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紅愛運動

    詩文。宋濂(1310年11月4日[1] —1381年6月20日[2] ),初名壽[3]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仙華生、元貞子、元貞道士、仙華道士、幅子男子、無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宮散史、禁林散史[3] ,漢族,祖籍金華潛溪,至宋濂時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3]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徵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歲。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4] ,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亦稱《宋文憲公全集》或《宋學士文集》)七十五卷。[3] 希望採納!謝謝!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唐宋八大碗

    曾被屢推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作為明初的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其文學成就,當推傳記文學創作最為突出。

    他的傳記創作,上承司馬遷、班固、韓愈、歐陽修下啟歸有光、王世貞、袁宗道、黃宗羲等。在中國傳記文學史上,他處在唐宋傳記文學與明清傳記文學之間,是一位承先啟後的重要作家,是一位實至名歸的傳記文學大家。

    宋濂劇照(左)

    宋濂筆下的傳記人物從中下級官吏到市井小民,從文人書生到奇才壯士,從貞節婦女到賣唱歌妓,從隱逸之士到僧侶道人,無所不包。綜合這些人物型別,宋濂所寫的傳記文主要有以下5種人格型別:

    1、以言行“忠義”為主特徵的忠臣型人格;

    2、以普通人間的扶危濟困為主要特徵的平民義士型人格;

    3、女子不畏生死,維護貞潔的剛烈堅貞型人格;

    4、以儒道互補為特徵的隱士型人格;

    5、投身佛道,以宗教意識為特徵的僧道人格。

    我將從這5個方面,回答問題。

    01 以言行忠義為主要特徵的忠臣型人格

    這是一種正統的儒家理想型人格。這類作品以《雜傳九首》和《浦陽人物記》中“忠義”人物傳為代表。

    《雜傳九首》所寫的是婺州地區先民傳。其中有的人物忠於國事,如《葉秀髮傳》描寫了宋代金華人葉秀髮桐城斬諜的愛國事蹟。

    葉秀髮是宋代安慶府桐城的一個縣垂,金人侵犯蘄、黃二州,相鄰的桐城受到威脅。其中寫道:

    “騎兵將迫,家人號泣求避。秀髮嘆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雖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為備禦計。會金人使諜者至,秀髮擒之,亟斬於城門以徇。金人計沮,不得近,城賴以完。”

    葉秀髮的愛國行為,理應褒獎,但上司忌其功,說他“擅斬非法”,葉秀髮因此事一再受到打擊。

    宋濂為他作傳,一方面表彰歷史上愛國有功之臣,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宋代政治的腐敗。

    《浦陽人物記》中所寫的梅執禮也是一位忠義人物。宋朝靖康末年,金人大舉入寇,京城失守。梅執禮不勝其憤,團結軍民十餘萬,謀劃奪取萬勝門,夜搗敵營,以使徽、欽二帝歸來,可惜謀議洩露而被害。宋濂對此評價道:

    “使狗鼠小臣不洩其謀,則二帝未必北巡,高宗未必南渡,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悲夫!”

    如上述葉秀髮、梅執禮的人格側重表現在忠於國家,甚至為國獻身。

    宋濂還寫了一些偏重在“義”的人物,這些人主持正義,剛正不阿。如《雜傳九首》中的《劉滂傳》,寫了宋代武義人劉滂,他的祖父與權臣蔡京為布衣交,蔡京要想拉他結為同黨,他拂衣而去,為此他被十餘年不調工作。宋濂寫他:

    “與人交,終始如一,聞有急,傾財赴之。居官嫉惡如仇,毅然不可回奪。”

    他不願與蔡京結黨,正是他“嫉惡如仇”的人格表現。

    再如《雜傳九首》中的《俞侃傳》記下了宋代義烏人俞侃營救陳亮的事蹟:

    “陳亮為世議所扼,當路必欲置之死地,凡再下詔獄。侃與同志生極力營解,幾陷羅織,遂脫亮於萬死一生之中。亮顧侃曰:‘此生死而肉骨也’人多義之。”

    俞侃營救南宋著名思想家陳亮完全是見義勇為的人格表現。

    02 以普通人間的扶危濟困為主要特徵的平民義士型人格

    這是宋濂傳記文中最有創造性意義的人格模式。如《李疑傳》中所寫的李疑是明初在南京開小客棧的店主,以“尚義”與“賙人之急”名於時。

    這篇作品中作者重點寫了李疑樂於助人的兩件事:其一是收留和服侍一個重病垂危的老太婆,直至其死後為之送殯;其二是把一個快要分娩的罪犯之妻接回家中,“使其母子免受風露而俱死”。

    可貴的是李疑做這些扶危濟困的好事不要報答,完全出於人格的自覺。當那個重病人臨終前要報答他時,他說:

    “患難相恤,人理宜乎,何以報為!”

    李疑的“尚義”,已深深突破了封建倫理的範圍,而體現了普通平民之間患難相助的優良風尚,表現了平民義士的高尚人格。

    再如《杜環小傳》寫了明初南京書生杜環收留和奉養父親朋友的母親張氏的事蹟。

    杜環“重然諾,好周人急”。他的父親死了不久,父親的朋友常元恭也已死了。常元恭的母親張氏來投靠杜環。當時正值兵後歲飢,杜環自己家裡很窮,但毅然熱情收養了張氏,代之如親母,奉養張氏至死,並加安葬祭祀。

    宋濂稱揚杜環為:

    “雖古所稱依烈之士,何以過?”

    杜環封樣一位他性老人的這種孝義,也已不是封建倫理觀念所能包含,這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極美好的品性,是一種自覺的濟困扶危的人格意識。

    《孟子》雖然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能實踐這一點確很不容易。

    如果和那個置老母於不顧的張氏親生兒子伯章比起來,則杜環的行為就顯得尤為可貴,其人格更為光彩照人。

    03 女子不畏生死,維護貞潔的剛烈堅貞型人格

    宋濂在其傳記作品中,寫了很多表現女子以死抗節的崇高人格的故事。比如《蔣貞婦傳》描寫蔣貞婦以死抗節的行為:

    “遇賊石崖上,賊遂褫其衣,貞婦力拒,賊攫貞婦發,貞婦齧其臂,爪其面出血,罵曰:‘死狗奴!汝何不殺我!’賊怒,斫其臂,以刀舂之,墜崖而死”。

    這段文字將賊兵的無恥、兇狠與節婦的反抗、憤怒進行對比,突出表現了貞婦剛強的個性和臨死不懼的大無畏精神。

    還有如《記李歌》也透過李歌的言行展示其堅強個性,她憤然拒絕鴇母教她學習歌舞:

    “人皆有配偶,我可獨為倡邪?”

    並大罵欲強行霸佔她的縣令:

    “吾聞縣令為風化首,汝縱不能,而忍壞之耶?今冠裳其形,而狗彘其行,乃真賊爾,豈官人耶?汝即來!汝即來!吾先殺汝而後自殺爾!”

    此時的賊人見李歌有異色,意圖殺了其丈夫,李歌護住丈夫並大罵賊兵:

    “汝欲殺吾夫,即先殺我,我寧死,決不從汝作賊也!”

    李歌這幾段鏗鏘有力的話和不畏生死的行動,表現她出汙泥而不染、剛烈堅貞的崇高人格和高尚情操。

    這類作品還有很多,諸如《謝烈婦傳》、《宋烈婦傳》等等。而且值得一說的是,宋濂曾多次到烈婦涯處憑弔,並訪問與傳主相熟的人,以表現這類作品的真實性。

    04 以儒道互補為特徵的隱士型人格

    由於長期的儒學薰染和歷史傳統的影響,封建社會計程車人一般都積極入世,熱衷於追求功利。但當他們目睹封建官場的險惡與政治前途的莫測,往往又易於接受道家的出世思想,不同程度地產生遁世念頭,做一個隱士。

    宋濂筆下的隱士可分兩類人,一類為出於對現實的不滿而暫時隱居者,這一類人是多數;另一類人是出於對個人自適的追求,這一類是少數。

    寫前一類人的有《王冕傳》。王冕是元末的名士,工詩善畫,性格怪而奇。作品寫了他由牧童而成通儒,又成為隱士,最後成了朱元璋諮議參軍的經歷。

    他之所以成為隱士,是出於對元末天下大亂的預感,他不願為元朝政權殉葬,因此表現出不少怪而奇的言行:

    “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之為府史,冕罵曰:“吾有田可耕,有書可讀,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備奴使哉?”冕既歸越,復大言天下將亂。時海內無事,或斥冕為妄。冕曰:“妄人非我,誰當為妄哉?”乃攜妻孥隱於九里山。

    王冕的隱居是為了藏器待時,他在隱居期間仿《周禮》著書一卷,設計未來的政治藍圖。他胸懷伊、呂之志,等待英主的出現。後來形勢的發展果然不出他的預料。他看準了朱元碎,進了朱的幕府。

    王冕起初拒絕在元朝做官面隱居,血後轉為朱元璋的諮議參軍,實際是一種獨立人格的表現。

    宋濂在作品中不是把他作為一個畫家來描繪,也不把他當成一個終身隱士來敘述,而是把他作為一個先知先覺的奇才、一個暫時高臥隆中的諸葛亮似的隱士型人格來寫。

    有意思的是,宋濂本人就以這種人自命。元朝至正九年,他40歲,朝廷曾徵辟他任國史院編修官,他推辭不就。後來朱元璋叫他去南京,他欣然前往,可以說《王冕傳》中分明有宋濂自己人格的影子,寄寓了他自己的人格觀念。

    與《王冕傳》類似的還有《張中傳》。張中是元未臨川人,文中寫他:

    “少習儒,以《春秋》應進士舉,不中,遂放情山水,歷遊江右諸郡,遇異人授以太極數學,談禍福多驗。時天下大亂,歸隱幕府山”。

    他的隱居也是暫時的,後來被朱元璋召去。朱元璋常向他請教一些軍事活動情況,他能預測戰況、結果,大多準確。

    比如,陳友諒包圍豫章三個月不解,朱元璋問張中何時能解,張中預測50天當會大勝。結果五旬後陳友諒中箭死,其部下五萬人投降,朱元璋親自命宋濂為他作傳。

    張中雖未作官,但也曾受到朱元璋“寵遇有加”。所以,張中也是短期隱居者,屬隱士型人格。

    另一類隱土的,有《嚴宗奭小傳》。嚴宗奭是餘姚人,漢代隱士嚴子陵之後裔。他的隱居不是藏器待時,只是不滿於汙濁的社會現象,而追求個人的自適。

    有人勸他出仕,他不應,自號客星樵隱,且說:

    “山水吾所樂也,亦將以矯夫汙濁而冒利者。”

    宋濂還有一篇《樗散生傳》,寫元末明初的樗散生,善為詩,而不願出仕,以賣藥隱於民間。他認為:

    “豈若守易能之技,居無用之名以自適哉!”

    他的隱居是為了使個體人格具有更多的自由自在,以這到自己精神上的“自適”。

    05 投身佛道,以宗教意識為特徵的僧道人格

    宋濂寫僧道的傳記有《李大猷傳》、《劉真人傳》、《空同外史傳》等,其他還有不少為僧人作的神道碑、塔銘、這些傳記意義不一,但傳主都以宗教信仰作為人格依據。

    《李大猷傳》記明初僧人李願證,其字大猷,曾著《觀幻子》內外篇,“以合儒釋一貫之妙”。

    朱元璋召見過他,命吏部給他官做,但他不久病死。可見當時僧人將佛教理論與儒家思想溝通的努力,也反映了宗教對統治者的依附。

    《劉真人傳》記元代道士劉真人曾以“六甲飛雄丹”治癒元世祖忽必烈的足疾。元世祖問他年齡多少,他說已過七十。又問他面色為何還像孩童,回答說:

    “亡思,無慮,勿擾其氣,唯一唯純,以守吾真。”

    他雖出入宮廷八年,後來自己要求惠山,可見仍信守自己的道人人格。

    最後補充說一點,宋濂的傳記文為何要塑造多種人格型別呢?首先是現實生活的需要,再者也是他自己審美理想的體現。作家們立傳刻碑, 就是塑造他們理想人格美的一種重要而普遍的途徑。

    宋濂生活在元末明初, 社會由動亂轉為安定,他表彰忠義官吏、民間義士, 肯定隱士, 實錄僧道, 特別是為杜環、李疑等社會下層人物作傳, 提倡和肯定他們的高尚人格, 有利於社會的安定, 符合人民的願望。

    回答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豐子愷這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