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平臺Intel處理器用的是華碩ROG MAXIMUS XI EXTREME,AMD平臺則使用華碩ROG CROSSHAIR VII HERO主機板,記憶體採用兩條8GB的芝奇FLARE X DDR4-3200,為了避免顯示卡上的瓶頸,採用了華碩ROG STRIX RTX 2080 Ti O11G GAMING,散熱器使用ID-COOLING ZOOMFLOW 240,顯示器是華碩的ZenScreen Go MB16AP,由於這個顯示器是直接從顯示卡那裡取電的,所以這次的功耗測出來會比以往的高一點。
2018年的CPU市場是2017年那場核戰的延續,自從AMD釋出Zen架構以來雙方的火拼就沒停過,不過相比2017年,2018年Intel和AMD的CPU新品數量上是少了,但CPU市場上的硝煙味卻更濃了。上半年AMD的表現比較活躍,先在2月份釋出了Ryzen APU,隨後4月份推出了第二代銳龍處理器,接著又在8月份推出了多達32核的第二代銳龍執行緒撕裂者,接著在9月份推出速龍200GE之後就沒多大動作了。而Intel那邊,上半年只在4月份補充了一些第八代非K處理器,6月臺北電腦展上推出了那個賣情懷的Core i7-8086K,10月的釋出會上才大規模爆發,釋出了第九代酷睿與酷睿X處理器,還有那個28核的Xeon W-3175X,只不過這貨到現在都沒看到有開賣的跡象。
現在無論Intel還是AMD都存在主流平臺上兩代處理器並存的情況,Intel的第八代酷睿其實還是絕對的主力,第九代酷睿目前能買到的只有三款,還沒形成完整的產品線,其實第七代處理器還沒停產還在賣,但它們在以算不上主流了。而AMD這邊第二代銳龍處理器其實只有六款,不能說得上是一條完整的產品線,所以第一代銳龍處理器還在繼續生產繼續賣,用來填補二代銳龍留下的各個價格空缺。
隨著兩家主流平臺處理器的核心數量都堆到8個,HEDT平臺對於遊戲玩家來說已經沒多大意義了,高頻的LGA 1151或AM4處理器無論在成本上和遊戲效能上都比HEDT更實用,但我們應該怎麼選擇一顆遊戲處理器呢?這次我們拿出了12顆主流平臺處理器,包括這第八和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再加上AMD的兩代銳龍處理器來一場大比武,HEDT平臺的處理器並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之內。
不過在看測試之前先來回顧一下今年這幾款重要的CPU架構。
AMD方面:Ryzen APU與第二代銳龍
先說下Ryzen APU
第一代銳龍處理器是沒有核顯的,這個問題在高階的8核Ryzen 7和6核的Ryzen 5平臺上問題並不大,然而在4核的產品上這個問題就開始浮現了,因為有不少買這些價位處理器的人其實不玩遊戲或者只是輕度的遊戲玩家,並不想花錢買張獨顯,此時核顯就顯得很有必要了,當然核顯能提供入門級顯示卡那樣的效能那就再好不過了,現在擁有Zen架構CPU與Vega架構核顯的Ryzen APU就能做得到。
上面的是Ryzen APU的架構圖,圖中左邊的是Zen架構CPU的一個CCX,中間是多媒體引擎,下面的Infinity Fabric匯流排用於連線各個模組,右邊的是Vega GPU。Ryzen APU擁有4個核心,每個核心有64KB的指令快取,32KB的資料快取,512KB的二級快取和4MB的共享三級快取。Vega核顯方面,以Ryzen 5 2400G內部所整合的Vega 11為例,一共有11組NCU,每組擁有64個SIMD單元和4個紋理單元,而Ryzen 3 2200G的Vega 8則少了3組NCU。
Ryzen APU對AMD來說是一款相當重要的產品,填補了以往桌面級Ryzen處理器沒有核顯的空白,讓AM4平臺有了高效能APU可用,讓AMD在非獨顯平臺也有高效能CPU可與對手競爭,這部分市場可是相當的龐大的,畢竟現世界上大半的電腦是沒有獨顯的。
接著是用Zen+核心的第二代銳龍
第二代銳龍處理器架構從“Zen”進化到“Zen+”,製程則從14nm進化到更為先進的12nm工藝,使得處理器能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上,處理器內部也進行了最佳化,快取與記憶體延遲得以降低,總體來說效能較上一代提升了大概10%,對使用者來說,能得到更佳的體驗。
採用更先進的12nm製程使得第二代銳龍處理器的最高工作頻率可達4.35GHz,而一代銳龍最高只能達到4.1GHz,工作頻率提升了250MHz;工藝更先進了電壓更低這幾乎是必然的,在同一頻率下第二代銳龍的Vcore比第一代的降低了50mV,超頻能力也有所提升,AMD官方表示手動超頻時全核頻率能到4.2GHz。
第二代精準頻率提升技術允許更多執行緒同時提升到更高的頻率,不同執行緒的負載可以把頻率提升到不同水平,不像第一代那樣一刀切只能提升兩個執行緒。自適應動態擴頻技術XFR也進化到第二代,這技術能讓CPU的頻率最大值能隨散熱方案進行自動調整,散熱方案越好最大值最高,以前XFR只能提升兩個核的頻率,現在已經升級為可提升處理器全核頻率,使用好的散熱器的時候可讓CPU效能提升7%。
在第一代銳龍釋出13個月之後,AMD釋出第二代銳龍,這是一個積極的訊號,意味著每一年AMD都會有新的CPU面世,我們也將有更多優秀的產品能選擇。
Intel方面:LGA 1151平臺迎來八核時代
第九代酷睿處理器釋出的時間剛好離上第八代酷睿釋出一年,是正常的更新週期,不再像上一代酷睿釋出時那麼倉促它的核心代號是Coffee Lake,與第八代酷睿處理器相同,工藝也是14nm++,不過Intel表示這應該是最後一代14nm處理器了,它將是Intel 14nm工藝的謝幕表演,當然這裡也可以看出Intel的無奈,10nm工藝咕咕咕了這麼多年,自己在製程工藝上的優勢都快沒了,然而10nm的Ice Lake處理器也得等到2019年年底才能出來,在這之前,14nm++工藝的Coffee Lake依然是Intel的中流砥柱。
與上一代處理器相比,第九代酷睿主要是再次增加了兩個物理核心,是Intel首次把八核十六執行緒的產品放到主流市場,同時也把Core i9的品牌帶入主流的LGA 1151平臺,此外CPU內部的矽脂終於要說拜拜了,第九代酷睿處理器的內部導熱材料全部換成了無釺劑焊,散熱能力會有大幅提升。
此外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在記憶體控制器上也有所改動,Intel表示新的記憶體控制器可以支援16Gb核心容量的DDR4記憶體,在每個記憶體通道使用2條記憶體(2DPC)時,處理器可以支援高達128GB的系統記憶體容量。
其實從第六代酷睿開始Intel的主流處理器的核心架構就沒怎麼變過,改的是14nm的製程工藝,而且第八代和第九代處理器的核心數量都有所增加。
Intel第九代酷睿的睿頻設定也比較高,Core i9-9900K的單核和雙核睿頻都能到5GHz,而六核八核睿頻也有4.7GHz,這可是之前Core i7-8700K的最大睿頻頻率啊。Core i7-9700K單核睿頻能到4.9GHz,而八核睿頻也有4.6GHz,而Core i5-9600K的頻率設定其實要低不少,不過也比上代同類產品要高,單核睿頻能到4.6GHz,而六核睿頻則能到4.3GHz。
測試平臺與說明
這次測試一共包含12款處理器,包括Intel第九代酷睿Core i9-9900K、Core i7-9700K和Core i5-9600K,第八代酷睿處理器Core i7-8700K、Core i5-8600K、Core i5-8400和Core i3-8100,AMD這邊則則包括四款第二代銳龍處理器Ryzen 7 2700X、Ryzen 7 2700、Ryzen 5 2600X和Ryzen 5 2600,四核處理器則選取了第一代銳龍的Ryzen 5 1500X,其實也曾經考慮過Ryzen 5 2400G,然而這次測試是要和獨顯搭檔的,Ryzen APU只有PCI-E 3.0 x8就顯得不太適合,而且它本質上還Zen架構不是Zen+,所以搭配獨顯使用的話還是Ryzen 5 1500X更為適合。
測試平臺Intel處理器用的是華碩ROG MAXIMUS XI EXTREME,AMD平臺則使用華碩ROG CROSSHAIR VII HERO主機板,記憶體採用兩條8GB的芝奇FLARE X DDR4-3200,為了避免顯示卡上的瓶頸,採用了華碩ROG STRIX RTX 2080 Ti O11G GAMING,散熱器使用ID-COOLING ZOOMFLOW 240,顯示器是華碩的ZenScreen Go MB16AP,由於這個顯示器是直接從顯示卡那裡取電的,所以這次的功耗測出來會比以往的高一點。
Sandra 2017 SP1的處理器計算測試可以測試出處理器的運算能力, 一般來說核心數量和執行緒數量多會更佔優勢,當然實際結果也得看處理器的頻率,8核16執行緒的Ryzen 7 2700就因為頻率較低的關係整數效能比Core i7-9700K和Core i7-8700K都低,有SMT多執行緒的Ryzen 5 2600X和Ryzen 5 2600表現也不如Core i5-8600K。
然而浮點效能方面就不一樣了,明顯就是執行緒數越多越好,比如12執行緒的Core i7-8700K比8執行緒的Core i7-9700K更強,當然4核8執行緒的Ryzen 5 1500X還是不夠6核6執行緒的Core i5強的。
處理器多媒體測試Intel處理器明顯在指令集方面有優勢,而且Core i9-9900K比其他處理器強太多了,Core i7-8700K在這個測試裡面都比Core i7-9700K強一點。
SuperPi是一個完全比拼CPU頻率的測試,由於是單執行緒的測試,所以沒有超執行緒的Core i7-9700K比Core i9-9900K還好一點點。
wPrime單執行緒和SuperPi區別不算很大,多執行緒完全就是核心數和執行緒數的較量,三個8核16執行緒的佔領了前三位,6核12執行緒的Core i7-8700K和Ryzen 5 2600X都比8核8執行緒的Core i7-9700K更好。
Core i3-8100 : 11,623Ryzen 5 1500X : 13,685Core i5-8400 : 17,846Core i5-8600K : 19,175Ryzen 5 2600 : 19,479Core i5-9600K : 21,225Ryzen 5 2600X : 21,676Ryzen 7 2700 : 22,129Core i7-8700K : 24,959Ryzen 7 2700X : 25,453Core i7-9700K : 27,019Core i9-9900K : 33,367AMD Ryzen處理器的記憶體延時偏大,而WinRAR測試整好對記憶體相當敏感,所以造成了現在這樣的結果, 而且WinRAR軟體對CPU的負載並不算很高,所以執行緒數更多優勢會更大。
想要有最好的效能當然是直接買Core i9-9900K,然而如果只是想要最好的遊戲效能的話Core i7-9700K才是正確的選擇,畢竟現在許多遊戲的多核最佳化最多也就8個執行緒,擁有超執行緒的Core i9-9900K在這次測試中不少遊戲表現其實還不如Core i7-9700K的,何必多花這1000塊錢呢?
而價效比最好的遊戲處理器其實是Core i5-8400,它與Core i7-9700K的遊戲性差了17%,但價格只有後者的一半,想要組裝高性價比遊戲主機的話Core i5-8400是個非常好選擇。
然而要論綜合性價比的話Ryzen 5 2600X才是比較好的,雖然他的遊戲效能比Core i5-8400差一些,但是他擁有SMT多執行緒技術,在可以充分利用多執行緒的多媒體內容創造應用中表現比Core i5-8400好得多,而且這次測試的遊戲中它很多時候都可以超過100fps,實際遊戲體驗不會差很遠。
如果想要比較強的多媒體並行運算能力,也想要較好的遊戲效能,但又不想花Core i9-9900K那麼多錢的話,Ryzen 7 2700X是個比較適合的選擇,它在多媒體應用測試中所發揮出來的平行計算能力僅次於Core i9-9900K,遊戲效能也不差,然而他的價格甚至比Core i7-8700K還便宜,價效比還是相當不錯的。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慧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UncleDu(歷時收益,資料核對,實況直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