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粹繁榮絢麗日
-
2 # 濮陽巨龍
“梨園弟子”最早不是指戲曲演員,而是指樂器演員。《舊唐書·禮樂志》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喜歡音樂,精通音律,尤其欣賞清雅的“法典”,於是,他就挑選300名樂工在皇宮裡梨園中專門教他們演奏“法典”,李隆基親臨指導,稱這些樂工為“皇帝梨園弟子”,這就是“梨園弟子”一詞的由來。後來,人們就把樂工通稱為“梨園弟子”,如劉禹錫的詩句“梨園弟子請詞來,瓊枝未識魂空斷”中的“梨園弟子”就指的是一般的樂工。隨著時代的發展“,梨園弟子”的詞義也逐漸轉移,元末明初著名劇作家高則誠在他的“琵琶記”中有一段開場白:“今日梨園弟子,唱演琵琶記”。可知當時這一詞已經不是指演奏樂器的樂工而指戲曲演員了。
中國對戲曲界有另一種稱呼,叫做“梨園”。此稱謂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
歷史上唐朝(公元618—公元907)時期的一個皇帝——唐明皇(唐玄宗)是一個風流皇帝,他酷愛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他在宮裡養了上千個歌伎、舞伎。皇宮的禁苑裡有一個很大的園子遍植梨樹百餘棵,名叫“梨園”,但是這並不是單純的果園。梨園裡有宮殿、酒亭、球場等豪華設施,是供皇室和達官貴人們娛樂的場所。唐明皇就將這些人都集中在“梨園”裡,練習歌舞、戲曲,以備宮中開宴會時來表演助興,也供唐明皇平日娛樂之用。他還親自擔任了“梨園”的崔公(相當於現在的校長)。
這個“梨園”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除了請專門的人士來教習,還請當時有名的文人雅士為他們編撰節目,像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都為梨園編寫過節目。這裡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戲於一體的練習場所。因此,在“梨園”這個地方培訓過表演行當的都叫“梨園行”。在這裡學習過的都叫“梨園弟子”。
京劇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園”這個地方,於是,就用了“梨園”的名稱,世代相傳,稱戲曲界叫“梨園界”,這一行業叫“梨園行”。戲曲演員們為“梨園弟子”,而有幾代人從事這個事業的家庭為“梨園世家”。
過去戲曲界大都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這樣世世代代的傳了下來。因為老祖宗曾是“梨園行”的藝人,因此,這個家族就被稱其為“梨園世家”了。
比如京劇界最負盛名的梅蘭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為琴師,到了第三代梅蘭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女兒梅葆鑰,前者唱旦角、後者唱老生。再舉一例:梨園界有名的譚家。第一代譚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譚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譚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譚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譚元壽則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譚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像這樣的例子在京劇界數不勝數,這些都是有名的“梨園世家”,弟子們自然也都是“梨園弟子”了。
-
3 # 文景侃大山
因為皇帝家裡有一片梨園,閒著也是閒著沒啥事,就找了一群歌舞班,在那裡排練。阿滿做總指揮,老闆娘楊小姐做策劃。乾兒子安祿山親自參加演出。梨園名聲越來越大,最後把漁陽鼙鼓都請來了,梨園卻遷移了 ,到了馬嵬驛,老闆娘上掉了,老闆光榮退休了。梨園戲班子就流落民間了,但他們不忘梨園,不忘老家,都稱梨園子弟。
-
4 # 逸寒書匠
所謂梨園,顧名思義是指音律。早期戲曲伴奏中,有一種擊打樂器即梆子。而其材質以梨木,棗木為主。音質清脆,彈性良好,耐擊打聞名。由於梨木稀缺,後期也有不少匠人選擇棗木材質,音質相仿。故戲曲以梨園命名,延傳至今。
-
5 # 霽晟一諮詢
梨園弟子,出處與唐朝多才多藝且多情的皇帝有關。
正是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玄宗。
梨園弟子,漢語成語,釋義:原指唐玄宗培訓的歌伶舞伎。後泛指戲劇演員。
出處 :唐·白居易《長恨歌》:“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蛾老。
梨園,是唐玄宗的宮苑,專門用來培養音樂人才的地方。
唐玄宗是一位熟悉音樂的皇帝。他不僅懂樂理,還能親自演奏樂器。為了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他親自在全國挑選了三百名青年子弟,安置在長安城內光化門北的梨園中。
每當閒暇時,他就親自教他們演奏樂曲。這三百人被他稱作“皇帝梨園弟子”,意思是說,這些人都是梨園內的學生。
後來,他又挑選了幾百名宮女,也當作梨園弟子,讓她們住在豪華的宜春北院。然後又從宮中挑選出三十人,組成一個小樂隊,專門為他演奏樂曲。
-
6 # 經典智慧國學
這是因為唐朝皇帝李隆基(唐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李隆基的主要作品: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霓裳羽衣曲)非常喜歡歌舞戲劇,極力倡導歌舞戲劇等相關的活動,當時專門選了精通歌舞和器樂的數百名人員,在一個種植梨樹的果園作為排練的場地,在梨園進行培訓,所以後來戲曲界就把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叫做梨園行,其他行業的人們就把戲曲界稱為梨園界,同樣的戲曲演員也就稱為“梨園弟子”
-
7 # 草原金雕
舊社會常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其實,這種稱謂最早並不是指戲曲演員,而是指樂器演員。“新唐書禮樂志”上有這樣一個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喜歡音樂,精通音律,尤其欣賞清雅的“法曲”,於是,他就挑選了三百樂工在皇宮裡的梨園專門教他們演奏“法曲”,李隆基親臨指導,稱這些樂工為“皇帝梨園”弟子,這就是“梨園弟子的由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末明初高澤成的著名戲曲“琵琶記”有一句開場白:“今梨園弟子,唱演琵琶記”可見以是指戲曲演員了。
戲劇界雅稱梨園,演員稱梨園子弟 這是來自唐代的典故。說起緣由,得從教坊和唐玄宗說起。唐代設教坊,為全國最高的培養宮廷音樂人才的機構,全國各地都有,在這裡集中了全國高水平的歌舞、樂器人才。唐代流行法曲,所謂法曲,實際上就是今天大型歌舞的雛型。唐代法曲不管有歌唱,還有舞蹈,全是用器樂現場伴奏,且陣容龐大,有幾百人之眾。這樣高難度的音樂表演不是一般藝術團體就能勝任的。唐玄宗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他不滿足當時的樂工,於是自己親自培養樂工。梨園便是唐玄宗培養樂工的地方。
梨園因設在當時長安禁苑附近的梨園而得名。“開元二年,上以天下無事,聽政之睱,於梨園自教法曲,必盡其妙,稱皇帝梨園弟子。”梨園弟子是從太常樂工中精選的,有幾百人之眾,可謂陣容龐大,由唐玄宗親自組織排練。公元714年設“梨園亭”供樂工演奏樂曲,宮女習舞演唱,有會昌殿為唐玄宗親自教習之所。梨園包括男藝人三百人,女藝人幾百人。梨園子弟其實全是皇帝的音樂學生,全是技藝超眾的音樂人。
唐玄宗的梨園弟子每年一考核,不合格的弟子就會被辭退,也有因為年齡大而辭退的,梨園絕沒有亂竽充數的人在裡面,這大大的保證了梨園子弟技藝超群的權威。這些職業樂工後來有的流落民間,又極大的帶動了民間音樂藝術的發展。戲劇常託古愈今,也是本來是做給皇帝看的。梨園,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座國立戲曲學校,梨園,也就成了後世演藝界的代稱。
-
8 # 博而化易
唐代梨園弟子
梨園是唐代的娛樂部門,在唐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梨園和宮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梨園弟子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太常寺的坐部伎;專門給唐玄宗服務的部門。一般有三百多人,他們的身份分為番上樂戶、長樂戶和太常音聲人,官戶和官奴婢。男的要13歲以上,外地的要15歲以上,容貌好看的才有資格參加選拔;梨園弟子中來自太常寺的身份已經十分複雜,裡面還有雜戶、官戶、官奴婢等不同的身份。
第二種:宮廷的宮女;有數百人,《太平廣記》記載宮女數百,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她們是官奴婢的身份。
第三種:小部音聲;30來人,大致都是15歲以下的少年,這個裡面也可以有平民的孩子。
梨園弟子的命運如何呢?他們都是宮廷的音樂機構人員,也是層層選拔出來才進入玄宗的梨園的,可以說是當時全國最優秀音樂人才,每天都陪伴在玄宗和楊貴妃的身邊。平時可以得到帝王的賞賜比較不錯。
(1)有機會天天陪在帝王身邊的,得到的賞賜特別多,地位比王侯還要高。比較出名的有李龜年、馬仙期、賀懷智等。
(2)獲罪的梨園弟子,他們都是沒有得到帝王賞識的群體。玄宗還是要親自過問的。
(3)戰亂之後的梨園弟子,也是忙著逃跑偷生,沒有任何人關心他們的死活。極少部分被玄宗帶在身邊,大部分流落民間。
梨園的消失:收京之後,梨園開始重建,又延續了20年,唐德宗廢除了梨園。
記載有三百人,並取消了梨園的設定。從此梨園作為獨立的音樂機構不復存在了。梨園的興衰也反應了玄宗的由盛轉衰的一個縮影。
唐 王昌齡《殿前曲》:“胡部笙歌西殿頭,梨園弟子和《涼州》。”
梨園,唐玄宗時設在長安宮廷中教授樂曲的地方。後泛指戲班。原指唐玄宗時的宮廷歌舞藝人。後泛稱戲曲演員。《新唐書·禮樂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宮女數百,亦為~,居宜春北院。”多用於表示戲曲演員。也作“梨園子弟”。
-
9 # 豫韻新聲
現在我們一般稱之為“藝人”“演員”“唱戲的”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要理清一個問題,戲曲我們一般稱之為戲班兒。那麼為什麼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這一點和唐明皇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楊貴妃的丈夫唐玄宗有很大的關係。
據《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梨園在當時長安禁苑中,公元714年設“梨園亭”供樂工演奏樂曲,宮女習舞演唱,有會昌殿為玄宗親自按樂之所。當時還設有宮內梨園法部、梨花園、太常系統的梨園別教院、洛陽梨園新院等,所以樂工多出梨園。
梨園,實際為中國第一座國立戲曲學校,梨園,也就成了後世演藝界的代稱。因玄宗善用羯鼓指揮樂隊,後戲曲仍以司鼓板為樂隊指揮,尊稱打鼓佬,位於舞臺九龍口,並供奉玄宗為戲曲界祖師,所屬同行為梨園弟子,延續至今。
-
10 # 塵埃讀歷史
把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其實是與唐玄宗有關的一個故事:
唐明皇李隆基精通音律,喜歡欣賞歌舞。他在皇宮裡養了大批樂工和戲曲演員。有時他自己也登臺與演員們一同演出。
有一次,唐明皇與演員們排戲排得興趣正濃,丞相來請他回去批閱一批緊急文書。唐明皇無奈,只得跟丞相回去。水相取出文書,唐明皇提起硃筆就批,批完就又匆匆忙忙地趕去排戲。
過了幾天,丞相趕到皇帝排戲的地方,說:“陛下,不好了,上次批的文書出了大錯。”
原來,唐明皇上次匆忙之中,將應該批到天竺國的文書批到琉球國去了。這樣的錯誤,實在是有傷天朝的威嚴,唐明皇拉不下面子,便將責任全推到了戲班子身上,氣急敗壞地下令:從今以後,將戲班子的全部人員統統趕出京城!
丞相最瞭解皇帝的脾性,因此沒有將戲班子逐出京城,而只是將他們秘密地遷到了御花園的一處梨園裡。到了第二年春天,唐明皇果然又嚷嚷著要看戲。丞相就將皇帝請到了御花園裡。
此時,梨園裡梨花盛開,芳香四溢。唐明皇興致大發,提筆寫下了“梨園子弟”四個字。從此,“梨園子弟”便成了戲曲演員的代稱。
回覆列表
“梨園子弟”初為唐玄宗時對梨園歌舞藝人的稱呼,而“梨園”是中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又因為梨園一詞跟唐明皇(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李隆基有關。
據說唐玄宗曾教樂工,當朝時國內比較穩定,便選樂工三百人、宮女數百人,在“梨園”演習音樂舞蹈,教授樂曲於梨園中。據舊唐書宗紀敘:梨園舊址建於唐景龍四年,故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禁苑中;舊唐書《音樂志》載,另址在“宜春院”。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唐明皇酷愛曲法,既知音樂弦律。親自訂正聲誤,號“皇帝梨園弟子”。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後世因稱戲班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
其實,“梨園弟子”就是唐玄宗時對樂團歌舞藝人的稱謂。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史《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著:“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與姿寒映日”的詩句。可見當時“大唐盛世,歌舞昇平”的繁榮景象。
後來梨園弟子一詞,用以稱謂戲曲演員;並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