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9小分隊
-
2 # 鄂東三農
小麥水稻即使制定保護價格為什麼收購相差那麼大?答案:雖然小麥水稻制定了保護價格,但有些農戶受某些原因影響,產品質量不達標,收購商家是企業,不可能虧本運作,造成收購價格相差很大。
一,指導價都是指優質產品。物價部門的指導價是指優質小麥水稻收購價,不能低於這個價格,沒有說質量不達標產品價格。按國家食品衛生部門規定,不達標食品嚴禁投放市場。但是,糧食有它的特殊性,不合格的小麥水稻還可以作飼料用。所以這樣的糧食還可以收購。
二,受自然災害影響。在收穫季節經常遇到下雨,特別是小麥,收穫前陰雨連綿,小麥在地裡就開始黴變了。當然收穫的小麥是黴變小麥,質量是不合格的。這個的小麥,一般人不能食用,只有作餵養豬雞的飼料。當然,這樣的小麥收購價格不能按優質標準價收購。大家都知道,這樣的小麥當作優質糧食買,誰要!
三,人為因素造成的。有些農戶,收穫的小麥和水稻本來是很好的質量,要即時晾曬,就是優質標準產品。由於受當時氣候阻礙,下雨或陰天,不能晾曬。由於剛收穫的小麥水稻水分過大,發生燒堆,產生黴變,糧食品質下降,成為不達標產品。這樣的糧食當然收購部門不會算作優質糧食收購。
-
3 # 說假話很難受
現在農民賣糧難是普遍現象,國家為了緩解市場糧食價格低,對於農民的糧食價格的衝擊。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採取了對農民的糧食保護價格的收購。採取糧食保護價收購,也就是不低於糧食的價格的上限。
現在農民賣糧,都是在家裡有糧食經銷商來收購。不是直接賣到糧食收購點。或者是糧庫,經銷商從中賺取了一部分的利潤。所以這樣一來,真正的農民就享受不到真正的糧食保護價格了。
特別是有的糧食經銷商,到農民這裡來收購糧食,故意壓低糧食的價格,總是找出這樣或是那樣的理由。把農民的糧價壓低,他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真是農民種地難,賣糧難,年年種糧不賺錢啊!
-
4 # 長江老農
一、農民對收割的小麥水稻,從來不晾曬、揚淨,給了收購商壓級壓價的藉口!
我們當地農民對收割的水稻小麥從來不曬乾揚淨。曬場、打穀場都改成耕地了,沒有地方揚場、晾曬農產品,如今,都是在田間地頭直接賣給經銷商和深加工企業了!收購商壓級壓價,以扣除水份、雜質和降級收購為理由,把小麥水稻價格壓到底於國家保護價收購,農民兄弟如果能曬乾揚場,不給收購商壓價藉口,才能有保護價收購!
二、農民沒有定價權,沒有與經銷商討價還價內權利!農民在農產品交易中,處於弱勢地位,沒有定價權,沒有協商談判,達成共識的條件,農民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在農業貿易中,都是收購商說了算,農產品賣難,給收購商帶來強勢地位,他們千萬百計地壓級壓價,侵害農民利益!
三、農村農民與收購商資訊不對稱。農民與經銷商討價還價過程中,總是說不過經銷商。農村資訊不暢,農民不瞭解市場資訊,不瞭解國家政策,不懂經商之道,在農產品交易中,總是被經銷商駁斥的無話可說,被經商抓住了心理需求。在農村農民出售小麥水稻,都是“隨大流”,看看鄰居小麥水稻是怎樣價格出售的,自己就怎樣價格出售,從未想過把自己勞動果實賣出比別人高的價格!更談不上營銷策略了!農民心裡壓根就沒有保護價收購的奢望!
農村集體組織要幫助農民,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堅決打擊和抵制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讓保護價真正惠顧農民,保護農業!
-
5 # 農民萬歲
國家勢行對農民小麥水稻糧食保護價,是國家對農民的惠民政策,確保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是對農民據有切身的利益。也是廣大勞動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必經之路。
即然國家對小麥水稻制定了保護價,收購相差那麼大,這要從實際情況說起。特別近幾年物價上漲過盛,特別農資產品的價格是一天一個樣。給農民造成種地不掙錢這個情況。最主要的是糧食收購商為了自身利益,壓級壓價。以各種理由扣除破碎率。扣除雜質水份,就連一個三兩重的化肥代都能扣重量一斤。這樣算下來一百斤麥子只能賣九十七斤。就形成了和國家的保護價格格不入的情況。直接損失的是農民的利益。這嚴重擾亂了國家的惠民政策,嚴重打擊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要想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嚴格管理糧食收購市場,嚴歷整治不法糧販子。讓國家的惠民政策真證落到實處,才能大大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
6 # 賒店種植園
這個先說為什麼要定製保護價格?保護價是國家為保護農民利益,穩定收入,一般情況下糧食受市場供求影響,由於國內糧食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許多國外糧食出口到中國,損害到農民利,所以國家為穩定市場,保護農民利益,制定了糧食保護價。但隨市場經濟的推動,國家逐步實行“糧補分離”政策,未來將會取消保護價。
小麥、水稻是我們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要食品,關係著食品安全問題,在收購時會有嚴格的質量控制,不同等級的質量肯定價格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要看天氣及時收穫涼晾。
不管是中儲糧收購,還是加工企業收購,為了糧食庫存質量的保證,都對糧食的水分,雜質、黴變等的嚴格控制,確保庫存糧食質量的安全保證。有的加工企業由於加工成本制約,或進口糧價的影響,沒有好的質量,收購價格都會不穩定。
不管怎樣,想要在收購時賣個好價錢,收穫時一定把質量控制好,才能有好的收入。
-
7 # 創業新風
前段時間我也有二千多斤,本想比年前價格要好,之前問好的,他說135一140元每百斤,拉過去一看,收購商不是說水分高,就是說出米率低,反正是一大把理由,不賣吧拉過來了,賣吧130元,左想右想算了吧,還是賣掉,和政府的保護價一樣,所以家裡如果有多餘的糧食,儘早賣掉,不然損耗太大,吃虧的還是自己,別指望糧食價格能上,靠自已的一畝三分地,永遠都發不了家,別的農藥、化爬、種子一天一個價,農民能把糧食價格翻天,還好政府劃了一條線,不然的話,價格還會往下掉,皆做還得要做,希望更多的人支援一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我是農村出身,我永遠支援你們!!!!
-
8 # 每日糧油
第一到底什麼是託市價格。從2004年以來中國陸續實施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託市,並且每年國家都會公佈一個託市收購價格,很多人認為這個託市價就是農民的賣糧價,其實國家每年公佈託市價格時寫的清清楚楚:國標三等。
而農民賣的糧,一般會存在水分、雜質、容重等質量指標上與國標的差異,需要進行換算,如果質量指標高於託市,就可以賣的高一點,低的話,自然就低些。
除了質量標準和農民直接賣糧的質量標準不一樣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託市價指的是入庫價格?什麼是入庫?就是放入國家糧庫的價格。從農民打下糧食到糧食入庫,一般需要經過裝車運輸、卸貨入庫兩個過程,當然,絕大部分農民的糧是賣給中間糧販子,這樣的話,需要在託市價的基礎下減去裝運費和糧販子的利潤(沒人會學雷鋒免費給你拉糧的),所以價格就又了一些。
總而言之,託市價只是農民賣糧的一個參考價,能賣多少,還得看市場缺不缺糧,缺了再高也有人拉,不缺的話,壓價你也得賣!
就是這個託市政策,國家除了公佈託市價格外,糧庫收購糧食國家會給他們額外2.5分的收購費用(即50元/噸),還有,除了收購費用外,收購政策糧還有一筆非常可觀的保管費,據說一年下來不會低於100元/噸,除了收購費、保管費外,還有,這些糧食賣出去的時候,買方需要支付30元/噸的出庫費,當然,說了上面的算不算完?不算啊,還有他們建倉庫有財政補貼、升級內部管理系統有財政補貼。
-
9 # 花田一分
你們誰到家 即使制定保護價格肯定和收購相差有距離,因為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計劃不如變化。什麼事情都有個指定一個計劃,但是現實是和理想 有差距的,制定了一個保護價格,只能說是在這個保護價格上下浮動,不能說明就一定是這個 價格,這要根據農民的小麥 水稻的質量乾溼度,品質,顏色 各方面因素決定,也和小麥水稻的產量有很大的關係,產量大,額 咱農民的收成好,家裡放不下這麼多糧食,都急著出售,肯定價格低於保護價,若是今年收成不好,並沒有產生多少小麥和水稻,那樣肯定就是高於糧食保護價。一般制定的糧食收購保護價格,都是指質量高,品相好 的小麥水稻,質量差的,硬幣糧食指導保護價格低。有一次,傍晚時份,有一個賣水稻的,用三輪拉了幾百斤水稻,收購的老闆夫妻二人正好不在家,留下二十歲的兒子在家看門,小孩嗎,沒看清品相,收購付款,倒進倉庫,第二天,老闆兩口一看,傻眼了,發黑發黴的穀子很多,這樣想的糧食倒找都不收,害了一倉糧食。糧食指導收購價格只是個槓桿作用,指導限制糧食價格在規定範圍浮動,保護農民收成,穩定市場秩序,糧食是全民命根,既不能高的離譜,也不能太低,影響種糧農民積極性
-
10 # 糧小咖
差距大,是因為不同的主體,佔據了不同的市場空間啊。特別是在最上游,最沒有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的農民,是最吃虧的。
一、小麥和稻穀目前國家依然在保持最低收購價政策,雖然這兩年的一號檔案都提出來,會最佳化調整,但應該在2020年之前,還會保持政策的延續性,不會像玉米、大豆、棉花那樣,取消保護價收購。但是,要做好思想準備,保護價可能會繼續下降。其中,2018年的小麥最低收購價,國標三等是1.15元/斤,比去年下降了3分/斤。2018年稻穀最低收購價,國標三等品,早秈稻是1.2元/斤,比去年下降1毛/斤;中晚秈稻是1.26元/斤,也下調了1毛/斤;粳稻的價格是1.3元/斤,下降了2毛/斤,幅度都比較大。
二、糧食收購環節,國家是有相關的收購標準的,也就是我們在賣糧的時候,在糧庫、加工企業門前的公示牌看到的,國標,比如小麥要求水分14%、雜質1%、不完善粒8%,最重要的是容重等級,不同的容重劃分一、二、三、四、五等糧;稻穀,有整精米率、出糙率的要求,也要水分、雜質、外觀和氣味的要求,米廠是根據出米率作為主要收購標準的,和糧庫不一樣。
三、那麼問題來了:一般我們會看到農民、糧食貿易商、經紀人等交售給糧庫、加工企業糧食的時候,會嚴格按照相關的國標進行扣量扣價,品質好的扣價少一些,與保護價差距不大,品質不好的,就可能差價大一些,甚至被退回,這樣看相對還算是公道一些。但是,如果是上門收購的糧販子、或者田間地頭就賣了的糧,農民賣的價格,與保護價的差距就比較大了。以小麥舉個例子,如果是田間地頭就賣掉,收購的糧販子可能給的價格會比保護價每斤低1毛左右;如果農民開著“奔馬車”拉到糧點或糧莊去賣,有的老闆看一下就給一個價格,也有的是用測容重的器械檢測一下給出一個價格,農民沒有話語權啊,有時候討價還價,多賣個幾釐1分的,但基本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買方給出的價格。
所以說,近幾日在悟空問答裡回答問題,也遇到不少網友在評論農民的不易,我本身就是農民出身,現在從事糧食業務,也深知農民的不易,包括種糧大戶去賣糧,想賣個好價錢也很不容易,更別說一家一戶的了。怎麼去提高話語權,我也沒啥好辦法。但是如果想被少扣點價、少扣點量,多一些收益,還是要把收穫後的糧食整曬清理一下,讓他們找不到扣的理由。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提的好,理論上講小麥、水稻價格並不低,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保底收購,目的是老百姓有個穩定的收入。可現實有點差強人意,農民出售的糧食價格和國家的收購價總有幾毛錢的差距,老百姓沒有感覺到保底價帶來的實惠,反爾感覺種地效益一年不入一年,筆者從是農業生產多年,認為農業生產中的中間環接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糧食種植品種單一,小麥、水稻、玉米,切種植面積太大,國家、民營糧食倉儲有限,一到收購季節相互壓價,就是買方市場,由於量太大自己無法儲存,只能賤買辛苦收來的糧食,如遇天氣不好糧價更是低的離譜,如不改變現有單一的種植摸式,把雞蛋放到多個藍子裡,這種現象恐還要維持相當一段時間。
二、農戶糧食到倉儲企業的中間環節也非常重要,農戶只管種糧,沒有運輸工具直接到倉儲企業賣糧,這就給中間商帶來了好機會,隨時壓價,無乃現在無一樣不是買方市場,糧農沒有定價權,出於溺勢地位,辛苦一年種糧所得利潤讓糧販拿去了一半,這就是現實,也沒辦法。
關注三農,關心農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