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生寶938
-
2 # 君發劉軍
我乃俗人,俗人淺見,希望眾位看官莫怪。本人拙見,義分大義和小義兩種。你看我們國家的新聞經常播頌,某某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現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大義,或者叫捨身取義。還有一種大義,是不正常的,我們經常看到某黑道的講哥們義氣,為了自己的老大和兄弟們致傷、致殘、致死。藉著所謂的義氣經常幹一些危害別人的事,這都是不正常的,這種人骨子裡沒有法律和道德兩根弦,經常腦瓜一熱,幹出一些違反常理的事來,我覺得這是不應該提倡的,要不得的一種行為。我所說的小義,是說親戚朋友鄰居之間互相幫助,為了扶助弱小孤殘,自己不計較名利得失,一味付出的行為叫小義。比方說我們中央臺11頻道最近播出的一部電視劇《孃親舅大》,劇情簡介是一次大地震後,留下了姐弟四個,年輕的哥哥為了撫養兩個弟弟和姐姐的孩子,傾其一生,一直在不斷的付出,各方面的付出,這種為了親情不及報酬、不記得失、不顧性命的正能量付出,我認為這就是人們該提倡的小義。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希望各位大老師給批評、指正、教誨,鄙人在此先謝了!
-
3 # 鸞山文化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特徵簡單地說就是道德至上,以倫理為中心,重群體輕個體,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道輕術,以宗法為主導,重義輕利,家國一體。其中,道德至上是中國傳統價值觀最根本的特徵。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 道德規範是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的一切領域裡的最高約束和行為準則。是否符合道德規範,是用來衡量一切是否正確的價值標準,某種意義上相當於如今的法律。
人們面對這眾多的價值, 應以義為標準, 凡是符合仁義道德就有價值, 應當選擇, 相反不符合仁義道德就沒有價值, 應該捨棄。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對待現存的事物做出取捨選擇時,首先要以道德原則為標準。
-
4 # 一老沈一
“義”,是一個傳統道德規範,這個說法,應該比說成是“價值規範”更貼切。
一,最早提出“義”這個道德規範的是孔子;出自《中庸》。
《中庸》,原為《小戴禮記》的第三十一篇,據說編撰者是孔子的孫子孔伋,也就是子思;亦有說《中庸》是秦漢儒學之士整理的。
到了宋代,禮記中的這一篇受到當時儒學的特別推崇。於是,朱熹將其單獨抽了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孔子講述關於“義”的觀點,在《中庸》的第二十章。
二,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重點,主要講個人道德修養——
首先,以孔子之口,提出了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容:仁、義、禮、智、信;推匯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道”,就是五種關係;認為“達道”,即道德實踐,需堅持智、仁、勇這“三達德”。
其次,歸納了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解釋了這九條原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實現九條原則,認為關鍵在於一個“誠”字。
再次,由誠引出天道和人道,聖人和凡人的問題。認為天道就是誠,即誠實無妄。具體來說,要做到“學、問、思、辨、行”,進而培養堅定的毅力。做人要時刻保持真誠,為政也是做人, 同時對凡事都要有預見和準備,這樣才能成功。
有人說,《中庸》裡,孔子只講了“仁、義、禮”;“智”是孟子在《告子》中提出的;“信”是董仲舒提出的。這個說法大概不對。
《中庸》裡其實把“仁義禮智信”都講了;孟子又強調了“智”;董仲舒只是進一步概括為“三綱五常”而已,他只是“注經”,不是原創——《春秋繁露》裡,是把“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上升到了社會基本道德規範的高度。
三,《中庸》第二十章裡,孔子是在回答魯哀公詢問如何為政時大發感慨的。
他說:“夫政者也,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四,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治理政事,像蘆葦生長一般快速容易。理好政取決於用什麼人。得到合適的人在於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於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是具備愛人之心,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得當,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是禮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正自己。要修正自己,不能不侍奉父母親人;侍奉父母親人,不能不瞭解他人;瞭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共有的倫常關係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係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係;智、仁、勇,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係的三種德行。這三種德行的實施,道理都一樣。比如說,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透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再去學習才知道它們,但只要最終知道了,也是一樣的。有的人自覺自願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最終實行了,也是一樣的。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愛,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敢。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樹立楷模;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使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
五,按照孔老夫子的說法,“義”的內含既明確又簡單,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得當,而且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
東漢的《釋名》,也把“義”解釋為“宜”——“裁製事物,使各宜也”。
其所依據的,是《易.乾卦》。這是因為“義”的本義是禮儀之“儀”,《說文》以此解釋“義”的含義,其依據是《周禮》,徐鉉說,在此意上,義與善同。其實,講禮儀亦是“使各宜”的基礎。
同時,禮儀又有威嚴之意,即“威儀”,所以,“義”有了“義正詞嚴”的含義,《容齋隨筆》說:“仗正道曰義,義師、義戰是也”。“仗正道”,也就是“剛正之氣”,《禮鄉飲酒義》曰:“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作為常人,剛正之氣的“義氣”,也是“忠義之氣”。
六,有點亂哈?其實不亂。
孔子所說的“義”,是講君王要尊重賢人,講禮儀。推及常人,也是說要遵守社會規範,處事合宜。
更具體的說,“義”就是善良為本,以此方可尊禮儀、敬他人、凡事皆宜。
但“善”,不是好人主義,而是“仗正道”、守“剛正之氣”,或者“忠義之氣”。
金庸先生的最後一部作品是《鹿鼎記》。在這部小說裡,他不再突出武林人物,也不再渲染“武林至尊”的意識,而是強調一種“無劍勝有劍”的觀點。
小說的主角,不再是武功高強的英雄好漢,而是隻會繡腿花拳、擅長花言巧語的韋小寶。
韋小寶不擅武功,但擅長玩弄手段和權術,這有如一把無形的“劍”,它比武林高手的“倚天劍”不知要厲害多少倍。所以,韋小寶能夠在社會中立足,能夠從妓院中走向宮庭,能夠得寵於皇帝,這遠非那些武林高手所能及。韋小寶在社會中打滾的絕招是“花花轎子人抬人”。他會耍嘴皮子,善於溜鬚拍馬,且隨機應變,滿肚子詭計陰謀。如果說那些武林高手的功夫是“硬”功夫,而韋小寶的卻是“軟”功夫,結果是“硬”不敵“軟”,所以韋小寶成功,仕途、情場雙雙得意。
金庸先生說,《鹿鼎記》寫了幾段,他就開始把書小寶當成好朋友了,因為他雖然不學無術、粗俗無文、溜鬚拍馬、詭計多端,但他忠於朋友、講義氣。這也是對“義”的一種詮釋吧。
(圖片選自網路)
-
5 # 節度使95
大道為公,道義是公義,為公為人民的行動稱義。聖人之道的義,與江湖拉幫結派的義氣不是一回事,所謂的義氣歸根結底是為了小團體的利益。
為了追求大道之義,需要學習增長知識,仁為平等把持,心神以義敬忠職守,管理行為遵公制禮嚴格執行整個管理環節。“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聖人之道論管理,論各級管理者的修養和素質提升途徑,教我們怎麼心思言行合一成意補全自身精神和物質之間的矛盾發展以尋找自己的天賦,再以學長智、智仁義禮成信修聖賢之道全德全壽,聖人之道也是最簡單樸實無走火入魔危險的修證體系。
-
6 # Nick8354
我來“望’字’生義”或“望’形’生義”一下哈。
顧“形”思義,義就是被斬殺後的人,即人的最高價值體現,之後人就毫無意義地歸土了,輕如鴻毛也好重於泰山也好,那都是在後人心中的感受,對自己來說價值最大後便歸“零”、對他人或後人來說就是一種感受,這些種種便綜合成了“義”。此乃“捨身取義”或“捨生取義”。
繁體字裡義更是無尾“羊”在“我”之上,“我”是個近代白話字,是“手”操“戈”,即馱宰羊,以體現“獻”和“祭”。此乃“就義”、“大義滅親”。
因此,難怪“義”字雖筆畫簡單,但每一筆上都無不四射威嚴、神聖之光和氣。
“義”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較極端的關係,一種高尚的不是常規意義上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關係,即我與你必須有一死只能過一個,我主動去死、不是你要我死或你打贏了我而死的,這就是我的“義”。
世間萬事萬物也有“義”,這個“義”是人的“意”中之“義”。沒有人在意的話,一塊石頭本身沒有什麼“義”(“造物主”除外的哈),但人在意後這塊石頭便有了“義”了,它可以被用來(即“獻”或“祭”)絆他人的腳、也可用來蓋寺廟堂宇。
暫且說這些了。
。。。。。。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回答關於“義"的貝體內容?義字排在“三綱五常"中的第二位置。義不容辭是為他人著想,捨身取義實乃感嘆。又義是民族的精神,兄弟間的情感,遇到堅難中的衝鋒陷陣。今天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還不是以義字來傳唱嗎?之所以說"義"是民族精神最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