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趣家
-
2 # 初二的原食餐桌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在冬至這一天我這邊都會有進補的習俗,大家會吃狗肉和羊肉,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我們這邊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對壯陽補體有功效,至今冬至都還有進補的習俗。而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湯圓也是我這邊的傳統習俗,在我家鄉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往年冬至都沒時間煮湯圓,而去年為家人煮一大鍋冬至圓鹹湯圓,鹹湯圓有兩種湯圓,一種是有包肉餡的,一種是沒包肉餡的。
有包肉的,較容易煮,沒包肉的,煮法較複雜,去年冬至有時間就煮沒包肉的,要準備瘦肉、香菇、魷魚、青蒜、茼蒿,材料爆香。加水煮滾後,放湯圓,煮到湯圓浮起來,加茼蒿就關火。
這就是我冬至夢想中的美食,自己煮的就是料多味美。
我這邊老一輩的人都很重視冬至,從前冬至都是要拜拜,殺雞加菜的,現代人因為不是國定假日,就快遺忘了這個節日。
冬至到,太陽回來,陽氣將旺,所謂「氣始於冬至」,陸游在〈冬至〉詩中說:「一夜陽從九地來」,確實在冬至不可放過進補的時機。
-
3 # 希媽廚房
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相對於其他節氣來說,它還有些特殊,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冬至又被叫做“小年”,甚至很多地方現在都把冬至叫做“小年”,所以,冬至也算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公曆的12月21~23日之間變動。
既然是傳統習俗,自然就會有一些節日的習俗,古時,冬至這天人們都會祭祖,到現在為止,南方很多城市都還延續著這個傳統習俗,祭祖儀式是對祖先的敬畏,當然也有冬至進補的習俗。
一、吃湯圓
我的家鄉在南方,冬至這天有吃“湯圓”的習俗,以前吃湯圓會自己用糯米粉加餡料自己做,而現在大多會買上速凍湯圓煮來吃,俗話說“吃了湯圓大一歲”,吃湯圓意味著“團圓”,取的是吉祥美好的寓意。
二、赤豆糯米飯
赤豆糯米飯是採用糯米、赤豆、花生米等加臘肉、香菇等配料一起煮成的飯,口味可能有地域的差別,有鹹甜兩種口味,老一輩的人說,吃糯米飯後全身會發熱,可以抵禦寒冷,不過這種習俗只在我們小時候見到過,現在吃赤豆糯米飯的人越來越少了。
三、冬至酒
記得小時候,媽媽都會在剛入冬時釀上一缸酒釀,在冬至這天,可以用甜酒釀來煮湯圓吃,甜甜的酒水加上軟糯的湯圓,吃起來驅寒保暖,非常不錯,當然如果甜酒釀的度數越來越高,很多小孩子是不允許喝的,只吃湯圓就可以了。
四、餃子
除了我自己家鄉,很多地方冬至都有進補的習俗,有一些當地的特色美食,如北方地區會在冬至這天吃餃子,有吃了餃子不會凍掉耳朵的說法,隨著速凍餃子的普及,加上越來越多的人學會自己包餃子,這個習俗也流傳到了南方城市,現在我們家鄉的很多人也會在冬至這天吃餃子。
五、吃肉
還有什麼比吃肉更能禦寒的食物嗎?冬至意味著寒冷的天氣來了,很多地方的進補都是為了禦寒,而吃肉是非常好的禦寒方法,冬至在我們當地雖然沒有大過年,但是這一天的儀式感也是很強的,以前我們不會天天吃肉,但是在農村,在冬至這天,很多人家都會殺一隻雞燉著吃,一鍋熱氣騰騰的雞湯,在寒冷的夜裡,格外溫暖。
以上就是我的家鄉目前在冬至這天會吃的美食,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大家快來說說自己的家鄉冬至進補些什麼吧?
-
4 # 悅讀越樂
時間真快,再過幾天又到了冬至。你的家鄉冬至有什麼習俗或者要特地吃點什麼嗎?冬至,俗稱“冬節”,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古代,人們對冬至日很重視,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在中華大地上,也流傳下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各地冬至飲食習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餃子,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而南方則吃湯圓、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一起來看看各地都有哪些冬至美食,找一找家鄉的味道吧~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在中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中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
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山西——多為餛飩或餃子山西民間的冬至之食多為餛飩或餃子。一般以羊肉為餡,取陽生之義。餃餡取村牧肥羊,配以桂皮、良姜、肉桂、豆蔻等十餘種芳香藥物和調料,用西葫蘆絲拌好,包制籠蒸15分鐘即成,皮薄餡嫩,吃時破皮一口水,咬開餡成丸,佐以老陳醋,鮮而不膩,香味悠長,且有強身健脾、開胃驅寒之功效。
山西臨汾襄汾等地,無論山區平川,冬至節仍沿襲古法吃餛飩,舊時富貴之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
除吃餛飩、餃子外,山西還有一些地方以糕為食,如和順“迎冬就年”吃油糕、靈石吃黍米糕、平魯“鬧冬”風俗,雞肉蘸素糕配羊湯吃。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江南水鄉——冬至節吃紅豆糯米飯在中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憶西施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杭州——一天三頓吃年糕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廈門——排隊買薑母鴨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
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中國臺灣——九層糕祭祖在中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作為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時間,大家還是要注意保暖,時刻關注自身健康,以迎接馬上到來的新春佳節。
回覆列表
拾趣君出生在潮汕地區,但是從小在外長大。對家裡面的一些習俗還是有一些瞭解的。因為在潮汕地區有種說法叫做“冬至大過年”。到了冬至那一天會有很多的活動,這點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從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到我們這一代並沒有失傳。我們吃著傳統的美食,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所以到了冬至,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吃和祭祀。
冬至,在潮汕地區叫做“冬節”,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通常都會吃兩樣東西,一個是冬節丸,這東西就是和湯圓差不多,但是是沒有餡的那種。在揭陽那一帶做的就是那種把兩頭搓尖,看起來像涼蝦一樣的美食。潮汕每個地區還是會有一些習俗上的差異。不過都是吃這些東西,冬節丸個頭有大有小,參差不齊,叫做父子公孫丸,寓意著一家團圓,幸福美滿。
除了這個冬節丸,還有一樣叫做冬節繭。這東西就是蒸餃PLUS,外面的一層皮不是麵粉,而是薯粉和糯米粉,只有上等的薯粉和糯米粉才能做出軟糯可口的餃皮。裡面的餡料,多為豬肉、菜頭、香菇、蝦仁、還有高麗(包菜)等等。每家人包的餡料有所差異,看飲食習慣,還有錢包允不允許!這個東西味道特別鮮香,裡面還有放胡椒粉,一口下去,人間美味。出門在外每年都會盼望著能夠吃到。
這兩種美食只是常規的節日美食,還有落湯錢。用糯米做的,類似於餈粑,或者北韓打糕之類的東西,外面裹著白砂糖和芝麻、花生碎之類的,但是做法上時有一定區別的。總之這個吃的比較少。相傳吃這個東西的作用就是益氣補血、健脾暖胃,是藥膳的一種。
其他的進補美食還有羊肉湯,其他就是打邊爐,用各種藥材熬湯,然後吃鮮牛肉和牛肉丸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