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備攜民渡江是真不捨的樊城百姓還是別有心機,劉備真有那麼仁義嗎?
10
回覆列表
  • 1 # 文說三國

    劉備出於什麼意圖,我們不得而知,只是我認為這裡面有多層因素:

    一 攜民眾事件本身,有客觀利益成份存在,從人口角度而言,可以參考 孫吳擄南方以及江夏人口。在那個年代,人口是最重要的生產和戰略資源。

    二 攜民眾有政治渲染成份,比如曹操屠城、使君仁義等等。有助於樹立和擴大仁德形像,至少在普通民眾和基層官員、士子心中。

    三 攜民眾,場面混亂,有助於潛逃。這裡我們不以小人之心去猜度是否此為劉備本意,事實情形客觀存在,也即無論是否有心,事實上,五千虎豹騎相較在十萬人的混亂場面中想把兩千人盡數抓捕而言,單純追擊兩千殘兵要容易的多。

    至於曹操是否會屠城,劉備心裡很清楚,那麼第一、第二點就很成立了。

    對於第三點,在這裡,我個人傾向於 非劉備險惡用心,但客觀上發生了,在於世人怎麼想,特別是經過羅老爺子大肆筆墨為宣揚劉備仁義,反而給人大善若惡的感覺。

  • 2 # 老周23465

    大家都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賣草鞋的劉皇叔當然也知道跟諸強爭權奪利的叢林法則。

    劉備在新野大敗曹操。新野是一個小縣,人少糧寡,劉備於是駐於樊城。一個小小的新野縣讓我損失了5萬兵馬,這場戰役的失敗激發了曹操的沖天怒火。於是曹操決定親率精兵良將搞劉備復仇。

    於是神運算元諸葛亮料到樊城不可守,給劉備出謀劃策。勸劉備。棄樊城,渡漢水,奔襄陽。劉備不忍跟隨多時的百姓,派人在城中釋出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守。百姓願隨者可一同過江。” 城中百姓,寧死相隨。城中百姓攜帶家眷,扶老攜幼,號哭而行。劉備見狀大哭:“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還有什麼臉面活於世上?” 說完以後就要跳江自殺。他身邊的兵將將他抱住。

    這件事兒為劉備迎來一個愛民如子的名聲。表面上來看,劉備仁德寬厚,跟百姓同生共死,本質上呢?劉皇叔卻是一個老百姓做盾牌無恥小人。都知道在政治軍事鬥爭中正義是不能隨意丟棄的東西,誰也知道屠戮百姓是邪惡的行為,為人所不齒的行為。如果曹孟德為追殺劉備,而對百姓大開殺戒,那麼自己無疑就被劉備扣上了一頂濫殺無辜的帽子,從而曹操就會成為天下諸侯及百姓的眾矢之的。因此說劉備攜民渡江,不是愛民,不是仁義,而是籠絡人心的一種政治軍事手段。為的就是要讓曹操投鼠忌器,從而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實力。

    而實際上劉備也根本不是一個仁德之君,劉備奪取四川之後,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自傲敗走麥城,不久後被馬忠所殺,馬忠投吳。仁義的蜀國之主劉備於是決定親率70萬大軍伐吳,據說諸葛丞相執意反對,但是劉備卻一意孤行。劉備以為二弟關羽復仇為名舉傾國之兵,攻打吳國。不被這麼做,讓全國軍民看到自己的夠哥們兒義氣,戰爭不是為了自己的天下,而是為了關羽。是多麼堂而皇之的理由,70萬大軍的性命,絲毫不放在心上這就是劉備愛民如子最好的偽善表達。其實劉備是借為關羽復仇之名,而欲統一天下、大肆殺伐的旗號而已。君不見孫權聽說劉備親率大軍東征之際,派使臣求和並送出殺死關羽的馬忠。這一條件被劉備拒絕了。

    為關羽報仇,真的不是劉備的目的。滅孫權,奪荊州,之後滅曹操才是劉備出兵的真正目的!

    一場戰役,以陸遜火燒劉備七十里連營,劉備敗走白帝城為結局。一場戰役損失幾十萬的兵馬之時,仁義的劉備可曾想到要愛民如子?

  • 3 # 秉燭讀春秋

    劉備攜民渡江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親率50萬大軍,欲乘勢消滅劉備和孫權(赤壁之戰前夜)。

    此時劉備駐軍新野。誰知關鍵時刻荊州牧劉表去世,也就是說劉備的保護神沒了。劉表的兒子劉琮繼承了爵位,劉琮比較明智,果斷選擇投降了曹操。劉備孤掌難鳴(劉琮不投降,劉備和荊州人馬也無法抵抗曹軍),在諸葛亮的建議下,棄新野往樊城暫避。這時劉備釋出了一條告示:

    無問老幼男女,願從者,即於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暫避,不可自誤。

    劉備的意思顯而易見,這是把百姓綁架在戰車上。

    ▲劉備

    我認為劉備攜百姓撤退是假仁義。這和歷史上、他的兒子後主劉禪所表現相差天地。劉禪為了蜀國百姓免遭戰火蹂躪,理智選擇了投降。既然不能為百姓帶來幸福,有時放手也是一種愛。雖然這可能揹負窩囊的罵名,但是我不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他比他老子劉備仁義的多,至少沒有把蜀國百姓拖入戰火中。

    劉備讓百姓隨他一起逃難有目的,無非就是拉仇恨,百姓流離失所,房屋被曹操佔領,你說百姓恨誰呢?顯而易見恨曹操。劉備倒成了救苦救難的仁義君主。

    ▲劉禪

    劉備口口聲聲說曹操要屠城,無非就是故意嚇唬老百姓,曹操怎麼會蠢到殺害無辜百姓呢?曹操即使部隊踐踏了百姓莊稼,他都“割發代首”自我懲罰,這樣的人你相信他會屠城嗎?

    劉備這招太損了,一路上百姓可遭殃了。先是欺騙百姓到樊城避難,結果到了樊城變卦了。劉備說樊城池淺城薄,不能抵擋曹軍。還得往南撤,要渡過漢水,往襄陽撤退。

    劉備這是“溫水煮青蛙”,剛開始他不說渡江,等百姓上套後,一點點亮出了目的地。要是一開始說逃這麼遠,估計沒幾個老百姓跟著他受罪。

    劉備攜民逃跑其實早就被曹操的謀士劉曄看透了,他為曹操出了一計,讓徐庶勸說劉備投降。

    劉曄對曹操說:“劉備不是說對百姓仁義嗎?這好辦,咱們成全他,只要他選擇投降或者自盡,咱們絕不傷害老百姓。這一招夠狠的,把球踢給了劉備。劉備仁義還是不仁義,立馬就會表現出來。

    操乃召徐庶至,謂曰:“我本欲踏平樊城,奈憐眾百姓之命。公可往說劉備,如肯來降,免罪賜爵。

    但是劉備沒理會曹操這招。劉備才不會為了百姓選擇投降或者自殺。

    到了江邊後,岸上的百姓亂做了一鍋粥,哭爹叫娘好不悽慘。誰見了都會落淚。然而這一切都是誰所為呢?有道是:“將帥無能累死千軍”,既然你劉備幹不過曹操,你為何還要拖累百姓呢?你帶你的軍隊跑不就行了嗎?還不是統治階級需要老百姓為你抗活嗎?劉備深深懂得,有人民才能有一切。百姓既能為他做炮灰,又能為他耕田,關鍵還落個仁義之君,天底下再沒有比劉備奸詐的人了。

    這時諸葛亮有些不忍,告訴百姓說,有願意留下的就留下,不願留下的趕緊渡江。乖乖,到現在你說讓留下,早點為什麼不說呢?

    緊接著劉備在江邊上演了一出“仁義秀。

    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劉備在他一生中,這種表演最拿手,要不說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以劉備的智商,會照不到這樣的結果嗎?

  • 4 # 遨遊文史世界

    關於三國類話題的一些問題要一定把小說和史實分清楚,不能兩者混為一談,我看過許多關於三國的問題,一段話裡面一會小說,一會正史,或者乾脆把小說當正史來談。劉備攜民渡江這件事情就要分演義和史實,因為兩者具體情況,細節均不太相同。我分別從小說和史實角度分別解讀一二。

    小說

    小說中是為了體現劉備的仁義。劉備要撤離時,兩縣百姓齊呼,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於是大家都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斷。劉備還說到因為自己一個人而連累百姓,怎麼好意思活著。準備自殺,不過還好被旁邊之人救下。到了襄陽城中後,雖然沒有進入襄陽,但一些襄陽百姓居然也趁亂跑了出來跟隨劉備。

    透過小說中的描述,主要是為了體現劉備的仁義之心,百姓即使跟隨劉備死,也不願意跟著曹操苟活。而劉備也十分的仁義,為了帶領百姓自己寧可放慢腳步,也不落下百姓。

    史實

    在史實中,不能簡單的以仁義或者虛偽來評價這件事情。史書記載,當時有十萬民眾跟隨劉備,有人勸劉備放棄百姓。劉備卻說,成大事的人要以人為本,百姓歸附我,我怎麼能丟下他們呢。曹操率領5000精銳騎兵急忙追趕,在長坂趕上了,劉備拋下妻兒,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起馬逃跑。(張飛帶領二十騎在長阪橋斷後,劉備等人才得以逃脫)。三國志原文如下。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也就是說劉備開始是打算帶領百姓一起逃跑的,結果發現跑不掉,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更何況百姓呢。

    1.百姓想法

    先前曹操攻打陶謙和袁譚之時殺了不少百姓,有時還是屠殺。所以許多百姓認為曹操這次也有可能會遭到屠殺,所以決定先跟著劉備,心想跟隨劉備最起碼暫時不拿老百姓開刀。他們主要是為了活命。

    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2.劉備的目的

    劉備這裡的"以人為本",和我們今天所說的以人為本略有不同。劉備的意思是,要以人口為根本和基礎。古代人口少,而打仗需要兵,兵又從人中獲得,有了人口將來自然有兵,而且人口還可以做稅收等增加收入和財富。所以劉備的目的是一方面為自己將來增加兵員和財富做準備,另一方面減少曹操的人口和財富。

    應該說劉備和百姓雙方是各需所求,談不上什麼仁義和虛偽。就像你去參加工作,你幹活,老闆給你發錢一樣(不要給我談理想),雙方各有目的和想法。

  • 5 # 皓說史

    劉備攜民渡江是三國的又一個經典故事,講的是劉備在暫駐荊州,依附劉備時期,曹軍大舉南下,劉備且戰且退,但在撤退途中還不忘記百姓,一路上保步百姓,共同後撤,最後到達江南。對於劉備保護百姓的作法,史稱“攜民渡江”

    事實上,劉備不是為了幫助百姓,而恰恰是為了控制人口,掌握手中的戰爭資源,才裹挾民眾渡江的。所以我把這件事叫做“挾民渡江”。

    在小時候聽這段故事時,我也曾為劉皇叔對百姓的仁厚所感動,但是後來我卻發現事實恐怕遠非如此。

    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民眾是戰爭之本,要是沒有老百姓的支援是不會打贏戰爭的,比如中國的解放戰爭要是沒有老百姓的源源不斷的補給,又怎能在武器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大敗蔣軍。再比如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要不是當地百姓的支援下,又怎麼能成功。所以統治者都要愛護百姓,保護百姓。但是愛護百姓和攜民渡江是互相矛盾的。

    第一:劉備的身份在當時就是個軍閥,和保護百姓是扯不上關係的,保護百姓是統治者該的做的事情。軍閥是用來的統治部隊的,招兵買馬和發展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才是合格軍閥應該做的事情。救濟百姓才不是軍閥要做的事情。

    如果在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和保護百姓的選擇上,軍閥當然選擇前者,因為不可能為了百姓,把軍隊賠上。

    第二:既然是躲避戰爭,不一定非要渡江。在中國有句古話“小亂居城,大亂居鄉”,也就是說,在小的戰爭中往城裡躲,大的災難到鄉下去,因為當時中國農村地方大,很難波及到。如果劉備真的想保護百姓完全可以分散百姓到鄉里去,而不是軍民一起撤退。

    第三:真正的攜民過江,是要分次設防,漸次抵抗,變打變撤的。而劉備的部隊是軍民混雜一起逃跑的。這樣很容易被敵軍追上來的。

    所以我認為,劉備根本就不是攜民渡江,而是 “挾” 民渡江。

    因為土地和人口一直是統治者貪婪追求的東西,有了人口就有了賦稅,有了兵源。劉備將百姓南遷的真實目的其實是為了掌握更多的戰爭資源,而不是為了什麼道義。

    在後撤過程中,劉備的左右曾向其進言,說現在咱們雖然人多,但有作戰能力的人少,如果曹操追來,我們怎麼辦?劉備回答說 “夫濟大事必以認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劉備是說:成大事必須以人為本,現在百姓們投靠我,我怎麼忍心拋棄他們呢?

    劉備的意思絕不是孟子所倡導民本思想,而是說,挾持住了民眾,就可以積蓄力量,東山再起。

    劉備、諸葛亮也好,孫權也罷,他們都想透過攻城略地,控制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如果控制不了,他們就將人口作為戰利品,挾持、掠奪回來,為自己的戰爭機器服務。

    劉備的計劃想得很周到,挾民南撤可以一石二鳥。一方面能夠繼續掌握手中稀缺資源,儲備戰爭能力,另一方面也多了向東吳討價還價的籌碼。渡江以後,正是因為面臨棘手的難民問題,孫權才借荊州給劉備,收容難民。

    歷代的史家,或是為了麻痺人民,鼓吹明君政治,便把劉備骯髒的挾民渡江行為說成是保民義舉,矇蔽了無數單純、善良的人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曉組織成員中飛段是不是能力最單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