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子皇羽
-
2 # 歷史遨遊
說到明朝才子,受影視劇的影響,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唐伯虎。
然而明朝的三大才子,分別是楊慎,徐渭,解縉,唐伯虎只能排在這三位的後邊。三大才子中,解縉出場最早,最為博學;楊慎名氣最大,人稱“無書不讀”,最為博覽;而徐渭最為多才,詩、書、字、畫、兵法樣樣精通。
自幼聰穎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鑑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傳說他小時候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在襁褓之中他母親就在地上寫字讓他認識;五歲時他父親教他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七歲時就能寫文章了;十歲一天背誦千言的文章,終身不忘;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
年少而語誇洪武二十一年秋,“三甲進士”解縉正式進入仕途,被授職翰林庶吉士。這是個預備幹部,沒有實際職權,相當於皇帝的備用秘書。
朱元璋經常招才子進宮,帶在身邊,不離左右。他曾經一邊吃飯一邊拍著解縉的肩膀說了這樣一句話:“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意思是:咱倆這關係,名為君臣,實際上就是父與子的關係,你有什麼話,儘管對我說,別有顧慮。
隨後解縉做了《大庖西封事》和《太平十策》針砭時弊,朱元璋七字評語:“有才”,“年少而語誇”。
不久,解縉的父親解開入京覲見朱元璋。朱元璋說,把你兒子帶回家,讓他繼續讀書,十年後,大器晚成,大用未晚也。
為何連升八級朱元璋死後,解縉被啟用,只封了一個從九品的翰林待詔。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因授命寫《登極詔》升任翰林侍讀,正六品。為何連升八級呢?對,就是因為方孝孺寧死不從,株連十族的《登極詔》。
解縉的友人後來在回憶時說朱棣入嗣大位之初,所有朝廷的重大公告和重要講話,都出自解縉的手筆。
這份奠定朱棣上位正當性的重要文獻,舉朝望去,恐怕唯有解縉有能力執筆駕馭了。
議立儲君、招致禍端朱棣選立太子之時,有兩個候選人,一是長子朱高熾,二是次子朱高煦,朱棣本人則傾向於朱高煦,因為他和自己最為相似,但解縉堅決反對,並且直言:“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解縉雖然說服了朱棣,但遭到朱高煦記恨。
太子已立,但表現不盡如人意,朱棣多少有些失望,次子朱高煦卻表現搶眼,屢立戰功,朱棣也不吝惜對他的賞賜,致使朱高煦的禮秩標準甚至超過了太子,解縉又是上疏說了一通,這次是真的惹惱了朱棣,認為解縉這是在挑撥他們父子關係,漢王朱高煦也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報復。
解縉最終還是被朱高煦拉下馬,被貶至外地,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朱棣北征還沒有回來,解縉就跑去見了太子朱高熾,臣子私會太子,這件事又被朱高煦抓住了把柄,報告給了朱棣,朱棣忍無可忍,以“無人臣禮”的罪名把他下了大獄,而且一關就是5年。
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了解縉的名字,於是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呀?”紀綱聽了這句話就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回去後就把解縉灌醉,然後把他丟在了大雪中,而醉酒的解縉就這樣被凍死。
解縉之人,才氣過人,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已足以使其名留青史,然而其恃才傲物,不通情理,最後反被自己的性格弱點所誤,慘死雪中。
-
3 # 最後的騎兵90
朱棣稱解縉為‘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解縉固然受到器重,但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伴君如伴虎,因為在立太子一事得罪朱棣和漢王朱高煦,由此解縉失寵,而不在被重視,最後被冤死。
一、解縉入仕
解縉(1369年-1415年),今江西吉安人,洪武二十一(1388年)中進士,與徐渭、楊慎並稱明朝三大才子。
解縉初入仕,就向朱元璋提出《太平十策》,主張簡明法律,並賞褒善政,並指責同僚翫忽職守,替李善長申辯,……
雖然這些都是良言,朱元璋確認為解縉太過於剛直,缺乏涵養,容易受到群臣攻擊,‘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大用未晚也’讓其回家思過。
朱元璋病逝,解縉進京弔喪,曾得罪過的大臣袁泰趁機向皇太孫朱允炆告狀,‘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舍以行,’以此為藉口,再次貶為河州小吏。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解縉才得以啟用,同楊榮等七人入文淵閣參預機務,形成內閣制,奉命主編《永樂大典》。
朱棣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透過政變登基,又怒殺名儒方孝孺,所以需要拉攏解縉等人為自己重塑名望,對於解縉等人內閣進言無一不接受。
二、得罪漢王朱高煦
參與到皇族內部權利爭奪,站隊是個大問題,表面上是受到重用,實際上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滅頂之災。
漢王朱高煦是朱棣次子,靖難之役屢立戰功,朱棣不喜歡長子朱高熾,有意改立太子,被解縉極力阻止‘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朱高熾仁孝,若棄之立次,必有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
靖難之役時朱高煦曾得到朱棣親口允諾,改立為太子,朱棣也勉強接受,並昭告天下,被解縉這麼一說,朱高煦怎麼會不惱怒,後來,朱高煦又親自南下討伐安南,得勝而歸。
朱棣更受隆寵,禮儀規格遠超太子標準,對此朱棣是睜隻眼閉隻眼,卻被解縉阻攔,要求處罰朱高煦,讓朱棣認為是在離間父子,永樂四年(1406年)被貶官外放。
三、覲見太子,成為受冤導火索
如果說在改立太子一事上,是為了國事,朱棣再怎麼生氣,也不會太過於計較,那麼在私自覲見太子,就觸犯朱棣禁忌。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北征未還,解縉入京,私自覲見太子朱高熾,抓到把柄的朱高煦立馬報告朱棣‘飼上出,私見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歷朝皇帝對權利極大的渴望,生怕被人覬覦,為了皇位父子骨肉相殘比比皆是,晚年的朱棣更是遺傳朱元璋多疑性格,這種行為讓朱棣不免惱怒:我還沒死,就這麼急著向未來的君主表忠心。
朱棣以‘無人臣禮’罪下詔逮捕解縉,同解縉關係密切的大理寺寺丞湯宗、御史李志剛、翰林院編修等人被連累入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僉事紀綱將囚犯名冊報告給朱棣,朱棣說了一句‘縉猶在也’,正是這句話,解縉被灌醉埋入雪中凍死,妻兒宗族被流放遼東。
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才下詔為解縉平反,恢復官職,諡號‘文毅’。
解縉的經歷充分說明伴君如伴虎,朱元璋為保護解縉而暫時免職,朱棣不依不饒下死手,經三朝三帝,參與皇權爭奪,引起皇帝猜疑,再受到重用、忠心也不會有好結果。
-
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大明從1368年建國到1644年清軍入關,276年公認有三大才子,謝縉是第一個,他是光耀史冊、流芳千古的偉大書籍《永樂大典》的總編官,曾是大明首任內閣七成員之一。永樂九年(1411),他被朱棣打入了大牢,永樂十三年(1415)錦衣衛指揮紀綱向朱棣上報囚犯名單,朱棣翻到解縉名字,他問了一句:縉猶在耶?紀綱跟著主子多年,心神領會,紀綱請自己牢裡的囚犯解縉吃飯,可開飯時,紀綱卻沒來,只是拿了很多酒給這位囚犯飲用,解縉喝得爛醉後,被受命的錦衣衛扔進了雪地裡,在漫天大雪中迎來了死亡,終年四十七歲。解縉何以如此結局呢?一言以蔽之,他太聰明瞭,喜歡用自己的聰明豪賭自己的政治命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啊!一個不懂政治的人,卻自作聰明,以為很懂政治,這就是解縉的悲劇根源。
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縉高中進士,他在家鄉吉安名氣太大,朱元璋百忙之中還抽空接見了他。
胡惟庸案已發,朝廷上下腥風血雨,官員們不知道能否吃到明天的早餐,解縉卻不知天高地厚,向朱元璋上書,針砭時弊,斥責不必要的殺戮,並呈《太平十策》,詳述自己的治國理念及設想。解縉摸了老虎屁股,“老虎"居然從諫如流,從此解縉名滿天下,也使他自信心滿滿。
1390年,朱元璋殺開國元輔李善長,解縉上書,為李善長申辯,朱老大十分惱火,但並沒有收拾解縉。這給解縉傳遞了錯誤的訊號。1391年,朱老大把解縉趕回老家,說“十年之後再用。"解縉回到了官場的起點。這位正直的、膽大的、有才華的英才頓悟了:把靈魂出賣給皇上,去汲取榮華高貴。
燕王掃北,奪位成功,建文帝失蹤。解縉作為建文帝的近侍,深受朱允炆的信任,他並沒有以身殉國,而是跑到城外投降了朱允炆的大仇人朱棣,史稱“縉馳謁"。於是解縉又成了朱棣的寵臣。
解縉在永樂五年(1407)年,編成《永樂大典》,此書收錄先秦到明初典籍七八千種,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解縉的才華可見一斑。
朱棣遇到一個難題,究竟立朱高熾、還是朱高煦為太子。大兒子朱高熾走路不方便,是個殘疾,眼睛還有點問題,長得有點對不起觀眾,朱棣不太喜歡他,但高熾有北平保衛戰的大功;朱高煦跟著朱棣一路出生入死,還多次救過朱棣的命,有攻城野戰之功,深得朱棣的喜歡和武將的擁戴。
解縉為了一生的榮華富貴,在永樂二年,他把自己所有的籌碼壓在皇子朱高熾身上。
立誰為太子?領導有領導的藝術,朱棣和大臣們玩起了講民主的遊戲,他把包袱甩給了大臣們。中國嫡長子已成定製,朱棣如此做,已對大臣們有所暗示。大部分參加靖難之役的功臣都心神領會,推薦高煦,但兵部尚書金忠堅決反對,i金忠後面還有“黑衣宰相"姚廣孝。解縉也多與其中,在朱棣詢問他時,解縉直言:世子仁厚,應該立為太子。解縉又遞上一個殺手鐧,史稱解縉再拜道:好聖孫!朱高熾太子位被夯實,但解縉通往地獄之門正式開啟。
永樂二年,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朱高煦政治力量不斷髮展,他的地位、勢力超過太子一黨,他用的禮儀已和太子並駕齊驅了。解縉太投入了,向朱老大諫議:應立刻制止高煦的越禮行為。解縉真不拿自己當外人,把自己當太子、高煦的舅舅啦。他昏了頭,忘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朱棣大怒:你小子不是才子,而是書呆子,替我當爹來了!老子連老子的老子立的皇上朱允炆都幹掉了,還會聽你這個打工仔瞎逼逼嗎!於是,朱棣不再尿解縉,要不是要用他編《永樂大典》,朱棣早就下手啦,永樂五年二月,38歲的解縉被貶到廣西當參議。
四年後,他奉令到化州督餉,你寧可相信天上有鬼,也不要相信解縉信誓旦旦地發誓會安分守己的破嘴。
永樂九年(1411),解縉終於獲得機會進京彙報督餉情況,這傢伙不明白衝動是魔鬼的道理,他又衝動了!
這年,朱棣率五十萬人遠征韃靼,太子代管朝政。朱棣未經請示,竟私自見了太子朱高熾。他私見太子後,居然不等朱棣回來,拍拍屁股走人啦!真是放肆至極!
仇人朱高煦一天二十四小時盯著太子哩!他立馬報告朱棣,朱棣大為震驚:老子還在哩,你居然結交太子,這不是圖謀不軌嗎?解縉被打入天牢。
太子要自保,自然救不了他;朱棣恨死了他,自然不會放了他;高煦恨死了他,巴不得早點幹掉他!於是一代才子走向了悲劇謝幕!
他的一生正應了一句話:出來混,債遲早要還的!
回覆列表
大才子解縉被殺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捲入了皇帝繼承人之爭。
解縉我們都知道是一位神童,是一位大才子,科舉高中之後也曾經歷起伏,但是最終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青睞,官至內閣首輔。
朱棣對於解縉不可謂不重視,連太子之位人選都和他商量,但是也正是這份重視害瞭解縉。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之前,很喜歡次子朱高煦,與解縉商量時透露了自己的意思,解縉就說自古都是立長立賢,況且長子朱高熾生性仁孝,繞過他立次子為太子恐怕會生出禍端。此時朱棣還是舉棋不定,於是解縉說了一句決定性的話“好聖孫”,就是說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是個好的繼承人,因為解縉知道朱棣很喜歡這個孫子,正是這句話決定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
朱棣此時對於解縉是很滿意的,但是後來在朱高煦的幾次離間之下逐漸對解縉產生不滿,尤其是解縉自己不太注意,平時性格高傲得罪不少人,在此時就有人落井下石說他與太子交往過密,這在古代可是大罪。
就這樣解縉被朱棣下令關入大牢,並最終被埋入雪堆凍死,一代才子就此憋屈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