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緣分追逐

    諸葛亮六出祁山過程

    第一次是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那一年的春季,諸葛亮揚言要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城(今眉縣北),令趙雲、鄧芝等作疑兵,進駐箕谷,用來吸引魏軍。魏軍果然上當,派出大將軍曹真帶主力來抵擋。自己則乘機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魏明帝十分震驚和恐慌,急忙親自到長安(今西安)督戰。當蜀軍在街亭與魏軍交戰時,前鋒馬謖擅自改變諸葛亮的作戰計劃,棄城守山,結果被魏國名將張郃乘勢圍困擊敗,使蜀軍失去了戰略要地。另一路的趙雲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因初戰受挫,失去前進的依託,於是退兵回到漢中,斬馬謖,請求降官職三級,整治蜀軍。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離蜀漢,重新歸附魏國。

    第二次是同一年的冬天,諸葛亮乘孫吳的陸遜在石亭打敗魏國的曹休之機,帶兵出擊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了二十多天沒有攻破,魏國大將軍曹真帶兵增援。由於蜀軍糧草用盡,不得已又退回漢中。魏國的將軍王雙派兵追趕諸葛亮,諸葛亮打敗了他,並把他幹掉了。

    第三次是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魏國的雍州剌史郭淮帶兵想要攻擊陳式,諸葛亮親自趕到建威,將郭淮打得退了回去,於是佔領了這兩個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後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撫羌人。

    第四次是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這一次不是進攻,而是防守。魏國不堪蜀國的騷擾,想一舉將蜀國消滅。於是兵分三路進軍蜀國:曹真出斜谷、張郃出子午谷、司馬懿走祁山一線,各路南下,來攻打漢中。諸葛亮統軍在城固赤坂嚴陣以待。但因魏國發兵沒有多久,中原和關中地區連降暴雨,伊水、洛水、黃河、漢水,到處氾濫,行軍困難,短短的子午谷,張郃走了一個月還沒走到一半。魏明帝只好下詔退兵,第一次伐蜀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第五次是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發明木牛運送糧草,兵出祁山,幷包圍了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於上邽(今甘肅天水)擊敗魏軍,搶收小麥,充實軍糧後撤回祁山。魏將急躁,率軍尾隨追擊。待魏軍逼近時,諸葛亮復出祁山,殲敵3000人,司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當諸葛亮率部乘勝追擊魏軍時,中都護李嚴假傳撤軍聖旨,只得退軍,於木門(今甘肅天水南)設伏射殺魏國名將張郃後,還師漢中。

    第六次是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的春天,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口,到達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一方面又發明了流馬運送糧草,另一方面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率十萬兵攻打魏國,沒有取勝,就撤回了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六出祁山”跟魏國交戰,本來各有勝負,屬“兵家常事”。但歷代一些諸葛亮的反對者們卻偏激地認為,“六出祁山”無功就是過,因為蜀國在三國當中力量最為弱小,多年征戰,需要耗費極大的物力、財力和民力,致使本來就相當弱小的蜀國更是弱不禁風,因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這甚至成為了他們否定諸葛亮的一個主要的事實依據。 然而,如果我們立足於三國時期的大背景和蜀漢當時的實際情況,站在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的角度來全面深入地考察這一歷史事實,我們就會體諒諸葛亮的苦衷,歎服他的眼光,敬佩他的為人。 從戰略上看,諸葛亮“六出祁山”,實在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具有十分深遠的戰略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冠心病,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