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我所理解的“系統地讀書”,也就是要搭建屬於自己的知識框架。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把讀書,設想成搭建一所房子。

    打地基

    對於青少年來說,首先要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

    要多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角度,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基本理解。

    具體的做法是:

    透過閱讀各個學科的經典入門書目,瞭解學科的歷史、概況、主要概念、常見應用等。

    其中有幾個學科是必須瞭解的:

    一、物理

    物理是世界萬物執行的基本規律,我們可以發現,近幾年大熱的書目,許多出自物理學家之手。

    二、數學

    數學是我們基本的生存工具,數學對於構建人的邏輯,作用巨大。

    三、歷史

    讀史,讓人明智。

    搭框架

    對於感興趣的主題,再進一步推研書目。

    比如,對物理感興趣,就可以透過以下方法,建立屬於自己的“物理框架”。

    一、從入門書的作者出發。

    入門書的作者,往往是行業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站在領域第一線,著作豐富。

    我們可以由淺入深進行研究;

    還可以關注他們所在的機構,甚至他們的個人社交平臺,以獲取第一手資訊。

    二、從入門書的推薦書目出發。

    我們可以由此找到相關著作,進行研讀。

    安心媽媽有話說

    安心媽媽認為,系統地讀書,最終的目的,是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所得。

    因此,在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時,最好地方式就是與實際相結合,儘可能地進行應用,透過應用中發現的缺失、問題,進一步透過相應書籍來補充、確認,由此,才能搭建出真正實用的讀書體系來。

    安心媽媽:資深HR,二娃媽媽,專注研究底層規律、開發孩子潛能,幫助孩子成為既成功又快樂的自己,每日一位公益諮詢。

  • 2 # 理工科楊老師

    在系統性讀書前,我們要發自內心深處的想想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每一個人的答案卻是不同的,或為社會,或為父母,或為老師,或為自己……所有的這些,歸結到一起,無非都是為了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有用的人,無非是為了活得更糟彩、更充實。 我們都擁有自己不瞭解的能力和機會,都有可能做到未曾夢想的事情。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奮鬥的慾望和動力。所以,你必須好好為自己的生涯做一番規劃,把你的所有能力組合起來,向著你生命中的目標前進,追求幸福的生活。

    讀書是一個博古通今的過程,下面談談古人名家在青少年時期是怎麼讀書的,希望大家有所啟發:

    1、諸葛亮:觀大略法 。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不過,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文學形象,而且有些地方還將他神化了。陳壽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三國志》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但讀書的風格和方法卻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務於精熟”,而諸葛亮則“獨觀大略”。   “務於精熟”,就是認真精讀,力求理解透徹,並爛熟於心。“獨觀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讀書方法與其他三人不同,獨樹一幟;他是從總體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被枝蔓問題所糾纏。看得出來,諸葛亮無論是打仗還是讀書,都勝人一籌。   

    怎樣具體學習、運用諸葛亮的“觀大略”讀書法呢?  

    中年學者王通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掌握觀大略讀書法,要緊的有五條:〔1〕要有一定的哲學修養,善於概括提煉。〔2〕既要鑽進書中,又能站在書上,獨立思考。

    〔3〕經常注意最先進的知識,站在本學科知識的前沿。

    〔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關鍵者。

    〔5〕精通唯物辯證法。  

    2、陶淵明:不求甚解法 。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雲:“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陶老先生託“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自己對讀書的見解。   

    對於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歷來褒貶不一。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是提倡粗枝大葉、淺嘗輒止的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當然也有贊同陶淵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說過:“蓋不求甚解者,謂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為章句細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觀,可以稱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扣章句而毫無出息。   

    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結論。我們先來仔細考察一下陶淵明的讀書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話的原意,問題就會清楚得多了。   

    陶淵明在回憶自己少年時代讀書的情景時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可見他自幼就攻讀儒家經典,他所說的好讀書,自然是指讀經史典籍。讀經史書,必須讀注,而漢代有的經學家所作的註釋,連篇累牘,空虛繁瑣,離題萬里。如當時有一個小夏侯學派的人,光解釋“堯典”兩個字,就寫了十餘萬字。這是一種很壞的學風,那些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學究式解釋,對讀書能有什麼益處呢?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會干擾對書的原意的領會、理解。   

    所以,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觀點,是有針對性的。他認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沒有價值的註釋,而應注意讀原著,領會原作的基本內容。由此看來,如果將一頂“提倡粗枝大葉”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頭上,就錯了。   

    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雖然是有所專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想想看,倘若不論讀什麼書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輩子能讀幾本書呢?對有的書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過去了;有的書,可暫時“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時候,再“求甚解”。

    3、韓愈:提要鉤玄法 。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曾說過一句名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後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   

    按照韓愈的這個方法,讀書首先要將書分門別類,然後按其性質型別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讀書法。對於那些記事性質的歷史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也就是提綱摯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來;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讀書若能做到提要鉤玄,效果必定會好。因為“提其要”,能使自己對書中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一目瞭然,對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清清楚楚,從而可以進一步瞭解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絡,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鉤其玄”,便於把握重點,吃透精神實質,對某些重要觀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開拓視野,活躍思維,增長知識,提高水平,將書中的營養,化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學往往有這樣的感覺:讀過一本書後覺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說不清道不白的,收效當然也就微乎其微了。這就是讀書時沒有“提要鉤玄”的緣故。如能一邊讀書,一邊注意提出其“要”、鉤出其“玄”,那麼你就基本掌握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4、陸游:有的放矢法 。  

     

    “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這是宋代大文學家,傑出詩人陸游讀書生活的自我寫照。他終生酷愛讀書,以書為伴,與書為伍。不過,他讀書雖多,卻多而不雜,多而不亂。他讀書都是有的放矢的。   

    首先,他注意有系統地讀書。用現代話來說,也就是根據自己建立知識結構的需要,從整體考慮,有計劃地讀一大批書。他從小立下大志,常用祖父陸佃“映月讀書”的精神勉勵自己,決心要有系統地讀萬卷書。   

    少年時,他攻讀了大量古人的詩作;青年時,他從“上世遺文”至“先秦古書”都讀了個遍,爾後,又讀完了《六經》、《左傳》、《離騷》等歷史重要名著。   其次,他注意結合研究專題讀書。比如說,為了研究杜甫,他就選擇了有關杜甫的書籍若干本,潛心攻讀,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老學庵筆記》等著作,寫下了有關杜甫研究的獨到見解。   

    再次,他注意將讀書與使用聯絡起來。他為了實現自己抗擊外敵入侵,報效祖國的宏願,一邊習武,一邊苦讀兵書,準備來日疆場決戰時派上用場。他讀《孫子兵法》一書時還寫了一首題為《夜讀兵法》的詩:“孤燈秋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

    5、葉奕繩:約取實得法 。   

    “約取”而“實得”的讀書方法,這是明末清初文學家葉奕繩的一個小小的創造。清朝人張爾歧在《蒿庵閒話》中是這樣記載的:   

    葉奕繩生性遲鈍,記憶力極差,讀起書來往往如過眼煙雲,前讀後忘。不過,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天資較差而沉淪,而是奮發苦讀,並想出了個“笨鳥先飛”的土辦法:   

    每讀一本書,凡是自己喜歡的篇章、段落或是格言、警句,就用紙把它抄錄下來,認真誦讀十餘遍,然後一張一張地貼在牆上,每日多則抄上十餘段,少則六、七段。每當做事累了,需要休息片刻的時候,他就在房間裡來回踱步,邊走邊讀牆上的那些紙片,每天要讀三、五次,直至讀得滾瓜爛熟,一字不遺為止。等到四壁都貼滿了,就將過去所貼的取下,收藏起來,再把當日新抄的貼上去,填補空白。就這樣,隨取隨補,從不間斷,一年下來,起碼可以積累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數年之後,肚子裡的“墨水”就很可觀了。   

    由於有了豐富的積累,寫起文章來便“下筆如有神”。後來,葉奕繩竟成了一名學識淵博,文采橫溢、擅長戲曲的著名文學家。他在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時,深有感觸地說:“不如予之約取而實得也。”意思是讀起書來,與其浮光掠影,一無所獲,還不如像我這樣每天記一點,看起來似乎取之不多,但是日積月累,到時候實際收穫卻不少哩!   

    張爾歧對葉奕繩的“約取實得”讀書法推崇備至,並且聯絡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他說:我年輕時雖然聽說過葉奕繩的這種讀書方法,卻沒有照著做,待到年邁力衰,再回憶過去所讀的東西,已一個字都記不起來了,以致下筆做文時感到很窘迫,真是後悔莫及。他還說:我之所以將葉奕繩的“約取實得”法記入《蒿庵閒話》,目的就是為了使“此法不沒人間”,使它一直流傳下去,讓後世那些“少年有志者”得以借鑑。

    最後,希望大家多讀書,讀好書,用其法,曉其理,非求成功之術,但求成功之道。

  • 3 # 韋編視覺文化

    青少年在高中以下,多讀中國文學名著,多讀中國歷史書籍。這樣不僅從小就培養文學陶養情緒,而且更深的瞭解歷史,瞭解五千多年的中國文化,從而瞭解自己的祖國,愛護自己的祖國。

    青少年高中以下,也可以多讀天文學,物理學,數學等科學資料,讓他們從小就為奧秘的世界有所理解,對他們以後發展方向至關重要。

    總之青少年少讀瓊瑤似愛情小說,那種小說激化了少年荷爾蒙的泛濫,讓少年小小年紀就接觸了情深深雨濛濛愛綿綿的愛情感官,導致少年小小年紀就追求異性,夢想性趣觀。熟不知性與罪是如影隨形的,性幻想達到一定程度,會演變為罪。所以青少年少讀或甚至不讀瓊瑤奶奶的愛情小說。

    大學階段除了學習基礎學科,還有多看往屆同科的畢業論文,多瀏覽國內外著名雜誌網站,這樣對這階段的青年特有幫助。

  • 4 # 小裡一刻

    這裡說的讀書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學校的學習;另一個是指課外閱讀。

    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父母,都不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看了,他們對孩子的閱讀量也越來越重視。這裡就說說第二種讀書——課外閱讀。

    讀課外書的目的無非就是這幾個:娛樂消遣、擴充套件知識面、獲取資訊。不管是哪一類,對於讀書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積累和內化。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說過:讀書的時候不要一味模仿書中所寫的技巧,要站在“自己才是人生創造者”的角度閱讀。

    書籍的內容源自於生活,用之於生活。提煉出書中的精華,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才是讀書的關鍵。不然就算讀再多的書,也是無用。想讓書中的精華昇華成個人的體系,靠輸出。

    記筆記、寫書評,都是很好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孔子的一生看來,他30/40歲時真正達到而立/不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