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狼文史工作室
-
2 # 王安說
千古霸王,何以失敗!其教訓值得今人汲取
公元前206年,項羽以五萬楚兵的絕對劣勢破釜沉舟擊敗秦朝名將章邯,史稱鉅鹿之戰,隨後項羽率領諸侯聯軍40餘萬攻破函谷關,於公元前207年到達關中咸陽,殺子嬰、燒秦宮,秦滅,脅迫楚懷王封其為西楚霸王,隨即大封十八路諸侯,乃還定彭城。這是項羽一生最高光時刻,而此時的項羽年僅27歲。
俗話說,月滿則虧,年僅27的項羽稱霸天下後,意滿志得的他萬萬沒有想到由於諸侯分封的弊端導致天下再次大亂,特別是以劉邦為首的諸侯王紛紛叛亂,霸王項羽又不得不親自披掛上陣大殺四方,雖勝多敗少,但不斷的戰爭和複雜的政治局勢逐漸的消磨光了項羽的實力,中間經過彭城之戰、滎陽之戰、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等大戰後,一代西楚霸王於公元前202年自刎烏江邊,卒年31歲。
終其一生,項羽毫無疑問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其年紀輕輕即率領諸侯聯軍霸氣滅秦,大封十八路諸侯的輝煌讓後人敬佩不已,破釜沉舟、鉅鹿之戰、分封諸侯和彭城之戰等都已成為代表項羽高光人生階段的代名詞。但歷史的選擇並沒有讓項羽持續高光,27歲稱霸天下的他卻走上了人生下坡路,從鴻溝議和到垓下之戰直至烏江自刎,他的失敗為何來的如流星墜落般的迅速,是什麼導致了他的最終失敗,後人也對於項羽的失敗原因眾說紛紜,本人不才另闢蹊徑也來談談對項羽失敗的看法。
一、幼稚的政治觀,致使其誤入歧途。
1、政治制度的選擇失敗。滅秦後,作為聯軍統帥的項羽,面對如何統治天下的政治制度時,其有三個選擇:王業、帝業、霸業。
王業,就是效仿周朝周天子的統治方式,稱王,以天子之尊將全國的土地分封給各諸侯王,由各諸侯王行政統治各自的轄區,各諸侯王對天子負責,但天下的軍隊隸屬於天子;
帝業,就是效仿秦始皇的皇帝制度而做到中央集權統治,天下土地按郡縣制劃分,設立郡縣制長官分級管理,但天下之事所有的最終裁決權在於皇帝,軍隊隸屬於皇帝;
霸業,是指效仿春秋時期相繼稱霸的霸主,如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等。依靠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管制其他諸侯國,其他諸侯國尊稱其為霸主,但各諸侯王都有自己的政治管轄權和軍隊;
在面對以上三種政治制度時,缺乏政治遠見的項羽選擇了符合其軍事氣質的霸業,自封為西楚霸王。但這個所謂的西楚霸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其和其他諸侯王之間沒有絕對的領導屬性,且對其他諸侯王的管制主要來自於項羽的軍事威懾,而沒有任何的政治影響力。同時其他諸侯王也擁有自己的軍隊,一旦其軍事實力增強就會有不服從於霸主的野心,這也為日後各諸侯王紛紛反叛起兵種下了惡果。
2、諸侯分封中的政治錯誤。
第一錯誤,將漢中之地分封給劉邦。被封為漢王的劉邦原封地是巴和蜀,但劉邦透過賄賂項羽的叔父項伯而說服了項羽將漢中之地分封給了劉邦,這也致使被項羽委以重任的雍王章邯失去了防禦劉邦的緩衝之地,且富庶的漢中平原為劉邦的還定關中和楚漢之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食,憑藉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突入關中,打敗雍王章邯並輕易蕩平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從而一舉拿下漢中之地,而此時距離劉邦被封為漢王僅僅才四個月。
第二錯誤,齊地分封失策。因齊地義軍首領田榮當年未能及時營救項羽伯父項梁,致使項梁被秦軍大將章邯所殺,所以在諸侯分封中,未能對田榮分封,導致十八路諸侯剛剛分封完畢,田榮就自立為齊王,與其弟田橫並聯合趙將陳餘造反,致使項羽不得不發兵齊地平叛,而同時劉邦已經突入關中圍剿章邯,田榮和項羽的戰爭間接的給了劉邦輕鬆平定三秦的戰略機會。
第三錯誤,錯誤分封章邯、董翳和司馬欣。按楚懷王“先入關中王之”的約定,劉邦一心想做漢中王,但項羽不同意,而將劉邦封為漢王遠赴巴蜀之地。項羽採用秦將治秦人的思路將三個秦朝降將章邯、董翳和司馬欣分別分為雍王、翟王和塞王瓜分關中之地,並用章邯監視劉邦,因章邯和董翳率領的秦軍在鉅鹿之戰中戰敗,導致二十萬秦軍士兵被項羽坑殺,而這些秦軍士兵均是關中子弟,所以關中老百姓對此三王痛恨不已,當然也談不上支援其與漢軍作戰,致使劉邦輕鬆平定關中,成為了日後楚漢相爭的戰略大後方。
二、剛猛的軍事,消耗太大而陷入被動。
項羽是一個軍事奇才,其不僅精通兵法而且勇猛,鉅鹿之戰就是其成名天下的經典案例,其率領楚兵五萬破釜沉舟,一舉擊敗秦將章邯20萬軍隊足以證明其軍事能力,率領諸侯聯軍很快攻破函谷關而滅秦。但是其剛猛頻繁的軍事行動在後來的楚漢相爭中雖然勝多敗少,軍隊人數卻不斷減少致使軍事逐步陷入被動而自殺。
項羽本部軍隊30萬,且都是經歷過滅秦的精兵強將,其在彭城之戰中只率領三萬騎兵就戰勝了劉邦率領的63萬步兵聯軍,足以說明其本部軍隊具有超強的戰鬥力。但再強大的軍事力量也難以抵擋不斷的消耗。
第一,龍且救齊損失20萬。公元前203年10月,韓信北伐齊國,項羽派其手下大將龍且率領20萬大軍救齊,兩軍在濰水交戰,輕敵的龍且被韓信藉助濰水築壩而放水一舉擊破,龍且被殺,20萬楚軍被滅;
第二,滎陽之戰。彭城慘敗後,劉邦一路北逃到滎陽才站穩了腳跟和項羽開始了長達28個月的拉鋸消耗戰。劉邦憑藉蕭何坐鎮關中排程巴蜀關中之地的經營得到了源源不斷的物質補充,韓信在北伐過程中不斷增強的軍力也為劉邦提供了足夠的兵員。而項羽和劉邦不僅要在滎陽鏖戰,還要不斷南下清剿破壞其糧道的彭越,同時彭越在南方又攻佔了睢陽和外黃等城,不斷牽制項羽主力。項羽不斷南下北上的奔波鏖戰致使其消耗巨大,兵困馬乏;
第三,鴻溝議和。公元前203年9月,楚漢兩軍經過28個月的鏖戰仍難分勝負,但軍兵困馬乏,特別是項羽的西楚國都彭城被漢軍佔領,項羽在進退兩難和糧草缺乏的情況下,以劉邦父親劉太公和呂雉等人為人質條件與劉邦漢軍議和,劉邦為救其家人以緩兵之計同意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雙方互相不得侵犯,這就是歷史上的鴻溝議和,而此時項羽只剩下了10萬疲憊之師。
第四,垓下決戰。為得到休養生息,項羽率領10萬疲憊之師向其楚地開進,不料劉邦在張良和陳平勸說下撕毀鴻溝議和之協議率軍繼續追打項羽直至垓下,項羽的10萬疲憊之師在垓下面對劉邦、韓信、英布、彭越和其他諸侯聯軍共計50餘萬的層層包圍。公元前202年10月垓下決戰開始,夜晚項羽聞包圍其的漢軍四面唱起楚歌,以為楚地已被漢軍盡得,楚軍士氣低落乃至奔潰,項羽遂挑選800精銳騎兵夜晚突圍南逃,第二天一早漢軍派5000精兵一路追殺,直到烏江邊,項羽自知在劫難逃且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故自刎,楚10萬軍被漢軍盡屠。
三、威服殘暴,失道寡助。
項羽性格強勢且剛愎自用,導致其在滅秦和平叛諸侯之亂時經常採用屠城和殺降的手段,導致天下諸侯和百姓對項羽怕而不服,因恩服無幾,逐漸失去了統治天下的民意基礎。
1、鉅鹿之戰坑殺秦降軍20萬。秦將章邯率部20萬投降項羽後,項羽聽聞降兵有造反跡象,於是下令英布直接坑殺了20萬秦軍,而這些秦軍大多是關中子弟,致使關中百姓對項羽的殘暴手段恨之入骨,對後來項羽分封的三秦王章邯、董翳和司馬欣更沒有了民意支援。
2、殺秦王子嬰,燒盡秦宮。項羽進入咸陽後,毫不猶豫的殺掉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並燒掉了凝聚了多少百姓血汗的宮殿,相比劉邦在關中和咸陽對百姓恩服的表現,使得關中白百姓加深了對項羽的憎恨之情。
3、殺義帝楚懷王。項梁為拉起抗秦大旗,立楚國王室後裔熊心為楚懷王,項梁戰死後,作為副將的項羽殺死了主將宋義而奪得了楚國兵權,其滅秦後奉楚懷王為義帝,進而為避免義帝干預其統治天下遂下令誅殺了義帝,此舉引起了楚國上下對項羽的不滿,使得項羽不僅揹負了一個弒君的罪名,而且還被劉邦大加宣傳以此聯合各諸侯國起兵圍剿項羽為義帝報仇。
4、大肆屠城。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共有六次屠城記錄,分別是襄城(坑殺所有平民)、城陽(殺害所有輔佐秦軍抗楚的平民)、新安大屠殺、咸陽大屠殺(大燒宮殿、大搶掠、大掘墓)、破齊國大屠殺(不僅坑殺齊國降軍,且見城即屠)、外黃城大屠殺(終因一個外黃城小孩的厲害說辭而放棄屠城)。而以上殺戮全部是項羽戰勝後的屠城和殺降。這幾次大屠殺,讓項羽盡失天下民心,早已失去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民心資本。
四、剛愎自用,失誤太多。
1、失察。作為諸侯聯軍的盟主霸王,其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要善於發現團隊中的人才,比如當年的韓信,其雖是一個執戟郎中,但從韓信入漢營後的謀略來看,韓信在做項羽執戟郎中時也給項羽曾經提出過一些建言,但項羽言不聽計不從,終將一個大才之人失去,最終成為了自己的掘墓人之一。
2、失人。作為西楚霸王,項羽唯重武功,而不重視政治手段和謀略,其主要表現在謀士寥寥無幾,而且還氣走了唯一的謀士范增,從范增離開後項羽的人生髮展趨勢來看,應該說范增的離去,令人扼腕嘆息,也是加快項羽滅亡的原因之一。反觀劉邦帳下謀士眾多,特別是頂級謀士張良和陳平,而其他各方面的謀士數不勝數。
3、失態。項羽生來脾氣暴躁,喜歡“大怒”,剛愎自用,容易衝動,缺乏理智的思考;
4、失信。自信的項羽很難相信別人,且嫉妒有才之人,易被誤導。
應該說項羽在軍事上的被動、政治上的幼稚,歸根結底都是項羽性格上的弱點。
項羽在現實的軍事和政治鬥爭中雖然敗給了劉邦,但是中國的老百姓並沒有按照成王敗寇的觀念去看待項羽,人們今天談到項羽,要麼說他是個悲劇英雄,要麼說他是失敗了的英雄,總而
言之承認他是個英雄。這就是項羽的不朽,是個不朽的藝術典型。
項羽的悲劇在於什麼呢?主要在於,他不是一個用人之人,但他錯居用人之位,他是一個可用之人,但是缺佔據了一個用人之位,這
是項羽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但是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懺悔意識,霸王別姬的悲壯,自刎之前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豪爽,項羽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一直為後人所傳頌。項羽在反秦和滅秦當中的功勳,我們應該給予肯定,項羽失敗中間所犯的錯誤,包括政治、軍事、性格上的弱點值得我們永遠汲取。
回覆列表
關於西楚霸王項羽為何在楚漢戰爭中失敗輸給了劉邦?原因有三個層面的解讀。這三個層面的解讀從楚漢戰爭的三個結點能分析出來
第一個層面是來自於項羽本人,他在自刎烏江前,對自己的失敗有一個總結,那就是那首著名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項羽本人看來,他輸給劉邦,沒啥原因,就是運氣不好(時不利兮騅),輸給看似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劉邦,他其實心裡是不服氣的,楚霸王的提交的這份答卷很膚淺,劉邦能在楚漢戰爭中勝出,決不只是運氣。
第二個層面的解讀來自於劉邦,大漢開國後一次劉邦宴請群臣就提出了樓主一樣的問題,群臣的答案不一,老劉最後自己給出了答案,說我玩計謀我不如張良,搞管理我不如蕭何,打仗我不如韓信。可他們能為我所用為我賣命啊,這就是我勝出的真正原因。
爭天下更需要的是帝王之術而不是匹夫之勇,這是項羽和劉邦的差距。
第三個層面的解讀在鴻門宴,自古以來解讀鴻門宴,均認為項羽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是因為婦人之仁而痛失好局,但真正決定鴻門宴劉邦命運的,不是項羽的性格,而是他的志向。
項羽在滅秦後想建立的政治格局是一個諸候並立,楚國為霸的春秋戰國式時代。所以他滅秦後分封十八路諸候,棄關中要害之地回老家。一切都是以爭霸這一政治目的為出發點。
殺一個已經示弱和臣服於你的“諸候”,將來江湖上人人自危,誰還當你的小弟,這是項羽鴻門宴上項羽的真正想法(當年吳王夫差不殺勾踐放其回國,同樣如此)。
而劉邦,卻是下著一統中原的狠勁去的。他們一個是想稱王,一個想爭霸,誰更符合歷史潮流不言而喻。
項羽勇,但更像是參加一聲擂臺賽,以把對手打趴下為目的。
而劉邦更像一個殺手,不擇手段,就是以要親命為最終目的。
在你需要去爭當皇帝的時候卻只想著當霸主,自然要被OUT出局,同理你在只能去當總統的時候還想當皇帝,一樣要被OUT出局(如近代之袁大頭),無論你有多勇猛蓋世無敵。
看懂了最後一層原因,才算真正看懂楚漢戰爭。