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AC楊

    英勇神武的帝辛,征戰四方,力挽狂瀾,可惜被內鬼出賣,讓陰狠毒辣的姬發鑽了空子,俘虜被殺,讓姬發一把火燒了,汙衊為紂王

  • 2 # 平說平論

    按甲骨和史料,商代帝王以天干稱呼,如帝武丁、帝乙、帝文丁等等,商紂王商代稱帝辛。帝代表君王,辛是他的稱號,而他本人姓子,名受。商紂王是周人帶有侮辱、蔑視性的稱呼。周人開始有了“諡”法。即在人去世後,根據他在世時的表現,用一、兩個字總結他的一生。“商”是前朝,“紂”代表了殘暴,《史記·殷本記》,《諡法》注中說,“殘忍捐義曰紂”。商紂王翻成俗話,就是商代那個殘暴混蛋的王。

    那麼商代的帝辛子受,吃著火鍋唱著歌,怎麼就被商紂王了呢?

    關於商紂王的惡行,最早的記載來自於《尚書》。《尚書》的意思是上古的史書,雖然這本戰國時的典籍未必完全可靠,而且中間丟失過,改動過,但卻是彌足珍貴的存世的上古史料,是研究上古史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尚書》中關於商人事蹟的記載基本都是傳說,我們只能從周人的記載中,看到有關商紂王的“犯罪”記錄。《尚書》中周人關於商紂王犯罪記錄的記載主要有《泰誓》、《牧誓》、《武成》三篇。《泰誓》是周武王觀兵孟津時的檄文,《牧誓》是商、周牧野大戰前的戰鬥動員令,《武成》是周武王戰勝後祭天祀的祭文。三篇討商文誥中,《武成》作為祭天祀祖之文,是最為正規、嚴肅,可信度也相對較高,而《牧誓》、《泰誓》作為戰前動員講話和討伐商紂王的檄文,一定存在著極力詆譭敵人,誇大敵人的罪行的因素,檄文就是檄文,不是頌歌,而無論是檄文還是頌歌,其真實度已都會打折扣。

    我們看《牧誓》中有關商紂王的“犯罪”記錄: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一是聽信女人,惟婦言是用。二是昏無厥肆祀,對祖宗的祭祀不問,三是捨棄先王的後裔、同姓長輩和兄弟不用,反而尊敬重用從四方諸侯國逃亡到商國的罪惡之人,讓他們做官掌權,使他們殘暴地對待老百姓,在商國內外作亂。

    《尚書》之後,《左傳》也有相關的記載,比較零碎。後來,司馬遷的《史記》將《尚書》、《左傳》等史料做了歸納。

    《史記》還是相對客觀的,司馬遷首先稱讚商紂王,認為商紂王很有才,所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說商紂王紂天資聰穎,能言善辯,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很像一個英雄的樣子。但《史記》就是《史記》,誇著誇著就變成了諷刺了。說他“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意思是商紂王聰明,聰明過了,他的聰明都用到了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口才好到了掩飾自己的過錯。他的才能用在顯擺誇耀自己,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總之,是說商紂王不是笨,無能,還是聰明過了頭,過猶不及,還不如一個笨國王,有人笑話,但至少沒有這麼多持續發展的後人加入罵他的歷史隊伍之中,所以華人稱錯誤為過。

    司馬遷的《史記》中關於商紂王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剛愎自用,驕傲自滿。聰明過度,自以為是超人,處處抬高自己,顯擺自己,誇耀自己的功績,掩飾自己的過錯,以為天下之人都不如自己。

    第二,拒絕勸諫,殘害忠良。他的哥哥微子叔叔比干、箕子曾多次勸諫,紂王不僅不聽勸諫,且殘害忠良,比干被害,箕子被囚。

    第三,好酒淫樂,嬖於婦人。作為一國之主,好酒淫樂,把它作為頭等大事,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飲酒與寵愛女人的事業中去。成為女人的傀儡,一切都聽從妲己,導致朝政荒廢。

    第四,荒淫無度,生活腐化。商紂王的宮中填滿了大量的良犬寶馬和新奇的玩物,擴建沙丘的園林樓臺,用酒當做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做樹林,讓男女赤身裸體,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通宵達旦。

    第五,迎和低階趣味,敗壞社會風氣。讓樂師製作低俗音樂,所謂北里舞曲,靡靡之音。音樂是人心靈裡面的聲音,他推崇低俗的音樂,去迎合邪惡之人,或者去啟用好人心中那些殘存的邪惡聲音,敗壞了社會風氣。

    第六,加重賦稅,盤剝百姓。把鹿臺錢庫的錢,也就是國庫裡的錢堆得滿滿的,把鉅橋糧倉的糧食把自己的糧庫裝得滿滿的,而不管百姓的死活。

    第七,嚴刑峻法,濫用酷刑,設定了炮格等酷刑。紂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紂,她不喜淫蕩,紂大怒,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h2i,海)刑,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結果鄂侯也遭到脯(f^,斧)刑,被製成肉乾。西伯昌只是嘆息。也被囚禁在羑里。

    第八,任用奸臣。紂王重用費仲、惡來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惡來善於毀謗,喜進讒言,這兩個人掌權,殷人和諸侯就與紂王離心離德了。

    第九,對鬼神傲慢不敬。

    《尚書》、《左傳》、《史記》是正統的史書,因此,對後世影響很大,此後的人們多以《史記》為望遠鏡或望古鏡,透過這個望遠鏡來認識遠古的商紂王,分析殷商王朝的亡國。儘管司馬遷距離紂那個時代已有九百多年了。

    民間關於商紂王根深蒂固的觀念來自《封神演義》,作為小說,《封神演義》有很強的主觀情感性。在這部小說中,商紂王被妖魔化,成為人們對現世暴君情感的宣洩,雖不真實,卻極有影響力與傳播力。此後,世人皆知商紂王。因此,千萬不要小看戲曲小說,也千萬不要得罪寫小說的,他會讓你的形象非常難看。比如那個什麼機。

    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顧頡剛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在這篇文章中,顧先生對商紂王罪惡的出處進行了考據,顧先生髮現,紂的罪行在周人的《尚書》中只有六點,戰國書中增加了二十七事,到了西漢的書中又增加了二十三事,東漢時增加了一事,東晉時增加了十三事,於是商紂從最初的六罪升為七十罪,變成自古未有的殘忍暴君了。(如春秋時期,比干的死也只限於“諫而死”,到了戰國,屈原說他是淹死的,呂不韋的門客說他是被剖了心。到了漢朝,則有紂王為滿足妲己的好奇心,看看聖人是不是真的心有七竅的說法。)宋代著名的史學家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紂大造宮殿,建酒肉池林,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實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紂的罪,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於模仿。”因此,顧頡剛先生認為:“現在傳說的紂惡是層累積疊地發展的。時代越近,商紂王的罪行越多,也越不可信。”

    但越不可信卻越有人相信,反映了專制環境下,人們對於暴君的痛恨,商紂王成為一個標籤,一個符號,成為一種政治消費品,一提到暴君,就消費商紂王。而他身邊的人也被指為助紂為虐。紂王成為中國最壞帝王的代表。只要反暴君,就舉例商紂王,而不認真地拷問,商紂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對此,孔子的大弟子子貢曾說過一句很發人深省的話:他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篇第十九》)。子貢的意思是,紂王的罪行,不像人說的那樣嚴重。所以君子憎恨處於下游。如果處於下游,一切汙泥濁水都會流到他好那裡,什麼屎盆子、尿盆子、臭雞蛋爛菜葉都會往他身上扔,天下的一切壞事都會附加在他的頭上。這就是華人為什麼特別在乎自己的名聲。因為一個人一旦名聲不好,則做什麼事情都是錯的,即使做了好事,也會被認為是別有用心,很難得到人們的讚揚和肯定。名聲就是資源,名聲不好,只有負資產,一個有負資產的人名,是很難在社會上混的。不僅好事很難落到他的頭上。而且一切沒人認領的壞事都會扣到他的頭上,所謂牆倒眾人推,人人都像瘟疫一樣避而遠之。更要命的是這種壞名聲是可持續發展的,因為因果迴圈,越往後走,名聲越壞,名聲越壞,越遭人嫌,越遭人嫌,名聲越壞。因此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千萬不要落個壞名聲。壞名聲的對立面是好名聲,好名聲則是贏者通吃。只要名聲好,什麼好事都是你的。即使你不幸犯了錯誤,甚至是有意做了壞事,人們也從善意的角度對你的行為進行解釋,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光環效應和馬太效應。

    光環效應是說,一個人的某種品質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成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失敗者往往被汙名化。因此,子貢的意思是千萬別當失敗者,其結果是極其可悲的。在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的下場都極可憐,儘管如此,像帝辛這樣因為名聲壞被不斷地抹黑卻是少有的。從此可以看出周人宣傳與輿論工作的成就。

    近代,隨著殷商甲骨文的發現,有關商紂王,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馮友蘭先生根據《詩經·商頃·玄鳥》中“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殷受命成宣,百祿是荷”的詩文認為,商代在武丁之後是存在一位武功極盛的君主的,且有考古、甲骨等材料佐證,但沒有指明這個武功極盛的君主的姓名。郭沫若先生認為:這個人就是帝辛。郭沫若先生是堅決挺帝辛的,他在《青銅時代·駁說儒》裡說:商紂王“被周及以後的人說得萬惡無道,儼然人世間的混世魔王。其實那是很不公道的。紂王這個人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征服東夷,經營東南沿海。這件事幾乎為周以來的史學家完全抹殺了。”這件事,在郭沫若先生看來,“比起周人的翦滅殷室於我們民族的貢獻更偉大”。郭沫若先生說,在牧野大戰後,“殷人被周人壓迫,道路是向著帝乙、帝辛兩代經略出來的東南走”。“中國南部之所以早被文化,我們是應該紀念殷紂王的。”因此,“在殷人心目中一定不會把殷紂王看得來和周人所看的那樣。他們就要稱他為‘武王’,要紀念他,其實都是說得過去的了”。郭沫若在殷商故地寫下了這樣一些詩句讚揚帝辛:偶來洹水憶殷辛,統一神州肇此人。百克東夷身致殞,千秋公案與誰論?“中原文化殷創始,殷人鵲巢周鳩居”。“殷辛之功邁周武,殷辛之惡莫須有。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徹底為帝辛翻案。

    毛澤東同志在他的讀史筆記中也認為,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當時微子是裡通外國。為什麼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干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P1157)。

    曾代理北大校長的學者傅斯年先生曾調侃地說:世傳紂惡,每每是紂之善。紂能以能愛亡其國,以多力亡其國,以多好亡其國。雖所以他認為,殷周之際事可做一齣戲,紂是一大英雄,這個大英雄是德國民間史詩中的大英雄齊格弗裡德(《尼貝龍根之歌》)所不能比擬的。但其民老矣,他的人民跟不上他的思想,其臣迂者如比干,鮮廉寡恥如微子,箕子則為清談,諸侯望包藏陰謀,將欲借周自取天下,遂與周合而夾攻,紂自己多好而縱情,乃以大英雄之本領與運命爭;終於不支,自焚而成一壯烈之死。

    傅先生的話是有些道理的。比如,《尚書》中說帝辛“惟婦人言是用”,聽女人的話未見得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作為女人,只要深明大義,有遠見卓識,她們的話就應當聽。但是從周代開始,從所謂“牝雞無晨,牝雞之晨,唯家之索”論斷開始,女人干政就成為“禍水”,女人必須無才、必須回到家中。於是,從周代開始,中國封建的上流社會中,再沒有婦好那樣的巾幗英雄了。說他不重用同姓的長輩和兄弟,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則從另一個角度解釋帝辛選賢任能,唯才是用,不任人唯親,任人唯賢。

    其實,孟子對商紂王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尚書》中記載周武伐紂的一個章節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故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意思是:完全相信書本上的話,那還不如沒有書。對於《武成》這篇文章,只能相信其中一小部分罷了。假如周武王真是仁人君子,那天下是沒有敵手的。現在為了侵奪殷商的土地,竟然使將士們的血流得可以把木棒漂起來。這怎麼能讓人相信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未來能進行星際旅行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