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S育兒園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自家孩子一哭鬧起來,不知道咋辦,有很強的無力感,相信許多父母跟我一樣在孩子情緒問題上入了很多坑,沐沐現在三歲了,我才漸漸摸出一點門道來,她也開始給我正面的反饋了。其實孩子哭鬧不是她的問題,只是她在向我們求助,我們要識別她背後的原因,更要教導如何應對這樣的情緒,這樣她才能在我們不在身邊時,她會知道如何平復自己的情緒。

    能力達不到落差感

    不管可怕的兩歲,破壞力強的三歲,都是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覺得自己啥都可以做,但現實又做不到的無力感,沮喪感,就比如沐沐最近喜歡玩蘑菇釘玩具,每次好不容易插好了,又不是自己想要的位置,想要兩個蘑菇釘挨著,但往往挨不緊,因為孔小,不那麼容易插的緊密,她就很煩躁,開始哼唧:“我想要這樣,挨不到”,一會就在那裡哭鬧,有時候更會把整個板扔地上來發洩她的沮喪感。

    有時候玩拼圖,拼了半天還沒找到那個圖,就開始哼唧,其實她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了,之前我都是聽到她哼唧,應激模式就來了,總認為她無理取鬧,或者簡單的哄一下,抱一下,該幹嘛幹嘛,然後下一次她依然還是這樣,就有了成了“屢教不改”情況。沒有形成有效的方法,從第一次出現這樣就該認真對待。

    掌控感缺失

    沐沐慢慢開始獨立,自我意識萌芽後,她想要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情慾望越來越強烈,記得有次她剛滿兩歲,吃飯的時候,我向往常一樣喂她,她一把打掉勺子,自己在那哭,當時的感覺很煩躁,覺得她在“作”,不好好吃飯。後來又碰到幾次比如我幫她洗臉了,把她抱上扭扭車了,她哭鬧,才知道她要自己來,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情,但她不知道表達,那會還是不知道她情緒背後的原因。

    學齡前孩子如果沒有看到她的需求,一直都是被我們要求的,比如要求穿什麼衣服,吃什麼營養的菜,今天都是玩什麼,自己不能決定做什麼,他們的掌控感缺失了,就會哭鬧找回來。

    父母從一開始就要給他們選擇,分清她的事和跟她有關的事情,她的事情讓她自己做主,比如穿什麼衣服,想吃什麼菜,選擇什麼方式洗臉刷牙。跟她有關的事,但會影響別人的,可以一起商量找出對雙方有利的方案。

    父母要做到緒穩定

    父母要做到情緒穩定,更不要對孩子貼標籤,不管好的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是要接納的。從我開始接觸情緒管理一直這樣引導沐沐,昨天她就給了正面反饋,讓我覺得我做的有意義。

    昨天沐沐在玩蘑菇釘,不能如她期望的全部挨在一起,她就很沮喪一直哼唧,我當時正在做飯,現在我就用描述性語言告訴她:“你很煩躁,因為你想要把這些蘑菇釘挨著,但似乎有點難呢?” 我說完這些她就安靜下來,問我:“媽媽那要怎麼辦呢?”,我告訴她:“這個似乎不怎麼容易呢,我像你這麼小的時候,還不會呢,雖然有點難,我們一起想個辦法,我們把這個蘑菇釘拔出來再試試旁邊的孔呢”,她就按照我說的做了,我就繼續回去做飯,一會我就聽到她在自言自語:“又挨不到了,我可以想辦法,先拔出來,再試試”,然後又聽到:“媽媽快過來,我弄到一起拉,你看,你看”,兩眼放光的看著我,當時非常感慨;這就是默默耕耘的反饋吧,等待她靜待花開。

    提供解決方案

    有時候碰到孩子大哭,我先要自己穩定下來,做到接納,也就是描述當下她的情緒是怎樣的,然後等她平靜下來,再覆盤當時發生的事情。

    就比如之前沐沐因為做不到而哭鬧,我會跟她說:“剛剛因為這個蘑菇釘插不進去,你感到沮喪,然後氣的把板子都丟了,下次在遇到這樣,我們可以表達我很生氣,先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我們可以試試其他孔,然後還是做不到再尋求媽媽幫助”,這樣一次一次告訴我們的解決方案。下次她就知道該如何做了,而不是當下不哭了就不管了,下次還是不知道怎麼處理當下的問題。

    正面強化最對的事情

    就比如昨天沐沐自己知道怎麼解決這個蘑菇釘的問題,然後插出一個花來給我看,我當時就肯定了她的行為;“哇,媽媽看到沐沐在遇到問題時,自己想到一個方法了,還插出一個花,真是太棒了”,她也為自己能力提升感到開心,又去挑戰下一個任務去了。

    重複強調正面的行為,提供好的感受,起到強化的作用,下次更願意實踐了。其實育兒從一開始就不要怕麻煩,每一次偷懶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還給你,每一次都要認真對待,育兒的路上才會越來越順暢。

  • 2 # 小軒音悅

    跟我家的娃一樣大,也是跟你這一樣

    你要學會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用孩子的語言跟孩子溝通,千萬不要吼他,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有自己的獨立意識,領地意識,不再想依賴別人。

  • 3 # 一號擰巴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寶寶現在這個階段正是咿呀學語的階段,那既然孩子學著生氣,說明身邊的環境對他的影響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時候我們要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壞脾氣,做好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出現了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學著解決,孩子雖然還小但是他已經具備學習的能力,我們在孩子能接受的程度,給予批評教育,對其進行一個好的引導,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 4 # CathyJi

    寶寶都是階段性成長,2歲的寶寶多半處於terrible2。

     “Terrible2,Horrible3”(意為糟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指的是孩子在18個月到3歲左右,由於心理發育產生出“自我概念”而導致的一系列行為上的變化。

      幼兒心理學家們研究證明,寶寶兩歲以後,由於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對成人的要求和安排才會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自主選擇性,喜歡說“不”、“我就要……”等,寶寶的這些行為是正常的,並不是什麼“變壞”的徵兆。

      是寶寶運動能力的發展的表現:

      兩歲以後,隨著寶寶體格的快速發展,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們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獨立的活動空間,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去做新的事情。但很多家長由於害怕寶寶受傷等原因,都會加以阻攔和限制,於是寶寶就會產生了反抗的情緒。

      是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的表現:

      在寶寶兩歲後,他們可以漸漸分清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因此在他們剛形成這樣的思維時,對於表現自我的態度也變得異常的頑強。但這種表現往往與成年人的規範相牴觸,進而讓寶寶產生了挫折感,最終導致寶寶的反抗行為。

      是寶寶自我情緒控制的不成熟表現:

      對於沒有經歷過很多事的寶Bora說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感到不滿,就會毫無掩飾地表現出來。吵嚷、哭鬧通常是他們主要的宣洩方式。而父母們就認為這是孩子們在無理取鬧,是他們反叛的表現,於是便去制止和反對他們,從而導致了寶寶的反抗行為。

    其實,父母要做的就是理解寶寶、尊重寶寶,在寶寶開始喜歡跟父母說“不”的時候就是他們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父母對寶寶的行動不要輕易加以干涉,要以平等的姿態來徵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有選擇的餘地。這樣做會讓寶寶覺得你們尊重他,維護了他的自尊,也就不會輕易跟你說反話了。

      很多時候父母在面對一個什麼都要自己做主、不肯妥協的孩子時。總是想方設法讓他屈服。但是,倔強的孩子你越壓制他,他的反抗可能就會越強烈!當然。遇到這種情況。你需要有一點兒富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教育專家表示,“Terrible2,Horrible3”只是孩子心態發育的一種反映,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理解他們這個階段的心理,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在教育上面多用一些積極的方法,孩子也就會順利度過這個“2歲之癢”期。

  • 5 # 可愛的嚶嚶醬

    其實孩子空間敏感期,也是他自我意識萌發的一個表現。

    那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又有怎樣的表現呢?最典型的行為就是孩子很喜歡說“不”了。你跟他說什麼,他就跟你說“不要”、“不好”,他反覆、一直都在衝你講“不”。這個階段的大概出現年齡在兩歲,所以也會有很多的人稱呼,叫做“可怕的兩歲”。

    1、可怕的兩歲為什麼可怕?

    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父母不太瞭解孩子的世界,我們會認為,原來那個這麼聽話乖乖巧巧的孩子,怎麼現在敢於抗拒父母、敢於跟我說不了呢?

    實際上,我們來反思一下,在我們跟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我們會有很多的“不”會出現:“不要動這個”、“不要去那兒”,“不要吃這個”……我們首先給孩子們示範了“不”。

    孩子在兩歲的時候,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會認為:我和媽媽不是共生的,那也不是說媽媽說錯什麼,我就一定要做什麼呀。所以,這個時候他就會抗拒,說“不”。當他說了“不”之後,如果你有了一個很激烈的反應,他的心裡面反而會覺得很好。

    他忽然意識到:原來語言是有威力的!原來我跟媽媽說“不”,她會有這樣的表現。他可能還會想要去嘗試說“不”。

    實際上一個孩子會說不,反而是一個了不起的表現。所以,在正面管教中經常告訴我們,“可怕的兩歲”如果反過來講的話,實際上應該叫做“了不起的兩歲”,這和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是非常相關的。

    2、媽媽需要允許孩子說“不”

    本身,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雖然是經由我們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但是他就應該有他獨立的思想,他有他獨立的人生。他是獨一無二的,他並不是附屬於我們父母身上的某個附屬品。

    所以,雖然從表面上看,孩子在跟我們說“不”,在語言和部分的行為上會出現某些所謂的叛逆和抗拒的表現,但是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他還是很弱小,他還是非常需要爸爸媽媽關愛的,他還是很依賴於父母去成長,那這個時候我們要更客觀的、更全面的、更加仔細的觀察孩子給我們的反應,我們也需要去尊重孩子,構建自我的需求。

    這時候,孩子還會有一個表現,就是他不願意與別人分享東西。他會認為這個東西是我的,我為什麼要分享給別人呢,實際上孩子也不是自私的,他首先得明白了,這個東西是我的,構建了“我”的物權的概念之後,他才能夠明白什麼叫做“你的”。

    所以,父母在這個時候不要急於的強制孩子,你就應該要去分享啊,強行的把他手裡玩具奪過來,塞給其他的小朋友。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剝奪了他的權益。實際上,他有自己物權意識的概念。

    所以,在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我們真的要允許孩子說“不”。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連“不”都不敢去說,那他的未來又會有怎樣的發展呢?我們也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人雲亦云的人,不是麼?

    所以在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們要重新的去看待“可怕的兩歲”,把它看作、叫做“了不起的兩歲”。即便孩子不分享,也OK。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6 # 我家猴子很帥氣

    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了,意識到她是自己,不是任何一個人的附屬物。以下是沒有自我的好友的一段心路歷程。

    “我的好朋友開心,我就開心,看著你幸福,我就幸福。”……“以後我們去當護士,一月xx錢呢”……“好啊,以後你嫁到哪裡,我就嫁到哪裡,要一直在一起。”……“我喜歡xxx”……“那我就去喜歡xxx的好朋友”……“我不喜歡xxx了”“那我,可是,xxx的好朋友喜歡我啊,我怕再也找不到一個喜歡我的男生了。”

    好友的爸媽在她小的時候沒有給她足夠的愛和尊重,讓她失去了自我。她怎麼都可以,沒有自己的主見,因為覺得沒人聽自己的話,沒有人在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被父母愛護,電視劇和小說成了她的世界。

    孩子說“不”,是想要表達自我,卻不知道怎麼表達自我,只能說“不”。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今天穿什麼衣服,讓孩子在衣服裡面選;去哪裡玩,提供幾個選項,讓孩子自己決定;玩哪個玩具,讓孩子自己在玩具裡選擇。

    只要慢慢地給孩子選擇的權力,耐心的聽孩子的想法,孩子就不會一直說“不”了。

    孩子亂扔東西,可以跟她玩丟東西的遊戲,拿一些不怕摔的玩具,跟她一起丟,最後再和孩子一起收拾。丟玩具的時候要誇張地發脾氣,讓孩子笑,注意看孩子反應來調整遊戲規則,慢慢地孩子就不會摔東西了。

    孩子不開心的時候,給她發洩的途徑,不要讓她壓抑,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良好的情緒控制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巴薩這一輪0-2輸給格拉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