平衡,使各要素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這樣的話,懂醫理的人,具備了基本哲學思辨的能力,與治理國家的基本能力是一致的。另外一點,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人的身病與心病都與外在條件有關。所謂倉稟足知禮儀,衣食足知廉恥。魯迅看到華人愚昧麻木,深受觸動,棄醫從文。他當時的話大意是“把人醫得牛一樣壯,不過勞碌挨刀的下場”。也就是說,人的頭腦充足、心靈清明、品格端正,這些比肌肉發達更可貴。可是,無論是一個高明的病理學家還是一個高明的心理學家,都只是治一人一身一事。如果能求得民族的和諧、社會的公平、文明的進步,那受益得福的將是億兆黎民。這才是更上層的醫生。“醫生”啊,兄弟!你明白嗎?醫人的生,醫人的一生,醫眾人的一生啊!這就是古代中醫的抱負。所謂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也正是基於這個立意而從反角度而言的。

     

  • 2 # 古道雲真

    山醫命相卜,乃道家五術。

    其中,“道”為根本,山醫命相卜為術數,也是道家養活自己、濟世度人的可以示人的技能。

    其中,醫更是因為和人民生活結合緊密,成為一門職業。

    漢朝以後,醫道逐漸分家,人們往往單學醫,而忽視了“道”。其實醫者道之所用,”上醫治國”,更是流傳千年。

    ”上醫治國”指的是以道法為根本的大醫者,通道則通天下事,道行天下,百姓日用而不知,有道之士通曉大道,知天下事了人事,上可報國,下可治病救人。

    道行天下遠,醫道不分家。但如果只學醫,而不學“道”,卻是永遠也無法通達真正的“醫”。

    心為本,道為根,技為節,法為末。

  • 3 # 超越1933202637212

    古有明訓:“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

    上醫治國,國家就象個大人體,當國家發生動亂時,人民不安定,英明的君主不會把罪過歸咎給發生動亂的人民。而不明做君主會選擇暴力的殺戳來平定動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英明的君主會反思己過,想想人民為什麼會暴亂?我哪裡做的不好,是不是在某些政策上剝削了人民的利益,我需要怎樣改正自己的錯誤,從而根據實際情況得以改進,消除擾亂民心的因素,使人民能安居樂業。

    魯迅先生當初棄醫從文,就是看到了華人的麻木愚昧,用他的話講“把人醫得象牛一樣壯,不過勞碌挨刀的下場”。也就是說,治得好病,醫得好人,皆不如求得民族的和諧、文明進步、國富民豐、社會公平,那麼受益得福的,將是億萬黎民百姓、天下滄生。

    所以說,上醫治國。

  • 4 # 羿名5557

    2015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獻詞風靡大江南北。當人們津津樂道於其親民、簡潔的文風及頗接地氣的網路流行語時,也許不曾注意到總書記講話的另一種風格。那是總書記闡述執政思想時熔鑄的中醫理念、引用的中醫術語、運用的中醫妙喻,深刻而生動,準確而傳神。那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深刻領悟以及對中醫藥文化內涵哲學理念深度掌握的自然體現。 國醫大師孫光榮,潛心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有感於當下中醫從業者,雖嫻熟中醫用語,卻甚少聯絡治國理政之思考;黨政領導同志,雖具執政之謀略,卻甚少研究中醫之內涵,因此輯錄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體現中醫觀的部分,予以詮釋。自2014年9月25日於本報刊發“讀懂習總書記講話中的中醫觀”系列文章以來,至今日告一段落。藉此係列詮釋“中醫大道”“上醫治國”的深意,固然為一家之言,亦期讓中醫人對中醫學的理解更深入,讓行業外領導幹部對中醫學的認知更直觀。 中醫學博大精深,古語有云:“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自古以來,善為醫者,不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醫理論國事,治國、治人、治病融會貫通,一脈相承。古代文人士子“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素有情懷,正是“上醫醫國”的真實寫照。由此可見,中醫理念不僅可指導人們“治人”,即治理身體、調治身心,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指明治國方向,即指導工作甚至治國理政。 中醫藥成長髮展於中華傳統文化及哲學,其理論和實踐全面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澱形成的深層次思維方式和認識方法,兼具較強的哲學性,以此闡述治世之道,古已有之。 中醫藥學諸多概念,既屬中醫學基礎理論,又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還反映了中華文化各方面互相關聯的特點,如文史哲、政經法、農工醫乃至軍事、外交等,都互相貫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是開啟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包含中醫哲學理念等思想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可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也可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何況,源自百姓生活,護佑民眾健康數千年的中醫,已與人們的習俗傳統、一言一行、一飲一啄都息息相關且水乳交融,其諸多理念、用語都來源於民間,通俗形象,蘊含深邃的哲理。以此闡述治國理政之觀點,深入淺出,更易令人接受並理解。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智慧。研讀“習總書記講話中的中醫觀”系列文章,品味其中運用中醫思維和理念指導治國理政的智慧,每一位中醫藥人,都應掩卷深思,在提振精氣神的同時,更要善用中醫思維治理中醫藥工作、發展中醫藥事業,並在新時代背景下,與時俱進,提升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 5 # 使用者3689574742896219

    其實醫非醫。這裡的“醫”,應是指人的學識和才幹。上醫即是有大學問大才乾的人,這樣的人才可治國。治國則可避禍患,則可圖昌盛。

  • 6 # 文化深圳

    上醫醫國,比喻高賢;醫國:指為國家除患祛弊。高賢能治理好國家。 

    “上醫醫國”最早見於《國語·晉語》。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出曰:“不可為也⋯⋯吾子不能諫惑,使至於生疾”;文子曰:“醫及國家乎”? 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醫和認為“上醫醫國,其次疾(治) 人”,是醫家的職責。

    “上醫醫國”論的出現,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些人文志士每以“活國醫”、“醫國策”自詡。黃庭堅《見子瞻燦字韻詩次韻》曰:“誠求活國醫,何忍棄和緩”。陸游《小疾偶書》“胸次豈無醫國策,囊中幸有活人方”。辛棄疾《菩薩蠻贈張醫道服為別且令饋河豚》“萬金不換囊中術,上醫元自能醫國”。

    一些醫家則以醫理論國事,更加渲染了這種文化氛圍。以醫理論國事,最早見於《史記·殷本記》。伊尹借太素、上皇及九主治國之事,與湯王商討國策時,曾以醫為喻,陳述治國之道。“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全唐書》中的柳宗元在《愈膏肓疾賦》中透過論述治療膏肓之疾的道理來說明治理國家和除弊利政的方法。徐春甫《古今醫統》引《郁離子》曰:“治天下其猶醫乎? 醫切脈以知證,審證以為方故治亂,證也;紀綱,脈也;道德刑政,方與法也;人才,藥也。夏之政尚忠,殷乘其弊而救之以質;殷之政尚質,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鉗天下;天下苦之,而漢乘之以寬大,守之以寧一,其方與證對,其用藥也無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鮮矣。”郁離子用治病之理,來說明歷史朝代的更替。以醫理論國事,體現了古代醫家參政議政的意識。如元代許國楨、明代吳傑、戴思恭等還親自參與了國事。而清代醫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一書中,專門撰文“醫道通治道論”,探討了治病人之法與治國之術的相通之處。“治身猶治天下也。天下之亂,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後天者。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養與服大藥不能免於夭折,猶之天生之亂,非大聖大賢不能平也。”故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診候》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因此鑽研醫道,濟世救人,成為“上醫”,充分體現出古代醫家人格價值的理想追求。

  • 7 # 小貓去炸魚

    其實上醫治國,從字面上咱們就可以理解,說的是高明的大夫,治理好了國家,百姓就能安居樂業,老有所終,醫有所依。

    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了?古語還有一句類似的話:倉稟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說的是隻有家有存量,不餓肚子了,衣服足夠穿,不袒胸露乳了,大家才有功夫考慮禮節,榮辱的問題。

    換句話說,只有當經濟實力達到一定階段,我們才能追求更高更好的。而上醫治國,這才是治療的根本,國富則民強,一切才有保障。

    但實際上,治國,歷來都是極其難做好的事。古話有:治國如烹小鮮。而當今,任何一件小事情,乘以十三億,那都是大問題。更別說達到上醫治未病的境界。很多時候,咱們連已經心知肚明,影響重大的問題都處理不好,何況那些隱藏在表象之下的問題?

    所以說,上醫?是越多越好,只有更多的人有更高明的眼光與手段,咱們國家才能越來越好。願與諸君共勉!

  • 8 # 尹治彬解命

    上醫治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國家呢,也就是個中宇宙。中醫所參詳的是宇宙萬物生長消滅,將這個規律對應於人身,所以中醫以陰陽為綱,以五行為象,追求在尊重規律下的平衡,使各要素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這樣的話,懂醫理的人,具備了基本哲學思辨的能力,與治理國家的基本能力是一致的。另外一點,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人的身病與心病都與外在條件有關。所謂倉稟足知禮儀,衣食足知廉恥。魯迅看到華人愚昧麻木,深受觸動,棄醫從文。他當時的話大意是“把人醫得牛一樣壯,不過勞碌挨刀的下場”。也就是說,人的頭腦充足、心靈清明、品格端正,這些比肌肉發達更可貴。可是,無論是一個高明的病理學家還是一個高明的心理學家,都只是治一人一身一事。如果能求得民族的和諧、社會的公平、文明的進步,那受益得福的將是億兆黎民。這才是更上層的醫生。“醫生”啊,兄弟!你明白嗎?醫人的生,醫人的一生,醫眾人的一生啊!這就是古代中醫的抱負。所謂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也正是基於這個立意而從反角度而言的。

  • 9 # 國學演義

    古有明訓:“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中醫藥學以天地一體、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思想為基礎,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燮理調平的“中和觀”、養生防病的“未病觀”、因時因人因地制定治療方案的“制宜觀”等中醫養生觀,中醫文化與中國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響。

    而中醫文化的養生之道更是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乃是儒道互補的文化。“道之源,老子”《魏書·釋老志》老子偏重於探討自然之理,順乎自然祛病延年之法。西漢以後的儒學成為正統,儒家與醫學相通成為主流,後世醫生大都來自儒生。儒家主張中庸、中和,這正是養生之準則。道教理論及其養生法,以及修身養性方法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併成為中醫養生的組成部分。

    中醫養生是根據人體的生命發生發展規律,有意識地自我採取一系列具有保養、調養、養護、身體的方法,主要透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寒暑等方法,以達到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這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只要大家對日常生活稍加調整,就可以自然地將中醫養生方式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中醫養生很可能成為現代大健康的主流。其中首要原因在於其具有生態性。中醫養生是一種自然、立體和流暢的生活方式,既重視身心雙修,更重視春夏秋冬季節、晝夜、地域等時空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順應大自然的變化。其次,中醫養生具有防禦性。中醫藥養生“治未病”醫學思想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中就已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具體來講,主要針對三個階段的三個原則:一是未病時要“未病先防”,要注意攝生,防患於未然,儘量防止疾病的發生;二是患病後要“已病防變”,要注意早診斷和早治療,儘量防止病情加重;三是病癒後要“瘥後調攝”,要注意處理後遺症,儘量防止疾病的復發。最後,中醫養生兼具經濟性。從“治未病”角度看,如果在身體尚處於健康的時候能夠“未病先防”,就可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根本就不存在醫療費用的支出;可見,養生“治未病”以防患於未然,是中醫最大的一個特色優勢,不僅能夠減少疾病的痛苦,而且可以給個人和國家節約一大筆醫療費開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花的花杆細長不壯實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