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儒姐在北京

    李牧,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作為戰國末期的名將,李牧可以說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最傑出的將領之一。當代人喜歡拿李牧與白起進行對比,李牧與白起誰更厲害?要是長平之戰換作李牧和白起,結果又會怎樣?諸如這相些想像對比,等等。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兩者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拿李牧去跟白起相比,只能說明讀者朋友對兩位名將的不夠。這是什麼道理呢?下面小編就為讀者朋友分析這個長久以來的問題,一個關乎李牧與白起名將之間的錯誤攀比問題。

    首先,兩將之間,關於活動時間上就有不對等的問題。雖然他們有個共同點是,出生時間都沒有歷史上的正式記載(這一點是太史公司馬遷的粗心大紕漏一件),但是他們的死亡時間是有歷史文獻清晰記載的。白起(?—公元前257年),李牧(?-公元前229年)。李牧是在白起死後28年,再死的。白起一直到死,沒有人稱呼他為白老將軍,說明白起死時沒有多麼老(六、七十歲是絕不可能的),李牧同樣,到他被害死,也沒人稱他為李老將軍,也是死得正值當年。所以,兩位將軍的存在有著30年左右的時間差,這是可以肯定的。換句話說,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的時候,李牧還沒來得及出道呢(最起碼李牧年紀還小,還沒出名吧)。拿他們去做長平之戰的主帥對決構想,這合適嗎?今天不妨告訴讀者們,白起進行長平之戰的時候,李牧的大破匈奴之戰都還沒開始規劃和打響,李牧的一攬子戰績都是在白起死了很多年之後,才發生進行的。

    公元前244年,趙悼襄王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聞訓大怒,率軍擊破樂乘的部隊,樂乘逃走,廉頗也因此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成為朝中重臣。公元前243年,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10年後,秦國(秦王嬴政)派大將桓齮大舉進攻趙國,並深入趙國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守衛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採取築壘固守,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時間久了,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秦軍決定先攻肥下,李牧趁著秦軍進攻肥下時,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秦軍必將回救,於是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設伏於兩翼。秦軍果然中招,秦國大敗。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一年後,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攻取趙國。此次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一路北克往下,一路南攻邯鄲。李牧權衡之下決定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留一部兵力南守,自率主力北進,反擊由北往下的秦軍。最終,北路秦軍被趙軍擊退,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李牧擊破秦軍的同時,南距韓、魏,趙軍告捷。李牧領兵歸結起來兩個字——謹慎。

    公元前229年,這次秦王嬴政派大將王翦進攻趙國。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快速取勝。於是,稟告秦王,施行反間計。買通趙王遷的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結果趙國中計,逼死李牧。三個月後,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邯鄲告破,趙國敗亡。縱觀李牧一生,作戰唯謹慎;再看白起一生(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等),哪一場戰爭不是臨場隨機應變而擴大了戰果所致?在小編看來李牧和白起,他們都有各自的作戰特點,各有所長。而且他們不是同一時代的人,拿他們做對比,實非明智也。

  • 2 # 尋根拜祖

    李牧作為趙國抵禦秦國入侵的最後一根棟樑,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最終敵不過險惡的政治鬥爭,被自己的國君捕殺,實在令人嘆息不已。李牧的死,也敲響了趙國滅亡的喪鐘,僅僅三個月後,那個昏庸的趙王遷,就做了秦華人的俘虜。

    其實,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就已經亡了一半,可上天垂憐,賜給了他們一位戰神級的救世主。李牧以他出色的軍事才能,拒匈奴於邊塞,擊秦軍於國內,讓匈奴十餘年不敢近邊,讓秦國損兵折將。即便王翦這樣的狠角色,也對李牧束手無策,只能求救於陰謀手段,背後捅刀子。

    恰恰這是李牧的軟肋,他御外敵有方,防家賊無術。面對“莫須有”的罪名,他以命抗王權,以軍人的剛烈,為歷史留下了一段慨然悲歌!

    戰神李牧的經典戰例

    李牧的軍事生涯,前半生在邊境抵禦匈奴,後半生抗擊秦華人的入侵。打過的經典戰役有三場,其中兩次各殲敵十餘萬。

    一、防守反擊,一戰消滅匈奴十幾萬人

    李牧早年受到名將趙奢和平原君趙勝的賞識,被推薦常年鎮守雁門郡,抵禦匈奴的入侵。作為雁門郡的最高軍事長官,他御邊的策略就一個字“守”!不管匈奴人如何挑釁,也不管他們怎麼引誘,李牧一律以不變應萬變,龜縮堡壘,拒不迎戰。

    為此,李牧大量派出探騎,一旦遇到警報,全軍退守,他甚至嚴令:有敢擅戰者一律斬首!平時李牧每天殺牛宰羊,讓士兵們一個個吃得肚皮溜圓,就是不打仗。

    時間一長,匈奴人氣得跳腳直罵李牧是膽小鬼,連自己的部下都不好意思了,每天干吃飯,一仗不打,太對不起國家了,將軍您是不是太膽怯了?

    如此一過就是好幾年,將士們覺得再待下去,都對不起自己的一身軍裝了,一再要求李牧,跟匈奴人打一仗。李牧笑了,火候到了,那就打吧。他下令開啟邊塞,讓周邊的草原山頭放滿了牛羊。同時他組織起了十幾萬人馬和戰車,抓緊時間操練。

    很快,匈奴人聞著腥味就來了,他們揮動著馬刀,輕而易舉就擊潰了李牧的人馬,俘獲幾千人和大量牛羊。單于是個實誠人,腦子根本不會轉彎,得到戰報,立刻指揮二十萬大軍,直撲雁門郡。

    李牧早已做好準備,他讓一萬多輛戰車在前,擋住了匈奴人衝擊的路線,射手隱藏於戰車之後,萬箭齊發。匈奴人最大的優勢是騎兵,需要大片的開闊地以發揮特長,可是李牧的戰車阻礙了匈奴人的衝鋒,騎兵速度優勢沒了,跟箭靶子差不多。

    就在匈奴人氣急敗壞強攻的時候,他們才發現,更大的陷阱在後面。李牧從左右兩翼,以最精銳的騎兵,對匈奴人發起夾攻!

    本來匈奴人根本沒想到,前面的勝利就是誘餌,以為大搖大擺來搶戰利品的,更沒想到多年來從沒出過手的李牧,竟然是這麼兇猛的動物,給他們佈置下了這麼大一個陷阱!

    這一戰,匈奴人被斬殺十餘萬人!此後十幾年,匈奴人再也沒敢來雁門郡。

    二、將計就計,肥之戰消滅強秦十萬人

    肥之戰發生在趙王遷即位的第二年,秦國派出大將桓齮,率領十幾萬人馬,一路過關斬將,連破平陽、武城,斬殺趙軍十萬人馬。接著桓齮又出上黨,深入趙國腹地,攻取赤麗、宜安,直逼都城邯鄲。

    趙國一時舉國震驚,邯鄲一破等於亡國了,趙王遷打出了最後一張王牌,急調李牧率雁門精銳回內地,抵抗桓齮。

    桓齮大家不熟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中,荊軻出發前帶了兩件誆騙秦王的物品,一件是督亢地圖,一件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這個樊於期就是桓齮,他就是在這場戰鬥中輸掉了底褲,隻身逃往燕國,改名換姓了。

    桓齮此刻滿心憧憬攻克邯鄲後的榮耀,完全沒想到,李牧讓他前面的功勞化為烏有。李牧一上任,老一套戰術,緊閉營門,扎進籬笆,拒不出戰。

    桓齮輕蔑一笑,又跟我玩廉頗的老戰術,我不吃你這一套!他下令掉轉部隊,進攻肥下。桓齮的策略就是,我打肥下,逼迫你出兵救援,只要你出了營寨,我就成功了。

    果然,邯鄲方面的將軍們紛紛要求李牧救援肥下。李牧拒絕了,不能被桓齮牽著鼻子走,他做出了一個誰也沒料到舉動:揮兵偷襲桓齮的後營。原來桓齮一心想著如何調動李牧跟他走,完全忘記了,他自己的腚已經暴露在外,他的後營裡儲存了大量的輜重,守衛人馬又不足!

    當桓齮得知自己的輜重被襲擊,大驚失色,立刻回師救援。就在秦軍慌不擇路,忙於回援的時候,兩側突然出現了李牧主力軍!夾擊之下,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桓齮只帶了少量親兵,倉皇逃往燕國避難。

    三、南守北攻,各個擊破,破秦師兩路夾攻

    肥之戰後的第二年,秦軍再犯趙地,這一次秦國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渡漳水從南邊攻擊邯鄲,一路出井陘,從北面攻擊邯鄲。

    李牧審時度勢,認為南面有漳水和長城的防護,秦軍進軍不會順利,於是定下了南守北攻的策略。他令助手司馬尚守南線,自己引兵北上,在番丘集中兵力打敗了秦軍。而後又迅速揮兵南下,與司馬尚合兵。

    果然,南線的秦軍受阻於漳水和長城,寸步難進,眼見北線已敗,趕緊引軍撤退。

    四、李牧的攻守之道

    從上面的戰例可見,表面上李牧膽小如鼠,其實他是慎戰,李牧從來不畏戰,而且戰法變化多端,不拘一格。

    對匈奴他以防禦為主,原因就是趙軍不具備匈奴人騎兵的優勢,主動出擊會失去城防優勢。肥之戰,他又將計就計,把被動的跟著別人節奏,變成牽著別人鼻子走。再擊秦師,他又變成主動出擊,各個擊破。

    到這時候,我們才看清李牧的兵道,在堅守慎戰的基本原則基礎上,戰術上靈活多變,往往制敵於意料之外。

    軍事強人的政治悲劇

    三年後,秦國乘趙國遭遇地震和饑荒,再次發兵邯鄲,這一次的主將變成了百戰將軍王翦,統兵幾十萬,試圖一舉消滅趙國。

    趙國也知道玩命的時刻到了,趙王遷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統領全華人馬,抵抗秦軍的圍攻。

    兩軍對壘,李牧依然老戰術,籬笆紮緊,堅守不出。秦軍幾十萬大軍,受阻曠野,進退兩難,如果做不到速戰速決,後果就是後勤供應的麻煩,一旦有變故,很可能就是潰敗。

    王翦深知,只要有李牧在,他就做不到速戰速決。於是秦華人老掉牙的計策再次發揮作用,王翦派人到邯鄲城中,散佈謠言說:李牧與司馬尚,已經和秦軍達成協議,準備投降秦軍。同時,他又花費重金,再次買通當初坑了廉頗的郭開,讓郭開到趙王遷跟前當說客。

    果然,趙王遷中計了,他下令,立刻解除李牧和司馬尚的兵權。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國君竟然聽信讒言,自斷手臂!李牧悲憤不已,一怒之下,他做出了一個不理智的選擇: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交兵權!

    李牧的這個行為,將自己推上了絕路。趙王遷顯然已經做好準備,他設計誘捕並直接處死了李牧!

    李牧冤死後,再也無人可以抵擋秦軍的進攻。僅僅三個月,王翦就攻破邯鄲,那個自掘墳墓的趙王遷,做了秦軍的俘虜,趙國滅亡。不知道趙王遷,看著郭開高高興興地到新老闆那裡報到時,他的心裡有何感想!

    血色李牧的命根

    毫無疑問,李牧是軍事強人,那麼,為什麼趙國唯一有能力挽救敗局的戰神,會死於自己人之手呢?趙國的這個悲劇,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呢?

    從李牧個人原因分析,李牧其實就是個單純的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他根本不擅長政治權謀,更不懂得在複雜的政治環境裡如何自保。

    李牧在鎮守雁門郡時,由於長期不出戰,受到趙孝成王的責難,並曾經解除他的兵權。後來接替者主動出戰的失敗,迫使趙孝成王不得已再次啟用李牧,也接受了李牧提出的條件。

    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牧在政治上的幼稚。李牧在雁門郡不單純是一名軍事將領,他還擁有行政領導權,邊境的財政稅收,也由他個人只配。實際上,李牧等同於獨立王國。趙王會心甘情願地讓手下的將軍變成獨立王國嗎?

    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這麼做是不得已的縱容。縱容的代價就是李牧必然受到猜忌,他需要以其他形式表現出忠誠,比如積極主動的作戰方式。

    不是說李牧的軍事策略有問題,而是當軍事與政治發生衝突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長斷。很顯然,李牧是軍事巨人,又是政治矮人。

    不光如此,李牧的性格顯然也存在短板。當趙王遷解除他的兵權時,他憑自己的性子逆勢而為,顯然是大不智。

    從大局上來看,趙國自趙武靈王后,國君一代比一代昏庸,名將良臣悉數凋零,趙國的政壇就剩下空架子了,一個李牧獨木難支。再碰上郭開這樣的叛徒,他的結局也不足為奇。

    對李牧的結局,我們只能感慨,他生不逢“地”,一代傑出的軍事家,偏偏服務於一個沒落的王朝,可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慮到升職,想提升下自身的英語水平,有什麼機構是針對職場人員學習英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