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葉輕舟85
-
2 # 田蘭地博
小時候,在老家過清明節時,都是夾一卷燒紙去墳地裡一燒就完事了。也沒見有什麼特別的風俗。說白了,就只是燒紙,懷念已亡親人。
清明
宋代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
3 # 老蛇正宗
摘些紫雲英的花做眠鏡戴,折下細柳枝做成圓圈帽子戴,並在田間、地頭或山上、或溪邊的草地,盡情玩耍,呼吸新鮮空氣,感受春的氣息。再折下柳技插到自家大門上,以示清明的來臨。
並用柳枝杆的皮圈做哨子吹,這更是孩提時必須要做的大事,用小指粗的圓直無丁無節的柳杆,捏捏扭扭,將它囫圇拿下(象筆套),用牙齒輕輕咬嚼它的圓筒邊口處約1cm的地方,嚼到軟軟的,吹一下,嘟、嘟、嘟的響,聲音較尖,這時你再用大些的枝杆,旋轉剝下它的皮,做成慢慢變大的喇叭傳聲器,在小的一頭裝上這小哨子,一吹,其出聲馬上渾厚起來,也十分柔耳,象黃牛哞、哞、哞的吼叫聲,也有象老綿羊咩、咩、咩咩的喚雛聲,十分地好聽。孩子們吹著、大人們笑著,這春天真的很美!
踏青回來,就開始去掃墓上墳,帶上清明粿,一種用新鮮艾葉搗爛加在糯米粉中,做成的米粿,顏色青綠色,聞一聞青香襲人,咬一口甜甜的、粘粘的、糯糯的、滑滑的十分好吃。這祖宗先人們也是要償一償這春的禮物的,所以去掃墓祭祀時,必須帶上一小碗清明粿,給先人們償償鮮,此時除燒上紙錢外,畢恭畢敬的拜上幾拜,就是請先祖們出來享受清明粿,同享春的喜悅!於是大人們是:
清明淅瀝雨,
舊痛又新甦。
祭父墳前紙,
悲傷瀑淚珠。
可是,小孩們卻是笑迷迷的,看到大人們傷心流淚,他們是一臉懵逼!
-
4 # 求圓4
謝謝邀請;我的家鄉過清明節,感覺與其他地方沒什麼不同。主要是懷著對先輩感恩之心,前往祭掃。還有平時親戚之間大家事情多、工作忙,平時見面機會不是太多,特別是遠房一些的親戚難得相聚。利用這個機會,可以聊聊家常,交換一下相互之間的資訊,交流一下工作、生活、家庭等情況。重要的是清明節,出行的人多,務必注意交通安全。進入林區,務必注意防火安全,過一個文明安全的清明節。
-
5 # 勁松傲雪wz
全國各地的清明節大同小異,大同是時間基本在清明節這天,小異即紀念的方式不同。我的家鄉是家族集會,清明節這天到墓地祭拜先人,準備小白花、香燭、紙幣、獻飯(即肉飯等),到墓地點香、磕頭、燒紙幣,磕頭是三跪九磕,即每跪下一次磕三個頭,與三鞠躬默哀相似,時代在發展,但這一民俗仍在傳承著。在城市有所不同,但還有部分仍沿襲這一方式,有的用新方式,如獻花等,這是一種符合時代文明的祭祖方式。但不管用什麼方式,其目的是懷念先人,寄託哀思,是孝道的一種傳承,他不是迷信,與迷信有本質的無關……
-
6 # 鄴都情
1.人死亡不過三年,其子女一般要上午去上墳,外出嫁的女兒也過來上墳,並連同祖墳一併燒紙祭典。
2.人死亡超過三年,子孫一般要下午去上祖墳。出嫁的閨女就不用來上墳了。平常節日,一般女人不去上墳。女人上墳不好,會被人誤解~咋的?你家沒有男人了?!
3.人死後第3天,要上墳,在上午舉行,並用鐵銑重整墳土,出嫁的女兒也來。人死後第一七、三七、五七、百日、一年、二年、三年,親戚要來上墳,都是上午舉行。
4.尤其在三年,要熱鬧大辦,所有親朋都通知要來。先天寫上吹手團表演,價錢2000一4000元,請來當地名演蹬臺獻藝。個別對班吹手,十分熱鬧。還有大富戶、大富女婿出資十萬,唱3一10天大戲,引得十里八村人都來觀看。
5.在前10年,一些工頭在父母去世或三時,買幾千元鞭炮燃放,不很安全。尤其夏天麥熟時,放個二雷鑽天高,易引起麥地不安,聲音太手,對人也不安全。時興了十年,今年突然發現,人們不再放炮了,改用了先天吹手團,當天很好的秧歌隊上場。秧歌隊逐步把吹手團贏了!
-
7 # 施比授
清明將至,你的家鄉有哪些不一樣的風俗?我們閩南地區的清明習俗是也有在清明祭祖的習慣,但一般不侷限於“正日”,在時間上比較寬泛,約定俗成的掃墓時間為清明正日的前十日與後十日。一般清明都有回家掃墓,閩南有句俗語叫:”清明無回無祖,年到沒回沒婆。”說出了清明在閩南地區的重要性。
清明節時閩南地區一般都有包“清明果”。清明果有兩種:一是糯米粉皮,麥餡或”黑紫殼“。一是地瓜乾粉皮,豆沙餡。還有就是吃“潤餅菜”,如炒紅蘿蔔、豆乾、豬肉、海蠣煎或其他食品切成細絲,配上香菇、生筍、味精,撒上海苔末等包在嫩餅皮裡捲成長圓卷,蘸上甜醬或辣醬趁熱吃。
到了墓地,先用鋤頭把墓地周圍雜草鋤淨,清理墓埕,用紅筆把墓牌石上的祖宗名號描紅,獻紙、跪拜及哭墓諸事既畢,即燒金紙和燃放鞭炮,然後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帶來的食物,掃墓的人群踏著暮色,一群群一陣陣回家而來。
-
8 # 彝家小夥
我是雲南的,家鄉的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氣,外出工作的人都要回家鄉給故人上墳。我們地方上墳還有很有的風俗:
一,清明節當天不能給故人上墳,只能提前或退後去,而且還要看當天的屬相,有衝的都不能去,更有嚴重的是媳婦一類的外人都不能去墳山。
二,上墳都是由兒子家辦伙食,幾個兒子家輪著來,負責上墳的所有事項。之前上墳都是在墳山上做飯吃,近些年來護林防火,就只能在家裡辦伙食,上墳都是要殺羊的,還要邀約親戚都來吃飯。所以說上墳這天哪家辦伙食那是相當累的,十桌的酒席。
三,至於上墳時也就是祭奠下故人,除除草,舔舔土。墳上的還有離墳近的樹都要除去,以防樹的根生長後進入棺木,這是很不吉利的。故人去世三年後才能安碑,一般也是在清明時安。
-
9 # 戲迷阿德1
這個問題是清明將至,你的家鄉有哪些不一樣的風俗?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每年到這天人們會悼念過死的親人寄託哀思懷念緬懷親人,在親人的墳上上三支香燒一點錫箔,還有人放鞭炮這個場面夠嚴肅的,煙霧繞繞,煙氣很重對空氣汙染極其嚴重,不知道我提個建議你們反對我說我,我也接受了我們是否改變一下祭掃方法,不要放鞭炮不要燒香燒錫箔在親人墳上獻一朵花靜靜站立緬懷親人,舊的傳統打破一下,對空氣好對人的身體好尤其是對肺部沒有傷害,本人觀點,不代表大家。
-
10 # 月舞之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在我們東北過清明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北韓族人在清明也要給祖先掃墓祭拜,一般是先割草培土修整墳墓,然後給故人燒稻草,稻草代表著金條,是給故人寄錢的意思,再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有人用金銀箔疊成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焚燒時,畫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打發外祟”。清明時婦女還忌諱動針,認為這一天動針頭目會不清明。 清明節也是東北人民通常的春遊踏青之日。一家老少在掃墓之餘還可以在鄉村野地遊樂一番,其樂融融。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人們把風箏放飛,剪斷牽線,任它飛向藍天,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插柳 “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清明折柳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作用。在中國北方地區,清明時節很多人要吃雞蛋,寓意圓圓滿滿。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節日中既有祭祖掃墓寄託生離死別的哀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聲笑語,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清明節,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馬上就到清明3天小長假了,希望大家都能過一個豐富多彩的假期。
回覆列表
我們是從廣東梅州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在清明節是非常講究的,因為是為了紀念追思已故的先人們。早晨把一隻大雞公捉到墳墓前,殺死後將雞血沿著墳墓四周淋一遍,再將雞拿回去與豬肉刀頭同煮熟,全家人齊出發,去上墳,老人在家守屋子。將雞肉、豬肉、水果、白酒、茶水擺好拜敬先人,家長口中唸唸有詞,意思是保佑後人平安無事,興旺發達,隨即放鞭炮,燒紙錢,香燭通明,煙霧繚繞,並按輩份從年長者到年幼者,都要叩頭禮拜。隨後用鋤頭培土,除去雜草,插上墳飄,表示已祭拜過了。回到家裡大擺酒席,族人同姓都來參加。這是每家每戶每年清明都要進行的。 成都市新都區石板灘廖家每年祭祖宗,德高望眾者主持致祭詞,眾人跪拜。千人壩壩宴席,熱鬧非常,凡廖姓人氏都可來參加,每年還有從省外乃至臺灣的廖氏族人也來祭祖尋根訪宗,這就是客家人清明節上墳祭祖,敬拜先人的活動,宗旨記託哀思,追悼亡靈,不忘先輩的功績,這樣代代傳承至今。朋友,你對此感興趣嗎?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